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精装版)

中国经济史(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钱穆 口述,叶龙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史
  • 经济史
  • 中国历史
  • 精装本
  • 历史
  • 经济学
  • 社会科学
  • 通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747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532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35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剖析历代政治得失经济根柢 把握五千年来中国经济史脉

高屋建瓴、小中见大、鉴古喻今、充满人文理想

融政治、社会、经济于一体的中国经济专门史


内容简介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

  叶龙曾师从钱穆多年,详尽笔录及整理了先师两门课程的内容,对一些内容做出了补释,形成流畅易读的文章,在香港《信报》经评版陆续刊出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最后集结出版形成本书。本书不仅填补了钱穆先生缺乏经济专门史著作的遗憾,更令读者能够通过阅读中国经济史加深对钱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体悟钱穆先生强调要在文化传统一体性中做研究的教诲。

  贯穿全书的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税制及徭役等。细读两千年的经济史,我们可以发现,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深受历史传统的影响。希望此书能够帮助读者解读目前推行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同时起到镜鉴作用,将有益的经验应用于今日商业社会,避免失败的教训重蹈覆辙。


作者简介

  口述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

  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移居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思想史》《中国经济史》等。


  整理者简介

  叶龙,香港能仁书院前院长、能仁哲学研究所及中国文史研究所前授及前所长。

  新亚书院哲学教育系及新亚研究所毕业,曾师从钱穆多年。后获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荣誉文学士、教育文凭,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著有《桐城派文学史》《桐城派文学艺术欣赏》《中国古典诗文论集》《王安石诗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学研究》及《中国、日本近代史要略》等。


精彩书评

  中国下一步的挑战,或许在于重构与自身传统与世界的联系。在对西方学说理论的引进介绍之外,还需要重新理解自身的历史演进。本书重视政治、社会、文化与思潮之间的相互联系,涵盖了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水利及漕运)、货币制度与税收政策、还包括政府还是市场主导的经济思想争论。

  ——林毅夫,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目录

简目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

新版自序

绪 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初探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公元前770—前221年)

第三章 封建时期的工商业(公元前770—前221年)

第四章 秦代经济(公元前221—前207年)

第五章 西汉时期经济(公元前206—公元9年)

第六章 新朝时期经济(公元9—23年)

第七章 东汉时期经济(公元24—220年)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公元 220—589 年)

第九章 隋代经济(公元 581—618 年)

第十章 唐代经济(唐:公元 618—907 年; 五代十国:公元 907—979年)

第十一章 宋元时期经济(宋:公元 960—1279 年; 元:公元 1271—1368 年)

第十二章 明清时期经济(明:公元 1368—1644 年; 清:公元 1644—1912 年)

第十三章 中国货币、漕运及水利问题杂谈

出版后记 283

前言/序言

  人生的际遇十分奇妙。 都是新亚毕业逾 40年素未谋面的老校友, 本来肯定是我有生之年也没机会相识的了。 有历史系的, 有英文系或其他系的。 我是哲教系又是研究所毕业的, 1967年在历史系重读学位。 夏仁山学长是重读中文系学位的。 自 1961年起我与王兆麟兄同时在中文系任教大一国文的兼任讲师, 不料在 1968年遭遇被裁员的噩运。 此后兆麟兄得到钱师母胡美琦女士的推荐去了圣保罗中学, 我则在新亚附近的圣母院书院任教。 每天下午四时放学, 便匆忙赶到新亚上课, 选修了全汉升、李定一、 陈荆和、 刘伟民等名师的课程。 由于时间紧迫, 根本没法与同学们倾谈。 所以当时同读历史系的陆、 黄诸兄, 压根儿无法认识。

  直到 41 年后的 2010 年, 意想不到的奇遇发生了。 接到我曾担任文学审评员多年的艺术发展局邀请参加酒会, 并允许可偕同一位亲友参加。仁山兄欣然同往。 在酒会中他认识的新朋旧友极多, 因此使我认识了历史系的黄浩潮学兄。 次年艺发局又来函邀请, 仁山兄亦有同往, 因此又认识了叶永生和陆国燊学兄。 黄、 叶两兄多年前已从政府教育、 司法机构高职退休, 至今仍为香港社会作着贡献; 陆兄则自中大出版社退任后,复受陈万雄先生礼聘担任商务印书馆董事总经理。 说实在的, 如果不是在酒会中有仁山兄介绍相识, 即使在酒会中与上述诸学兄擦身而过, 还是不会相识的。

  这个世界上, 老师中有良师, 朋友中有益友, 任何人必定在一生中可以遇到几位良师益友的。 60年来, 自我完成新亚哲学教育系学业以来,不包括中大、 港大, 我在新亚已遇到很多良师益友。 良师中使我最钦佩最敬仰的其中一位,便是钱穆宾四师。 当年(1953年) 我与李杜、张乘风、颜锡恭、 吴业昭等毕业于协同圣经学院后, 为了要亲炙这位大师而来报考新亚的。 同学也有多位益友, 可惜多位已经作古, 而仁山兄可说直到如今仍是我最相知的益友。 新亚四年大专生活, 他带我去涂公遂教授家中玩, 一同称呼涂伯伯涂伯母, 因他们的长女是我们学姊。 涂伯母十分好客, 假期常去涂府吃喝玩乐, 使我这位独在异乡的异客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

  20世纪 70年代, 仁山兄把我这位连考两年中大教育学院的备取生变成正取入读(因有一正取生弃读让我补上)。 近年, 仁山兄又使我结识了多位老校友, 我曾多次对仁山兄说:“ 你退休后还这么忙, 真是‘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了。” 现在仁山兄又使我认识了多位鸿儒, 当中包括丁新豹教授, 真使我有高攀不起之感。

  说真的, 我们这班老校友都很怀念艰苦创办新亚的钱穆老师, 我们在多次茶聚中常常谈起这位终身为中华学术不懈钻研而卓有贡献的一代大儒。 可惜在 1962年时, 在钱师担任院长兼所长及教授达 12年后, 他老人家竟突然宣布要辞职。 后来幸得经济系主任张丕介师的坚决挽留作罢。但到翌年(1963年) 时, 他坚持辞职, 而且不愿以退休名义离校。 如果当时有校友们同学们群起挽留他老人家, 可能会有转圜余地也说不定。(按: 10月 5日见到雷竞璇校友在《信报》 专栏写的《钱穆在新亚》 一文中说:“ 钱穆信函说‘ 在新亚真如一大噩梦’, 此话极重, 也极堪玩味,他说的噩梦是‘ 新亚’, 不是中文大学。 ……人性中有共患难易共富贵难的弱点,钱穆辞职时,和他一起创立新亚以及共事多年的同人没有谁离去。未知是否反映内部不一致……”)

  宾四师辞职后, 仍居港一段时间, 我去拜访他几次, 他从不向后辈诉说心事或闲谈他人。 某次谈及我本身时, 他才讲了几句。 后来在台北,何佑森兄向我谈起过。 宾四师的好友罗忼烈师在其《缅怀钱穆先生》 一文中, 也曾谈到一些。 但不论如何, 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名人学者, 其生前的遭遇, 多有不如意的。 但他们对发扬中国学术文化的卓越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宾四师亦然。 宾四师爱护新亚的心也是永恒不变的。宾四师辞职后, 南洋各大学争相礼聘他, 有聘他任教授或做校长的, 他选了一间任教授的, 可惜水土不服, 最后于 1967年赴台北定居。 老友张晓峰先生请他担任文化大学研究所的教授, 直至 92岁退休, 屈指一算,他在文化大学教了 25年之久。

  如果, 钱师留在新亚教下去, 一直教到 92岁, 那我们新亚数以千计的同学都可亲近这位不世出的大师, 岂不是新亚校友之福? 可能有人会说, 钱师在新亚辞职那年已是 69岁高龄了, 怎么还可以教到 92岁? 普通一位教授当然年届 60或 65岁已是退休之年, 但大师级的教授是在全世界都备受尊重的。 例如我们新亚首届校友余英时教授年逾八旬, 至今美国知名大学还仍争相聘请他为讲座教授; 又如多间知名大学争着礼聘他担任客座荣誉教授的饶宗颐选堂师, 今岁年届 95高寿, 杭州西泠印社还礼聘他为社长。 名师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如果钱师80、90岁时还在新亚的话,也可以像台北文大般每周只请他讲学一次也做得到。 这对我们新亚今后得以亲近名师的数以千计学弟学妹们, 真是何等大的福气。

  钱师从来不为自己的名利着想, 他曾亲口对我说:“ 两万港元与一万港元的月薪是没有分别的。” 他也从来没有为自己置产,直到他病逝那年,现在仍在台北监狱服刑的陈水扁, 当年要钱师迁出素书楼, 钱师母为了争口气, 在市区买下一间屋, 房钱付不起, 还是一位书商讲义气, 多付出一笔版税才能成交。 这是一位出版家告诉我的。

  钱师主持新亚校政的十几年里, 先是住在九龙桂林街和嘉林边道的学校宿舍, 后来租住钻石山的西南台和沙田的和风台, 生活的清苦可想而知。 即使他定居台北以后, 文大与故宫博物院给他的研究费每个月都是一万元台币而已。 可是钱师牵挂着新亚的心却是永远的。 记得钱师自台北来新亚参加 35周年校庆, 筵席上林院长诚邀他 40周年庆时再来。 我有幸坐近钱师旁(只隔两个座位), 只听钱师低声回应着:“ 那时我可能不能来了, 如果人死后有灵魂的话, 我是会回来的。” 听了使人心感凄酸,但老师爱新亚之心溢于言表。 现在老师已逝, 一切希望和想法已成泡影。所幸老师还留下丰硕的宝贵著作, 让我们后辈研读学习, 老师的学术思想将永垂不朽。 钱师在经、 史、 子、 集各方面的宏言傥论和卓越见解,我们后辈当谨记勤习, 使中华学术文化日益发扬光大。

  过去数月来,与上述诸学兄茶聚中,当我提起想把钱师的“ 讲学粹语”出版时, 学兄们均表赞同。 于是浩潮学兄要我把这些拟出版的资料尽快交给国燊学兄评阅。 包括钱师的手札以及讲学粹语和多篇对钱师生平的报道,连我曾在《信报》刊载过的“ 历代人物经济故事” 和钱师讲述的“ 中国经济史” 两个专栏作品也一并送审, 国燊学兄又请毛永波先生一起来研商何者可先出版。 凭永波先生的卓识和锐利目光, 认为多年前友人周淑屏小姐在壹出版刊印的《中国经济史》, 已缺售十余年, 但该社已不出版学术书籍。 因此钱师《中国经济史》 之得能重见天日, 实在衷心感谢国燊学兄之重视及永波先生之识见。 也要感谢编辑经验丰富的张宇程先生。 他将钱师讲述的中国经济史, 准确编排了朝代, 订正了在报章作专栏刊出时的一些疏误, 成为一册相当完美的学术与知识兼重的历史书籍。也感谢尚学中心的王龙生兄, 为此书影印文稿付出了很多精力。

  最后, 希望爱护本书的读者不吝提出宝贵的意见。

  叶龙

  于香港九龙

  2012年10月26日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另一本假设的书籍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旨在详细描述其内容,同时避免提及您提到的《中国经济史(精装版)》或任何AI生成痕迹。 --- 书名: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治理与社会变革:挑战、机遇与未来图景》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王建国]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世纪视野出版社] 出版日期: [此处填写出版日期,例如:2024年10月] ISBN: [此处填写ISBN,例如:978-7-5000-0000-0] --- 图书简介:全球化时代的数字治理与社会变革 引言:数字洪流中的人类航向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结构的每一个角落,重塑着经济运行的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乃至人际关系的本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浪潮交织并行,共同构筑了一个复杂、动态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世界。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治理”这个日益数字化的社会,使其发展既能释放技术潜力,又能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成为了摆在各国政府、企业乃至每一个公民面前的严峻课题。 本书《全球化时代的数字治理与社会变革》正是一部深入剖析这一时代命题的重量级著作。作者凭借深厚的跨学科研究背景和对前沿实践的敏锐洞察,系统梳理了数字技术如何驱动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关于数字治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的分析体系。 第一部分:数字化的底层逻辑与社会重构 本书的开篇部分,着力于解析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及其对传统社会形态的冲击。作者并未停留在对新兴技术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如何改变价值创造的模式。 第一章:数据要素的经济学重估 本章详细阐述了数据在数字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数据捕获、处理、流通和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从云计算到物联网,再到区块链技术,作者探讨了这些基础设施如何重塑产业链条,并引入了“数据所有权”与“数据垄断”的伦理和法律困境,为后续的治理讨论奠定基础。 第二章:算法决策与社会公平的张力 算法是数字时代最强大的“无形之手”。本章聚焦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在信贷审批、招聘筛选乃至司法量刑中的应用。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揭示了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的来源——往往源于历史数据的固有歧视——以及这种偏见在规模化应用后如何固化甚至加剧社会不平等。探讨了“可解释性AI(XAI)”在建立公众信任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平台生态系统的权力结构重塑 全球性科技平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汇聚了海量的用户和资源,形成了事实上的“数字主权”领域。本部分批判性地分析了超级平台(如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巨头)如何通过网络效应和生态锁定,对市场竞争、信息流动乃至公民言论空间施加影响。重点讨论了平台治理的边界问题:它们应该被视为纯粹的市场参与者,还是肩负公共责任的“数字基础设施”提供者? 第二部分:数字治理的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 在理解了数字化变革的深度后,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了应对这些变革的“治理”层面,横跨国际合作与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 第四章:跨国数据流动的法律真空与监管合作 全球化意味着数据不再受地理边界的约束,这使得传统的属地管辖原则面临挑战。本章深入分析了不同国家在数据主权、隐私保护(如欧盟的GDPR、美国的CCPA)上的差异化立场,并探讨了在网络安全、反垄断等领域进行有效国际监管合作的可能性与障碍。重点剖析了数字贸易协定中关于数据本地化要求的争议焦点。 第五章: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重塑 面对速度极快的技术迭代,传统政府的反应机制显得滞后。本章探讨了政府如何通过构建“数字政府”来提升效率和透明度。讨论内容包括:利用大数据进行公共政策的精准预测与干预;推行“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以平衡创新与风险;以及建设“智慧城市”框架下的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 第六章:数字主权与信息安全战略 在日益紧张的国际环境中,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本章详细分析了网络空间的主权概念,探讨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供应链安全审查,以及如何在全球技术标准制定中维护本国利益。作者对国家在关键技术领域(如半导体、量子计算)的自主可控战略进行了深入的辨析。 第三部分:未来图景的构建与伦理指南 本书的第三部分超越了现状分析,着眼于构建面向未来的、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数字社会。 第七章:面向未来的社会契约:数字素养与全民参与 技术的进步若不能转化为社会福祉的普遍提升,治理的合法性基础便会动摇。本章强调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紧迫性,认为这不仅是技能教育,更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用以识别虚假信息和操控性设计。此外,本书倡导发展新的“数字民主”形式,探讨了公民科技(Civic Tech)在赋权个体、监督公权力中的潜力。 第八章: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数字治理的融合 数字技术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强大驱动力,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不平等。本章分析了如何将数字治理的原则——如包容性、透明度和问责制——嵌入到气候变化、消除贫困和健康福祉等SDG领域中。核心讨论是:如何确保“数字鸿沟”不会演变为“发展鸿沟”。 第九章:科技伦理的制度化:从原则到规范 面对生命伦理、人机交互的深度融合,技术伦理不再是学者的议题,而是必须通过法律和机构加以固化的“硬约束”。本章详细考察了从“技术向善”的理念到具体制度设计(如设立独立的技术伦理审查委员会、制定技术影响评估标准)的全过程,旨在为人类在驾驭强大技术力量时提供一份可靠的伦理指南。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求韧性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治理与社会变革》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分析和对实践细节的关注,为读者提供了一幅理解当代世界复杂性的全景图。它不仅是政策制定者、学者和技术专家的案头必备之作,更是所有关心未来社会走向的公民,理解技术如何塑造命运、以及我们应如何主动参与塑造技术未来的重要指引。本书有力地论证:数字时代的治理,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权力、信任与价值的持续性对话,而理解其规则,是保障人类社会航向不偏离的唯一途径。 --- 目标读者: 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与学生;政府部门及国际组织中负责政策制定与技术监管的官员;科技企业高层管理者及战略规划师;以及所有对全球化、技术伦理和社会未来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罗马帝国的衰亡:一个历史的再审视》这本书,在众多同类主题的著作中脱颖而出,因为它完全避开了传统的“日耳曼蛮族入侵”的简单论调,转而深挖内部的社会结构性病变。作者像一个极其细致的外科医生,剖析了罗马晚期财政体系的崩溃、公民身份的泛滥稀释以及城市化带来的治理冗余。他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考古学和铭文证据,来支持其论点,使得那些宏大的历史趋势变得有血有肉、有据可查。我尤其赞同他关于“地方精英的政治逃逸”这一观点的分析,即地方贵族如何通过将财富和权力集中于私人庄园,从而掏空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基础。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到几乎无懈可击,它迫使读者放弃对历史的浪漫化想象,直面一个庞大帝国是如何因为自身的结构性矛盾而逐渐锈蚀、最终瓦解的。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修正传统认知的力作。

评分

这本《全球金融风暴的百年回响》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作者对1929年大萧条到2008年次贷危机的梳理,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金融教科书。他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泥潭,而是用极其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各国央行、投机者以及普通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抉择与挣扎。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格林斯潘时代”的剖析,那种对人性贪婪与监管滞后之间微妙平衡的深刻洞察,至今读来仍让人不寒而栗。书中详细对比了历次危机中的政策应对,比如凯恩斯主义的复苏力量与新自由主义的放松管制,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当前全球经济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像是在为未来的经济决策提供警示录,尤其对于那些希望在金融市场中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来说,这份厚重的历史经验是任何实时K线图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读完后,感觉自己对“系统性风险”这个词汇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新闻标题的层面,而是真正触及到了其复杂的内在结构。

评分

我最近拜读了《微生物世界的隐秘帝国》,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科普的读物,没想到它深入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生态层面。作者的叙事技巧极其老练,他没有采用干巴巴的拉丁文学名堆砌,而是将我们带入到地球上最古老、最庞大的生命共同体之中。书中对肠道菌群与人类免疫、情绪乃至行为模式之间复杂关联的论述,颠覆了我对“自我”的传统认知。读到关于深海热泉口微生物如何独立进化出支撑整个生态系统的机制时,那种敬畏感油然而生,仿佛触摸到了生命起源的脉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清晰地揭示了,我们所理解的“宏观世界”完全是建立在一个我们几乎一无所知的“微观帝国”之上的。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谦卑、更具整体性的眼光去看待生命,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消化,都牵动着亿万个微小生命的集体意志,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读后让人感觉对生命本身的理解提升了一个维度。

评分

《诗意的栖居:现代主义建筑中的自然与空间》这本书,简直是为每一个对建筑美学有追求的人量身定做的精神食粮。作者的文字功底极高,他没有简单罗列大师作品和设计理念,而是将建筑的物质性与哲学的思辨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对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阐释,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虚空”在空间中的作用,那种光影、材质与使用者情感之间的互动,读起来简直就像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冥想。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日本传统美学如何渗透进柯布西耶后期的作品分析,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提供了非常新颖的解读。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如何将看似冰冷的水泥、玻璃和钢筋,赋予了生命力和情感的温度。读这本书,你不是在学习如何盖房子,而是在学习如何感知和定义你所处的空间,如何让居住本身成为一种有尊严、有深度的生活方式。它成功地将建筑学从技术层面拔高到了艺术和存在主义的范畴。

评分

《量子纠缠与宇宙的实在性》这本书,对于非物理学背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智力上的高强度训练。作者没有选择简化或回避那些最核心的、挑战日常直觉的概念,而是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精确度,引导读者一步步进入量子世界的奇诡领域。他对“贝尔不等式”的推导过程的解释,虽然复杂,但却充满了逻辑上的美感。更引人入胜的是,书中关于“隐变量理论”与“实在性”的哲学思辨,它不再仅仅是物理公式的展示,而是直接触及了我们对“真实”的终极定义。我花了数个小时才消化了其中关于多世界诠释的部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的世界观被彻底重塑了一遍。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极具专业性,有效地帮助理解了那些高度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书,它要求你全神贯注地投入思考,回报你的,是对宇宙底层运行逻辑的惊鸿一瞥。

评分

书瘾犯了,慢慢看

评分

京东的这个商品我觉得可以购买,都是值得推荐的。好评!推荐购买

评分

经典著作,值得收藏的书.经典

评分

收藏

评分

很好的书,装订精美,非常值得买,好好学习

评分

钱穆先生讲稿,可以看看,精装版定价太高了

评分

又买了很多书!够看一阵子的了~

评分

评分

1954至1955年期间,钱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亚书院先后讲授“中国经济史”及“中国社会经济史”两门课程,扼要地讲述了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