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地球是如此美丽和迷人,这里不仅有壮丽的地貌景观,更有奇妙的生物世界,这里生活着数量庞大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我们在一些百科全书中已初步领略了其中的一些奇妙片段,但我们心中的疑问也会更多。地球何以适合生命繁衍?如此庞大的生物世界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化为今天的模样?关于生命的起源与发展,是臆测还是有严谨的科学证据?地球上曾经生活过哪些动物?地球的面貌经历过哪些沧桑巨变?
在这本书中,4位当今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将为我们系统介绍这段漫长的历史,书中简洁有趣的文字和丰富生动的插图将为我们逐一揭开这些谜团?请让我们打开这本书,一同穿越亿万年的时空,浏览地球及生命演化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作序推荐。
地球的起源、生命的出现、恐龙时代、人类的祖先以及冰河时代……我们这颗星球有着太多的谜团等待着去揭示。本书基于新近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精美的景观复原图、照片及图表,生动地展现了地球、地球景观及生命形式长达46亿年的演化历史,为你开启一段美妙而又令人难忘的探索之旅。
理查德·穆迪: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教授,在该大学讲授古生物学和地层学30年,独立及合作出版专著22部。25年来,他一直作为顾问受聘于石油公司,同时于1998~2000年担任英国地质家协会主席。
安德烈·茹拉夫列夫:俄罗斯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被授予俄罗斯荣誉科学博士。茹拉夫列夫的足迹遍及西伯利亚、蒙古、澳大利亚和伊朗,他系统收集了这些地区前寒武纪和寒武纪化石。目前,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古生态学。
杜戈尔·迪克逊:科普作家,其作品家喻户晓。迪克逊拥有地质学硕士学位,在广大读者心目中也是一位恐龙研究方面的知名人士。他出版了20多部有关恐龙的著作,其中不乏青少年喜爱的读物。
伊恩?詹金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球科学系古脊椎动物与比较解剖学家,曾在南非和北美洲采集标本,并曾于1999年参与英国广播公司《与恐龙同行》的录制工作。
从宇宙的大爆炸起源,到现代生物多样性的危机;从基础地质概念的介绍,到重要发现和研究的具体过程;小到化石和矿物的形成,大到地球主要圈层和板块的演化;从研究方法的介绍,到著名物种的展现,本书显然是一本综合性强并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书籍。强调地球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演化历史,是一本好的地史书的核心,本书显然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徐星
前言 8
地质年代表 11
第一章 开篇 13
地球的起源及其自然环境 16
专题1 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40
专题2 化学循环 44
生命的起源及其特点 46
专题 生命的五界系统 57
太古宙 60
专题 藻类的演化 71
元古宙 74
专题 早期无脊椎动物的演化 84
第二章 早古生代 87
寒武纪 90
专题 节肢动物的演化 108
奥陶纪 112
专题 三叶虫的演化 132
志留纪 136
专题 脊索动物的演化 156
第三章 晚古生代 159
泥盆纪 162
专题 鱼类的演化 177
早石炭世(密西西比亚纪) 178
专题 两栖动物的演化 186
晚石炭世(宾夕法尼亚亚纪) 190
专题 昆虫的演化 204
二叠纪 206
专题 似哺乳类爬行动物的演化 220
第四章 中生代 223
三叠纪 226
专题 爬行动物的演化 239
侏罗纪 240
专题1 菊石的演化 258
专题2 恐龙的演化 260
白垩纪 262
专题1 被子植物的演化 281
专题2 鸟类的演化 282
第五章 第三纪 287
古近纪 290
专题1 哺乳动物的演化 318
专题2 肉食性动物的演化 320
新近纪 324
专题1 有蹄类的演化 352
专题2 灵长类的演化 356
第六章 第四纪 361
更新世 364
专题 人类的演化 394
全新世 398
专题 现代生物灭绝 428
地史学是地球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每个从事地学研究的人来说,它是一门必修课。我们知道,地史学是讲述地球历史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每个从事地学研究的人需要了解它,即便是普通公众也有必要了解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的演化历史。《地球生命的历程》一书是一本优秀的“科普版”的地史学教材,是我见过的综合性和人文性最强的一本有关地球生命历史的书籍。
本书的总体布局以时间为序,始于地球的形成过程和早期环境,讲到了早期生命的出现和寒武纪之前地球上各类生物的情况,然后逐一介绍从寒武纪到第四纪各个时期地球大陆和海洋的变迁、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生物类群的情况。在时间框架的基础上,作者在全书中穿插了 23 个专题,用以介绍主要生物类群的演化。
本书从宇宙的大爆炸起源,到现代生物多样性的危机;从基础地质概念的介绍,到重要发现和研究的具体过程;小到化石和矿物的形成,大到地球主要圈层和板块的演化;从研究方法的介绍,到著名物种的展现都有涉及,显然是一本综合性极强并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书籍。强调地球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演化历史,是一本好的地史书的核心,本书显然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极其丰富的插图。书中有许多精美的照片,也有很多栩栩如生的灭绝生物复原图和古生态复原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大量的解释性示意图,不仅绘制精美,而且形象直观,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把握科学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原著出版于本世纪初期,所以一些数据和概念与目前学术界的主流或者前沿观点有所出入。比如在时间框架上,近年来有关宇宙起源时间和各个主要地质时期的划分时间点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像著名的恐龙大灭绝时间应该是 6600万年前,而不是书中沿用的 6500 万年前。另外,书中的某些生物分类学观点也有些落伍,比如爬行动物依据颞孔分类的方法已经不再使用。其他还有些小瑕疵,比如把中国鸟龙放在了镰刀龙类当中,把阿尔瓦兹龙类放入了鸟类当中。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正确理解,译者对这些问题做了详细注解,从而弥补了这一缺憾。
瑕不掩瑜,《地球生命的历程》值得每个希望了解地球生命演化历史的人阅读,相信本书系统的知识点、浅显而生动的文字以及优美的插图能让读者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徐星
2015 年 12 月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其精妙,它巧妙地在宏观的演化脉络与微观的物种故事之间进行切换,避免了任何一端的单调乏味。比如,在讲述脊椎动物登上陆地的关键转折点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化石证据,而是深入刻画了那些“走上岸”的鱼类祖先所面临的生态挑战——空气的干燥、重力的束缚以及捕食者的威胁。那种如同置身于泥泞沼泽边,观察着腔棘鱼类肢鳍如何逐渐转化为支撑身体的结构时的那种紧张感和期待感,被文字渲染得淋漓尽致。更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对“灭绝事件”的描述。它们并非仅仅是灾难的罗列,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生态意义。例如,二叠纪末期的那场大绝灭,在作者笔下,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一次彻底的“重启”过程,为后续的恐龙时代的到来清空了舞台。这种将“终结”视为“新开端”的辩证视角,让原本沉重的话题变得富有哲理和希望。通读下来,我感到自己不只是了解了生命的历史,更是理解了“变化”才是宇宙永恒的主题,生命在适应中展现出的韧性,才是最令人动容的篇章。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目光仅仅聚焦于那些“成功者”——那些留下了丰富化石记录的宏大物种。相反,它用相当的笔墨去描绘了那些“边缘角色”和“失败的尝试”。作者对于一些已经灭绝的、形态奇特、功能独特的生物群落,如三叶虫的兴衰,或者早期真菌的生态角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还原。这种对“生命多样性全景图”的尊重,让我对“进化”有了更立体、更包容的理解。它不再是线性的、目标明确的攀升,而是一棵枝繁叶茂、充满了岔路口和死胡同的巨树。尤其是在谈及人类在生命史中的位置时,作者保持了一种谦逊的、去中心化的视角,没有将人类的出现视为进化的终点,而是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生命演化序列中的一个相对晚近的、仍充满变数的节点。这种宏大视角带来的谦卑感,是很多同类作品所缺乏的,它引导读者以更广阔的胸襟去面对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定位。
评分我必须赞扬作者在学术严谨性和大众可读性之间取得的罕见平衡。对于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很多深奥的生物学概念,如基因漂变、内共生理论或者复杂的古气候模型,往往是理解的障碍。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不是用晦涩的术语去轰炸读者,而是通过生动的类比和精巧的案例来阐释原理。举个例子,当解释DNA复制的精确性与突变的必然性时,作者用了一个关于“抄写员在誊录鸿篇巨制时,偶尔出现的笔误如何成为进化的种子”的比喻,瞬间就让复杂的遗传学概念变得清晰易懂。再者,书中对于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群落划分,结构清晰,逻辑性极强,让人在阅读时始终能够锚定自己所处的“时间坐标”。它让你感觉自己像是一位在时间隧道中穿梭的向导,每翻过一页,就抵达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异域风情的纪元。这种清晰的脉络感,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荷,让人能够专注于享受这场知识的盛宴,而不是迷失在信息的迷宫中。
评分我尤其推崇这本书在叙事中融入的“科学哲学”的探讨。它不仅仅是在陈述“是什么”的历史,更是在追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层思考。例如,在讨论生命适应性时,作者穿插了对“目的论”与“随机性”之间张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生命是否真的拥有某种内在的驱动力去追求复杂性?还是说,我们所见的复杂性,仅仅是无数随机变异在特定环境压力下筛选后的必然产物?这些思考并没有以说教的方式呈现,而是巧妙地隐藏在对特定化石证据的解读之中,让读者在理解科学事实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卷入到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辨中。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智力上的探险,它不仅充实了我的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观察世界、理解时间深度的方式,让人在惊叹于生命奇迹的同时,对宇宙的规律产生了一种更深刻的敬畏和好奇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深邃的宇宙蓝与充满生机的嫩绿色交织在一起,中央是一株抽象的、仿佛正在向上攀爬的生命之树。初次翻开,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宏大叙事感所震撼。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亿万年的时间压缩在指尖,让那些我们只能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古老地质年代,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早期生命起源”的叙述方式,不同于那种枯燥的化学反应堆砌,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那些在原始汤中萌芽的、微小却坚韧的分子组合,如何一步步演化成第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结构。书中的插图精美绝伦,尤其是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的生物复原图,那些怪异而奇妙的构造,让人不得不惊叹于自然界曾经展现出的那种肆无忌惮的创造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凝视着那些描绘着深海热泉或火山喷发背景下的生命形态,仿佛能听到远古海洋的潮汐声,感受到生命挣扎求存的原始脉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超出了单纯阅读科普读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次对时间长河的溯源之旅,充满了对生命本身不竭力量的敬畏。
评分还可以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书很厚,拿起来很有分量!比同类书有趣多了!
评分书本包装不错,物流速度快,推荐购买。
评分趁现在折扣大,买了一批书给小孩看,都是推荐的,这次收到的书完美无损伤,开心!
评分京东就是京东,品质、服务没的说
评分还可以
评分印刷的很漂亮,好书
评分商品不错挺实惠,京东购物放心,物流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