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介入病例集(翻译版)

心血管介入病例集(翻译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瑛,张代富 著
图书标签:
  • 心血管介入
  • 介入治疗
  • 病例分析
  • 临床实践
  • 医学教育
  • 心脏病学
  • 血管病学
  • 诊断治疗
  • 医学参考
  • 翻译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286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56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目前,有关介入心脏病学的各种*作均以教科书的形式提供综合知识,而该本迈克·拉戈斯塔的《心血管介入病例集》则与传统教科书不同,它以病例为基础介绍介入心脏病学基本原则,每个病例介绍一、两种介入医师需掌握的重要概念。这种形式是受日本木刻画家安藤广重“江户百景”(见图)的启发,正如一幅画不能全面表现19世纪东京的全貌,本书通过分析每一病例来帮助介入医师掌握介入心脏病学的精髓。

目录

第一部分 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
病例01 药物涂层支架内反复再狭窄
病例02 前降支。对角支分叉病变
病例03 冠状动脉弥漫钙化
病例04 冠状动脉瘤
病例05 扩不开的病变
病例06 高危的儒血流动力学支持的PCI
病例07 大隐静脉桥血管病变
病例08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介人治疗和支架内血栓形成
病例09 无保护左主千介入治疗
病例10 右冠开口病变的PCI
病例11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病例12 过度扭曲的冠状动脉病变
病例13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病例14 大量冠状动脉血栓
病例15 移植心脏血管病
第二部分并发症
病例16 冠状动脉穿孔
病例17 冠状动脉弥漫夹层
病例18 不成功的冠状动脉介入术
病例19 累及主动脉根部的冠状动脉夹层
病例20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
病例21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包填塞
病例22 大隐静脉桥血管破裂
病例23 冠状动脉穿孔
病例24 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
病例25 腹膜后出血
病例26 PCI后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
病例27 右冠状动脉PCI致分支闭塞
病例28 导引导丝引起的冠状动脉穿孔
病例29 冠状动脉介入所致急性血管闭塞
病例3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颅内出血
病例31 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病例32 冠状动脉内气体栓塞
病例33 桥血管左内乳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同时形成夹层
病例34 介入过程中左主干夹层形成
病例35 左主干夹层
第三部分 介入治疗中的困惑与争议
病例36 多支血管病变:PCI还是CABC?
病例37 巨大夹层,支架无法送入
病例38 怎样评估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FFR或IVUS
病例39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PCI术与药物治疗比较
病例4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时应该处理非罪犯血管吗?
病例41 外科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病例42 巨大冠状动脉瘘
病例43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慢复流
病例44 分叉病变时Crush支架术还是Provisional支架术?
病例45 心脏外科的支持对PCI来说是必须的吗?
第四部分 外周血管和非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病例46 球囊心包开窗
病例47 反复脑卒中而行卯圓孔未闭封堵
病例48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酒精消融
病例49 主动脉辦球囊成形术
病例50 肌纤维发育不良致肾动脉狭窄
病例51 经皮主动脉辦置换术
病例52 经皮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病例53 肾动脉狭窄
病例54 左锁骨下动脉狭窄
病例55 异物取出
病例56 尖辦球囊成形术
病例57 经皮二尖辦修补术
病例58 髂动脉病变
病例59 股浅动脉狭窄
病例60 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

心血管介入诊疗前沿:挑战与创新 引言 心血管介入治疗,作为现代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微创、高效的特点,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升了生活质量。从最初的简单球囊扩张,到如今复杂病变的精细化处理,再到新型器械和技术的不断涌现,心血管介入领域始终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病例汇编,而是一次深入的探索,旨在呈现心血管介入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由此激发出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我们将聚焦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病例,通过对这些病例的细致分析,深入剖析临床实践中的疑难点,探讨最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手段,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策略 在临床实践中,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是介入治疗的巨大挑战。它们可能表现为: 左主干病变: 左主干病变涉及血流动力学意义重大,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本部分将通过一系列经典病例,深入探讨左主干病变的介入策略,包括何种情况下优先选择介入治疗,如何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如药物洗脱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等),以及如何进行精细化的支架置入和优化。我们将重点分析左主干病变的解剖学特点,如血管直径、长度、分叉角度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介入决策。此外,对于合并其他复杂病变(如多支病变、钙化严重、血栓负荷高)的左主干病变,我们将详细阐述多学科团队(MDT)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中的作用。 长段病变和弥漫性病变: 这类病变血管壁受累范围广,血栓负荷高,极易发生再狭窄。我们将呈现如何利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精确评估病变,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多支架技术、侧枝血管保护策略以及针对特定病变的球囊和支架选择。对于长段病变,我们还会讨论如何进行分段治疗,避免一次性过度介入带来的风险。对于伴有慢性闭塞病变(CTO)的长段病变,则会重点分析逆向开通、正向开通的技巧以及侧枝血管的利用。 分叉病变: 分叉病变的处理难度在于既要保证主支血管的血流通畅,又要避免支架延伸至分支血管引起支架内血栓或再狭窄。本部分将详细介绍经典的Tammann技术、Culotte技术、DK-CRUSH技术等,并结合具体病例,分析不同分叉角度、分支血管口径以及病变类型下最适宜的技术选择。我们将重点关注如何通过精准导丝操控、球囊预扩张和后扩张、支架顺序放置以及最终的支架塑形,以实现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钙化病变: 严重钙化是介入治疗的“拦路虎”,它会阻碍球囊和支架的充分扩张,增加穿孔和夹层等并发症的风险。本书将详细介绍处理钙化病变的各种方法,包括高压球囊、切割球囊、旋磨术(Rotational Atherectomy, RA)、激光球囊(Excimer Laser Angioplasty, ELA)、以及最新的血管内碎石技术(Intravascular Lithotripsy, IVL)。通过对比分析这些技术的适应症、操作技巧和并发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如何根据病变的钙化程度和分布,选择最有效的处理方案。 血栓负荷高的病变: 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血栓负荷高是成功介入治疗的关键挑战。我们将探讨在介入前如何通过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溶栓药物)进行充分的血栓溶解和抗凝,以及在介入过程中如何利用吸引器(Aspiration Catheter)和取栓导管(Thrombectomy Catheter)清除血栓,以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第二部分:非常规及高风险介入场景下的应对 除了常规的冠脉介入,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介入治疗同样充满挑战,需要高度的临床智慧和精湛的技术。 急性心肌梗死(STEMI)中的复杂病例: 对于STEMI患者,时间就是心肌,如何快速、安全地开通闭塞血管至关重要。本书将聚焦STEMI中遇到的复杂病例,例如: 主干病变伴AMI: 如何快速评估并决策,是先行左主干介入还是等待MDT讨论? 伴有高血栓负荷或侧枝循环不佳的AMI: 重点分析如何最大程度地清除血栓,以及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优化支架选择和放置。 机械性并发症(如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 虽然介入治疗不是首选,但了解其发病机制及可能的介入辅助手段,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慢性闭塞病变(CTO)的介入治疗: CTO病变的处理一直以来都是介入领域的一大难题。本书将深入探讨CTO介入的最新进展,包括: 精细化的影像学评估: IVUS、OCT在评估闭塞段长度、钙化程度、血管走形以及侧枝血管情况中的作用。 先进的导丝和器械选择: 从传统的低速导丝到高科技的远程操控系统,以及用于穿刺、引导和支撑的特殊导丝。 开通策略的优化: 正向开通(Antegrade Approach)和逆向开通(Retrograde Approach)的适应症、技巧和并发症管理。特别会关注如何有效利用侧枝血管进行逆向开通,以及如何处理穿刺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高难度CTO病例的挑战与突破: 例如,完全钙化的CTO、伴有支架内再狭窄的CTO等。 非冠脉介入的挑战: 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 聚焦射频消融(RF Ablation)和冷冻消融(Cryoablation)在房颤、房扑、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标测策略、消融技术和并发症预防。 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TMVR)、左心耳封堵术(LAA Closure)、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等。本书将重点阐述这些技术在不同患者人群中的适应症、器械选择、操作流程及术后管理。 第三部分:介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是推动心血管介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新型器械的开发与应用: 生物可吸收支架(BVS): BVS的出现为减少永久性金属植入提供了新的可能。本书将探讨BVS在特定患者人群中的应用前景、长期随访数据以及遇到的挑战。 新型药物洗脱支架(DES): 关注新型药物涂层、支架材料以及降解速率的优化,以进一步降低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的风险。 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与治疗: AI在影像学分析、病变风险评估、介入路径规划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机器人辅助介入治疗: 机器人系统如何提高操作的精准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及其在远程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影像学技术的进步: 三维成像技术: 如三维超声心动图(3DEcho)、CT血管造影(CTA)和心脏核磁共振(CMR)在介入术前评估和术中导航中的价值。 血管内影像学(IVUS/OCT)的深入应用: 重点分析如何利用IVUS/OCT指导支架选型、评估支架贴合度、识别病变特征,以及在复杂病变处理中的不可替代性。 优化介入治疗流程与患者管理: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心血管介入中的应用: 如何通过术前准备、术中优化和术后管理,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远程监测与个性化随访: 利用可穿戴设备和远程医疗技术,实现对患者术后情况的持续监测和早期干预。 结语 心血管介入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新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本书通过对一系列典型病例的深入剖析,旨在为广大心血管介入医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思考的平台。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创新,心血管介入治疗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临床导向性,通过真实病例驱动理论探讨,力求在复杂的临床实践中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心血管介入领域更深层次的思考,共同推动该领域的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心血管内科专家,虽然已经远离临床一线,但对心血管介入领域的进步仍旧保持着极大的关注。《心血管介入病例集(翻译版)》这个名称,让我看到了它传递的学术价值和国际视野。我推测,这本书会精选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或代表性的介入病例,通过详实的论述,展现特定技术或治疗策略的发展历程和临床应用。作为翻译版,它很有可能收录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病例,这些病例的地域特色、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当地的医疗资源限制,都可能在分析中有所体现,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机会。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对每一病例的深入分析,不仅仅是治疗过程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治疗决策的循证医学依据的探讨,对不同治疗方案的比较,以及对长期随访结果的解读。这样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这些“老兵”理解当代心血管介入领域是如何在科学研究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是如何从经验医学走向精准医学。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对一些争议性问题的讨论,比如介入治疗的适应证边界、药物洗脱支架的长期安全性等,从而激发更深入的学术思考,并为年轻一代的医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技术人员,我深知细节决定成败。《心血管介入病例集(翻译版)》这样的书名,在我看来,就如同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窗口。我猜想,这本书必定收录了大量不同复杂程度、不同类型的心血管介入病例,并且会详细描述每一步操作的要点和难点。例如,在冠脉介入方面,如何选择合适的导丝、球囊、支架,如何进行精准的斑块旋磨或激光消融,如何处理钙化病变或复杂分叉病变,这些细节都可能被一一呈现。而在其他介入领域,比如结构性心脏病介入,瓣膜的置入角度、封堵器的选择和释放时机,也都需要极其精细的操作。翻译版意味着它能让我们接触到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操作技巧,了解那些在世界范围内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流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手术步骤图示,甚至是关键术中的视频截图,让我们能够反复观看、模仿和学习。更重要的是,书中可能还会包含对不同术式优劣的分析,以及对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策略的深入探讨。这对于提高我们团队的手术配合默契度,优化器械管理,提升整体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评分

作为一名在心脏内科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宽视野、深入理解复杂病例的宝贵资源。《心血管介入病例集(翻译版)》这本书,尽管我尚未有幸翻阅其具体内容,但从其“病例集”和“翻译版”的字眼,我足以勾勒出它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我期待它能呈现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心血管介入治疗案例,这些案例或许涵盖了冠脉介入、瓣膜介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等多个亚专业,从最常见到最罕见的疑难杂症,从手术的准备、术中细节到术后并发症的处理,都可能被细致地剖析。尤其“翻译版”的身份,意味着它整合了国际顶尖的经验和技术,能让我们了解到全球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前沿动态,学习到那些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和技术创新是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这对于我们国内的医生来说,无疑是“拿来主义”的最佳体现,能够极大地缩短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升我们自身的诊疗能力。我相信,这本书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罗列,更是临床思维的训练场,它将引导我反复推敲每一个决策的依据,学习如何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如何从失败的案例中吸取教训,从而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做出更明智、更精准的判断,最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

评分

作为一名在社区医院工作的全科医生,我时常面临着对疑难心血管疾病的初步筛查和转诊难题。《心血管介入病例集(翻译版)》这个书名,对我而言,是一个能够帮助我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的窗口。我希望这本书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病例,讲解一些常见心血管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让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哪些患者需要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介入治疗。例如,对于心绞痛患者,如何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基础的心电图、超声等检查,初步判断其是否可能需要冠脉介入治疗。而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书中可能也会提供一些介入治疗的思路和方法。翻译版意味着它能接触到国际上基层医疗机构如何处理心血管疾病的经验,这对于我们借鉴和改进工作方法非常有益。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表格或流程图,帮助我快速掌握一些关键的判断依据,从而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更恰当的医疗服务。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提及一些微创介入技术在基层应用的潜力,或者是一些非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的结合,这有助于我拓宽治疗思路,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健康。

评分

我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对心血管介入领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在思考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医学知识中找到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心血管介入病例集(翻译版)》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方向。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病例,而是会像一部精彩的医学侦探剧,将一个个看似棘手的临床难题,通过介入治疗的视角,层层剥开,展现出作者们是如何通过严谨的诊断、精妙的操作,最终解决患者病痛的过程。我尤其期待它能提供丰富的影像资料,比如造影、超声、CT等,让我们这些初学者能够直观地学习解剖结构、病变特点以及介入器械在血管内的运行轨迹。同时,翻译版意味着它能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优秀医生们在处理疑难杂症时的智慧和经验,这对于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复杂的介入技术和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帮助我们建立起扎实的介入基础,为将来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通过学习书中的案例,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何”要进行某项介入治疗,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从而在医学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加坚定地朝着成为一名优秀的心血管介入医生的目标前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