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位从业30多年的记者从事新闻报道作品的结集精选。与以往记者作品有所不同的是,本书是从一位记者的视角观察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各领域发展,见证变化、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因此,本书不仅是一部时政新闻作品集,更是一部史料。看似本书记述的都是过去的事件、曾经的新闻,但是今天看来,许多成为今日的印证,许多隐含着今日的问题,读来仍不觉得过时。因此,本书既可作为新闻报道从业人员的参考,也可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背景读物,并可以引发读者对于今天中国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考。
本书是《光明日报》资深记者李家杰的新闻作品集,时间自1979年至2015年,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状况。这些新闻作品从教育、环保、经济发展等角度解读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史料。
李家杰,空军航校毕业,《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并受聘为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重庆大学兼职研究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顾问。曾应召向中央政治局委员口头汇报全国中医药工作现状调查结果,并受托创办《中国中医药报》。
科技创新同经济改革
中纪委为《光明日报》报道加按语 / 3
销售淘汰报废药背后大有玄机 / 5
果林向农民招标 / 8
首都住房改革拉开序幕 / 11
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成功典范 / 14
七嘴八舌话粮改 / 19
主渠道不畅通粮价难以平稳 / 22
站在兴衰成败的十字路口
——中国汽车工业述评(上) / 25
没有理由不攥紧拳头
——中国汽车工业述评(下) / 29
首都建设需要量水而行 / 32
北京出租车承诺制陷入怪圈 / 34
一颗明星在辉煌中陨落 / 37
科技企业孵化器需要“呵护” / 45
中国技术创新的百花园
——中关村快速发展述评之一 / 48
这个“政府”与众不同
——中关村快速发展述评之二 / 51
新文化的曙光最早在这里出现
——中关村快速发展述评之三 / 54
第一黄金地段 / 57
品茗还须上成都 / 63
教育发展及城乡失衡
要给高等院校一定的自主权 / 69
应尽早结束在纸上“扩大自主权” / 71
成都科技大学向系一级下放自主权 / 73
林业部慷慨解囊助“九小” / 76
北京青少年呼吁全社会关心他们成长 / 78
北京中小学生高消费令人瞠目 / 80
高校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 / 83
“不平等”暴露出大堆问题 / 86
要用法律保障厂校平等合作 / 89
这里是企业家的摇篮 / 92
中国婴幼儿教育正在滑坡 / 94
两轮驱动出高效益 / 97
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 101
北京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 / 107
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 / 111
杨振宁比较中美教育 / 119
教育的朝阳从这里升起 / 126
田野里散发出醉人的芬芳 / 129
中西医在中国的命运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重西轻中” / 143
中日友好医院办院方向出现严重偏差 / 152
中医药现状令人担忧 / 155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157
波恩大学女教师来到北京学中医 / 160
百家争鸣是个好东西 / 162
外国医学家尊重中医药学 / 164
西方免疫学家相信中医疗效 / 167
为何大医院超载小医院冷清 / 169
后勤改革之歌为何流行不开 / 172
好一个尖端领域
——日本东洋医学采访札记之一 / 175
优势并非永远是优势
——日本东洋医学采访札记之二 / 178
庐山之外看庐山
——日本东洋医学采访札记之三 / 180
中医药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 183
纠正医风需要治本 / 185
“医院道德水准应高于社会” / 188
别把世界卫生组织警告不当回事 / 195
天下第一中药堂 / 201
熊光葵和她的“含羞草” / 205
不要病人着急医生不急 / 207
医学高新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 210
成年人才得癌症是片面认识 / 212
北京首次详细公布“非典”患者构成状况 / 214
“非典”重创北京旅游业 / 215
中医发展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 216
一家二级医院的另一种活法 / 219
“有损国格”事件为何屡禁不止 / 226
文化与多元化
“鬼才”魏明伦 / 233
书痴范行准话藏书 / 238
精心为革命烈士塑像 / 240
吴阶平的书斋永远难以定格 / 243
中国文艺改革部长答问录 / 246
八一厂《晚钟》角逐西柏林 / 249
赢得国外赞美不是主要目的 / 251
谁用“母乳”哺育了北京文化 / 254
《画龙点睛》点动观众心 / 258
这个剧团“戏比天大” / 260
新时代呼唤:北京亮起来 / 263
台湾女作家郑羽书游故宫 / 270
第七届全运会场外景 / 272
建一个文化夜市如何 / 283
让伟人形象永驻人间 / 286
保护名城与发展经济不可兼得吗 / 289
中国音乐学院怎堪摇篮破旧 / 293
泱泱大国仅74家少儿图书馆 / 297
人们迟早会认识她 / 299
老舍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 303
什刹海是平民的海 / 307
中国家庭文化气息渐浓 / 310
不能再次错过历史机遇 / 314
演员比的是文化 / 317
文化大区行 / 320
没有宽容岂能创新 / 323
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华夏之音 / 327
“全国文化中心”名不符实 / 333
水气污染与环境治理
她公开与领导唱反调 / 343
北京地下水污染面达一千平方公里 / 346
环境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 348
北京迫切需要一个“人工肺” / 351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 / 355
防治环境污染为何现在不如1972年 / 357
大气质量报告应该如实反映大气质量 / 362
脊梁与栋梁
是非功罪今日评说 / 367
顾乾麟十里洋场创办奖学金 / 380
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奏鸣曲 / 382
王春发三让高级职称 / 389
一个不随大流的村支书 / 392
李润五妻子的思念 / 396
李远征:“两手硬”的一把手 / 401
一片忠诚为人民 / 406
一位迎来汉字印刷新时代的科学家 / 414
德高学富医界楷模 / 423
他的名字就是进入军事禁地的通行证 / 428
社会进步及存在问题
一对夫妇最好生一个孩子 / 439
60位在中美合作所牺牲的同志被追认为烈士 / 441
组织处长贪污党费被判刑15年 / 444
一名工程师落实政策的曲折经历 / 447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
——访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 / 451
高老汉登上天安门 / 455
北京:城市道路负荷逼近极限 / 458
城市交通堵塞造成损失年逾几十亿元 / 462
法官判决后出现截然相反两种声音 / 465
一篇未能公开发表的稿件 / 469
长街悲泣送耀邦 / 474
专家披露隆福大厦特大火灾内情 / 476
自行车何日才能存得放心 / 478
年年高呼沉痛记取更待何时 / 481
北京火车西客站建筑质量问题一大堆 / 485
举世瞩目长安街 / 489
文明城区看作风 / 492
“群众满意率”是一项硬指标 / 496
“公推直选”与“等额选举”比较 / 500
人民调解员唱主角 / 521
从“政府有什么”到“老百姓要什么” / 526
首次公开的文稿
县委书记带头搞不正之风 / 537
卖淫嫖娼死灰复燃 / 539
这个县党风败坏到惊人程度 / 543
13岁女孩为姐姐申冤 / 547
浙江中医学院校园被粗暴地从中劈成两半 / 549
国家对公安高等教育欠债太多 / 551
邮局强行占用农民汇款 / 553
荒唐密电害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555
首都新建68万平方米宾馆饭店有违中央要求 / 557
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体制不顺 / 559
媒体公开宣传的第一台“工业CT”是冒牌货 / 562
我国为资源综合利用立法时机成熟 / 565
这里借故停映国家批准的进口影片 / 567
《亡命天涯》为何单在这里停映 / 570
《机电集成技术》被迫到台湾出版 / 573
高校办学效益的几个议论热点 / 575
此地有“三怪” / 577
北京发展建设存在四大矛盾 / 579
法制越来越健全司法越来越不公正 / 581
我国草坪业问题突出 / 583
中国“性盲”多于“文盲” / 585
我国应尽快出台沉默权和证据法 / 587
从空中到地面体验国航服务 / 589
新疆和田缺9000名“双语”教师 / 593
成者自成 / 596
后记 / 603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分析,毕竟“新闻”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严肃,但翻开目录才发现,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叙述,更像是一次深入田野调查的实录,作者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信息爆炸时代下,那些看似寻常却又暗藏玄机的事件背后的人和事。尤其是其中关于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流如何在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快速切换、互相博弈的分析,让我看得目不转睛。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一个地方性丑闻的报道,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那些地方记者如何在重重压力下,坚持挖掘真相的过程,那种职业操守的坚守,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娓娓道来,丝毫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充满了对新闻工作者群体深深的同理心和理解。读完后,我对新闻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而是开始深究“为什么会这样报道”以及“谁从中受益”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评分老实说,我是一个对时事保持一定距离的普通读者,对媒体行业内部的运作机制知之甚少。抱着“了解一下行业内幕”的心态开始阅读,结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将不同的新闻案例拆解开来,像拼图一样展示了一个宏大的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信源管理”那一章节的解读。在信息真假难辨的今天,如何判断一个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几乎成了现代人的生存技能。书中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某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信息混乱,非常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层级信源的价值和局限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犀利,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一些行业潜规则,但又不失客观性,总是在批判之后给出建设性的思考。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回去翻阅了过去几个月我关注的一些热点新闻,突然间,很多困惑我的地方都茅塞顿开,感觉自己获得了一套新的“信息解码器”。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媒体人看的,更是给每一个想清醒认知世界的普通人准备的。
评分我通常不太习惯阅读太学术化的书籍,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记者,在咖啡馆里与你分享他的职业生涯感悟。书中有一个部分专门讲了“讲故事的艺术”,如何把冰冷的数据和事实,转化成触动人心的叙事。作者举例说明了在报道灾难现场时,记者如何平衡对受害者隐私的保护与公众知情权的实现,这个平衡点的把握,真的体现了极高的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这种对新闻伦理的探讨,让我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们肩上的重担。此外,书中穿插了一些作者早期的失败案例,这些“翻车”的经历反而更具教育意义,它坦诚地展示了新闻生产中的试错成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用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你“不能怎么做”,非常实用,也让人感到亲切。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坐上了一台时光穿梭机,跟着作者的脚步回到了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它探讨的不仅仅是新闻内容本身,更多的是新闻生产背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比如,作者对特定历史时期,官方宣传口径与民间叙事之间的张力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我发现,即便是最“硬核”的新闻事件,其表述方式也会被时代背景所塑造。书中引用的许多一手资料和访谈记录,真实得让人有些心惊,那些受访者的声音充满了挣扎、妥协与坚持,极具感染力。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迫使读者去反思自己接收信息的习惯。我以前总觉得,只要信息量够大,我就能掌握真相,但读完后才明白,信息本身是中立的,如何被组织、被呈现,才是关键。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对于那些喜欢深度思考、不满足于表面信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重的精神食粮。
评分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已经放了一段时间了,每次拿起又放下,总觉得它内容太厚重,怕自己消化不了。但真正沉下心来读完后,我发现它的“厚重”并非来自于晦涩的术语堆砌,而是来自于对复杂现实的深刻洞察。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对“新媒体生态”的预见性分析。在算法推荐主导信息分发的今天,作者很早就指出了“回音室效应”可能带来的社会撕裂风险,并且分析了传统媒体如何在这种冲击下寻找新的立足点。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慢新闻”价值的重新强调,在追求速度的时代,这本书提醒我们,深度和准确性才是新闻永恒的生命线。书中的案例涉及了跨国报道的困难、文化差异带来的信息误读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全球化背景下新闻工作的复杂性。读完后,我不仅对新闻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信息接收者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启发性远超我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