中国沿边开发开放与周边区域合作: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暨第五届西南论坛论文集

中国沿边开发开放与周边区域合作: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暨第五届西南论坛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广程,林文勋,蓝平儿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沿边
  • 开放开发
  • 区域合作
  • 中国社会科学
  • 西南论坛
  • 经济发展
  • 政策研究
  • 地缘政治
  • 周边关系
  • 学术会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55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36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页数:416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与政策”“周边外交与区域合作:理论与实践”“沿边开发开放:作用与路径”三个主要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深入探讨了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推进沿边开发开放与周边区域合作的意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周边国家和世界可能的反应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顺利推进“中国沿边开发开放与周边区域合作”的方略和具体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邢广程,男,1961年10月生,黑龙江省绥棱县泥尔河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原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西部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苏联东欧系国际政治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86年8月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工作,2003年至200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009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副所长。2012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俄罗斯政治和外交、中亚问题、上海合作组织、苏联历史等。
林文勋,男,1966年3月生,云南曲靖人。历史学博士,现任云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9月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先后攻读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91年7月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6年10月晋升教授。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任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所长。2000年3月至2002年9月,任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并兼中国经济史研究所所长。2002年10月至2003年11月,任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并兼历史系主任。2003年12月至2005年11月,任云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2005年12月至2009年2月,任云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其间,自2006年9月起兼任云南大学学科规划办公室主任。2009年2月至2013年3月,任云南大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2011年11月,在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当选为省委候补委员。2013年4月至今,云南大学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兼职有: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云南省史学会会长、云南省钱币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史、唐宋经济史、中国乡村社会史。
蓝平儿(Lam Peng Er),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先后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日本《亚太国际关系》执行编辑、英国《东亚季刊》顾问委员会委员、新加坡《海外中国研究》顾问委员会委员和新加坡《东亚政策》副主编。长期从事日本问题研究,主要兴趣或研究领域为:日本在亚非地区的和平建设、中日关系、日本与东南亚关系、日本政治。

目录

“一带一路”:战略与政策
现代丝绸之路战略: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新型链接范式【邢广程】
南方丝绸之路的特征和历史启示【林文勋】
关于建设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的建议【林文勋段红云李晨阳】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欧合作的机遇?【纳丁·戈德哈特】
试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地缘政治学基础及其新发展【牛治富】
中国“新丝路战略”的意义、面临的困难和实施途径【杨沐】
丝路经济带语境下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孙壮志】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国际秩序重构【彭光谦】
丝绸之路与21世纪“一带一路”的建构【周伟洲】
东亚生产网络的深化与“一带一路”战略【周茂荣谭秀杰】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的新疆对外合作刍议【李方】
中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东亚的反应【蓝平儿】
中国西北整体融入丝路经济带建设快车道的可行性分析【李含琳】
比较视角下的欧亚边境领土:领土冲突与领土认知的交互作用【岩下明裕】

周边外交与区域合作:理论与实践
东亚格局中的二元困境与脱困之策【江瑞平】
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石油战略【常欣欣】
中印沿边开发开放与西藏边贸浅议【张永攀】
“丝绸之路经济带”:从理念到实现【杨进】
简论土耳其维吾尔族华人华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许建英】
把握时机推进中俄务实合作【程亦军】
俄罗斯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认知【初冬梅阿拉腾·奥其尔】
试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文合作【霍明琨】
黑龙江省经济增速放缓形势下沿边口岸功能研究
——以绥芬河口岸为中心【高月】

沿边开发开放:作用与路径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思考【张蕴岭】
“一带一路”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陈玉荣】
关于保山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刘稚】
搭建实用技术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保山对南亚开放再度先行【吕昭义】
“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与广西沿边开放新举措【吕余生】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的机遇和挑战【罗静】
民国时期越侨在云南的社会活动及地方政府对越侨的管理【罗群黄翰鑫】
论古代边疆演变的内在机制——基于人类学视角的考察【方铁】
“寓改进于开发,寓国防于建设”
——民国时期云南边疆“开发方案”补论【潘先林】
近代以来区域合作战略主导下的“西南”区域重构【张轲风】
利益边疆与利益共同体——对沿边开放与对外投资安全的几点看法【李大龙】
沿边开发开放与西南边疆的稳定、发展浅议【孙宏年】
从“一带一路”看中国沿边经济发展与合作的特点与问题【田春生】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西南对外开放模式创新【王志民】
论云南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定位——以交通建设为基础的讨论【吕文利】

前言/序言


东方巨龙的边界回响:联动发展与区域共生 本书精选自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暨第五届西南论坛的优秀论文,汇聚了数十位学界精英的智慧与洞见,深入探讨了中国沿边开发开放战略与周边区域合作的宏大议题。在当今全球化浪潮汹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互动与协调,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对东北亚、东南亚乃至更广阔的亚洲区域的和平与繁荣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书的研究视野宏阔,聚焦于中国绵延万里的边境线,从地理、经济、文化、政治、安全等多个维度,剖析了中国沿边地区独特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潜力。它不仅仅是一份关于边界线的研究报告,更是一次对中国如何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如何通过与周边国家的紧密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深度探索。 第一部分:沿边开发的战略意义与时代挑战 本书开篇即点明了中国沿边开发开放的时代背景与战略定位。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对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沿边地区,作为连接中国内地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其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地缘经济的战略优势: 论文深入分析了中国陆海相连的地理优势,特别是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朝鲜等国接壤的边境线,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合作潜力。这些地区不仅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富集区,更是潜在的消费市场和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通道。 “一带一路”倡议的先导区: 紧密结合当时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本书着重探讨了沿边地区作为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在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深入分析了各边境省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定位,以及如何通过口岸建设、基础设施联通、贸易便利化等措施,发挥其先行先试的优势。 风险与挑战并存: 然而,边境地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本书毫不回避地指出了沿边开发面临的挑战,包括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短缺、环境压力以及边境管控的复杂性等。这些挑战既是对既有发展模式的审视,也是对未来战略调整的警示。 第二部分:周边区域合作的模式与实践 本书的另一核心内容,是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区域合作的模式与实践进行深入剖析。这种合作不仅仅是双边关系,更是多边框架下的区域性联动。 多层次、多维度的合作框架: 论文详细梳理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合作机制,包括双边贸易协定、经济走廊建设、自由贸易区谈判、区域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等)的合作成果,以及地方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 重点区域的案例研究: 书中特别关注了几个重要的边境合作区域,如: 东北亚区域合作: 探讨了中国与俄罗斯、朝鲜、韩国在经济、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合作现状与前景,特别是关于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的联动效应。 东南亚区域合作: 聚焦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分析了中国与越南、老挝、缅甸等陆地接壤国家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合作进展,以及如何应对区域安全挑战。 中亚区域合作: 深入研究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通枢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等领域的实践,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方面的作用。 南亚区域合作: 关注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的边境贸易、基础设施对接,以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等重大项目的发展。 产业联动与供应链协同: 许多论文强调了产业合作的重要性,分析了如何通过跨境产业转移、产业链协同、技术转移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区域竞争力。例如,中国的中部地区如何通过沿边口岸向外输出产能,以及如何从周边国家引进所需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人文交流的价值: 除了经济合作,本书也高度重视人文交流在增进理解、夯实合作基础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探讨了旅游、文化、教育、媒体等领域的交流活动,如何为区域合作注入活力,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第三部分:制度创新与政策建议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更好地推进沿边开发开放和区域合作,是本书研究的落脚点。 制度创新与政策优化: 论文对现有的边境管理体制、海关通关便利化措施、投资贸易规则、金融支持体系等进行了审视,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建议。例如,如何改革口岸管理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如何建立更加灵活的投资准入机制;如何健全跨境金融合作体系,降低交易成本。 风险防范与安全保障: 在强调合作共赢的同时,本书也关注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边境地区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经济金融风险、环境风险、社会风险以及非传统安全威胁。论文探讨了构建区域安全合作机制、加强情报信息共享、打击跨国犯罪等议题。 地方政府的角色与作用: 本书也突出了地方政府在推动沿边开发开放和区域合作中的主体作用。文章分析了不同边境省份的比较优势,以及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吸引和利用外部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智库的贡献与未来展望: 作为学术论文集,本书本身也体现了中国智库在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总而言之,本书《中国沿边开发开放与周边区域合作: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暨第五届西南论坛论文集》是一部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学术力作。它不仅梳理了中国沿边开发开放的现状与挑战,更深入剖析了与周边区域合作的丰富模式与实践经验,并对未来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如何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融入区域和全球经济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宝贵的参考。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作为东方巨龙,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战略智慧,在广袤的边界线上,奏响一曲联动发展与区域共生的时代强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发生在陆地边界线上的故事。这本书的题目《中国沿边开发开放与周边区域合作》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它直接触及了这一核心议题。我非常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界定“沿边开发开放”的内涵和外延的?它仅仅意味着经济上的互联互通,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层面的融合?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因此,我期望书中能够有关于如何化解地缘政治风险,增进互信,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探讨。此外,对于“周边区域合作”,我希望书中不仅仅罗列一些合作项目,而是能够深入分析合作背后的逻辑,比如,在经济领域,是基于资源互补,还是产业转移?在安全领域,又是如何协同应对地区挑战的?我尤其关注的是,在2014年这个时间节点,中国作为地区大国,其沿边开发开放的战略意图和实施路径,是否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有所不同?书中的论述是否能提供一些历史性的维度,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局势的演变。

评分

初拿到这本论文集,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厚重,更是其所承载的议题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一名对中国对外开放与区域发展一直保持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我渴望从这样一本汇聚了学术界精英观点的集子中,找到一些系统性的梳理和前瞻性的洞见。尤其是“沿边开发开放”这个概念,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期待能够看到关于具体区域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在国家战略的框架下,找到突破口,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详尽分析。书中是否有关于政策解读、实践案例的深入探讨?例如,对于不同边境省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民族文化差异,会催生出怎样的差异化发展模式?我尤其关心那些被“边缘”化的地区,它们如何通过新的开放政策,重塑自身在区域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同时,“周边区域合作”作为与沿边开发开放相辅相成的概念,其复杂性也令我着迷。不同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地缘政治的博弈,经济利益的交织,都可能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产生影响。我希望能看到作者们是如何权衡这些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合作路径,并分析其中潜在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战略层面,更需要深入到微观的实践细节,特别是那些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这本《中国沿边开发开放与周边区域合作》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视角。从书名上看,它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宣讲,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务实的学术探讨,尤其是在“第五届西南论坛”这个背景下,我更是对其中关于西南边疆地区开发开放的论述充满期待。西南地区作为中国陆地边境线最长的区域之一,其与东南亚、南亚等地的联系,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这些地区如何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与周边国家形成更紧密的经济联系,比如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便利化、人文交流等方面,有哪些具体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同时,我也想知道,在推动沿边开发开放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解决跨境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问题,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民间交流在促进区域合作中的作用。这些都是关乎民生福祉和长远发展的关键议题,我期待书中能有深入的探讨。

评分

坦白说,我对于“社会科学论坛”这类学术论文集,有时会感到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离我的实际生活有些距离。但这次,我尝试着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去探索这本书可能带来的启发。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着“沿边开发开放”和“周边区域合作”,这两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作者们对不同边境地区,比如东北、西北、西南,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探讨它们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如何从过去的“边陲”角色,转变为新的“开放前沿”。 我特别好奇的是,在“周边区域合作”方面,书中的论述是否能跳出官方宏大叙事,展现一些基层或者企业在实际合作中的困境与突围?例如,在边境贸易中,商户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什么?在跨国文化交流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细节?这本书的年份是2014年,这让我对它是否能捕捉到当时一些前沿性的动态和趋势充满了好奇,毕竟,国际形势和区域格局都在不断变化。我想知道,在那一年,学术界是如何看待中国沿边开发开放的瓶颈与前景,以及对周边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

评分

拿到这本论文集,我并没有立刻去翻阅其中的目录,而是先从书名本身去感受它所传递的信息。 “中国沿边开发开放”与“周边区域合作”这两个概念,组合在一起,似乎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区域发展图景。我猜想,书中一定有大量的实证研究,去分析中国与不同陆地邻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以及这些往来是如何受到沿边开发政策的影响。我比较好奇的是,这些“沿边开发”是否能够真正惠及到边境地区的老百姓,还是更多地服务于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在“周边区域合作”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非传统的合作模式,例如,在环境保护、灾害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中国与周边国家是否已经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或者,这些合作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这本书出版于2014年,我很好奇,在那一年,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是如何构筑的?沿边开发开放的重点又集中在哪些区域?书中的分析是否能为我们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些线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