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史基本理论问题文献汇编(套装全3册)》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后五十余年来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理论问题探索的学术文献150多篇,内容包括近代史的分期问题、近代史的分期方法、近代史上下限的讨论、分期引起的辩论、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战,等等。《中国近代史基本理论问题文献汇编(套装全3册)》基本反映了这五十年来中国近代史学的长足发展及取得的成就,作为今后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研究的一套珍贵资料,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一编 基本问题
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举办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胡绳】
中国近代史应当提到近代世界史的历史范围内研究【周清泉】
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问题——1981年3月12日在纪念太平天国起义一百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摘要)【胡绳】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刘大年】
近代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刘大年】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龚书铎】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考【龚书铎】
对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一点看法【李文海】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若干原则性争论【张海鹏】
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若干史实的解说【张海鹏】
近代史研究应当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郑师渠】
对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夏东元】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刘耀】
中国近代史几个问题评价的再评价【李锦全】
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中的四个层次五种力量【苏双碧】
他们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五四时期先进青年思想变动轨迹的剖析【金冲及】
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苑书义】
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问题【陈旭麓】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陈旭麓】
中国近代的革命和改革【金冲及】
略论近代中国改良与革命的关系【沈渭滨】
改革、革命与“激进主义”【耿云志】
革命是褒词还是贬词?——从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谈起【龚书铎吴效马】
评“告别革命”【谷方】
“告别革命”说错在哪里?【张海鹏】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略论20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沙健孙】
中国近代史研究反思【林增平】
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兼论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张磊】
关于近代中国百年思潮的几点思考【程歗】
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断想【关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若干问题的探讨【刘耀】
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几点思考【李时岳】
也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与半封建化之间的关系——李时岳“两种趋向”论质疑【林华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问题的商榷【胡思庸】
试谈甲午战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完全形成【顾林】
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苏双碧】
关于历史研究中阶级斗争理论问题的几点看法【戴逸】
关于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耿云志】
……
中册
下册
精彩书摘
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极其复杂的。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或者从中国近代史中无论举出哪一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内容。我们固然要如实地并尽可能全面地进行研究,但是在研究中总是要有所侧重,着重研究这个或那个问题,着重研究这个或那个人和事,着重研究这一侧面或那一侧面。某一方面之所以受到特别的注意,这常常是和现实生活的需要有关的。实际生活的发展,往往使我们感到,一个历史事件的某些方面,在过去研究中被忽视了或没有十分重视,而现在看来,却应该提到重要的地位上来。对于一个历史事件,即使原来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但是由于新的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仍可能感到其中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说明。现在是从过去发展而来的。过去的事实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具有的意义,由于有了新的社会实践才能深刻地看出来,这种情形也是有的。我们按照历史本来的面目去说明历史,但又从实际需要出发着重说明那些应该着重说明的问题。这和任意剪裁历史的主观主义是截然不同的。已往的历史之所以需要反复研究,并且能够有所创新,我想,根本点就在这里。如果过去的研究,在某些问题上,有错误的认识,作出了错误的结论,那当然更应该用新的认识、新的结论来代替它。
对于那些通过许多人长期研究所取得的,并且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结论,也还需要我们反复地加以阐明。
例如说,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过去一般把中国近代史规定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一段时期。其实,按照社会性质来说,整个中国近代史应该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民主革命的胜利,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是一个科学的结论。这个结论不是能轻易地取得的,甚至可以说是付出了几代人流血的代价才取得的。对于前一代人,这也许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不成问题的结论,但是对后一代人,也可能还不是那么清楚,还是需要加以解释和证明的。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部不包含《中国近代史基本理论问题文献汇编(套装全3册)》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丝绸之路的遗产:中古欧亚文明交流史》 导言:交织的命运与流动的世界 人类历史的展开,从来不是孤立的进程,而是无数次相遇、碰撞与融合的结果。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的漫长岁月中,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运输丝绸、香料和贵金属的商贸通道,更是知识、信仰、技术和艺术的生命线。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宏伟的历史图景,聚焦于中古时期(大致涵盖汉唐至宋元时期)欧亚文明间的互动模式、中介机制及其深远影响。我们关注的重点,并非仅仅是物料的交换,而是文明深层次的结构性变迁。 第一部分:根基与动脉——丝绸之路的地理与制度构建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丝绸之路得以运转的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我们首先考察了这条“动脉”所流经的多元地理环境——从东方的黄土高原到中亚的干燥盆地,再到地中海沿岸的绿洲与港口。地理的挑战塑造了沿线文明的生存智慧,也催生了独特的交通、贸易与防御体系。 在制度层面,我们细致梳理了汉唐帝国、波斯萨珊王朝、拜占庭帝国以及后来的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在维护丝路畅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巡逻或关卡设置,更涉及复杂的税收体系、货币流通标准、安全保障协定,乃至外交信使制度的建立。例如,唐代对西域的经营,并非单纯的殖民,而是一种以册封和羁縻为主的、试图构建区域稳定秩序的尝试。本书详尽分析了这些帝国如何在其政治哲学中纳入“维护商路安全”这一核心议题,并探讨了游牧民族在其中作为关键的流动性因素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部分:信仰的远行——宗教、哲学与观念的传播网络 丝绸之路最持久的遗产,无疑是精神层面的渗透。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探讨沿线主要宗教的传播路径、本地化适应及其文化冲突与融合。 佛教的东渐与本土化: 我们不再将佛教的传播视为单向的东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在地化”过程。从犍陀罗艺术的希腊化影响,到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胡风汉韵的交织,再到玄奘西行求法的意义,本书试图描绘佛教如何适应并重塑了中国社会的哲学图景。我们特别关注了禅宗的兴起,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与印度教吠檀多思辨和中亚本土信仰相互作用的框架内进行考察。 一神教的播散: 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对中国乃至中亚的宗教版图造成了深刻影响。本书对比了这些宗教在不同政治庇护下(如唐代对景教的接纳,以及宋元时期伊斯兰教的商业精英化)的传播策略和生存状态。对于伊斯兰教,我们不仅关注其军事扩张,更深入研究了其在贸易中心如广州、泉州等地的社区构建及其对海洋贸易的影响。 第三部分:技艺的流动——物质文化与技术扩散的案例研究 技术和物质的交流是可见的,也是可测量的。本书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技术转移如何引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 农业与工艺: 我们考察了葡萄、核桃、苜蓿等作物的引入对中国北方农业结构的改变,以及造纸术、印刷术(雕版印刷的早期形式)向西方的外溢效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丝织品的技术秘密(如绢的缫丝技术)在拜占庭和萨珊波斯等地的艰难获取与仿制过程,揭示了早期知识产权保护的模糊地带与间谍活动。 医学与天文: 印度医学的成就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与本土道家养生理论相结合,催生了新的药学实践。同时,中亚和西亚在天文历法上的进步,如波斯传入的浑仪知识,对中国官方历法的修订产生了直接影响。本书通过对比不同文明对“天人合一”或“天体运行”的解释框架,展现了技术交流背后的认知差异。 第四部分:中介者与枢纽——贸易城市与跨文化社群 丝绸之路的生命力在于那些“在路上”的人们。本书的第四部分聚焦于贸易中介群体和关键的枢纽城市。 粟特人的商业帝国: 粟特人作为中亚的商人群体,其语言和商业网络几乎贯穿了整个丝绸之路。我们分析了粟特人在唐代长安、洛阳乃至更西方的政治影响力和文化融合能力。他们不仅是商人,更是文化和语言的翻译者,搭建了东西方之间最可靠的信任链条。 港口城市的崛起: 随着海路的日益重要,泉州、广州、亚历山大港等地的繁荣,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成熟。本书详细分析了这些港口城市如何形成多民族、多信仰的移民社区,以及这些社区如何通过内部的契约、法律和互助网络,克服了文化隔阂,维持了跨国贸易的稳定运行。 结论:中古遗产的现代回响 《丝绸之路的遗产》不仅是对一个古代贸易路线的考古,更是对人类如何在面对巨大差异时构建共同秩序的深刻反思。中古欧亚的交流史证明,文明的进步往往源于开放而非封闭。这些跨越千年的物质、思想和制度的流动,为我们理解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技术传播与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了历史性的参照系。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探讨,在现代世界秩序重塑的背景下,我们如何重新解读和运用这段辉煌而复杂的欧亚互动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