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学派,印顺法师《唯识学探源》一书从历史的眼光考察其思想源泉与发展中的演变,深入论述了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唯识思想。
目录
题唯识学探源
自序
上编 原始佛教的唯识思想
第一章 原始佛教思想概说
第一节 原始佛教界说
第二节 原始佛教的根本思想
第三节 缘起的解释
第一项 缘起支数的考察
第二项 五支说的解说
第三项 十支说的解说
第四项 十二支说的解说
第五项 诸说的融贯
第二章 原始佛教所含蓄的唯识思想
第一节 唯识思想的几个观念
第二节 原始佛教与唯识思想
下编 部派佛教的唯识思想
第一章 部派佛教概说
第一节 部派分裂的概况
第二节 部派思想的分化与趋势
第二章 本识论探源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犊子系与本识思想
第三节 说一切有系与本识思想
第一项 说转部的胜义补特伽罗
第二项 有部的假名我与犊子系不可说我的关系
第三项 经部譬喻师的细心说
甲 细心相续
乙 王所一体
第四节 分别说系与本识思想
第一项 分别说系心识论概说
第二项 一心相续
第三项 心性本净
第四项 五法遍行与染俱意
第五项 有分识
第六项 细意识
第五节 大众系与本识思想
第一项 大众系的特色
第二项 遍依根身的细意识
第三项 生起六识的根本识
第三章 种习论探源
第一节 种习思想概说
第二节 微细潜在的烦恼
第一项 随眠
第二项 习气
第三项 阿赖耶
第三节 业力的存在
第一项 概说
第二项 各派对业力存在的异说
第三项 结说
第四节 有漏种子
第一项 说转部的一味蕴
第二项 化地部的穷生死蕴
第三项 大众部的摄识
第四项 经量部的种习
第五节 无漏种子
第一项 有部的解说
第二项 经部的解说
第三项 大众分别说系的解说
第四章 无境论探源
精彩书摘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唯识学探源》:
经过长时期的思考,才一律明确地提出六识以外别有细心的主张。原来细心说,也有它的困难:凡是识,必有它所依的根、所缘的境。释尊从依根、缘境的不同建立六识,这不但小乘经,就是一分大乘经,也还在这样说。如离六识别有细心,那不是有七识吗?这似乎违反圣教的明文。细心的所依、所缘(根境),也是很难说的。所以初期的细心说,都认为是意识的细分。后来,发见了释尊细心说的根据,像十八界中的“意界”,缘起支中的“识”支;理论上也渐次完备,这才在间断的六识以外,建立起一味恒在的细心。
细心,是受生命终者、根身的执持者、缚解的联系者。它为了业果缘起的要求而建立,它就是生命的本质。部派佛教关于生命本质的探发,并不限于细心,这不妨给它个全面的叙述。从代表原始佛教的《阿含经》考察起来,众生的生命现象,只是名色或五蕴或六界的和合。在三世轮回中,名色等都是不息的生灭演变,并没有一个恒存不变的东西,可以说是作者、受者。这刹那生灭的无常论,在业果缘起的建立上,成为非常的困难。前后不断的演变,怎样能成立联系?佛教的思想就在这里分化了。大众与分别说系,在心识的统一中;说一切有与犊子系,在五蕴和合的补特伽罗中,建立前后的移转。依原始佛教“名色缚、名色解”的见地,五蕴统一论者要适当些吧!但心识在系缚、解脱中,占有主动领导的地位,也是不可否认的。那么,在从来不断的心法上,建立业果的中枢,如不超出它应有的范围,也自有它的卓见。可以说,五蕴统一论是平等门,心识统一论是殊胜门。沦到怎样的统一,意见又有不同。
……
前言/序言
这本书是与中华书局出版的《现代汉语》(兰宾汉、邢向东主编)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为了适应新时期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这本《现代汉语》教材与以往的同类教材相比,从内容到体例都作了一些调整,例如增加了部分新的知识点,在各章增设了参考文献和撰写小论文的参考题目,增设了一定数量的突出基本理论的思考题,旨在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掌握本门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论文撰写的能力。由于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新知识,有些习题是思辨性的,有些练习要求作出准确的回答,而且教材已经被一些高校作为研究生招生的考试用书或参考书,所以经常有教师或学生来信来电,希望我们编写一本配套的使用说明和习题答案。
鉴于这种情况,《现代汉语》的编委张文元教授组织编写了这本《现代汉语教学指导与习题解答》,以满足上述教学需求。书中的“现代汉语课程说明和教学建议”,是对教学要求的说明和教学方法的指导;“重点难点分析”细致地剖析了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重要的知识;“参考答案”针对教材中的思考与练习释疑解难,提供答案;此外,附录部分提供了必要的教学资料,如“怎样教好现代汉语”和“怎样学好现代汉语”,这些都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指导教师如何更加合理、科学地处理教材内容,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毫无疑问,这本书应该是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的良师益友,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会提供不少方便。
这本书在知识点的分析、说明上是以《现代汉语》教材为蓝本的,但又不限于教材内容的安排,例如在解说一些知识点的时候,有时会介绍更多相关的知识甚至不同的观点,这符合教学指导的特点,可以使学习者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阔视野,深化认识,这是此书的一个优点。还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此书编写的同志长期在高校讲授现代汉语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都是《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委或编者,对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编写体例都很熟悉,分析问题准确、深入,所以此书的知识性和针对性突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编写的过程中,编者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殚精竭虑,数易其稿,使此书的质量不断提高。相信这本书面世以后,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兰宾汉 邢向东
2010年3月15日
《海内外佛学研究述评》 本书是一部对近现代海内外佛学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与深入评析的学术专著。全书以宏观的视野,审视了从二十世纪初至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佛教经典研究、佛教哲学思想、佛教历史演变、佛教艺术文化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本书并非对某一宗派或某一理论进行专门阐述,而是旨在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当前佛学研究的整体图景,把握其发展脉络与重要议题。 本书的撰写,秉持客观公正的学术立场,力求如实呈现不同学派、不同研究者各自的观点与方法,避免褒贬,侧重于分析研究的深度、广度、方法论的创新性以及理论的原创性。作者深入研读了大量海内外重要佛学研究著作、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报告等一手资料,并结合多年来对佛学研究的观察与思考,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多元的研究评价体系。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大致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早期佛学研究的回顾与转型 此部分将追溯二十世纪初中国佛教研究的滥觞,重点关注近代佛教学者,如太虚大师、印光大师等,在整理、翻译、护持佛法方面的贡献。同时,也考察了西方学者,如马克斯·缪勒、斯坦因等,对早期佛教文献的发现与初步研究,以及这些研究如何影响了后续的学术走向。本部分将着重探讨在这一时期,佛学研究如何从传统的宗派判教、注疏传统,逐渐向更为系统、更为科学的学术研究范式转变,例如,通过版本比较、历史文献学方法对经典进行梳理,对早期佛教教义进行哲学层面的辨析等。研究的重点也从对单一经典的解读,扩展到对佛教整体思想体系的建构与比较。 第二部分: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的历程与特色 本部分将详细梳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的发展轨迹。从早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对佛教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性研究,到改革开放后,佛学研究的复兴与多元化发展。我们将分析不同时期,官方政策对佛学研究的影响,以及学界内部的学术争鸣。重点将考察中国大陆学者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佛教经典的研究与翻译: 梳理重要的经典校勘、注释、翻译项目,及其在学界和民间的影响。 佛教史的研究: 关注中国各时期佛教的演变,如佛教的传入与传播、各宗派的兴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等。 佛教哲学的研究: 探讨中国学者对大乘佛教中观、唯识等核心思想的解读与创新,以及对中国化佛教哲学(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的深入挖掘。 佛教与社会文化的研究: 考察佛教在艺术、文学、政治、民俗等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中佛教的转型与发展。 方法论的创新: 关注中国大陆学者在运用宗教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方法进行佛学研究的实践。 第三部分:台湾、香港佛学研究的独特贡献 本部分将聚焦台湾和香港地区佛学研究的成就。台湾作为现代佛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涌现了大量在国际享有盛誉的学者。我们将分析台湾地区佛学研究的几个显著特点: 学问的深耕细作: 台湾学者在对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乃至南传佛教的经典研究、宗派研究、人物研究等方面,往往展现出极为扎实的学风和精细的治学态度。 “人间佛教”的实践与理论: 重点考察星云大师等“人间佛教”倡导者在理论建构和实践推广方面的贡献,以及其对现代佛教发展的影响。 佛教与现代化的对话: 分析台湾学者如何将佛教思想与现代社会、科技、伦理等议题进行对话,探索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 宗教史学与民俗研究: 关注台湾学者在运用宗教史学和民俗学方法,研究佛教在台湾本土的传播与演变。 香港地区虽然地域相对较小,但在佛学研究领域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尤其是在佛学普及、边缘佛教研究、以及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海外佛学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本部分将开阔视野,审视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佛学研究领域的贡献。 西方佛学研究的开端与演变: 考察西方学者如何从早期对梵文、巴利文经典的翻译与研究,逐步发展到对佛教哲学、历史、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维度的深入探索。 比较宗教学的视角: 分析西方学者如何运用比较宗教学的方法,将佛教置于世界宗教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并与其他宗教进行对话。 佛教的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 考察西方学者在研究佛教社群、宗教仪式、信徒生活等方面的独特视角与方法。 日本佛学研究的特色: 重点关注日本学者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研究,以及对日本本土佛教(如禅宗、净土宗)的深入挖掘。日本在文献整理、版本研究、以及佛教思想的哲学化阐释方面,拥有强大的实力。 佛教与西方哲学、心理学的结合: 探讨西方学者如何将佛教的智慧与西方哲学、心理学理论相结合,例如,在正念、冥想等领域的研究。 第五部分:当前佛学研究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对海内外佛学研究进行梳理之后,本书将进入对当下佛学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与反思。 研究热点与前沿: 梳理当前佛学研究中涌现出的新议题,例如,佛教与生态环境、佛教与人工智能、佛教与性别研究、佛教与全球化等。 方法论的深化与融合: 探讨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以及不同研究方法之间的融合与创新,如计算语言学在佛教文献研究中的应用,神经科学在冥想研究中的作用等。 经典诠释的挑战: 探讨在面对多元文化和不同认知体系时,如何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和诠释古老的佛经。 学术传承与青年人才培养: 关注佛学研究的代际传承问题,以及如何吸引和培养新一代的佛学研究者。 佛学研究的社会责任: 探讨佛学研究如何在传承智慧、促进社会和谐、回应时代挑战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 基于对现状的分析,对未来佛学研究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流畅,在展现深厚学术功底的同时,也注重可读性。对于非佛学专业背景的读者,本书将提供一个清晰的地图,帮助他们了解佛学研究的广阔世界;对于佛学研究者,本书则是一个回顾与启发的参照,有助于他们拓展视野,反思治学之道。 总而言之,《海内外佛学研究述评》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客观、深入的海内外佛学研究图景,展现不同地域、不同学派、不同视角的学术成果,并对未来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的探讨。本书对于理解近现代佛学研究的格局,把握学术前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