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的销量突破60万册
《相对论》配有大量与当页内文密切精美图释。
《相对论》经过了数次修订和改版,是读者首肯的新版本。
《相对论》共有三章,其中第一章论述了狭义相对论;第二章论述了广义相对论:第三章论述了爱因斯坦对整个宇宙的思考。相对论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犹太裔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奠基者,二十世纪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1933年爱因斯坦在英国期间,被格拉斯哥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因为受到纳粹政权的迫害,脱离德国到美国,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工作,1940年写了一篇著名论文《我不信仰一个人格化的神》。1955年4月18日,病逝于普林斯顿。
“毫无疑问,爱因斯坦不是用眼睛,而是用智慧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宇宙。”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
“这是一部让人能够直接和宇宙空间物质对话的巨著,他精妙绝伦的思考与推演激发了我们对物理学和科学的全部热情。”
——理论物理学家乔奥
“爱因斯坦上帝式的思维创造了《相对论》,他追问时间和空间本身,对物理学给予了近乎完美的解释。”
——哈佛大学物理学研究会主席詹姆斯
编译者言
相对论简史(代序)
伯格曼说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自述
第1章 狭义相对论
1.1 几何命题的物理意义
1.2 坐标系
1.3 经典力学中的空间和时间
1.4 伽利略坐标
1.5 相对性原理(狭义)
1.6 经典力学中的速度相加定理
1.7 光的传播定律与相对性原理的表面抵触
1.8 物理学的时间观
1.9 相对性的同时性
1.10 距离概念的相对性
1.11 洛伦兹变换
1.12 量杆和钟在运动时的行为
1.13 速度相加法则斐索实验
1.14 对相对论启发作用的评估
1.15 一般相对论的普通结果
1.16 经验和狭义相对论
1.17 闵可夫斯基四维空间
第2章 广义相对论
2.1 狭义和广义相对性原理
2.2 重力场
2.3 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是广义相对性公设的论据
2.4 经典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基础有哪些不能令人满意的方面
2.5 对广义相对性原理的几个推论
2.6 在旋转的参考物体上钟和量杆的行为
2.7 欧几里得和非欧几里得连续区域
2.8 高斯坐标
2.9 狭义相对论的空间―时间连续区可当作欧几里得连续区
2.10 广义相对论的空间―时间连续区不是欧几里得连续区
2.11 广义相对性原理的精确表述
2.12 以广义相对性原理为基础解决地心引力问题
第3章 对整个字宙的思考
3.1 在宇宙论中牛顿理论的困难
3.2 “有限”而“极大”的宇宙的可能
3.3 以广义相对论为依据的空间结构
3.4 对“以广义相对论为依据的空间结构”的补充
附录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证实
相对论与空间问题
什么是相对论
理论物理学的基础
科学与文明
爱因斯坦生平大事年表
《相对论》作为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通过此书,可使读者对相以论有初步的接触,从而打下一定烙印,受到一些启迪。这是一种对神秘宫殿的初步探求,也是一种对制高点的初步领略。相信,走近爱因斯坦,了解相对论,对于知识结构的调整,思维方法的启迪,科学精神的激发,都会大有裨益。相对论是历经了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它们不仅是科学创造的结晶,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段评价: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索引部分做得极其详尽和专业,体现了编撰团队的严谨态度。我习惯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查阅原始资料的出处,这本书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到位,几乎每一个关键论点或数据都能找到清晰的来源标注。更难得的是,它不仅列出了经典文献,还收录了不少近现代学者的后续评论和实验验证的引用,这为深度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相比于市面上一些追求速度而牺牲细节的出版物,这本书显然是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校对和交叉验证的。我特别关注了术语的翻译和统一性,发现全书对核心概念的表述都保持了高度一致,这对于构建一个稳定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这份对学术规范的尊重,让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提升。
评分第四段评价: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让我觉得有些消耗心力,那可能就是某些图示的深度。虽然总体上图文并茂,但有些复杂的几何模型和向量分解的插图,对于没有扎实高等数学基础的读者来说,依然需要反复揣摩。我不得不承认,有些示意图的清晰度虽然不错,但缺乏更详细的步骤分解说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自己拿起纸笔重新推导一遍才能真正理解图示想表达的那个关键转折点。这倒也并非完全是缺点,它强迫读者进行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但对于只想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可能会成为一个小小的“坎儿”。不过,也正因为这种挑战性,每当攻克一个难懂的图解时,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它对相关人物传记的穿插叙述。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一部人物的群像剧。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绘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在思想突破前后的心路历程、他们与同时代人的争论,以及那些关键实验背后的心酸与坚持。这种人文色彩的注入,使得原本冰冷的科学发现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背景知识的补充,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的学术氛围变化,这些都为理解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土壤。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焦虑和对真理的渴望。这不仅是一本物理学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认知边界拓展的历史侧写,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评分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有品味了,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阅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封面那种做旧的质感,搭配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历史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排版,那种留白恰到好处,文字和图表的分布疏密有致,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拥挤。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它在视觉上传达的信息量已经很大了,让人在还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的用心程度肃然起敬。而且,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细节处的插图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总而言之,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拥有的精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很少见到如此注重细节装帧的学术类书籍,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加分不少。
评分第二段评价: 我本来对这种宏大的科学理论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晦涩难懂,充满了艰深的数学公式。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方程式,而是像一位耐心十足的老师,从更宏观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辨的角度切入。作者巧妙地将那些抽象的概念,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轶事和类比,慢慢地引入读者的认知框架。特别是对于“时空弯曲”的阐释,它引用了几个非常贴合日常生活的例子,一下子就打破了那种高高在上的科学壁垒。读完前几章,我惊喜地发现,原来复杂的理论也可以用如此具象化的方式被理解。这种循序渐进,又不失严谨性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探索下去的兴趣,完全不像我以往接触的那些教科书。
评分书的印刷很清楚,质量很好,看了几页,很长知识,希望对孩子有所帮助。
评分几何的完美诠释,数学的智慧!
评分书不错,要花时间好好读一读!书不错,要花时间好好读一读!书不错,要花时间好好读一读!
评分送货及时,买来感受一下牛人的大作,复习一下经典理论。
评分搞活动时给孩子买的,等着放暑假看了。
评分去给你找让我给你做碎一地哦一per你一POS第一per你why色色一一
评分书质量不错,物流也比较快,是正版。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印刷清楚,看了几页,受益不浅,希望对孩子有所帮助
评分终于有机会读这本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