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流多少事:趣解 世说新语

魏晋风流多少事:趣解 世说新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理洵 著
图书标签:
  • 世说新语
  • 魏晋风流
  • 历史故事
  • 文学
  • 古典文学
  • 人物传记
  • 趣味解读
  • 文化
  • 历史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ISBN:97875187038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337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之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魏晋风流多少事》以《世说新语》为蓝本对魏晋风流人物进行解读,包括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阮籍、王戎、桓温、谢道韫等,用散文的笔法和美学的眼光再现了魏晋名士风流,从中既可以了解魏晋时期的名士生活,也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并将魏晋风流与现实相观照,以使得与魏晋名士之心有通达而增益于当下。

作者简介

  理洵,书评人、作家,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1995年开始发表作品,以随笔、书评等文艺评论见长,曾在《信息时报》《西安晚报》《天涯读书周刊》等报刊开设专栏,出版有随笔集《与书为徒》《猎书记》。

目录

序 /1
丘壑独存 /1
学驴叫 /3
三字做官 /6
文与情 /9
妈妈的见识 /11
人何以堪 /13
名士是何物 /16
踩鸡蛋 /19
才女的想象力 /21
才女的心事 /23
恭维 /26
宁作我 /28
国标妈妈 /30
裆中物 /33
日近长安近 /36
敲门 /39
所谓“贤媛” /42
究竟谁比谁狠 /45
不敢有功 /48
刀尖上的风度 /50
何段身后千载名 /53
一种婚姻,几时心情 /57
苹果的故事 /61
出世和入世 /64
软肋 /67
不会装傻 /70
王献之的婚姻生活 /73
直是怕他 /76
我不生气 /79
势利的兄弟们 /82
瓦缸摔碎之后 /85
咄咄怪事 /88
丹田守不住 /91
人己之心相度 /94
雅人深致 /97
清谈误国何所自 /100
我自为之,干卿底事 /103
绝知此事要躬行 /106
读书人的本分 /109
有钱任性 /112
惺惺相惜 /115
尿不在一个壶里 /118
身教第一 /121
吉人辞寡 /124
生之留恋 /127
腹有诗书 /130
无为而治 /133
忠与孝 /136
相亲的故事 /139
传神 /142
恐吓 /146
好财与好屐 /149
宽慰与谄媚 /152
出仕之悔 /155
序里辛甘 /158
谢安的失态 /161
德治为尚 /164
潜台词 /167
超俗的审美 /170
文运兴衰话《语林》 /173
芝兰玉树 /176
望尘兴叹 /179
挖坑 /182
谢万的傲慢 /185
书圣的晚年生活 /188
甄氏之死 /191
曹操与歌妓 /194
俗物败兴 /197
哀而不怨 /200
志在远山 /203

精彩书摘

  丘壑独存
  叶圣陶 1977年 1月写信给俞平伯:“谢国桢属弟书篆字联,点戏用朱彊村之句‘信步园林以诗酒自适,小头风范而丘壑独存’。弟不晓‘小头风范’何意,敢以为问。”而后书信往来,探究其故,终于在同年 2月 3日复信给俞平伯说:“谢刚翁覆书已至,‘小头风范’之‘头’字系彼误书,询之陈从周,当作‘颓’字。”事见二人书信集《暮年上娱》。
  这副对联后来就成为很有名的联语了,在很多的有关叶圣陶和谢国桢的文字资料中都有出现。据谢国桢说,对联词句是陈从周送与他的。大致“头”“颓”之误,很可能是因汉字繁简在抄写过程中出现的笔误,“头”字的繁体“頭”手写是比较像“颓”字的,这是我的猜测。而在陈从周有名的《说园》系列文字中,“小颓”一词确实出现过,“童俊老人曾谓,拙政园‘苔藓蔽路,而山池天然,丹青淡剥,反觉逸趣横生’。真小颓风范,丘壑独存,此言园林苍古之境,有胜藻饰”。这意境是能感觉出来的。
  其实“小颓风范,丘壑独存”这些字,在《世说新语》“容止门”第二十四篇中可能是出现得最早的。太尉庾亮在武昌镇守时,一个秋夜佐吏殷浩、王胡之等人登上南楼吟诗,他穿着木屐带着随从突然到了现场,大家都要回避却被他劝住,说他于此也有兴趣,于是就和大家讽咏戏谑,毫无拘束地尽情欢乐。后来,王羲之把这件事说与丞相王导,王导说:“元规(庾亮字)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羲之回答说:“唯丘壑独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那时,元规的风度不得不稍有减损”“但是胸中高雅的情趣还是存在的”。“丘壑独存”,是指闲逸、超脱的胸怀情趣。
  人的内在美是以人的智慧、品格、才华为基础的,《世说新语》“容止门”各篇就特别注重人的内在美的表现,把人超凡脱俗的风姿神韵通过“容止”表现出来了。其中,对庾亮的描写就相当成功。倘若用时下的现象比照,就是说领导忽然放下了架子,与下属放纵声色卡拉 OK了一回,不过那时是理调吟诗罢了。明袁中道看到这则故事时称是“韵事”,而韵事倒写出了太尉的真性情,虽在外人看来风度稍减,但骨子里内在的神韵还是掩饰不了。孙绰《庾亮碑文》中说:“公雅好所托,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更是说出了庾亮内在的美,两篇文字是能够相互印证的。
  “信步园林以诗酒自适,小颓风范而丘壑独存”,有着很好的意境,以此联谓谢刚主,应该是妥帖的。
  原文:
  【容止14?24】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佐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后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右军答曰:“唯丘壑独存。”
  ……

前言/序言

  《世说新语》品读系列文字断断续续写了有八年之久,历年勤懒不一,今年写得多了一些。在这几年里,这些文字曾经受到《信息时报》《天涯读书周刊》等纸媒、网刊的青睐,都以专栏的面目出现过,江苏盐都画院院刊刊载时还为每篇文字匹配了一位画家的作品,使它增色不少。这样的境遇,让作者除了感激与欣慰之外,就还想着能多写一些。
  《世说新语》这本书,自它面世以后,就让其他同时期的同类书籍变得逊色起来,有些便湮没于历史的长河而不复见于人间了,但它却在一千五百余年中一直受到读书人的欢迎而长盛不衰。以现在的眼光看,它的光彩还将耀人地持续下去,并与日月争辉。它是小说的,也是历史的,更是大众的,所以生命力旺盛。有人说它是才子必读书,也有人说它是名士教科书,大抵可以看出它的内容与价值;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家有万贯不如手有《世说》一本”,亦可见它在民间的影响力了。风烛月残,繁华易凋,而现时的人们,还能读到这样一本书,应该是很幸运的。
  我读《世说新语》的本子,是明嘉靖袁褧嘉趣堂翻刻的南宋陆游刻本。它是太老了,以至于阅读起来让人感到吃力。它的文字不好理解,方言口语较多,涉猎知识面广,如果以现代的语境去体会,往往会有所偏差,再加上它流传的版本较多,有些疑难问题就很不好推敲。但还是喜欢读它。在闲时阅读它,自己也会忽略一些小的障碍,而去寻求一种心灵的愉悦,但偶尔也会较真起来,在一个知识点上较劲,去查阅大量相关的资料,尽量使心里的疑问有所冰释,于是随手记下一些阅读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品读系列文字了。窃不敢以为高明,所记不过是一些私人阅读的体会罢了,它甚至于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倘能传递出一些因为阅读所获得的知识、情趣和襟怀,则实是大有裨益的事。
  天生我才无用,所以总是闲的时候多。有闲的时候,就翻翻《世说新语》,从书中的故事寻找心灵的寄托与安慰,以打发自以为无趣的光阴。读书于己,大抵只是消费时光的一种方式,实在亦无什么特别的意义。人谓读书无用,甚至于读书无益,个体差异有别,都不能算作罪过,而于自己,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亦只好读书去了。况且,读诸如《世说新语》一类的书籍,总能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让人觉得生活多少还有些意思,毕竟是让人感到高兴的。阅读之外,再能借题闲说,而并无春秋大义存焉,则就是分外的高兴了。
  读者鉴之。
  理洵
  2015年12月30日于古长安


《风雅颂:千年文人心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充满魅力的时代,探索那些鲜活的文人故事,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与智慧。我们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试图从更具人情味的视角,还原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触摸他们跳动的心灵。 第一章:雅士的社交图谱——风流韵事与魏晋之风 这一章,我们将聚焦于那些以风雅著称的士人群体。他们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旧有的秩序崩塌,新的思想萌芽。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如何通过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他们的社交场合是怎样的?一次文人雅集的闲谈,一次山水游览的感怀,一次对饮畅谈的契机,都可能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我们将深入挖掘这些风流韵事背后的故事,探究“魏晋之风”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对后世产生了何种影响。与其说是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不如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风貌的描摹。我们会看到他们如何在乱世中保持内心的独立,如何在繁华中寻觅精神的寄托,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发现诗意的存在。 第二章:心灵的独白与情感的流露——那些隐秘的愁绪与欣喜 除了那些为人称道的风流,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有其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本章将深入探究古代文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他们的离愁别绪,是对故乡的思念,还是对朋友的不舍?他们的喜怒哀乐,又是因为何种缘由而起?是壮志未酬的愤懑,还是功成名就的欣慰?是爱而不得的忧伤,还是知己难逢的欣喜?我们将从他们的诗词歌赋、书信札记中,捕捉那些最真实的瞬间,解读他们字里行间流淌的深情。我们会尝试去理解,在那个相对压抑的年代,他们是如何用艺术的形式来宣泄内心的情感,如何与自己对话,与世界交流。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因为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如爱、恨、忧、乐,古今皆同。 第三章:智慧的闪光与哲思的探寻——人生如戏的感悟 在动荡的时局中,许多文人不仅是艺术家,更是深刻的思考者。他们面对人生的无常,社会的不公,自然的变化,总能发出振聋发聩的智慧之语。本章将聚焦于文人的人生哲学与思想洞见。他们是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理解得失?如何在变幻莫测的世事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他们对政治、对社会、对人性的观察,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我们并非要进行艰深的学术探讨,而是希望将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哲思,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对人生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会发现,许多古人对人生困境的解答,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帮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困顿时获得力量。 第四章:艺术的传承与风雅的绵延——影响千古的印记 古代文人的创作,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抒发,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诗歌风格,他们的文章体例,他们的艺术追求,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后世的文学艺术走向。本章将简要回顾这些文人及其作品所带来的艺术传承。他们的哪些思想、哪些技法,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他们的哪些情感表达,成为了后世摹仿的标杆?我们将看到,那些散落在历史中的珍珠,是如何被后人拾起,打磨,并最终融入到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之中。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模仿,更是精神上的延续,是对美的追求,对真的探寻,对善的弘扬。 《风雅颂:千年文人心事》,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与古人的心灵交流。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感受到古代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并从中汲取属于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这不只是一本关于文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风雅的岁月,聆听那些穿越千年的心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读历史,最怕的就是“看山还是山”。然而,《魏晋风流多少事:趣解世说新语》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山不是山”的另一种境界。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炼金术士,将《世说新语》这块古老的“矿石”,提炼出了无数闪耀着智慧光芒的“黄金”。 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切入点”。他总是能够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故事、一个小细节入手,然后层层剥茧,最终揭示出那个时代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思潮。比如,在解读关于“美男子”的那些记载时,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外貌的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社会对“美”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名士的风流事迹时,并没有使用过于煽情或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平实而富有洞察力的语言,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他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潇洒不羁的行为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抉择。这本书,让我对魏晋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政治斗争”和“文坛巨匠”,而是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文化图景。它让我明白,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提供新的解读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美好与深刻。

评分

我总觉得,历史不应该只是冰冷的事实,更应该是有温度的故事。《魏晋风流多少事:趣解世说新语》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故事,讲得活色生香,仿佛就在昨天。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读《世说新语》时,那种“旁观者清”的视角。他不会简单地评判人物的对错,而是会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比如,在描绘那些名士之间的“小动作”时,他总能从中捕捉到人性的微妙之处,让我们看到,即使是那些才华横溢、名垂青史的人物,也同样有着自己的情感起伏和生活琐事。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些名士的“狂放不羁”时,并没有将其简单地视为一种行为艺术,而是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氛围相结合,让我们看到,这种“狂放”其实是他们在压抑时代下的一种自我释放和精神反抗。这本书,让我对魏晋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风流”,而是更加深入地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为追求自由与个性所付出的努力。它让我明白,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唤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获得对当下生活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是我最近读到的最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历史读物。《魏晋风流多少事:趣解世说新语》,它不像一本正襟危坐的历史著作,更像是一位风趣的老友,拉着你坐在茶馆里,给你讲一段段尘封的往事。 作者的语言风格,让我觉得特别舒服。没有那种学究气的生硬,也没有那种网文式的浮夸,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充满智慧的幽默感。他解读《世说新语》中的那些段子,不仅仅是把它们翻译成白话文,更是把它们背后的文化符号、社会心态,都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喜欢他处理那些“误解”和“巧合”的篇章,常常让我捧腹大笑,又觉得在笑声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绘那些名士的“轶事”时,总能挖掘出其中的“深意”。比如,关于某个名士的“癖好”,他会将其上升到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或者人物的性格特征,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事,其实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本书,让我对魏晋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几个标签,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物、有趣的细节和深刻的思考。它让我明白,历史是可以如此有趣,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

评分

很难得能读到一本关于魏晋的书,能让我放下手中的其他事,沉浸其中,并且久久不能忘怀。《魏晋风流多少事:趣解世说新语》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作者的文笔,就像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我的心田,洗涤了我对历史的刻板印象。 我一直觉得,历史的解读,最怕的就是“套路化”。但这本书,恰恰打破了这种套路。作者在解读《世说新语》时,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史学视角,而是融入了大量的现代思维和生活体验,让那些古老的故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他处理那些“小事”的方式,比如,关于“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由来,他并没有生硬地引用史料,而是用一种非常形象生动的方式,将这些智慧融入到了对人物行为的分析之中,让我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绘那些“名士”的风采时,并没有将他们神化,而是揭示了他们身上的人性弱点和生活困境。比如,在描绘“竹林七贤”时,他既赞美了他们的超脱与洒脱,也看到了他们面对乱世的无奈与挣扎。这种真实而立体的刻画,让我觉得这些人物不再是冰冷的史书中的符号,而是和我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真实的魏晋,也让我对“风流”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解读,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书。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的解读方式都有点挑剔,总觉得那些枯燥的史实和冰冷的考据,很难真正触动人心。直到我翻开《魏晋风流多少事:趣解世说新语》,我才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如此鲜活有趣!作者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把《世说新语》这本经典古籍变成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小品”,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颗璀璨的宝石,被他打磨得光芒四射。他并没有把原文照搬过来,而是用一种极其现代化、极其贴近我们当下感受的语言,重新讲述了那些发生在两千年前的故事。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读中注入的那种“梗”和“槽点”,让原本有些高冷的魏晋名士,瞬间变得亲切起来。比如,他会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分析某位名士为什么会说出某句话,为什么会有某种行为,而且常常一针见血,又妙趣横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口才”的那些篇章,作者不仅讲述了名士们如何凭借伶牙俐齿在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更是揭示了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让我对“言为心声”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在听一场精彩的脱口秀,你会被逗得哈哈大笑,但笑过之后,又会若有所思,觉得学到了不少东西。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古人,也和我们一样,有爱恨情仇,有喜怒哀乐,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和生活背景与我们有所不同。

评分

读《魏晋风流多少事:趣解世说新语》,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我感觉自己仿佛被作者这位“导游”带着,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那个充满魅力与争议的魏晋时代。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乏文人般的雅致,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一种与读者心灵对话的能力。 我一直认为,《世说新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它记载了历史事件,更是因为它捕捉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而这本书,恰恰是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解读那些经典的“语录”时,往往能从字里行间挖掘出人物的潜台词,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让我们看到,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名言”,其实也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无奈。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些名士的“清谈”时,并没有将其描绘成一种脱离现实的空谈,而是将其视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政治压迫下,一种变相的自我表达和精神寄托。他让我们看到,在那个“言论获罪”的时代,语言的艺术和智慧,成为了人们自我保护和坚持理想的最后一道屏障。这本书,让我对魏晋名士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名士风流”,而是更加深入地看到了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时代印记,以及他们作为个体所面临的困境与挣扎。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人性、对历史,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我总觉得,好的历史书,不应该只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应该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启发。《魏晋风流多少事:趣解世说新语》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力量,他用一种非常亲切的语调,带领我们走进那个遥远的魏晋时代。 最让我惊艳的是,作者对《世说新语》的解读,总是能够挖掘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并且赋予它们新的生命。比如,他会分析那些名士之间的“斗嘴”,不仅仅是语言的较量,更是智慧和价值观的碰撞。他会让我们看到,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中,隐藏着深刻的政治博弈、社会思潮和个人情怀。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时不时流露出的那种“吐槽”和“调侃”。他不会把那些名士塑造成完美无瑕的偶像,而是用一种幽默的笔触,揭示他们身上的“缺点”和“小毛病”,让我们看到,即使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名士,也同样会有凡人的烦恼和无奈。这种真实而接地气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和这些历史人物的距离瞬间拉近了。这本书,让我对魏晋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乱世出英雄”,而是看到了那个时代更多元的文化面貌,以及那些人物身上复杂而真实的人性。它让我明白,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宏大的叙事,更在于那些细微之处,在于那些鲜活的生命。

评分

我一直认为,阅读经典,最重要的不是记住多少史实,而是能从中汲取智慧,获得情感上的共鸣。《魏晋风流多少事:趣解世说新语》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作者的解读,与其说是“趣解”,不如说是“灵魂的对话”。他没有回避魏晋时期政治的黑暗与社会的动荡,反而将这些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对人物的刻画之中,让我们看到了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风骨”的解读。他没有把“风骨”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孤芳自赏式的清高,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坚守原则、不媚权贵的精神气质。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对比和分析,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在权力与良知之间,在世俗与理想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最终塑造了他们的人生。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君子”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思考,在当下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的“风骨”。这本书的文字,不是那种辞藻华丽的堆砌,而是朴实而有力,直击人心。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的魏晋,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与光辉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这本《魏晋风流多少事:趣解世说新语》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我一直对魏晋时期那种名士风流、洒脱不羁的文化氛围心向往之,但《世说新语》原文虽然精彩,有时读起来却稍显疏离,总觉得隔着一层历史的薄纱。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神通广大的导游,不仅为我揭开了这层纱,更是把我拉进了那个鲜活的时代。作者的文笔简直绝了,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考据,也不是哗众取宠的戏说,而是带着一种温润如玉的亲切感,仿佛你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他一边给你讲故事,一边又不时地会心一笑,让你跟着他一起品味其中的妙趣。 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故事,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故事背后的人物性格、时代背景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比如,读到“竹林七贤”的故事,我不再只是看到他们饮酒赋诗的潇洒,而是能感受到他们面对动荡时局的无奈与超脱,那种“非吾之所能也”的清醒与自保,其实是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内心的真实写照。还有那些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作者处理得既不失其雅致,又不乏人情味,让我看到了他们作为鲜活个体的情感与挣扎。每每读到一个故事,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作者的解读,仿佛自己也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魏晋的长安或洛阳,亲眼目睹着那些风流人物的笑语与泪水。这本书,让我对魏晋的理解,不再是书本上的几个关键词,而是充满了色彩、声音和温度的真实画卷。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一个时代如此令人难忘?翻开《魏晋风流多少事:趣解世说新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重新解读了那个风云变幻、群星璀璨的时代。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史学家,也不是哗众取宠的段子手,而是一位饱读诗书、心怀感悟的智者。 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那些“小故事”的方式。他不会把它们当作孤立的事件,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让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沉浮。例如,关于“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价其对错,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曹魏与司马氏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这句话所折射出的士族门阀的强大影响力。他让我们明白,那些看似随意的谈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政治逻辑和权力斗争。 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荒诞”。他用一种戏谑又深刻的笔调,描绘了那些名士们的“毒舌”、“任性”和“不羁”,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在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同时,所付出的代价,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复杂人性。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置身于魏晋街头的旁观者,听着那些故事,感受着那些气息,理解着那些人心。它让我明白,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宏大的叙事,更在于那些微观的细节,在于那些鲜活的人物,在于那些流传千古的“风流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