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汉通俗演义(绣像本·套装上下册)

前汉通俗演义(绣像本·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东藩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演义
  • 前汉
  • 通俗小说
  • 绣像本
  • 古典文学
  • 套装
  • 古代史
  • 汉朝
  • 故事会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61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032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第一部)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7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出生在敌国的嬴政如何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

  出身名门的盖世英雄项羽为何会在群雄争霸中惨败,而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刘邦却能够夺取天下?

  异族降人金日?为何得以七世不衰,同受顾命的大功臣霍光显赫一时却身死家亡?

  读《前汉通俗演义》,品三百年治乱兴衰!

内容简介

  “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以正史为经,逸闻为纬。一套书写尽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百态。本丛书以1935年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铅印本为底本,同时集齐石印线装本的绘图。保留自序、世系图、蔡东藩先生自己批注的注释、夹批和后批。倡导原汁原味的阅读感受,最大限度地呈现原书风貌。

  《前汉通俗演义》为《蔡东藩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书之一,叙述了从秦始皇嬴政出生到王莽篡汉近270年间的历史,重现了这一时期几经分合、治乱相杂的历史画面,勾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有乱世的烽烟群雄,有治平的能臣良将。该书观点平实,内容丰富,论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堪为通俗史著的经典。该书取材谨慎,主本信史,旁征野史,是了解相关历史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亦作东帆或东颿),浙江萧山人。民国著名历史小说家。自1915年始作《清史通俗演义》,至1926年《后汉通俗演义》完成,历十年寒暑,终写成《历朝通俗演义》(共11部)。《历朝通俗演义》在创作上“以正史为经,以轶闻为纬”,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极具可读性的历史通俗读物。

目录

第 一 回 移花接木计献美姬 用李代桃欢承淫后

第 二 回 诛假父纳言迎母 称皇帝立法愚民

第 三 回 封泰岱下山避雨 过湘江中渡惊风

第 四 回 误椎击逃生遇异士 见图谶遣将造长城

第 五 回 信佞臣尽毁诗书 筑阿房大兴土木

第 六 回 坑深谷诸儒毕命 得原璧暴主惊心

第 七 回 寻生路徐巿垦荒 从逆谋李斯矫诏

第 八 回 葬始皇骊山成巨冢 戮宗室犴狱构奇冤

第 九 回 充屯长中途施诡计 杀将尉大泽揭叛旗

第 十 回 违谏议陈胜称王 善招抚武臣独立

第十一回 降真龙光韬泗水 斩大蛇夜走丰乡

第十二回 戕县令刘邦发迹 杀郡守项梁举兵

第十三回 说燕将厮卒救王 入赵宫叛臣弑主

第十四回 失兵机陈王毙命 免子祸婴母垂言

第十五回 从范增访立楚王孙 信赵高冤杀李丞相

第十六回 驻定陶项梁败死 屯安阳宋义丧生

第十七回 破釜沉舟奋身杀敌 损兵折将畏罪乞降

第十八回 智郦生献谋取要邑 愚胡亥遇弑毙斋宫

第十九回 诛逆阉难延秦祚 坑降卒直入函关

第二十回 宴鸿门张樊保驾 焚秦宫关陕成墟

第二十一回 烧栈道张良定谋 筑郊坛韩信拜将

第二十二回 用秘计暗度陈仓 受密嘱阴弑义帝

第二十三回 下河南陈平走谒 过洛阳董老献谋

第二十四回 脱楚厄幸遇戚姬 知汉兴拼死陵母

第二十五回 木罂渡军计擒魏豹 背水列阵诱斩陈余

第二十六回 随何传命招英布 张良借箸驳郦生

第二十七回 纵反间范增致毙 甘替死纪信被焚

第二十八回 入内帐潜夺将军印 救全城幸得舍人儿

第二十九回 贪功得祸郦生就烹 数罪陈言汉王中箭

第三十回 斩龙且出奇制胜 划鸿沟接眷修和

第三十一回 大将奇谋鏖兵垓下 美人惨别走死江滨

第三十二回 即帝位汉主称尊 就驿舍田横自刭

第三十三回 劝移都娄敬献议 伪出游韩信受擒

第三十四回 序侯封优待萧丞相 定朝仪功出叔孙通

第三十五回 谋弑父射死单于 求脱围赂遗番后

第三十六回 宴深宫奉觞祝父寿 系诏狱拼死白王冤

第三十七回 议废立周昌争储 讨乱贼陈豨败走

第三十八回 悍吕后毒计戮功臣 智陆生善言招蛮酋

第三十九回 讨淮南箭伤御驾 过沛中宴会乡亲

第四十回 保储君四皓与宴 留遗嘱高祖升遐

第四十一回 折雄狐片言杜祸 看人彘少主惊心

第四十二回 媚公主颜拜母 戏太后嫚语求妻

第四十三回 审食其遇救谢恩人 吕娥姁挟权立少帝

第四十四回 易幼主诸吕加封 得悍妇两王枉死

第四十五回 听陆生交欢将相 连齐兵合拒权奸

第四十六回 夺禁军捕诛诸吕 迎代王废死故君

第四十七回 两重喜窦后逢兄弟 一纸书文帝服蛮夷

第四十八回 遭众忌贾谊被迁 正阃仪袁盎强谏

第四十九回 辟阳侯受椎毕命 淮南王谋反被囚

第五十回 中行说叛国降虏庭 缇萦女上书赎父罪

第五十一回 老郎官犯颜救魏尚 贤丞相当面劾邓通

第五十二回 争棋局吴太子亡身 肃军营周亚夫守法

第五十三回 呕心血气死申屠嘉 主首谋变起吴王濞

第五十四回 信袁盎诡谋斩御史 遇赵涉依议出奇兵

第五十五回 平叛军太尉建功 保孱王邻封乞命

第五十六回 王美人有缘终作后 栗太子被废复蒙冤

第五十七回 索罪犯曲全介弟 赐肉食戏弄条侯

第五十八回 嗣帝阼董生进三策 应主召申公陈两言

第五十九回 迎母姊亲驰御驾 访公主喜遇歌姬

第六十回 因祸为福仲卿得官 寓正于谐东方善辩

第六十一回 挑嫠女即席弹琴 别娇妻入都献赋

第六十二回 厌夫贫下堂致悔 开敌衅出塞无功

第六十三回 执国法王恢受诛 骂座客灌夫得罪

第六十四回 遭鬼祟田蚡毙命 抚夷人司马扬镳

第六十五回 窦太主好淫甘屈膝 公孙弘变节善承颜

第六十六回 飞将军射石惊奇 愚主父受金拒谏

第六十七回 饰俭德故人烛隐 庆凯旋大将承恩

第六十八回 舅甥踵起一战封侯 父子败谋九重讨罪

第六十九回 勘叛案重兴大狱 立战功还挈同胞

第七十回 贤汲黯直谏救人 老李广失途刎首

第七十一回 报私仇射毙李敢 发诈谋致死张汤

第七十二回 通西域复灭南夷 进神马兼迎宝鼎

第七十三回 信方士连番被惑 行封禅妄想求仙

第七十四回 东征西讨绝域穷兵 先败后成贰师得马

第七十五回 入虏庭苏武抗节 出朔漠李陵败降

第七十六回 巫蛊狱丞相灭门 泉鸠里储君毙命

第七十七回 悔前愆痛下轮台诏 授顾命嘱遵负扆图

第七十八回 六龄幼女竟主中宫 廿载使臣重还故国

第七十九回 识诈书终惩逆党 效刺客得毙番王

第八十回 迎外藩新主入都 废昏君太后登殿

第八十一回 谒祖庙骖乘生嫌 嘱女医入宫进毒

第八十二回 孝妇伸冤于公造福 淫妪失德霍氏横行

第八十三回 泄逆谋杀尽后族 矫君命歼厥渠魁

第八十四回 询宫婢才识酬恩 擢循吏迭闻报绩

第八十五回 两疏见机辞官归里 三书迭奏罢兵屯田

第八十六回 逞淫谋番妇构衅 识子祸严母知几

第八十七回 杰阁图形名标麟史 锦车出使功让蛾眉

第八十八回 宠阉竖屈死萧望之 惑谗言再贬周少傅

第八十九回 冯婕妤挺身当猛兽 朱子元仗义救良朋

第九十回 斩郅支陈汤立奇功 嫁匈奴王嫱留遗恨

第九十一回 赖直谏太子得承基 宠正宫词臣同抗议

第九十二回 识番情指日解围 违妇言上书惹祸

第九十三回 惩诸舅推恩赦罪 嬖二美夺嫡宣淫

第九十四回 智班伯借图进谏 猛朱云折槛留旌

第九十五回 泄机谋鸩死许后 争坐位怒斥中官

第九十六回 忤重闱师丹遭贬 害故妃史立售奸

第九十七回 莽朱博附势反亡身 美董贤阖家同邀宠

第九十八回 良相遭囚呕血致毙 幸臣失势与妇并戕

第九十九回 献白雉罔上居功 惊赤血杀儿构狱

第一百回 窃国权王莽弑帝 投御玺元后覆宗

精彩书摘

  第一回 移花接木计献美姬 用李代桃欢承淫后(节选)

  皇有皇猷,帝有帝德,史家推论史事,首推三皇五帝。其实三皇五帝的本身,并未尝自称为皇,自称为帝,后人因他首出御宇,创造文明,把一个浑浑沌沌的世界,化成了雍雍肃肃的国家,真是皇猷丕显,帝德无垠,所以格外推崇,因把皇字帝字的徽号,加将上去。是意未经人道,一经揭破,恰有至理。到了夏商周三朝,若大禹,若成汤,若周文武,统是有道明君,他却恐未及古人,不敢称皇道帝,但降号为王罢了。及东周已衰,西秦崛起,暴如嬴政,凭借了祖宗遗业,招揽关陇间数十百万壮丁,横行海内,蚕食鲸吞,今日灭这国,明日灭那国,好容易把九州版图,一古脑儿聚为己有,便自以为震古烁今,无人可及,遂将三皇的皇字,五帝的帝字,合成了一个名词,叫做皇帝。

  咳! 这皇帝两字的头衔,并不是功德造就,实在是腥血铸成。试看暴秦历史,有什么皇猷? 有什么帝德? 无非趁着乱世纷纷的时候,靠了一些武力,侥幸成功,他遂昂然自大,惟我独尊。还有一种千古纪念的事情,就是我国的君主专制,实是嬴政一人,完全造成。从前黄帝开国以来,颁定国法,原是君主政体,历代奉为准绳,但究未尝有“言莫予违,独断独行”的思想。尧置谏鼓,立谤木,舜询四岳,咨十有二牧,禹拜昌言,汤改过不吝,周有询群臣询群吏询万民的制度,简策流传,至今勿替。可见古时的圣帝明王,虽然尊为天子,管辖九州,究竟也要集思广益,依从舆论,好民所好,恶民所恶,才能长治久安,做一位升平主子,贻谋永远,传及子孙。看官听说! 这便是开明专制,不是绝对专制哩。声大而闳。

  自从嬴政得国,专务君权,待遇百姓,好似牛马犬豕一般,凡所有督责抑勒的命令,严酷残暴的刑罚,无一不作,无一不行,也以为生杀予夺,惟我所为,百姓自然帖伏,不敢再逞,从此皇帝的位置,牢固不破,好教那子子孙孙,千代万代的遗传下去。哪知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本身幸得速死,不致陨首,才及一传,宫廷里面,就闹得一塌糊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于是楚汉逐鹿,刘项争雄。项羽力能扛鼎,叱咤万夫,却是个空前绝后的壮士,无如有勇无谋,以暴易暴,反让那泗上亭长,出人头地,用了好几个策士谋臣,武夫猛将,终将项霸王除去,安安稳稳的得了中原。史官说他豁达大度,确非凡夫,而且入关约法,尽除苛禁,能得百姓欢心,所以扫秦灭项,五年大成。

  但小子追溯汉家事迹,多半沿袭秦制,并没有一番大改革的事业。萧何原是刀笔吏,叔孙通又是绵蕞生,绵蕞系表位标准,绵是置设绵索,蕞是植茅地上,为肄习典礼之处,使知尊卑次序。所见所闻,无非是前秦故事,晓得什么体国经野的宏规,因此佐汉立法,仍旧是换汤不换药的手段,厉行专制政体,尊君抑民。汉高祖尝沾沾自喜,谓吾今日乃知皇帝之贵,照此看来,秦汉二代,规模大略相同,不过严刑峻法,算比暴秦差了一层。史官或铺张扬厉,极端称许,其实多是浮词谀颂,未足尽信呢。汉高一殁,吕后专权,险些儿覆灭刘氏,要继续那亡秦的后尘。这便是贻谋未善。幸亏还有一二社稷臣,拨乱反正,才得保全刘家基业。孝文入嗣,却是个守成令主,允恭玄默,守俭持盈,宽刑律,奖农事,府藏充实,囹圄空虚,汉家元气,实是孝文一代,休养成功。景帝遵业,略带刻薄,用兵七国,未免劳民,但尚是万不得已的举动,未可讥他黩武,此外还有乃父遗风,不忘恭俭。周云成康,汉言文景,两相比例,颇若同揆。传至孝武,与祖考全不相同,简直是好大喜功,仿佛秦始皇一流人物。秦皇好征伐,汉武亦好征伐,秦皇好巡游,汉武亦好巡游,秦皇好雄猜,汉武亦好雄猜,秦皇好诛夷,汉武亦好诛夷,秦皇好土木,汉武亦好土木,秦皇好神仙,汉武亦好神仙,秦皇好财色,汉武亦好财色。后世尝以秦皇汉武并称,还道他力征经营,开拓疆宇,东西南北的外族,闻风远遁,好算是一代武功,两朝雄主。谁知秦亡不由胡亥,实自始皇;汉亡在孝平,实始武帝。本编并列秦汉,隐寓此意。文景二主四十余年积蓄,被汉武一生荡尽,从此海内虚耗,民生困敝。昭宣二朝,尚能与民更始,励精图治,勉强维持过去。传到元成时代,弘恭石显,几类赵高,杜钦谷永,酷似李斯,外戚王氏,遂得乘隙入朝,把持国柄。哀平昏庸,汉祚潜移,不文不武的王莽,佯作谦恭,愚弄士民,朝野称安汉公功德,多至八千人,虽由王莽善能运动,得此无谓的标榜,但也由汉武以来,人心渐贰,不愿归汉,遂为那逆莽所绐(dài),平白地将汉室江山,篡夺了去。推究祸根,不能不归咎汉武。若谓秦传二世,汉传至十一世,历年久暂,大判径庭,这是由汉祖汉宗,有一两代积德累仁的效果,不比那秦嬴政一味暴横,无人感念,所以一暂一久,有此区别呢。评论的确。话休叙烦,事归正传。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历史演义,是指以史实为基础,加入一定的艺术虚构,多以章回体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讲述王朝兴废、朝代更替等历史事件的小说。历史演义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这一名称大致出现于元末明初。罗贯中将陈寿的《三国志》通俗化为《三国演义》,影响巨大,由此出现了很多效仿作品,如《列国志传》《东西晋演义》《南北史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和《隋唐演义》等。这些历史演义故事性强,行文通俗,深受民众的喜爱。

  民国时期最有份量的历史演义小说,当属蔡东藩先生的“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著作署名亦作东帆或东颿,浙江萧山临浦镇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演义小说家和史学家,他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史上‘正史演义’创作的集大成者”。

  蔡东藩先生历十年寒暑,用600 余万言的煌煌巨著,记述了上起秦始皇、下迄民国(1920 年)2166 年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他创作的“历朝通俗演义”按著述时间排序为:《清史演义》(1916 年)、《元史演义》(1920 年)、《明史演义》(1920 年)、《民国演义》(1921 年)、《宋史演义》(1922 年)、《唐史演义》(1922 年)、《五代史演义》(1923 年)、《南北史演义》(1924 年)、《两晋演义》(1924 年)、《前汉演义》(1925 年)、《后汉演义》(1926 年)。这11 部书,初版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印行,全套均为有光纸石印插图本。

  1935年,新记书局把这套书连同许廑父续写的《民国演义》后四十回,全部改排为铅印本,分装44 册,总名为“古今通俗演义”。出版后广受欢迎,时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致函会文堂说:“《历朝通俗演义》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匪浅,特采作课外补充读物。”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不久,专门致电党中央派驻在西安工作的联络局局长李克农代买这套书,后来将其带到北京,置于卧室床头,以便随时翻阅。

  百年来“历朝通俗演义”一版再版,名称也有“ 古今通俗演义”“二十四史通俗演义”“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中国历代演义”和“中国历史通俗演义”等改变。这套书之所以受到各个时期的读者喜爱,与作者蔡东藩先生“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创作原则和“文不尚虚,语惟从俗”的艺术特色密不可分。

  我们这次整理出版“历朝通俗演义”,以1935 年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出版的铅印本为底本,参考了其他版本,做了比较细致的审校,订正了原书中明显的讹误。书中保留了蔡东藩先生的全部注释、夹批和后评,并用不同颜色、不同字体字号加以区别。为方便普通读者,我们以2013 年6 月国家颁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参考,给三级及三级字表之外的字加注了拼音。同时,为保存原版风貌,收录了石印线装本中的全部人物绣像和插图。由于作者受所处历史时代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书中对妇女地位、农民起义、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问题有一些不恰当的观点。我们相信,今天的读者对此自有理解,不至苛求前人。

                                 中华书局


  自 序

  吾国之有史,由来久矣。自汉司马迁创作《史记》,体例独详,遂为后世史家之祖,班固因之,辑成《汉书》,而迁固之名乃并著焉。窃案迁《史》 起自黄帝,讫于天汉,大旨在叙古从略,叙秦汉从详,综计得百三十篇,共五十二万六千余言。班《书》则始于秦季,终于孝平王莽,凡百二十卷,计七十余万言,视迁《史》为尤繁矣。后之学者,慕其名,辄购《史》《汉》 二书而庋藏之,问其熟览与否,则固无以应也。盖二书繁博,非旬月所能卒读,且文义精奥,浅见之士,尚不能辨其句读,一卷未终,懵然生厌,遑问其再四寻绎乎? 他若《涑水通鉴》《紫阳纲目》,以及《通鉴纪事本末》《通鉴辑览》《纲鉴会纂》《纲鉴易知录》等书,编年纪事,历姓相承, 而首数卷间,各列秦汉事实,读史者辄举而窥之,固求其提要钩玄,记忆不忘者,亦罕有所闻。至如稗官野史之纪载,则一鳞一爪,或犹能称道之,是无佗,稗史之引起观感,令人悦目,固较正史为尤易也。鄙人不敏,尝借说部体裁,演历史故事,由今追昔,溯而上之,以至秦汉。秦自始皇至子婴历国三世,第十有五年耳,依事演述,寥寥数回,不足以成卷帙,且名为一朝, 但闻暴政,未底于治,实为由周至汉之过渡时代,附入于汉,存其名而已足矣。汉则两京迭嬗,阅年四百有余,而前汉二百一十年间,有女宠,有外戚, 有方镇,有夷狄,有嬖幸,有阉宦,有权奸,盖已举古今来病国之厉阶,汇集其中,故治日少而乱日多。其尤烈者,则为女宠,为外戚,高祖以百战成帝业,而其权且移于宫闱;文景惩之,厥祸少杀;至武帝尊田蚡,贵卫青, 女宠外戚,于此复盛;至许史盛于宣元,王赵丁傅盛于成哀;平帝入嗣,元皇后老而不死,卒贻王莽篡弑之祸;然则谓前汉一代与女宠外戚相终始,亦无不可也。本编兼采正稗,贯彻初终,所有前汉治乱之大凡,备载无遗。而于女宠外戚之兴衰,尤再三致意,揭示后人,非敢谓有当史学,但以浅近之词,演述故乘,期为通俗教育之助云尔。班马可作,当亦不笑我粗疏也。惟书成仓卒,不无讹词,匡而正之,是在海内之通儒。

                           中华民国十四年立冬之日,古越蔡东帆叙。


《盛世风华:汉代历史与文化精粹》 导言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其中汉代无疑是奠定华夏民族精神基石的关键时期。它不仅是帝国疆域的开疆拓土,更是思想、制度、文化全面繁荣的黄金时代。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汉代画卷,深入剖析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展现一个超越教科书叙述的、充满人性光辉与历史厚重的盛世图景。 第一部:强汉之基——从秦末风云到西汉初立 第一章:乱世烽烟与英雄崛起 本书首先聚焦于秦朝速亡的深层原因。秦二世的暴政、严苛的律法,如同压在人民心头的巨石,最终引发了全国性的反抗浪潮。我们细致梳理了各地反秦义军的兴衰脉络,重点分析了陈胜、吴广起义的深远影响——它不仅是简单的农民暴动,更是对中央集权模式的首次大规模质疑。 随后,笔锋转向楚汉相争的波澜壮阔。刘邦与项羽的对决,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两种治国理念和人格魅力的激烈碰撞。我们摒弃了脸谱化的描绘,深入探讨了项羽的军事天赋与政治短视,以及刘邦如何凭借其知人善任和坚韧不拔的性格,最终在垓下之围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本章将详述汉朝建立初期,刘邦如何着手“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为后来的强盛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二章:文景之治的制度创新 汉朝初期的统治者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缓和社会矛盾的重大课题。本章重点解析了“郡国并行制”的尝试与演变,以及由此带来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中央集权力量的进一步巩固,为汉武帝的全面集权奠定了制度前提。 随后,我们将详尽阐述“文景之治”的经济政策。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国家采取了极度宽松的经济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开放盐铁官营的尝试与保留,以及对民间商业活动的默许。这些政策如何使得社会财富在短时间内得以积累,为汉朝后续的军事扩张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最成功的“无为而治”典范。 第二章:盛世的拓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汉武帝时期是西汉国力的巅峰,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格局的重大转折点。本章将深入剖析汉武帝在位期间的几大核心举措: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探讨了董仲舒的思想如何契合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求,儒家思想如何被官方意识形态化,深刻地塑造了此后两千年的士人阶层和政治伦理。 北击匈奴的持久战: 汉匈关系是汉代外交的重中之重。本书不局限于卫青、霍去病的辉煌战绩,而是分析了汉朝长达百余年对匈奴采取的战略方针,包括和亲、贸易、军事打击的交替运用,以及深入分析了漠北决战的战略意义——彻底解除了汉朝北方的边患,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和平环境。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我们详述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经历的艰险,以及他带回的信息如何彻底改变了中原王朝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东西方文化、技术、物种交流的动脉,极大地拓展了汉朝的国际视野和影响力。 第二部:汉代的社会肌理与文化熔炉 第三章:士人的兴起与法律精神 汉代是“士人”群体影响力空前提升的时代。从最初的“布衣卿相”到后来的察举制和太学教育的建立,知识分子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逐步确立。本章将探讨汉代对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了汉代官僚体系的稳定性和活力。 同时,我们也聚焦于汉代的法制精神。与秦朝的严刑峻法不同,汉代法律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人文考量,形成了“重刑轻罪”的趋势。我们将通过对具体法律条文的分析,展现汉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个体权益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四章:物阜民丰下的日常生活 一个强大的帝国,其根基在于千万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汉代普通人的生活: 农业与水利工程: 汉代对水利系统的重视,尤其是在黄河流域的治理,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保障了人口的增长。 手工业与技术革新: 冶铁技术的进步,如灌钢法的应用,使得农具和兵器质量大幅提高。纺织业、漆器、画像石的艺术成就,无不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的高超水平。 城市的繁荣与商业网络: 以长安、洛阳为代表的大都市的布局、商业街区的管理,以及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反映了汉代成熟的市场经济形态。 第五章:汉代思想的多元交响 汉代的思想领域是极其活跃的。除了官方推崇的儒学,道家思想在民间和养生领域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谶纬之学与天人感应: 我们将分析谶纬之学是如何在汉代中后期影响政治决策,以及它如何成为皇权神圣化的工具。天人感应理论如何解释灾异和王朝的兴衰,是研究汉代政治哲学的关键视角。 史学的巨擘: 司马迁的《史记》是本章的重头戏。我们不仅赞叹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抱负,更深入解析其“秉笔直书”的精神和“究其情理”的叙事方法,探讨其对后世史学乃至文学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帝国的黄昏与制度的惯性 第六章:外戚宦官与土地兼并 西汉末年,皇权旁落的趋势日益明显。本章集中探讨了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如何利用皇权更迭的间隙,攫取政治和经济权力。同时,土地兼并的加剧,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成为王朝衰亡的内生动力。 第七章:光武中兴与东汉的新生 汉朝的第二次高潮——光武中兴,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王朝复兴案例。刘秀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重新稳定了国家。本章分析了光武帝如何吸取西汉灭亡的教训,在制度上进行调整,如抑制地方豪强、重修水利等,使得东汉初期得以迎来新的稳定局面。 结语 汉代历史如同一部宏大的史诗,它既有气吞山河的军事壮举,也有深邃精妙的哲学思辨,更有万家灯火中的烟火气息。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全面审视,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以及制度变迁对历史进程的决定性作用。本书致力于在严谨的史实基础上,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可感、充满历史厚度的汉代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小说,初看书名还以为是那种严肃的历史读物,结果翻开后才发现,它完全是以一种说书人的姿态,将汉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作者的笔法,着实是功力深厚,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人物的性情。比如写到韩信拜将,那种山呼海啸般的氛围感,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蒯通与韩信之间的智谋交锋。再看对刘邦的刻画,也不是脸谱化的帝王形象,而是个有血有肉的市井之徒,他的狡黠、他的多疑,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些经典的桥段,比如“鸿门宴”上的暗流涌动,作者的处理就显得格外细腻,没有一味地渲染刀光剑影,而是着重于人物心理的挣扎和试探,让人读得心里直发毛。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没有拘泥于正史的枯燥叙述,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情世故描绘得生动有趣,即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豪迈与悲怆。对于想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了解西汉初年风云变幻的朋友来说,这绝对算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

我必须得承认,这套书的文字节奏感把握得极其到位。不同于某些历史小说动辄长篇大论地铺陈背景,这本书的叙事是极其精炼且富有张力的。它的对话设计尤其精彩,既有古代文言的典雅韵味,又不失市井间的机锋和幽默,使得人物的性格呼之欲出。那些智者之间的唇枪舌战,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在描述那些军事部署和谋略时,作者能用极为简洁的语言,把复杂的战略意图清晰地呈现出来,没有丝毫拖沓感。一旦进入到战争场面的描写,笔锋陡转,如同疾风骤雨,节奏瞬间加快,读起来让人心跳加速,仿佛耳边响起了战鼓声。这种叙事上的抑扬顿挫,使得阅读过程非常享受,不会因为冗长而感到疲惫。它像一曲精心编排的乐章,知道何时该高亢,何时该低回,让人完全被牵引着,不知不觉间就读完了许多章节。对于追求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种叙事上的专业性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尤其看重一部作品能否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这部作品在处理群雄并起后的权力洗牌阶段,展现出了超越一般通俗小说的深度。它没有简单地将功臣的结局归咎于刘邦一人的残忍,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兔死狗烹”这一历史宿命背后的深层原因——即中央集权对地方势力的必然吞并。书中对那些功臣们的傲慢、对刘邦的试探与反制,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描摹,使得他们的悲剧结局,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和悲剧美感。读完后留下的,不仅是“英雄末路”的慨叹,更多的是对权力结构变迁的沉思。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讲述了故事,更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逻辑和人性的复杂面。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融入了通俗小说的阅读快感之中,使得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对历史深层脉络的探寻欲望,实属罕见。

评分

说实话,初读这类“演义”作品,我总担心会充斥着太多无稽的杜撰和夸张的渲染,以至于偏离了历史的骨架。然而,这部作品在通俗化和尊重史实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它并非一味地追求戏剧性,而是巧妙地在史实的关键节点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让人物的动机和行为更加符合人性逻辑。比如对萧何和韩信矛盾的描写,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一方塑造成奸佞,而是深入剖析了功高盖主的君臣之间,那种猜忌与不安是如何一步步累积发酵的,这种深层次的心理刻画,远比表面上的争斗来得震撼人心。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历史情境的把握所折服,它在不牺牲故事流畅性的前提下,让读者对汉初的政治生态有一个更直观、更具人情味的理解。它成功地做到了“寓教于乐”,让人在享受故事精彩的同时,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探究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看得出来是下了不少心思的。拿到手的时候,那厚重的质感和古典的封面纹饰,就给人一种物有所值的感觉。尤其是内页的插图,简直是惊喜之源。那些绣像,绝非简单的配图,更像是为文字注入了灵魂。每一幅图都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人物的服饰、场景的布置,都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的风貌,线条细腻,墨色古朴,透着一股老派匠人的认真劲儿。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群像戏时的分镜感,几个人物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画面中,眼神的交汇、肢体的语言,无声地传递着复杂的情绪。这让我阅读的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是单纯地盯着文字,而是眼睛和大脑共同参与到对场景的构建中去。有时候,读到某个情节,我会特意停下来,去细细品味那张绣像的每一个细节,那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具冲击力和画面感。对于喜欢传统艺术和珍视阅读载体质感的读者而言,光是这套书的视觉呈现,就足以让人爱不释手,更别提内容本身的精彩了。

评分

这套图书非常不错,值得收藏。

评分

这套书是中华书局最近出版发行的绣像本,书的版面大小厚度都比较合适,每部书一般分为上下两册,读书和携带都方便。除了有插图评注外,遇到生僻字还有注音。好书。

评分

蔡先生的这套书写得非常好,我们这些不是历史专业的,直接读二十四史有些吃力,读这套通俗演义就好多了。收获甚丰

评分

很喜欢这部书 这次购物也非常满意

评分

看完很多东西真的是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书看来真的是个好东西,迷茫的时候可以给你指路,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给你乐趣,丧气的时候可以给你鼓励.

评分

前汉通俗演义我喜欢,比较尊重历史。

评分

双色印刷,有绣像,最好的通俗演义读本。

评分

一斤猪肉二两税,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