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简史:国际租界的成长与发展(英文版) [A SHORT HISTORY OF SHANGHAI]

上海简史:国际租界的成长与发展(英文版) [A SHORT HISTORY OF SHANGHA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卜舫济 著
图书标签:
  • Shanghai
  • History
  • International Concession
  • Urban Development
  • China
  • Modern History
  • Social History
  • Cultural History
  • East Asia
  • Globalization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145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678732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 SHORT HISTORY OF SHANGHAI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7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Whhen the author first undertook to write this brief historyof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of Shanghai, he failed torealize the difficulty of the task. Messrs. George Lanning and SamuelCouling gathered a large amount of material concerning the earlydays, but no one continued what they began, and therefore a gooddeal of spade work became necessary.
Many books have been consulted, a list of which is published atthe end of the volume, and the columns of the North-China HeraMhave proved invaluable.

目录

CONTENTS
PREFACE
CONTENTS
LIST OF ILLUSTRATIONS
Chapter
I. SHANGHAI BEFORE ITS OPENING TO FOREIGN TRADE
II. THE BEGINNINGS OF THE FOREIGN SETTLEMENT, 1843
III. THE "SMALL SWORDS" OCCUPY SHANGHAI, 1853
IV. THE LAND REGULATIONS OF 1854
V. SHANGHAI DURING THE TAIPING REBELLION,1860-1864
VI. SHANGHAI DURING THE TAIPING REBELLION (Continued)
VII. MUNICIPAL DEVELOPMENT, 1860-1870
VIII. DEVELOPMENT IN THE SETTLEMENT, 1860-1870
IX. THE FIRST RIOT IN SHANGHAI, 1874
X. SOME FRUSTRATED ATTEMPTS AT DEVELOPMENT
XI. DEVELOPMENT IN THE EIGHTIES
XII. EDUCATION
XIII. A TROUBLOUS PERIOD, 1891-1897
XIV. THE BEGINNINGS OF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XV. THE EXTENSION OF THE SETTLEMENT, 1898-1899
XVI.SHANGHAI DURING THE BOXER OUTBREAK, 1900
XVII.THE PROTOCOL AND ITS EFFECT ON SHANGHAI
XVIII.A MEMORABLE YEAR, 1905
XIX.A PERIOD OF FRICTION, 1906-1911
XX.SHANGHAI DURING THE REVOLUTION, 1911
XXI.THE SECOND REVOLUTION, 1913
XXII.SHANGHAI DURING THE FIRST YEARS OF THE GREAT WAR,1914-1916
XXIII. SHANGHAI AND THE LAST YEARS OF THE GREAT WAR,1917-1918
XXIV.THE AFTERMATH OF THE WAR, 1919-1920
XXV.GROWING OPPOSITION TO THE COUNCIL
XXVI.A YEAR OF UNCERTAINTY, 1923
XXVII.CIVIL WAR IN THE NEIGHBOURHOOD OF SHANGHAI
XXVIII. A GREAT CRISIS.XXIX. EPILOGUE
ADDENDA
BIBLIOGRAPHY
INDEX

前言/序言





上海简史:国际租界的成长与发展 (英文版) A Short History of Shanghai: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cessions 作者: [作者姓名] 译者: [译者姓名]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出版年份] 图书简介 一、 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微观透视 本书并非一部详尽无遗的通史,而是聚焦于上海近代史上最为关键也最具争议性的阶段——国际租界的崛起、演变与最终消亡。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为读者勾勒出上海这座城市如何从一个边陲小渔村,蜕变为二十世纪上半叶远东最耀眼的“冒险家的乐园”和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的前沿阵地。 作者深入挖掘了自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来,英、法、美等国如何在黄浦江畔逐步建立起治外法权区域的历史脉络。全书结构清晰,脉络分明,从早期的租界划定与初步建设,到租界内部行政、法律和经济体系的自我构建,再到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鼎盛与复杂化,直至抗战胜利后收回主权的曲折历程,构成了一部立体而深刻的近代上海“城中之城”的编年史。 二、 租界:一个独特的政治实验场 本书的基石在于对“租界”这一特殊政治实体进行细致入微的解剖。租界并非简单的殖民地飞地,而是一个复杂的、混合性的治理结构。 1. 法律与行政的二元性: 作者详细考察了工部局(Municipal Council)的运作机制,揭示了其如何在一个看似民主(实则由外侨主导)的框架下,建立起高效(但充满歧视性)的市政管理体系。从公共工程、消防、警察制度到税收体系,租界内部的“法治”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司法体系并行不悖,甚至在许多方面形成对比,成为近代中国亟待解决的法律主权难题。读者将了解到,租界如何拥有了自己的警察部队、法院系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城邦”的角色。 2. 经济引擎的驱动力: 租界是现代商业资本和工业化的试验田。本书剖析了洋行、买办、以及早期民族资本家在租界内如何利用低关税、相对稳定的法律环境,发展出航运、金融、纺织和出版等现代产业。它着重探讨了租界在推动上海成为国际贸易枢纽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阶级分化与财富积累的机制。 三、 社会景观与文化张力 《上海简史》的魅力在于其对社会生活细节的捕捉,它超越了冷冰冰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展示了租界内部五光十色的社会图景。 1. 东西交汇的日常生活: 租界是不同文化摩擦与融合的熔炉。书中生动描述了外侨的“花园洋房生活”、冒险家的纵欲放荡、传教士的社会改良工作,以及华界居民(特别是上层买办和知识分子)如何“越界”生活,采纳西式教育和生活方式。这种“摩登”与“传统”的并置,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气质。 2. 阶级与种族的隔离: 尽管租界宣称开放,但严格的种族隔离政策是其无法回避的现实。作者毫不避讳地探讨了租界内部对中国居民在居住、就业、乃至公共空间使用上的种种限制。通过对“外侨区”和“华人区”的对比,本书揭示了租界繁荣背后的不平等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如何激发了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情绪。 3. 政治的阴影与安全岛: 租界在动荡的年代扮演了避难所的角色。无论是辛亥革命的余波,还是后来的北伐战争,租界都曾是政治避难者和外国侨民的“安全岛”。然而,这种安全是以放弃主权为代价的。书中不乏对租界如何被各方势力(包括冒险家、间谍、流亡政客)利用的精彩描述。 四、 迈向终结:主权与民族精神的回归 本书的后半部分详细记录了国际租界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所经历的巨大变迁,特别是抗日战争和随后的政治动荡。 作者细致描绘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租界内部的权力结构开始松动。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市民对租界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依赖到抵制。接着,二战爆发后,日军占领上海,租界的“中立”地位彻底瓦解,标志着西方列强在华特权时代的实质性终结。 最终,抗战胜利后,中国政府收回了上海的全部租界,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治外法权历史。本书以这一历史性事件为高潮,对租界的遗产进行了深刻反思:它留下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屈辱记忆和复杂的社会遗产。 五、 结论:历史的镜鉴 《上海简史:国际租界的成长与发展》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现代性、殖民主义遗产、城市化进程以及国家主权复杂性的深度探讨。它引导读者思考:在一个被外力塑造的城市空间中,本土的身份认同如何建立?租界的“成功”是上海的成功,还是屈辱的代价? 本书信息密度大,史料扎实,兼具宏观的时代背景分析与鲜活的社会场景再现,是研究近代上海、中国近代史以及城市发展史的必备参考书目。它以一种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视角,重估了上海作为全球性都市的独特成因。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的编排逻辑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似乎遵循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叙事轨迹。它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选取了几个关键的转折点作为锚点,每一次回归到这些锚点时,都会带来新的信息增量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线性叙事可能带来的沉闷感。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段落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智慧,比如东西方生活方式、法律体系、乃至审美趣味是如何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下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孤立的事件集合,而是一个有机生长、呼吸着的历史实体——一个被不同力量共同打磨出的“魔都”。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老派的优雅”,尽管是英文原著,其翻译版本(或者说其英文写作本身)也带着一种古典文学的韵味,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处处留有回味的空间。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生僻术语,反而采用了非常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绘场景。举例来说,描述特定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时,那种描摹细腻到令人拍案叫绝;而在论述租界行政架构的演变时,又回归到清晰、逻辑严密的论证体系。这种“文采”与“严谨”的完美结合,使得即便是对历史细节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叙事节奏牢牢抓住。它让人感觉,作者不仅是位历史学家,更是一位懂得如何讲故事的艺术家,深谙如何利用文字的张力来塑造人物和场景的立体感,这在同类题材中是极为罕见的品质。

评分

这部关于上海历史的著作,其叙事节奏之流畅,犹如穿梭于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次快闪镜头。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把握精准而富有张力,尤其是在描绘近代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会的过程中,那种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读来仿佛能闻到十里洋场的喧嚣,感受到旧日黄浦江畔那种既迷人又充满危险的复杂气息。文字不仅仅是在记录事件,更是在构建一个立体的空间感,让你仿佛能触摸到那些石库门建筑的斑驳墙面,听到电车轧过轨道的清脆声响。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对于任何一个对城市变迁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次无与伦比的享受。它巧妙地平衡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使得那些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变动,都能通过具体人物的命运和街区风貌的变迁得以鲜活呈现。对于想要快速了解上海近代脉络的求知者,这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入门指南,它不是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侦探小说,每一个章节都藏着关于这座城市灵魂的线索。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处理复杂历史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洞察力与克制的情感表达。面对上海历史上那些敏感而矛盾的面向——比如租界带来的“现代化”光环与其背后隐藏的社会不公和殖民色彩——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的道德批判或盲目赞颂,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熔炉中进行细致的冶炼。这种多角度的审视,使得上海的故事不再是单线条的脸谱化叙事,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的真实肌理。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历史的进步往往伴随着代价,而这座城市的发展史,恰恰是这种复杂博弈的缩影。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追求繁荣的道路上,我们究竟是收获了自由,还是仅仅换了一种形式的束缚?这种对内在矛盾的深入挖掘,让这本书的厚重感远超其篇幅所能显示的范围,堪称是历史分析的典范之作。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来看待上海的崛起。它没有将上海的命运完全归因于某一位伟人或某一个单一的政治力量,而是将聚光灯投向了那些看不见的、形形色色的参与者:那些冒险的外国商人、挣扎求生的本地手工业者、推动城市规划的工程师,乃至那些在暗巷中进行着隐秘交易的“边缘人物”。通过这些多元的视角,读者得以窥见一个真正由无数个体意志和商业驱动力共同堆砌起来的城市。它揭示了“国际租界”这一概念的本质并非一个简单的地理划分,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契约与权力共谋的产物。这种对“普通人历史”的关注,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的温度,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史或经济史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适应性与城市野心的宏大侧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