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谓深远且全面,本书专就小说来谈佛教之影响,抓住一点,以小见大。本书原由台湾佛光出版社出版,现从繁体竖排本转录。
从中国小说演变的历史来看,佛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可从两方面说:一是小说之形式,二是小说之内容。后者又可再细分为思想与故事内涵二部分。故作者针对于此,透过翻译之佛典,就佛教思想、佛教故事以及佛经写作形式各方面,寻求其间相关之脉络迹象,而予以比较与探讨。
永祥,广东省宝安县人,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1983年依佛光山星云大师出家。1987年获中国文化大学印度文化研究所硕士学位。曾任觉世旬刊主编、中国佛教研究院、台北女子佛学院、福山佛学院、丛林学院讲师,新竹无量寿图书馆馆长,法宝寺住持,中国佛教研究院教务主任,现任美国波斯顿佛光山讲师。
自序001
第一章东汉以前的中印关系
第一节佛教东传的年代
第二节东汉以前的对外关系
第三节东汉以前中印文学思想关系
第二章佛教东传与中国小说
第一节佛教弘传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小说在文学史上之地位及其内容
第三节佛典汉译丰富了中国小说之内容
第四节佛教文学形式对我小说之影响
第三章佛教弘传的发展转化
第一节早期佛教的弘布
第二节讲唱文学的兴起
第三节变文说话与中国小说
第四章结论
附录
1.烈士池(《大唐西域记》卷七)
2.杜子春(《续玄怪录》)
3.佛说五人经(《生经》卷第三)
4.木师与画师较技(《杂譬喻经》)
参考书目
印度文学影响中国文学,一般皆以为自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但佛教传华究竟始于何时,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溯源最早的年代,为《列子?周穆王篇》所载“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以及同书卷四《仲尼篇》,孔子所说的“西方之人有圣者焉”。此二说以《列子》一书曾经后人窜改,真伪存疑,又以孔子所谓“西方圣者”强指释尊似嫌牵强,故不足采信。
又隋代费长房于其所撰《历代三宝纪》卷一谓中国各地于周代即建有阿育王佛塔,而该佛塔及佛典均亡于始皇焚书之际①,另又记载:
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弗从,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刚丈六人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②
费长房此说并未注明传说出处,又论及佛诞、入灭,以及阿育王出世年代等,多与史实不合③,故亦难以取信。
或谓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一二○年)遣霍去病伐匈奴,获休屠王金人,上置于甘泉宫,烧香礼拜。对此一事件,一般学者咸认为金人并非佛像,而是象征北极星的北辰座席。④据《魏书?释老志》载:
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
盖张骞返国,乃是在武帝获金人前二年事。然对此事之征信,学者亦颇多微言,如汤用彤谓《史记?大宛列传》张博望虽言身毒,但未言及浮屠之教,显系魏收依通西域事而臆测,再加改窜者。《后汉书?西域传》亦谓:“至于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二汉方志,莫有称焉。”二汉方志未见记载并不能代表当时没有,可能以中国幅员辽阔,人事纷杂,而瞒过记录者之耳目。或以佛教初入,不为官方史家所重视,故而未载,未为可知。
然张骞出使大夏,时当武帝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一三九—前一二六年)间,然公元前二五九年阿育王即派遣传教士于四方弘布佛法,其派在亚洲者,北至俄属土耳其斯坦,南至缅甸,大夏即于其时为佛教所化。故张骞出使大夏,既见四川、身毒、大夏商业之流通,大夏本身又佛教盛行,不可能对天竺浮屠之教毫无所闻。而由商业的往来,也可能使印度、大夏之宗教,在张骞之前即已传至中国。
而较为可信的,则为《魏略?西戎传》⑤所载:
汉哀帝元寿元年⑥,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
此意味月氏王使伊存来汉,景卢从其习经。据梁启超之考据⑦:西汉初年,月氏为匈奴所逼,西徙大夏,逐走于该地殖民之希腊人,复追击南徙之希腊人,夺复迦湿弥罗⑧,而成印度共主。时当西汉景武至东汉桓灵间事。张骞奉使大夏,正逢月氏初占大夏之时,而伊存授经则为月氏征服迦湿弥罗之际。
至于后汉明帝求法之说,乃我国二千年来公认之史实,据《魏书?释老志》谓:
后孝明帝夜梦金人,顶有白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图书馆里,与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作者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文笔,将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这一宏大课题,剖析得淋漓尽致。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在理解其深层内涵时,缺少一些关键的钥匙。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那把金钥匙。它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脉络,更是深入挖掘了佛教思想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无常”和“空性”思想对小说人物命运塑造的影响的论述。以往读到许多小说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总觉得有些宿命论的味道,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这种“宿命”背后,更深层的哲学根源。作者通过对大量文本的细致考察,展现了佛教的“轮回”观念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小说的情节设计中,使得人物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和启示性。这种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不仅理解了小说的内容,更理解了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基因。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古人是如何在佛教思想的浸润下,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智慧的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参加一场盛大的文化考古之旅。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带领我潜入中国小说历史的深层,去挖掘那些被佛教深深烙印的痕迹。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演变颇感兴趣,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是,它不仅仅是梳理了时间线,更是揭示了隐藏在这条线索背后的精神内核。书中对于一些经典佛教故事如何被改编、融合进中国小说叙事中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比如,一些关于高僧大德修行故事的传播,以及这些故事如何影响了小说中人物的理想、追求和行为模式。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并没有回避复杂的哲学概念,而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其解释清楚,并与具体的小说文本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论证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禅宗”思想对中国小说影响的阐释,它解释了为何许多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以及为何有些小说中充满了顿悟和启示的时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读过的小说,发现其中蕴含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提升了我对中国小说的理解,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我会如此着迷。我一直认为,佛教更多地是一种宗教信仰,与文学的联系可能更多地体现在诗歌或者哲学层面。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方式,证明了佛教思想是如何渗透到中国小说创作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慈悲”情怀如何影响小说人物的善良和救赎行为的分析。以往我读到小说中人物的牺牲和奉献,总觉得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这背后有着更深远的佛教伦理思想的指引。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小说作品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佛教如何从一个外来的文化符号,逐渐成为中国文学DNA的一部分。书中对“功德”和“解脱”等概念在中国小说中具体呈现的解读,让我对许多人物的动机和结局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种跨领域的分析,不仅展现了作者广博的学识,更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深刻的洞察力。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文化织锦之中,看到了佛教的丝线是如何与中国小说的经线纬线交织在一起,共同织就了这幅绚丽的画卷。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标题最初并没有立刻吸引我。我一直以为“佛教文学”是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可能只对佛教研究者有吸引力。然而,当我开始阅读后,我立刻被作者的才华和深度所折服。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佛教思想对中国小说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并非枯燥地堆砌理论,而是通过对大量经典小说的细致解读,展现了佛教如何渗透到小说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乃至语言风格之中。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无常”和“业报”等佛教核心概念如何被融入到小说情节中的分析。例如,许多小说中人物的突然衰败或意外的成功,都可以从佛教的因果观念中找到解释。作者的论证严谨而富有逻辑,他能够将复杂的哲学思想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文学分析,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深刻的启发。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读过的小说,发现其中隐藏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佛教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的书,更是一次关于中国文化如何吸收外来文明并形成自身独特精神气质的精彩呈现。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以为又是一本堆砌概念、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非沉溺于高深的理论,而是以一种极为生动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佛教的深远影响徐徐道来。书中对于中国小说早期形态的梳理,以及佛教传入后如何渗透其中的细节描写,让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的探讨上,但这本书却拓展了我的视野,它揭示了佛教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乃至语言风格上的独特贡献。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对具体文本的细致分析,比如对一些早期说部中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情节的处理,以及对僧侣、俗家信徒等角色的刻画,都展现了佛教故事范本的影子。这种“见微知著”的分析方法,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佛教如何一点点地改变了中国小说的基因。书中的论证严谨又不失趣味,许多地方我都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文字,试图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那份洞察。它不像某些学术论文那样高高在上,而是更像一位博学而亲切的长者,娓娓道来一段段被历史尘封的往事,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以及佛教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绝不会让你失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佛教对中国小说影响这一宏大主题,阐释得鞭辟入里。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其故事的精彩和人物的鲜活,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这些表象之下的,是更深刻的文化基因和哲学思潮。书中对于佛教“无常”观如何影响小说人物命运的描写,让我对许多情节的起伏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往我读到人物的悲欢离合,总觉得是命运的安排,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这背后是佛教哲学对“世事无常”的深刻认知。作者巧妙地将佛教的“业报”观念与小说情节的因果逻辑相结合,使得人物的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深远的意义。这种对文化符号在文学中具体体现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读这本书,我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感受他们如何在佛教思想的滋养下,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学瑰宝。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中国小说背后那个更为深邃的精神世界。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他将佛教对中国小说影响的方方面面,剖析得入木三分。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在理解其深层内涵时,缺少了某种关键的线索。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那条清晰的线索。它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的脉络,更是深入挖掘了佛教思想在小说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慈悲”情怀如何影响小说人物的善良和救赎行为的论述。以往我读到小说中人物的牺牲和奉献,总觉得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这背后有着更深远的佛教伦理思想的指引。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小说作品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佛教如何从一个外来的文化符号,逐渐成为中国文学DNA的一部分。书中对“功德”和“解脱”等概念在中国小说中具体呈现的解读,让我对许多人物的动机和结局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种跨领域的分析,不仅展现了作者广博的学识,更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深刻的洞察力。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够“点燃”你阅读兴趣的书。我承认,我之前对“佛教文学”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模糊,总觉得它离我的日常生活有点遥远。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巧妙地将抽象的佛教教义与鲜活的小说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书中对于唐传奇、宋元话本等不同时期小说作品的分析,都紧密围绕着佛教的核心理念展开,比如“无常”、“空性”、“慈悲”等等。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业报”观念如何塑造人物命运的论述,这不仅解释了许多小说中人物遭遇的曲折离奇,也让我开始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选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例,而是深入剖析了佛教思想如何体现在小说的结构、主题、乃至人物的心理活动中。例如,书中对一些小说中“忏悔”、“救赎”情节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普世价值如何被文学所承载和传播。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读过的许多经典小说,突然之间,那些曾经不解的情节和人物动机,都变得豁然开朗。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小说为何能够长盛不衰,因为它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能够将其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研究的力作,更是一次关于中国文化基因的一次深度探索,读来让人心潮澎湃。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剥茧抽丝”般的阅读快感。作者以其严谨的考证和清晰的逻辑,将佛教对中国小说影响的复杂课题,梳理得井井有条。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许多情节感到好奇,比如为什么人物的命运总是充满了转折,为什么许多故事都带有某种寓言式的意味。而这本书,则为我一一解答了这些困惑。作者深入分析了佛教的“缘起性空”思想如何影响了小说中人物的悲喜无常,以及“慈悲”情怀如何驱动着小说中善良和救赎的主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业报”观念如何塑造小说人物性格和行为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小说独特的因果叙事模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佛教术语,而是将其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小说文本的分析中,使得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我感觉自己仿佛是跟随作者一起,在中国小说浩瀚的海洋中,寻找那些闪耀着佛教智慧的珍珠。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更深化了我对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启迪之书”。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佛教与中国小说的关系,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认知上。但这本书以其系统而深刻的论证,彻底打通了我认知的任督二脉。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他能够将复杂晦涩的佛教教义,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精准地将其与中国小说的发展轨迹相结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因果报应”观念如何成为中国小说叙事的重要驱动力的分析。以往我总认为这是作者的一种简单化的归纳,但经过书中对大量早期小说文本的细致解读,我才意识到,这种观念的渗透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塑造了中国小说独特的叙事逻辑和伦理判断。作者还探讨了佛教的“缘起”思想如何影响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让我看到了人物之间的羁绊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因缘。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层层剥开中国小说的外衣,去探寻其内心最柔软、最核心的驱动力。我惊叹于作者能够从看似无关的文学现象中,挖掘出如此深刻的文化联系。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研究,它更是一次关于中国文化如何吸纳、融合、并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精神气质的精彩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