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日) 金文京著 9787549551538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日) 金文京著 978754955153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金文京著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金文京
  • 讲谈社
  • 文化
  • 日本视角
  • 通史
  • 古代史
  • 近代史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九月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1538
商品编码:119554148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568.00元

作者:(日) 金文京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49551538

字数:2455000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这套书是日本讲谈社建社一百周年的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作品。每卷都是由这个历史时段**代表性的学者撰写。
【“大家”写给大家的书】日本学者有大学者为大众著书的传统。这既是一套大众读本,读来让人不觉艰深,又兼具现有知识边界的学术前沿性。是一套严谨、专业、可读性很强的历史读本。
【作者均为日本一流学者】十位作者均为日本中国史学界的一流学者: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东京大学教授平势隆郎、学习院大学教授鹤间和幸、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学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学教授气贺泽保规、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毅、京都大学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学教授上田信、国际基督教大学教授菊池秀明
【国内一流学者推荐】十位国内一流学者作序推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中国先秦史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罗运环、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虎、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伯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步平共同推荐
【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我们希望让国内的读者看到一套真正专业、前沿、有创见的中国通史。给大家提供一个看待中国历史的新角度——看看日本学界**秀的学者是如何跟普通读者讲述中国历史的。我们也相信,专业的历史书不一定艰深晦涩,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联结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桥梁。
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先生说:“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由于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不同,西洋人、东洋人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点也不同,所以,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历时五年,五次调版,十易封面】这套书从中方提出报价,日方不断审核出版资质,到找寻合适的翻译者、合适的推荐学者、翻译、编辑、制作地图、选配图片、地图送审、重大选题送审、排版调版、设计封面,几乎用掉了五年的时间。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的译者,有的本人就是这个领域内的学者专家,比如第八卷的译者乌兰女士,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知名元史专家。
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每卷书含地图、照片上百幅,彩图若干。印刷精美,精装呈现。

内容提要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著作,是近年来中国历史方面的重磅力作。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历史佳作。
丛书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国内学者许宏、罗运环、王子今、黎虎、阎步克、邓小南、姚大力、李伯重、步平为中文版作序推荐。
【十问“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1.先问一个读者关心的问题,“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这套书的中文版是否做过一些内容调整,如删改、增添?
这套书中文版出版了其中的十卷,对于这十卷,中文版几乎未作删改、增添。合同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增删,一切增删均需原作者同意。原来的丛书还有一卷“当代中国卷”,中文版未收;一卷“中日关系史”,中文版未收。
中文版图书以日本原书为模板,版式、要素、编排、呈现都力求接近;所有地图,中文版几乎重新全部依样制作;黑白图片以及彩插,中文版以日文原书为线索,在配图上有所更新。
2.这套书是如何编撰出来的?在日本有怎样的评价?
这套书是日本讲谈社建社一百周年的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作品。每卷都是由这个历史时段*代表性的学者撰写。日本学者有大学者为大众著书的传统。这既是一套大众读本,读来让人不觉艰深,又兼具现有知识边界的学术前沿性。是一套严谨、专业、可读性很强的历史读本。
3.理想国引进中文版,对于今天中国的读者,有怎样出版价值?
我们希望让国内的读者看到一套真正专业、前沿、有创见的中国通史。给大家提供一个看待中国历史的新角度——看看日本学界*秀的学者是如何跟普通读者讲述中国历史的。我们也相信,专业的历史书不一定艰深晦涩,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联结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桥梁。
4.与国内以往几套中国通史相比,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这套书有哪些特色?
一是,表达活泼,严谨专业,每卷写法不拘一格。十卷书虽然在统一的编委会的指导下进行编纂,有统一的体例,比如都是章节体,都是三级标题,除正文外,都有相同的附录(主要人物传略、历史年表等),但在写法上却不拘一格,各有各的特色。这是因为,每个断代有每个断代的历史特点,每位学者有每位学者的研究所长和治学方式。所以呈现出“横看西岭侧成峰”的有趣面貌。
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史学家在中国史领域的成绩和地位,让人钦服。讲谈社这套书是在三十多年来中外史学研究成果、考古发现成果的基础上,用心编纂而成。
三是,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可分册购买阅读,也可套装收藏。
所以,尽管国内好的中国历史读本不少,但是像讲谈社这套规模的、这样的作者队伍的、如此写作方式的,既有学术价值又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读本,这套书可谓。
5.国内是否有资深学者对这套书进行过评价?
中文版推出时,我们在每本书中配有一篇专家学者的推荐序言,其中有些段落可以分享:
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先生所说:“在国际中国史研究中,日本学者有独特的优势,形成了自己学术风格和学术传统。由于文化传统和学术传统不同,西洋人、东洋人观察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兴趣、重点也不同,所以,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先生说:“由于教育和研究体制的差异,日本学者在‘通识’上要优于中国学者,后者偏于专精而有条块分割之嫌。”
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先生说:“我并不以为,当下的出版界之所以希望引入外国人写的、以中国历史文化为题材的、能引人入胜的大众史学作品,只是因为中国学者都放不下‘专家’身段去从事那种创作的缘故。这里面更多的,其实还是写得出、写不出,或者说得更尖锐一些,是即使写出来了,能不能让人看得下去的问题。尽管不必采用绵密引征和系统论证的阐述形式,大众史学在需要把历史叙事还原到亲历者们的切身感知、还原到总体历史图景、还原到根本价值关怀方面,以及在它需要能反映前沿的已有研究成果方面,一点也不比对于更‘专业化’学术写作的要求为低。”
6.为何想到给每本书增加一篇中文版导读?都请了哪些专家学者撰文?
在日本,原书是有一套总编委会团队,读者可以看到中文版图书扉页前,有四位“编集委员”,他们是史学界很有分量的人物,负责丛书的体例、构架、分卷等重大事项。但简体版出版时,我们仍在每个断代中找一位中国重量级学者,写推荐序,进行郑重推荐。每一卷的推荐序,都是专家们通读了原书的译稿后撰写的,剖析了作品的优胜之处和价值所在,对读者来说,是一篇篇很好的导读。
十位推荐学者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武汉大学教授罗运环、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虎、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北京大学教授邓小南、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伯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步平(按卷册顺序)。
7.简要介绍一下这套书的分卷方式,以及单本书的内容结构。
这套书大致是按照从上古至近代的时段来分卷的:
第01卷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第02卷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
第03卷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第04卷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
第05卷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第06卷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
第07卷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第08卷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第09卷海与帝国:明清时代
第10卷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清末*
因为整套丛书有十位不同的作者,出版社非常尊重每位作者学术上的独创性和行文风格。细读每卷,你会发现,每卷对材料的把握、叙述的展开、史实和观点的表达风格,都不尽相同,没有千篇一律之感。比如第八卷,从来没有学者把辽、西夏、金、元这几个跨不同时代的少数民族政权放到一起来写。这样写看似陌生,却又合情合理。
每本书配有地图及彩色、黑白照片近百幅,并在各本书后面,编排了主要人物略传、历史关键词解说、历史年表等附录。
8.这套书十卷中,哪几本,对于中国读者来有特别的意义?
这套书,每卷都可以给中国读者不同程度的启发。它们的话语体系、侧重点和视角原本就与中国学者不尽相同。不能说哪几本对于读者有特别的价值。特色相对更鲜明的,可以举几个例子:
比如,第四卷《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作者是集中、日、韩三国文化背景于一体的专家,他把三国的历史与大家熟悉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比较着叙述历史的真实;并将三国历史放到整个东亚史中去解读,让人耳目一新。
再比如刚才说到的第8卷《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作者没有像一般中国人惯于接受的那样,依照“唐—五代—两宋—元”的历史变迁主线来呈现公元10到14世纪的中国史;相反,被很多人想当然地看做是阻断、破坏了本应由两宋来实现国家统一大业的夏、辽与金,在本书中担当起积极和正面的主演角色,由它们来贯穿从唐到元这一时段的中国史进程。也正因为如此,这条另辟蹊径的讲述路线,沿着与我们比较熟悉的“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脉络,为我们刻画出一段很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再比如,第9卷《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作者说:“从古代式的明朝为何能够跳跃到近代式的清朝?如果把从明到清的变化看做中国内在的发展来理解,我们会感到混乱。但是,只要从东欧亚这一更大的体系,把与大海相对的中国看做其中的一个元素,就能够描绘出这五百年的活力。这正是本书的意图。本书完全不用于以往的中国史。”这是一本把海洋贸易的历史与帝国的历史并行讲述的特别的断代史。
9.这套书从计划出版到正式出版用了几年时间,为何如此耗时?
这套书从我们提出报价,到出书,几乎用掉了五年的时间。期间各个环节精挑细琢,碰到的问题各式各样,比如地图制作花了大半年反复核对;地图送审等了大半年;版式调整了至少五遍;封面至少做了十版;黑白图片替换到后一刻(总有比我们选用图片角度更好的、更清晰的、更合适的),至于编辑上逐字逐句地润色,就更不用多言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的译者,有的本人就是这个领域内的专家,比如第八卷的译者乌兰女士,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知名元史专家。
10.单本书、整套书,如何购买?何时可以买到?今后是否会有电子版?
本书将在2月份中旬后全面上市,10卷同步推出。在各大网站、实体店,都有销售。盒装套书也会于随后推出。因为合同的约定,暂时不会推出电子版。(以上十答by杨晓燕,理想国大众馆主编)

目录


作者介绍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原作均为日本中国史领域代表学者:
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东京大学教授平势隆郎、学习院大学教授鹤间和幸、京都大学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学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学教授气贺泽保规、东京大学教授小岛毅、京都大学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学教授上田信、国际基督教大学教授菊池秀明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世界文明的脉动: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演进》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具体书籍内容。 --- 《世界文明的脉动: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演进》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李明远、张华]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宏远文化出版社] ISBN: [虚构ISBN,例如:978-7-12345-678-9] --- 内容提要: 《世界文明的脉动: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演进》 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它旨在系统梳理并深入剖析人类文明自石器时代晚期萌芽,历经古典时代、中世纪的整合与冲突,最终抵达近代的剧烈转型这一漫长过程。本书超越了传统史学的区域或民族界限,力图以全球视野,探讨不同文明在互动、碰撞与融合中共同塑造人类历史的复杂进程。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脉动”——历史并非线性的进步,而是在不同区域和时间节点上,以加速、减速、停滞乃至回溯的形式,展现出周期性的起伏与内在的张力。作者通过对考古学、文献学和人类学最新研究成果的综合运用,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历史图景,旨在揭示驱动文明演进的深层力量,包括地理环境、技术革新、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变异,以及社会结构的重塑。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与轴心时代的奠基(约公元前4000年 – 公元前500年)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从分散的农业聚落迈向早期国家形态的关键阶段。内容涵盖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与城邦体系的建立,尼罗河谷地法老王国的统一与永恒观的构建。重点分析了黄河与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独特发展路径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公元前8世纪至前3世纪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在地理上相隔遥远的区域,几乎同时涌现出深刻影响后世的精神导师和哲学体系。从古希腊的理性思辨、犹太教的一神论觉醒,到印度的奥义书思想和中国诸子百家的争鸣,作者详细考察了这些思想如何为后续的帝国治理和文化认同提供了深远的哲学基础。本书强调,轴心时代的突破不仅是宗教或哲学的,更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秩序与超越性问题的系统性回应。 第二部分:古典帝国的辉煌与脆弱(约公元前500年 – 公元500年) 本部分围绕古典世界的两大核心——地中海世界与东亚大陆。作者细致描绘了波斯帝国的行政管理艺术,亚历山大帝国的文化融合遗产,以及罗马法与工程学的巅峰成就。在此基础上,本书探讨了这些庞大帝国的内部张力:阶级矛盾、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边疆压力如何共同导致了其结构性衰弱。 与此同时,本书转向东方,分析了秦汉大一统帝国对官僚制度、郡县制以及儒家思想的制度化过程。不同于西方帝国在崩溃后面临权力真空,汉代中央集权体系的韧性与再造能力被视为其区别于地中海世界的关键特征。此外,本书还关注了早期丝绸之路的开辟,阐释了欧亚大陆间物质与观念的首次大规模流动如何开始塑造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体系”的雏形。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整合与多元世界的形成(约公元500年 – 公元1450年) “中世纪”一词在本书中被赋予了更广阔的意义,它指的是后古典时期,在旧帝国体系解体后,新的权力中心和信仰体系如何在新秩序中寻求平衡与重塑的时代。 内容分为三个主要板块: 1. 伊斯兰世界的崛起与扩张: 考察了七世纪后,阿拉伯帝国如何凭借强大的军事、商业和知识整合能力,在中东、北非乃至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起一个横跨三大洲的文明带。本书特别侧重于伊斯兰学者在继承、保存和发展希腊、印度科学和哲学遗产方面的中枢作用。 2. 欧洲的重构与封建化: 分析了西欧在罗马衰亡后,基督教会在世俗权力真空中的作用,以及封建制度、庄园经济和大学的兴起,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埋下了种子。 3. 东亚的持续演进: 探讨了唐宋元时期中国在技术、商业和文化上的领先地位,特别是宋代出现的商业革命及其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以及其与周边政权(如辽、金、元)之间的复杂互动模式。 本书强调,这一时期的世界并非割裂的,而是通过贸易网络、宗教传播(如佛教在东亚的深入扎根、基督教向北方的扩展)和技术交流(如造纸术、火药的西传)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四部分:近世的转折与全球化的序幕(约公元1450年 – 公元1750年) 本书将“近世”定义为一个加速转型的时代,其标志是技术、地理认知和权力结构的根本性变革。 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如何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发现,更是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开端。美洲白银的流入、重商主义的兴起以及三角贸易体系的残酷运行,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不平衡积累开始形成。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全球其他主要文明体对这一新局面的反应。例如,奥斯曼帝国的军事与文化成就,萨非波斯和莫卧儿帝国的统治稳定与文化繁荣,以及明清之际中国在人口、农业技术上的高位运行。作者对比了各大帝国在面对内部资源压力和外部世界新挑战时的不同应对策略,揭示了这些早期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明间力量对比微妙变化的深层原因。 总结与展望: 《世界文明的脉动》旨在提供一个连续的、相互关联的历史叙事,强调人类经验的共享性与多样性。它提醒读者,每一个“高峰”或“低谷”的出现,都建立在数千年的积累与互动之上。本书最终将目光投向18世纪,为理解随后工业革命和现代世界的全面爆发,奠定了必要的历史背景和分析框架。本书不仅是知识的梳理,更是一场关于人类共同命运和持续适应能力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就被它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住了。作者像是领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迷雾之中,不急不躁,每一步都走得那么扎实。它不像那些堆砌史料的传统史书,读起来枯燥乏味,反而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文学作品。那种对于细节的捕捉,对于时代背景的刻画,都极其到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克制与深入。他没有急于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将复杂的因果关系层层剥开,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思考历史的重量。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是怀着怎样复杂的心情去面对那些剧变的。这种沉浸感,是很多历史读物难以给予的。整个阅读过程,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让人对“历史”二字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此书的感受,那一定是“共鸣”。作者在描绘古代社会的人情冷暖时,总能精准地击中现代读者的内心深处。那些关于权力斗争的权谋、关于身份认同的挣扎、关于文化冲突的无奈,其实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通过历史的镜子,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影子,感受到了跨越千年的情感连接。作者的文笔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他笔下的人物不再是标签化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鲜活个体。正是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这部史书超越了学术范畴,成为了可以滋养心灵的作品。合上书本时,我感到一种充实与平静,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其广阔的视野和精妙的结构安排。它不仅仅关注帝王将相的更迭,更着力于从社会结构、文化变迁乃至日常生活等多个维度来重塑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把握住了某个时期的脉络时,作者总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瞬间拓宽我的思维边界。比如,他对某一时期普通民众生活习俗的描述,那种细腻到令人发指的考据,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烟火气。这种“全景式”的叙述手法,彻底打破了我过去那种线性、扁平化的历史认知。它提醒我们,历史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相互关联的个体活动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而非仅仅是少数精英的舞台剧。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页又会揭示怎样的新大陆。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对厚重的历史著作多少有些畏惧,总觉得会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然而,这本书的笔触却异常的轻盈而有力,这种平衡拿捏得实在高明。作者似乎深谙叙事节奏的魔力,该详述处绝不含糊,该点到为止处则留足想象空间。它的文字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致。尤其是在阐释一些晦涩难懂的制度沿革时,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类比,让那些原本高悬于殿堂之上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这使得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朋友,也能较快地跟上思路,不至于迷失在术语的丛林里。读完第一部,我甚至有点遗憾,因为这意味着我将要与这段深入的陪伴告一段落,等待下一部的续写,这种感觉,就像是追一部高质量的连续剧,总是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堆砌,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的“方法论”。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批判性的视角,不盲目崇拜,也不肆意贬低,而是试图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他擅长于捕捉那些“历史的缝隙”——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和矛盾。我特别欣赏他对史料的甄别和运用,那种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为全书奠定了坚实的信誉基础。每次看到作者引用旁证,对比不同文献的记载时,我都会由衷地感到安心,知道自己正在阅读的是一个经过多重检验的可靠版本。这种踏实的阅读体验,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我们要用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我们所听到的、所读到的每一个“历史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