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解读世界史

数字解读世界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艾玛·玛丽奥特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数字人文
  • 数据分析
  • 世界史
  • 历史研究
  • 统计学
  • 可视化
  • 大数据
  • 社会科学
  • 量化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072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284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历史藏在数字中。
  ◎具体的数据让历史变得更加清晰,并能迅速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不同的数字可以改变我们观察历史的视角,它记录历史的生动细节。
  ◎本书篇幅简短精要,却比较全面地回顾了全球的历史。
  ◎艾玛·玛丽奥特继《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世界史》之后又一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记载了从公元前8000年到21世纪之间100多个世纪的世界历史,将世界发展的脉络通过数字呈现出来。宏观数据可以梳理历史上的大变迁,如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帝国的扩张……微观数据也可能对世界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它们透露着世界发展的细节。从人类早期文明到二战结束,《数字解读世界史》以时间为轴,用数字呈现世界历史曲折的发展进程。


作者简介

  艾玛·玛丽奥特(EmmaMarriott):毕业于华威大学现代史学系,著有《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世界史》(HistoryoftheWorldinBite-SizedChunks)、《数字解读世界史》(TheHistoryoftheWorldinNumbers)、《我所熟知的历史》(IUsedtoKnowThat:History)、《糟糕的历史:我们怎样误解了过去》(BadHistory:HowWeGotthePastWrong)等多部作品。


目录

32种粮食作物
700个象形文字符号
60分与60秒
英国巨石阵里的82块大青石
250万块大石块构建的胡夫大金字塔
埃及30个王朝
第25个王朝
木乃伊制作70天
疆域面积相当于20个古埃及的古代王国
24指为一肘
282条法规
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
1万块模板
第一个制作铁器的文明
1300个房间的迷宫
12000只贝类动物
10万块甲骨
黄道带十二宫图
失踪的以色列十支派
七河之地
180万字
40吨重的巨神头像
罗马七丘
世界人口的1/5
2400公里的波斯御道
三种语言
一神教
女性掌管着40%的土地
古希腊的四个时代
每4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雅典军队9千到1万;波斯军队2万到10万
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
50万到70万纸莎草纸卷
希腊式建筑的三种风格
80岁左右
儒家五经
8千个真人大小的兵马俑
汉尼拔的37头大象
1/3的高卢人被杀
6437公里的丝绸之路
1000步
四福音书
1个连队有100人?
罗马军队的1/8
罗马帝国仅存在了60年
30万人死亡
0的概念
君士坦丁堡的2座防御墙
600万欧元
基督纪元0年
伊斯兰教的五功
X+Y=?
十二圆桌骑士
双艇轻舟
240便士
三叶草
29.5302天
只有4部书
600座金字塔
中国长安的100万城市居民
2490公里的大运河
10000页
100位维京海盗
1万诺曼大军
120英亩
2600万串吊钱
十字军9次东征
15万马克的赎金
蒙古人杀掉了3000万人
1/200的人口
9麻袋被割下的耳朵
马可?波罗父子三人
十三青铜头像
百年战争
欧洲死亡2500万人
2至7天
12000名穿着丝绸的奴隶
一年100万件陶瓷
140万平方公里
63艘船和28000名水手
1200万印加人
48根绳
一天20英里
人祭2万人
10位古鲁
3年时间印刷出版古登堡《圣经》
头高占人身高的1/8
95条论纲
亨利八世的6位妻子
15万枚图格哈
丁香带来的2500%的利润
算错了15500公里
180人管理500万到1000万人口的大帝国
银子占据西班牙王室年度收入的15%至20%
8里亚尔
从5000万到500万
431286个汉字
世界60%的粮食作物来自美洲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130艘船
15万奥斯曼军队
萨菲王朝第5任国王
102名船员和2只狗
第14个孩子
新法兰西的15000人
第2次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
烟草获利500%到1000%
100英亩土地
一株郁金香3000荷兰盾
59名弑君党人
11.5%的人被害
江户城被毁掉60%至70%
闭关锁国2个世纪
13200栋房子和140座教堂被毁
45.52克拉的蓝钻石
英国人的9项基本权利
一年40万人因天花而亡
1240万奴隶
平均预期寿命只有23岁
3百万到5百万人的亚香缇帝国
俄国90%的天然气和煤储量
普鲁士军队8.3万人
乾隆的《四库全书》
250∶1
泰姬陵建造成本的两倍
45千克德国泡菜
342箱茶叶
55位代表
13根条纹
3个阶级
法国新纪年元年——1792年
4千克羊毛
纺1000根棉线
平均预期寿命18.5岁
778名罪犯
250个原住民民族
25万军队
拿破仑百日王朝
欧洲五大强国
一英亩土地4分钱
拉丁美洲的7000名英国志愿者
25万吨生铁
马克思提出的6个历史发展阶段
欧洲8个新的单一民族国家
2.5%的意大利人说意大利语
大迁徙
1/3的爱尔兰人以土豆为生
54°40’或开战
9万美国本土居民
21英里电缆
2万箱鸦片
2000万人丧生
1/15的美国军人丧生

前言/序言

  通过数字,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史的大部分内容。具体的数字可以使人物复杂而模糊的背景变得清晰,并能迅速揭示出,过去所发生的事是否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任何希望在短小精简的书里回顾历史的人而言,数字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它的功能是无可否认的。这并不意味着数字不能被夸大、窜改甚至弄错——这种情况很常见——就像讲话一样,这时数字就能歪曲我们的历史观。
  然而,尽管如此,数字确立片段,并归档成整齐的文件夹,用数字来标识它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字似乎只是代表着我们印象里的某个历史片段,在面对我们想不起来属于哪个阶段的历史时,便能按数字排列找到相应的资料。古代世界7大奇迹,马丁?路德(MartinLuther)的95条论纲,亨利八世(HenryⅧ)的6任妻子,马克思(Marx)提出的6个人类历史发展阶段,都证明了数字的能力。
  不同的数字可以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视角。大量的数字告诉我们,地球上有多少人,或者战争中被害的有多少人。(通常,数字记录的是过去惨痛的历史——多少人因疾病而死亡,多少人在战场上牺牲,或者一位国王或领袖的古怪念头就导致了多少人丧命,等等。)大的数字记录了历史的沉浮,从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帝国的扩张(通常也包括它们的突然灭亡),到文化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但是,小的数字也意义非凡:它们记录了历史的生动细节,让我们明白,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Vinci)的《维特鲁威人》(VitruvianMan)的完美比例,西班牙的八里亚尔古银币,美国的第13次宪法修正案,这一切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的过去——特殊的,非凡的,通常也是偶然发生的事件——也能被数字记录下来,如腓尼基人为制造1.5克泰尔紫染料,用了12000只软体动物;美国政府花了1500万美元买下了路易斯安那州。过去的神话传说(至少有一部分是神话),如亚瑟王的十二位圆桌骑士,罗马七丘(根据罗马神话,这七丘分别为凯马路斯、契斯庇乌斯、法古塔尔、奥庇乌斯、帕拉蒂尼、苏谷沙和威利亚)也因为这些数字而变得意义非凡(数字7和12受到大部分人的喜爱)。
  有了这些数字,我们可以在时光长河里穿梭,去比较各类重大事件。如15世纪,郑和率领一支有200多艘海船的船队下西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西方才有那么大的船队);到20世纪30年代,1/5的美国人拥有一辆汽车(直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才赶上这个水平)。我们还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到那些真正创造数据的人——比如宇航员、哲学家、工程师、物理学家,他们都对我们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至今未衰,比如印度学者阿耶波多(Aryabhata),他提出了非常宝贵的0的概念;英国数学家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明了“英格玛”密码系统,这一发明改变了一场世界大战的结局。
  《数字解读世界史》一书摘录了一些历史中最重要的数据,从早期的文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等。本书篇幅简短精要,却比较全面地回顾了全球的历史。这些内容也只是对数字中的历史的一番小探索,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个宽广的切入口。我们只是希望,将历史做一点不同的包装,将人类的许多成就和所犯的罪过都通过数据的形式,展现给广大读者。
  艾玛?玛丽奥特(EmmaMarriott)
  32种粮食作物
  大约1万年前,世界上的大部分粮食作物(56种中的32种)——如大米、小麦、大麦和玉米——都生长在一块名为“肥沃月湾”的地方,那时美洲和非洲只生长着4种,西欧只有一种(燕麦)。“肥沃月湾”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附近的区域,这一区域包括了今叙利亚西部、土耳其南部、伊拉克、科威特、黎巴嫩和伊朗西部。世界农业社会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一地区丰富的谷物,包括野生的大麦、小麦、小扁豆、洋葱和豌豆,都是“肥沃月湾”原野上生存的人的食粮。还有足够多适合驯养的野生动物——山羊、绵羊、猪和牛(五种最重要的可驯养动物,这里有四种,第五种是马)。这里最初有足够的雨水滋养作物,不需要人工灌溉,加上这些野生动物的排泄物,为作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养分,多余的粮食最终使人们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发展生产技能,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的早期文明。
  700个象形文字符号
  第一种已知的文字是苏美尔人发明的,他们位于南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最古老的世界文明之一,这一片平原正位于“肥沃月湾”之中。约公元前5500年到公元前4000年之间,苏美尔人掌握了原始的耕作方式,在这一带定居下来。他们的定居点后来发展成了小城镇,到公元前3000年,其中一些城邦兴盛起来,最大的一个是乌鲁克,人口数达到了4万。
  苏美尔的每一座城都有自己的寺庙,它既是祭祀的场所,也是政务中心。人们用这些庙宇储存食物,也会在这里分发食物,组织集体劳务,并控制阿富汗运来的锡以及塞浦路斯运来的青铜等原材料。
  为了管理和记录这一复杂的过程,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最古老的是在乌鲁克发现的,源自约公元前3300年的泥版文书。这种早期的文字主要是象形文字,有700多个字符,很可能公元前3300年前就在使用了,而且是苏美尔文明的官员使用的,极有可能是为了记录账目的。
  最终,苏美尔的文字被传播到了巴比伦、亚述、波斯等地,并逐渐演变成了更抽象更简单的楔形文字(原本单词是cuneiform,就是楔形文字的意思)。它的使用寿命将近3000年,乌鲁克灭亡于公元前2000年,之后苏美尔被亚摩利人控制了。
  60分与60秒
  苏美尔人的行政管理系统错综复杂,让人们有了时间观念,同时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他们计数是以60为基本单位的,到如今,我们也是如此计时。他们将一小时划分为60分钟,一分钟又等于60秒。自此,我们也画出了一个360度的圆。苏美尔人规定,7天为一个星期,周二到周六的名字都是以五大行星的名字而命名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周一和周日分别是以月亮和太阳的名字命名的。星期制首先传到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古罗马人用他们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来命名1周7天:Sun’s-day(太阳神日)、Moon’s-day(月亮神日)、Mars’s-day(火星神日)、Mercury’s-day(水星神日)、Jupiter’s-day(木星神日)、Venus’-day(金星神日)、Saturn’s-day(土星神日)。这7个名称传到不列颠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又用他们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改造了其中4个名称,以Tuesday(星期二)、Wednesday(星期三)、Thursday(星期四)、Friday(星期五)分别取代了Mar’s-day、Mercury’s-day、Jupiter’s-day、Venus’-day。
  英国巨石阵里的82块大青石
  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巨石阵建于英格兰威尔特郡,所谓巨石阵,就是一堆直立的长石块围成一圈堆在一起而形成的,底座是一个巨大的土质胚盘。巨石阵内圈的双层青石块和砂岩块对准的方向正好是仲夏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就意味着,巨石阵是祭拜神明的地方。
  82块大青石,每块约4吨重,是从距当地240公里(约150英里)远的威尔士西南部运来的,随后运来的是30块砂岩石块,每块约50吨重,是从32公里(约20英里)远的地方运过来的。由于没有任何史料能证明巨石阵是如何建造起来的,那么,这些巨大的石块是如何运到当地的也仍然是个谜团。有人猜测是用车(当时已经有车了),但人们仍然怀疑,木质的车轴能否承受这些巨石的重量。那些威尔士的青石块很可能是船运过来,上岸后,又由人驾着牛车将它们送往目的地。无论是哪种理论,巨石阵都证明了,史前人类能够设计并建造复杂的大型建筑。
  250万块大石块构建的胡夫大金字塔
  埃及吉萨有三座古老的金字塔,胡夫大金字塔是其中最高的一座,高度146米(约479英尺)。古埃及的人们相信,他们的统治者死后,就会化身成为太阳神,而这座大金字塔正是为埃及法老胡夫(Khufu,公元前2598—前2566年)所建的,按照他们的信仰,法老胡夫死后便从这里化身为太阳神升天。金字塔的阶梯就是法老的灵魂“通往天国的阶梯”,其形状就象征着太阳的光辉。胡夫大金字塔与众不同,它的外部不是阶梯状,而是光滑的石灰石,这样便能反射太阳的光辉,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这象征着法老胡夫和太阳的光辉一样永远不灭。
  如此浩大的工程用了约2万名劳工和6千名工匠。建造耗时约20年,当时根本就没有车辆、吊车和滑轮等工具,这些巨大的石块(胡夫大金字塔用了约250万块石头)是如何被运送到工地的也一直是一个谜。有人认为,这些石块是从数百英里外的采石场,由船只从尼罗河上运过去的,另有人猜测,这些石块出自附近的采石场,有些石块被堆成了混凝土状,用车和杠杆运送即可。据最新研究显示,建造胡夫大金字塔所用的石块是从金字塔内部旋转的斜坡上推上去的,完工之后,这些斜坡便封闭禁用了。
  埃及30个王朝
  约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文明兴起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河谷,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胡夫大金字塔建于古埃及文明早期。法老们更替了30个朝代,这些朝代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始于约公元前2575年,到了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统治了埃及,法老的统治也告一段落。
  第25个王朝
  第25个法老王朝时期,埃及处于古非洲王国库施的统治之下,库施王国位于今苏丹共和国境内。约公元前727年开始,库施人便统治了埃及全境,代行法老的职责,统治埃及一个世纪,约公元前654年,库施人才结束了在埃及的统治。
  木乃伊制作70天
  古埃及人擅长制作木乃伊,就是为人和神圣的动物重生而保存尸体。最佳的制作技术需耗时70天,先要取走尸体内部的器官,并用铁钩从鼻孔里将人的大脑钩出来。然后,用多种盐混合而成的泡碱烘干尸体,躯干内会填满香料和被树脂浸化的亚麻布和木屑,然后用亚麻绑带包裹起来。这些亚麻布里面还裹着护身符,被裹好的木乃伊便置放在人形的棺材里保存。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星辰的回响:古代文明的兴衰与重塑》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专注于人类早期文明的演进、社会结构、技术革新及其相互影响,同时探讨了这些古老文明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如何塑造了后世的文明进程。 星辰的回响:古代文明的兴衰与重塑 作者:[此处留空,体现作者的专业性与独立性] 字数:约 1500 字 导言:文明的胚胎与最初的黎明 《星辰的回响》并非一部时间轴上的简单罗列,而是一场深入人类文明摇篮的考古之旅。本书聚焦于公元前 5000 年至公元 500 年间,地球上几大核心文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古埃及的尼罗河谷、印度河谷的哈拉帕,以及早期中华文明(夏商周)的兴起与成熟。 我们试图打破传统史学中将这些文明视为孤立实体的刻板印象,转而探讨它们在早期全球化雏形中的互动、学习与竞争。这些早期社会是如何从定居的农业村落跃升为拥有复杂行政体系、法典和文字的城邦或王国?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技术(尤其是灌溉和冶金术)的突破是社会结构剧变的催化剂,而对“秩序”的集体追求,是文明得以维系的关键。 第一部:河流的恩赐与权力的诞生 第一章:泥板上的契约:美索不达米亚的精妙算计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孕育了人类最早的城市文明。本书详细剖析了苏美尔城邦的运作机制,从乌鲁克和拉格什的城市规划,到神庙(Ziggurat)作为经济与宗教中心的双重职能。我们重点研究了楔形文字的演进——它如何从最初的记账符号,发展成为记录史诗、法律和天文观测的复杂系统。 汉谟拉比法典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考察,并非仅仅是一部法律文本,而是反映了早期官僚体系如何通过“对称复仇”和身份差异来维护日益复杂的社会阶层结构。此外,本书深入探讨了巴比伦的数学与天文学成就,揭示了他们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管理农业周期和指导祭祀活动,体现了早期精英阶层对知识的垄断。 第二章:永恒的维度:尼罗河的统治与来世的构建 古埃及文明的持久性令人惊叹,这得益于尼罗河定期的泛滥所提供的稳定农业基础。本书分析了“法老”概念的起源,即君主如何被神化,成为连接人间与神界的桥梁。我们不满足于对金字塔建造技术的宏观描述,而是深入到“马阿特”(Ma'at,宇宙秩序与正义)这一核心哲学概念。 马阿特如何渗透到埃及的行政管理、艺术风格乃至死后审判的信仰中?本书比较了古王国时期的中央集权与中王国时期的区域性权力分散,探讨了书吏阶层在维持这种长期稳定中扮演的技术官僚角色。对《亡灵书》的解读,揭示了古埃及人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边界的独特理解。 第二部:轴心时代前的思想火花 第三章:失落的蓝图:印度河谷文明的谜团与城市规划的极致 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的文明,以其惊人的城市规划和高度的卫生标准著称。本书侧重于分析其缺乏明显大型王权建筑的特点,提出一种“分布式治理”的假设。巨大的公共浴池和完善的排水系统,暗示了一种以公共卫生和贸易规范为核心的社会契约,而非依赖于军事或宗教的绝对权威。 由于缺乏可确证的铭文,本书主要通过考古遗迹,尤其是印章上的符号,探讨其可能的宇宙观和贸易网络。我们将其置于与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湾沿岸的贸易联系中进行考察,试图描绘这个相对“无声”的文明在古代世界中的地位。 第四章:龙的传人与礼乐的塑造:早期中华的权力过渡 从传说中的夏到青铜时代的商与周,本书关注的是中国文明如何确立其独特的政治哲学。商代甲骨文所揭示的、以“帝”(Shangdi)为核心的祖先崇拜和占卜传统,构成了早期的统治合法性基础。 重点剖析了周朝“天命观”的诞生及其对中国政治伦理的深远影响。周公制礼作乐,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将政治等级制度融入日常生活、通过文化工具实现社会控制的精妙设计。本书探讨了青铜礼器的功能——它们是如何从祭祀用品转变为权力的物质载体,成为区分贵贱的工具。 第三部:跨越鸿沟的接触与冲突 第五章:冶金术的全球扩散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青铜时代的结束并非一个单一事件,而是一系列技术扩散与资源获取竞争的结果。本书追踪了铜锡贸易路线的演变,以及铁器时代初期在不同地区(如赫梯、小亚细亚)的技术应用差异。我们分析了铁器技术如何最终挑战了传统上由青铜器所维护的精英阶层的权力基础,因为它使得更广泛的军事装备和农具制造成为可能。 第六章:信仰的种子:早期哲学与神话的地理差异 在轴心时代来临之前,这些古老文明已经发展出了应对生存焦虑的成熟体系。本书对比了埃及的来世观、美索不达米亚的宿命论(个体在神祇面前的无力感)与早期中华文明对现世秩序(“德”)的强调。这些不同的世界观,塑造了它们应对灾难、组织劳动力和构建法律的根本方式。 结语:回响的持续性 《星辰的回响》旨在揭示,早期的文明虽然各自独立发展,但它们在面对气候变化、人口压力和资源分配不均时所采取的组织策略,构成了人类解决共同挑战的“初始算法”。我们从中看到,无论是苏美尔的泥板契约,还是周朝的宗法制度,都是人类对构建持久、可预测的社会秩序的永恒追求的体现。这些远古的智慧与失败,如同星辰发出的微弱回响,持续地影响着我们今天所处的现代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宏大叙事类的历史书敬而远之,因为它们往往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干涩的木头,信息量巨大,但情感共鸣极少。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做到了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融合。作者在构建历史图景时,特别注重“人的体验”。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手工业者,都有血有肉,他们的动机、挣扎和最终的抉择,都显得极其真实可信。我常常在读到某个历史转折点时,会深切地体会到那种身处迷雾中的无力和奋力一搏的勇气。这种叙事视角,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历史的门槛,让即便是对专业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对文化和思想史的阐释,也极为精妙,他总能找到不同文明之间那些隐秘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在阅读中产生一种强烈的“世界是相互关联的”的震撼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类文明的脉络有了一种更立体、更具同理心的理解。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拿到这本书时,对它的期望并不高,以为它不过是又一本在现有史料上进行简单重组的作品。结果,这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智力冲击”。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其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作者对许多被奉为圭臬的“历史定论”提出了大胆而又极富建设性的质疑。他不是盲目地推翻前人研究,而是以一种近乎法庭辩论的严密逻辑,层层剥开表象,直指核心矛盾。这种对既有知识的“反思性”态度,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欲望。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里重新梳理他提出的论点和反驳的论据。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高级的智力体操。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用新的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你以为已经完全了解的历史片段。对于那些渴望更深层次、更具挑战性的历史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份不容错过的饕餮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虽然是厚厚的一本大部头,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好。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甚至是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更关键的是,作者在文本中穿插的那些设计精巧的图表和地图,简直是点睛之笔。这些视觉辅助材料,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分析工具。例如,某个关于全球贸易路线演变的图表,用一种极为直观的方式,清晰地展示了几个世纪以来权力中心的转移和经济重心的漂移,这种信息密度和清晰度的完美结合,远胜过冗长的文字描述。我发现,自己过去在理解某些复杂地理因素如何影响历史进程时感到困惑的地方,通过这些图表的辅助,瞬间豁然开朗。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信息”,让历史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成为一种愉悦的探索过程。

评分

这本新出的历史读物,读起来真让人眼前一亮。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他没有按照传统史书那种按部就班的时间线来铺陈,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透视感”的切入点。仿佛他手里拿着一副显微镜,把我们带到了历史的每一个关键的“分子结构”中去观察。比如,他描述古代某个王朝的衰落时,不是简单地罗列战役和政治斗争,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微观脉络,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价波动、人口迁徙的小细节,在他的笔下都成了引爆大事件的导火索。我尤其喜欢他引用的那些罕见的一手资料,那些尘封已久的信件、账簿,被他重新激活,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考古学家在现场探秘,每翻一页,都有新的惊喜和颠覆性的认知。他笔下的历史不再是僵硬的教科书知识,而是一条充满了生命力的、错综复杂的河流,让人忍不住想要一直追溯它的源头。这本书的行文流畅,但绝不肤浅,那种对复杂事件的精准拿捏和深入浅出的表达能力,真的令人叹服。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那种超越地域和时代的宏大视野。作者似乎拥有某种“时间机器”,能轻易地在不同大洲、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无缝穿梭。他不仅关注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大国兴衰”,更着力于挖掘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沉默的多数”的声音。比如,他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全球范围内手工艺技术的交流与创新,以及环境变化对不同社会结构的冲击。这种将人类文明放在一个更广阔、更具生态学意义的背景下去考察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它打破了民族中心主义的桎梏,让我们得以从更平等的角度去审视人类共同的遗产和挑战。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到,那些曾经被视为孤立事件的历史,其实是全球性网络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种非常现代、非常必要的历史观,它引导读者思考,在今天的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定位我们自身的文明坐标。

评分

包装好,速度快。正版

评分

适合给孩子看

评分

质量很好,内容经典

评分

满200减100买的,物美价廉,值得拥有。

评分

很好看的一本历史类书,数字具体又简单,给人详实的数据能让人耳目一新。很少有一本书能够用这么简洁的语言,讲透整个世界史,我想这本书做到了。

评分

用理性的思维探究历史的变迁,很好的一本

评分

很好,速度很快速度很快,质量也不错,京东自营的产品服务信得过

评分

非常不错,值得购入,据说学习是划得来的投资。

评分

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