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新文学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祖师”、郭沫若称李劼人为《死水微澜》填补了近代以来文学史上那一段时期空白。“反映惊天动地的辛亥革命的文学创作,像他的‘三部曲’那样完整地描述的作品,还找不出第二部。”
《死水微澜》小说创作于1935年,刚一出版,便轰动一时,郭沫若甚至称李劼人为“中国的左拉”。该书曾频频被搬上戏剧舞台和影视屏幕,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在李劼人先生创作小说已经70年后,《死水微澜》被搬上荧屏。《死水微澜》作者李劼人,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死水微澜》跳出中国传统小说重情节、重故事的框框,通过一连串的故事,将一幅生动形象的天回镇“市民阶层”的群画像呈现于读者面前,对市民心理的刻画细微入理,惟妙惟肖。
李劼人(1891.06-1962.12),1891年6月20日生,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家祥,中年时期的李劼人常用笔名劼人、老懒等,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中学时代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擅长讲述故事。1912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曾任《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成都市副市长。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另外,发表各种著译作品几百万字。
第一部分 序 幕
第二部分 在天回镇
第三部分 交 流
第四部分 兴顺号的故事
第五部分 死水微澜
第六部分 余 波
至今快四十年了,这幅画景,犹然清清楚楚的摆在脑际:
天色甫明,隔墙灵官庙刚打了晓钟,这不是正好早眠的时节?偏偏非赶快起来不可,不然的话,一家人便要向你做戏了;等不及洗脸,又非开着小跑赶到学堂——当年叫作学堂,现在叫作私塾。——去抢头学不可,不然的话,心里不舒服,也得不到老师的夸奖。睡眠如此不够的一个小学生,既噪山雀儿般放开喉咙喊了一早晨生书,还包得定十早晨,必有八早晨,为了生书上得太多,背不得,脑壳上挨几界方,眼皮着纠得生疼,到放早学回家,吃了早饭再上学时,胃上已待休息,更被春天的暖气一烘,对着叠了尺把厚的熟书,安得不眉沉眼重,万分支持不住,硬想伏在书案上,睡一个饱?可是那顶讨厌,顶讨厌,专门打人的老师,他却一点不感疲倦,撑起一副极难看的黄铜边近视眼镜,半蹲半坐在一张绝大绝笨重的旧书案前,拿着一条尺把长的木界方,不住的在案头上敲;敲出一片比野猫叫还骇人的响声,骇得你们硬不敢睡。
还每天如此,这时必有一般载油、载米、载猪到杀房去的二把手独轮小车,——我们至今称之为鸡公车,或者应该写作机工车,又不免太文雅了点——从四乡推进城来,沉重的车轮碾在红砂石板上,车的轴承被压得放出一派很和谐,很悦耳的“咿咿呀呀!咿呀!咿呀!”
咿呀?只管是单调的嘶喊,但在这时候简直变成了富有强烈性的催眠曲!老师的可憎面孔,似乎离开了眼睛,渐远渐远,远到仿佛黄昏时候的人影;界尺声也似乎离开了耳朵,渐细渐细,细到仿佛初夏的蚊子声音,还一直要推演到看不见听不见的境界。假使不是被同桌坐的年纪较大的同学悄悄推醒,那必得要等老师御驾亲征,拿界方来敲醒的了。
虽只是一顷时的打盹,毕竟算过了瘾。夫然后眼睛才能大大睁开,喊熟书的声音才能又高又快,虽是口里高喊着“天地元黄”,“粗陈四字”,说老实话,眼里所看的,并不是千字文、龙文鞭影,而清清楚楚的是一片黄金色的油菜花,碧油油的麦苗,以及一湾流水,环绕着乔木森森,院墙之内,有好些瓦屋的坟园。
至今还难以解释,那片距城约莫二十来里的坟园,对于我这个生长都市的小孩子,何以会有那么大的诱惑!回忆当年,真个无时无刻不在想它,好象恋人的相思,尤其当春天来时。
在私塾读书,照规矩,从清早一直到打二更,是不许休息的,除了早午两餐,不得不放两次学,以及没法禁止的大小便外;一年到头,也无所谓假期,除了端阳、中秋,各放学三天,过年放半个月,家里有什么婚丧祝寿大事,不得不耽搁相当时日外。倘要休息,只好害病。害病岂非苦事?不,至少在书不溜熟而非背通本不可之时。但是病也是不容易的,你只管祷告它来惠顾你,而它却不见得肯来。这只好装病了,装头痛,装肚子痛,暂时诚可以免读书之苦,不过却要装着苦相,躺在床上,有时还须吃点不好吃的苦水,还是不好!算来,惟有清明节最好了,每年此际,不但有三天不读书,而且还要跑到乡下坟园去过两夜。这日子真好!真比过年过节,光是穿新衣服,吃好东西,放泼的玩,放泼的闹,还快活!快活到何种程度!仍旧说不出。
只记得同妈妈坐在一乘二人抬的,专为下乡,从轿铺里雇来的鸭篷轿里,刚一走出那道又厚又高的城门洞,虽然还要走几条和城里差不多同样的街,才能逐渐看见两畔的铺面越来越低、越小、越陋,也才能看见铺面渐稀,露出一块一块的田土,露出尘埃甚厚的大路,露出田野中间一丛丛农庄上的林木,然而鼻端接触到那种迥然不同的气息,已令我这个一年只有几度出城,而又富有乡野趣味的孩子,恍惚起来。
啊!天那么大!地那么宽,平!油菜花那么黄,香!小麦那么青!清澈见底的沟水,那么流!流得的响,并且那么多的竹树!辽远的天边,横抹着一片山影,真有趣!
与一些热衷于宏大叙事的小说不同,这部作品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微观性”。它将镜头聚焦于几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琐事,但正是这些琐事,折射出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角色的塑造极其立体,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和挣扎。那个深宅大院里的太太,她的克制与爆发,她的隐忍与渴望,简直是那个时代女性困境的缩影。而那些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的狡黠、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卑微,都被作者毫不留情地展现出来。文笔流畅自然,却又暗藏机锋,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常常会蹦出一些精妙的比喻,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刻意煽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时代对个体命运的碾压感,却比任何直接的控诉都更有力量。读这本书,就像是透过一扇老旧的窗户,窥见了过去那些被遗忘的、真实的生活片段,让人感慨万千。
评分这部小说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站在一个超然的位置,冷静地俯瞰着一切的发生,但笔触的温度却又足够熨帖人心。作者对于“宿命”这个主题的处理极其高明,它不是那种天灾人祸的突发事件,而是源自于人物性格深处的缺陷,以及时代背景下无法挣脱的枷锁,一点点将人拖入既定的轨道。我欣赏它对复杂人性的探讨,比如“善良”往往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而“伪善”有时却能换来暂时的安宁。这种对道德边界的模糊处理,使得故事的张力十足。结构上,它采用了多线叙事,但彼此交织得浑然一体,没有丝毫散乱的感觉。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有着深厚文学底蕴的作品,它不迎合大众口味,却能深深触动那些渴望在文字中寻找共鸣和思考的读者。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幽微之处,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读完这部作品,我强烈感觉到一种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仿佛自己真的身处那个被北方特有的萧瑟和厚重感笼罩的小城。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功力深厚,无论是季节的更替,还是光线的变化,都与人物的情绪变化紧密勾连,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特别是对那些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习俗和语言的运用,让故事充满了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绝非一般小说能够比拟。然而,这本书的节奏掌握得非常巧妙,在看似沉闷的日常叙事中,总能适时地抛出一个悬念或者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好奇心。那些爱恨纠葛,那些隐秘的交易,像蛛网一样层层叠叠,让人既想看清真相,又畏惧真相背后的代价。它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带来的精神震撼是持久的,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然会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
评分这本小说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上世纪初北方小镇的众生相。故事的节奏缓慢而沉稳,像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日复一日,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却又在各自的困境中挣扎。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极为敏锐,无论是老宅院里斑驳的墙皮,还是街边小贩的吆喝声,都带着一种久远的尘土味。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压抑的情感,那些欲言又止的对话,都像冰封的湖面下涌动的暗流,让人不自觉地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那份脆弱的宁静。主人公的命运,充满了宿命感,他似乎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每一次选择都将他推向更深的泥潭。这本书不是那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它更像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苦涩与回甘。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总觉得那份沉重感还残留在心头,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的一部分,背负着历史的重量前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真实到令人窒息”。它没有试图美化过去,而是以一种近乎记录片式的冷静,记录了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比如邻里之间的那种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提防的微妙平衡,那种渗透在骨子里的阶层观念,都描绘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时的克制,很多矛盾都是在沉默和对视中爆发的,比激烈的争吵更令人心悸。情节推进并不迅速,更侧重于环境氛围的渲染和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每一次翻页,都感觉自己陷得更深一些,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那种特有的潮湿和腐朽的气息。这是一部需要慢读的书,快节奏的阅读方式会让你错过很多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由帝王将相谱写,更多的是由这些在角落里默默承受的普通人共同铸就的。
评分京东正版,传世之作,值得珍藏~~
评分早想买的书,终于入手。
评分亚洲中文小说100,以前看过电视剧。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京东!!!!!!!!!!!!!!!!!!!!!!!!!!!!!!
评分一本书而已,没什么好说的,纸质还不错~
评分good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