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

集成电路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峰 著
图书标签:
  • 集成电路
  • 静态时序分析
  • STA
  • 时序建模
  • 芯片设计
  • 数字电路
  • 验证
  • 低功耗
  • EDA工具
  • IC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77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635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子与嵌入式系统设计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由于芯片尺寸的减小、集成度密集化的增强、电路设计复杂度的增加、电路性能要求的提高等因素,对芯片内的时序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静态时序分析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验证设计在时序上的正确性,并决定设计是否能够在要求的工作频率下运行。本书由集成电路设计专业论坛www.icdream.com站长刘峰编著,共11章,基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来阐述整个CMOS集成电路静态时序分析流程与时序建模技术,并通过实践案例对技术应用进行更深入的讲解,使初学者在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两方面得到理论与实战的双重提高。本书适合作为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职业技术类学生的教材和教辅书,也可作为电子、自控、通信、计算机类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使用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和进修集成电路设计的专业技术参考书与工具书。

目录

前 言
第1章 引论 1
1.1 集成电路发展史简介 1
1.2 国内集成电路的发展现状 2
1.3 国际集成电路的发展态势 4
1.4 静态时序分析技术 4
1.4.1 静态时序分析简介 4
1.4.2 静态时序分析背景 4
1.4.3 静态时序分析的优缺点 5
1.5 主流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工具介绍 6
第2章 静态时序分析的基础知识 9
2.1 逻辑门单元 9
2.2 门单元的时序计算参数 10
2.3 时序单元相关约束 12
2.4 时序路径 14
2.5 时钟特性 17
2.6 时序弧 19
2.7 PVT环境 24
2.8 时序计算单位 28
第3章 单元库时序模型 29
3.1 基本时序模型简介 29
3.2 Synopsys工艺库模型 33
3.3 延时计算模型 38
3.4 互连线计算模型 45
3.4.1 互连线计算模型 45
3.4.2 线负载时序模型 47
3.5 引脚电容值的计算 49
3.6 功耗模型的计算 50
3.7 时序信息建模基本方法 51
第4章 时序信息库文件 54
4.1 非线性延时模型 54
4.1.1 库组 54
4.1.2 因子 57
4.1.3 输入电压组 59
4.1.4 输出电压组 59
4.1.5 功耗查找表模板组 59
4.1.6 操作条件组 60
4.1.7 线负载组 60
4.1.8 延时查找表模板组 61
4.1.9 单元组 62
4.1.10 引脚组 64
4.1.11 触发器组 67
4.1.12 逻辑状态表组 68
4.1.13 电源引脚组 69
4.1.14 延时组 69
4.1.15 单元上拉延时组 70
4.1.16 单元下拉延时组 71
4.1.17 上拉转换组 71
4.1.18 下拉转换组 72
4.1.19 上拉约束组 72
4.1.20 下拉约束组 73
4.1.21 内部功耗组 73
4.1.22 哑阈漏流功耗组 74
4.2 复合电流源延时模型 75
4.2.1 输出电流查找表模板组 75
4.2.2 输出上拉电流组 75
4.2.3 输出下拉电流组 76
4.2.4 向量组 76
4.2.5 接收电容组 77
第5章 静态时序分析的基本方法 79
5.1 时序图 79
5.2 时序分析策略 80
5.3 时序路径延时计算方法 81
5.4 时序路径的分析方法 83
5.5 时序路径分析模式 88
5.5.1 单一分析模式 90
5.5.2 最好-最坏分析模式 91
5.5.3 芯片变化相关分析模式 94
5.6 时序减免 96
5.7 其他芯片变化相关分析模式 98
5.8 时钟路径悲观移除 103
5.9 时序优化 105
第6章 时序约束 107
6.1 时钟约束 107
6.1.1 创建时钟 107
6.1.2 生成时钟 111
6.1.3 虚拟时钟 114
6.1.4 最小时钟脉宽 116
6.2 I/O延时约束 117
6.3 I/O环境建模约束 119
6.4 时序例外 121
6.5 恒定状态约束 125
6.6 屏蔽时序弧 126
6.7 时序设计规则约束 127
第7章 串扰噪声 129
7.1 噪声的定义 129
7.2 噪声的来源 130
7.3 噪声恶化的原因 133
7.4 噪声的体现形式 134
7.5 噪声相互作用形式 135
7.6 NLDM噪声模型的计算 136
7.7 噪声延时计算方法 141
7.8 时间窗口 143
7.9 优化噪声的物理方法 145
7.10 CCS噪声模型 148
第8章 单元时序建模实战 153
8.1 时序信息提取实现 153
8.1.1 时序信息特征化实现流程 153
8.1.2 时序信息特征化数据准备 154
8.1.3 标准单元时序信息提取 158
8.2 SiliconSmart工具的使用流程简介 162
8.3 时序信息提取内容 163
第9章 静态时序分析实战(ETS篇) 170
9.1 静态时序分析的基本流程 170
9.2 建立静态时序分析的工作环境 171
9.3 静态时序分析实现 174
9.3.1 建立时间分析 174
9.3.2 保持时间分析 192
9.3.3 时序设计规则分析 201
9.3.4 时序违反修复 204
第10章 Tcl脚本编程 207
10.1 Tcl语法 207
10.1.1 命令格式 207
10.1.2 替换 209
10.1.3 双引号和花括号 211
10.1.4 注释 211
10.2 数据结构 212
10.2.1 简单变量 212
10.2.2 数组 212
10.3 表达式 212
10.3.1 操作数 213
10.3.2 运算符和优先级 213
10.3.3 数学函数 214
10.3.4 列表集合 215
10.4 控制流 219
10.4.1 if命令 219
10.4.2 循环命令 220
10.5 eval命令 223
10.6 source命令 223
10.7 过程 223
10.7.1 过程定义和返回值 224
10.7.2 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 224
10.7.3 默认参数和可变个数参数 225
10.8 引用 226
10.9 字符串操作 228
10.10 文件访问 234
10.10.1 文件名 234
10.10.2 基本文件输入/输出命令 234
第11章 Tcl脚本编程应用实例(PT篇) 237
11.1 get_failing_paths_high_slew 237
11.2 get_interclock_skew 241
11.3 report_unclocked 244
11.4 get_buffers 248
11.5 get_ports_edge_sense 255
11.6 report_clock_endpoint_skew 260
11.7 report_violations 264
11.8 eco_fix_violations 271
附录 290
参考文献313

前言/序言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集成电路已成为各行各业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它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集成电路产业是全球范围内的核心高科技产业之一,具有战略性和市场性双重特性。在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集成电路起着维护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的关键作用;在经济建设和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中,集成电路又是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自20世纪中期以来,集成电路产业遵循摩尔定律飞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兴起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世界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半导体技术及集成电路突飞猛进的发展,就没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
集成电路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技术是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高性能级芯片都需要先进的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技术来支撑。
全书共11章,其中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的详细内容通过第2~11章进行讲解。
第1章 引论简单介绍集成电路发展状态和重要性,使读者对集成电路行业有初步了解。同时,简单介绍业界主流的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的设计工具,使读者对静态时序有更广阔的视野。
第2章 静态时序分析的基础知识随着芯片尺寸的减小、集成度密集化的增强、电路设计复杂度的增加、电路性能要求的提高等,对芯片内的时序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静态时序分析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想熟练掌握静态时序分析,需要从掌握基本的时序分析概念开始。因此,这一章向读者介绍静态时序分析的基本知识。
第3章 单元库时序模型在时序分析过程中,对一个复杂芯片中的每一个模块,不论是简单的标准单元(如NAND、NOR等),还是复杂的定制化设计模块(如RAM或处理器核),都需要有一个时序模型。因此,这一章向读者介绍单元库时序模型的基本理论。
第4章 时序信息库文件时序信息库文件中记录着逻辑门延时、输出信号转换延时和功耗等信息,这些信息在时序分析时被调用,以计算电路延时值和功耗值。时序文件的内容主要由库组、属性和因子等组成。因此,这一章向读者介绍时序信息库文件中的主要基本理论。
第5章 静态时序分析的基本方法时序分析的目的是验证设计是否符合规定时序约束下的性能要求,同时设计者基于时序分析的结果,决定如何在不满足时序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时序性能改进。为了熟练地通过时序分析结果找到关键的时序违反路径并进行优化,就必须了解时序分析的基本方法。因此,这一章向读者介绍静态时序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6章 时序约束静态时序分析工具以时序约束作为判断设计中的时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标准,因此设计者需要提供正确的时序约束信息,以便静态时序分析工具输出正确的时序报告。通过SDC可以使用简单而又直接的方法来描述未来设计中芯片工作时所预期的时序约束,SDC的格式也是一种业界标准。因此,这一章向读者介绍主要的时序约束理论知识。
第7章 串扰噪声集成电路进入超深亚微米设计后,串扰噪声已经成为影响芯片功能和性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解决串扰噪声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当前集成电路设计必须面对的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因此,这一章向读者介绍时序分析中串扰噪声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分析技术。
第8章 单元时序建模实战原理图和版图设计完成后,时序分析工具需要读取该设计的时序信息,如综合工具需要知道模块的逻辑功能、单元实际的输入负载电容、不同输入斜率和输出负载情况下单元的延时与功耗,以及单元的面积等,单元时序信息特征化就是用模拟仿真器来提取设计模块有关以上信息的过程。通过时序信息特征化来提供设计模块的时序数据,以供多种时序分析工具使用。因此,这一章向读者介绍标准单元特征化设计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基本设计技术。
第9章 静态时序分析实战(ETS篇)这一章基于OpenSparcT1里浮点计算单元部件的设计流程来讲解静态时序分析过程,向读者介绍静态时序分析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基本设计技术。
第10章 Tcl脚本编程在静态时序分析中,可以通过编程的手段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时序分析工具都提供Tcl编程接口。这一章向读者介绍Tcl脚本编程的基本理论。
第11章 Tcl脚本编程应用实例(PT篇)本章将基于Synopsys公司的PrimeTime工具来讲解静态时序分析中的Tcl脚本应用实例,通过8个Tcl脚本实例由浅入深地讲解如何编写实用的Tcl脚本,从而使读者具备通过编写Tcl脚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编程质量的基本能力。
致谢在此要感谢所有对本书的创作和修改做出贡献的人。
非常感谢我的导师张民选教授和李少青研究员传授给我集成电路设计知识。
非常感谢icdream论坛版主吴占托先生为本书实战素材的运行环境提供的大力支持。
非常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
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对于许多问题,作者并未做深入研究,一些有价值的新内容也不能及时收入本书,加上作者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集成电路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书籍简介 一、 内容概述 《集成电路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是一本面向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学术研究人员以及对数字集成电路时序分析有深入需求的读者的专业技术书籍。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集成电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静态时序分析(Static Timing Analysis, STA)理论、方法学和实践应用,并深入探讨了与之紧密相关的时序建模技术。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对静态时序分析原理的深刻理解,掌握常用的STA工具的使用技巧,并能够针对复杂的集成电路设计进行有效的时序收敛。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时序概念、时序路径的识别与分析,到各种时序约束的定义与应用,再到实际设计中的时序优化策略。同时,本书也将时序建模的重要性贯穿始终,详细介绍了各种时序模型(如单元延迟模型、互连线延迟模型、时钟模型等)的构建、验证与应用,以及它们如何直接影响STA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 核心内容详解 1. 静态时序分析基础理论 时序概念的引入: 详细介绍时钟信号、建立时间(Setup Time)、保持时间(Hold Time)、传播延迟(Propagation Delay)、时钟偏移(Clock Skew)、时钟抖动(Clock Jitter)等基本时序概念。通过直观的图示和数学公式,清晰地解释这些概念在数字电路工作中的意义和影响。 时序路径的识别与分类: 阐述如何系统地识别集成电路设计中的所有时序路径,包括寄存器到寄存器路径、输入端口到寄存器路径、寄存器到输出端口路径、输入端口到输出端口路径等。强调不同类型路径在时序约束和分析中的差异。 早到(Arrival Time)与晚到(Required Time)的概念: 深入剖析早到时间和晚到时间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决定一个时序路径是否满足时序要求。讲解计算这些参数所涉及的各种延迟因素。 时序违例(Timing Violation)的产生与检测: 详细说明建立时间违例(Setup Violation)和保持时间违例(Hold Violation)是如何产生的,以及STA工具如何检测这些违例。分析不同违例场景下的潜在风险。 时序分析的数学模型: 介绍STA背后的数学原理,包括如何通过图论和路径搜索算法来高效地分析庞大的时序路径。讲解各种延迟计算的数学公式和逻辑。 2. 时序约束(Timing Constraints) 时序约束的重要性: 强调时序约束是STA的灵魂,它们是设计者向STA工具传达设计意图和性能要求的重要方式。错误的或缺失的约束会导致STA结果的误导。 时钟定义(Clock Definition): 详细介绍各种时钟的定义方法,包括周期(Period)、占空比(Duty Cycle)、上升/下降沿(Clock Edge)、时钟源(Clock Source)等。讲解如何定义多时钟域、异步时钟、递减时钟、延迟时钟等复杂时钟结构。 输入/输出端口时序约束(I/O Timing Constraints): 阐述如何约束芯片输入端口的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要求,以及输出端口的驱动能力和到达时间要求。讲解与外部接口通信时的时序匹配问题。 伪路径(False Path)和多周期路径(Multicycle Path)的定义: 详细讲解如何利用伪路径约束来忽略不实际或不可能发生的时序路径,从而减少STA的计算量并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同样,详细介绍多周期路径的概念及其约束方法,适用于一些需要跨越多拍才能完成的数据传输场景。 异常路径(Exclusionary Path)和隔离路径(Generated Clock)的定义: 介绍如何识别和约束特殊的时序路径,例如由于逻辑配置或控制信号导致的路径,以及如何正确定义由其他时钟生成的时钟信号。 时序约束的验证与调试: 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来验证时序约束的正确性,以及在遇到时序问题时如何通过分析约束来定位根本原因。 3. 延迟模型与建模技术 单元延迟模型(Cell Delay Models): 深入探讨标准单元(Standard Cells)的延迟特性,包括组合逻辑延迟(Combinational Delay)和时序逻辑延迟(Sequential Delay)。讲解不同工艺下的延迟模型(如Liberty格式),以及温度、电压、工艺角(PVT)等环境因素对延迟的影响。 互连线延迟模型(Interconnect Delay Models): 详细介绍布线延迟的计算模型,包括RC延迟模型(Elmore模型、更精确的PI/T模型等)。分析线延迟的结构(分布式、集总)及其随布线长度、宽度、层数、电容、电阻的变化关系。 时钟树综合(Clock Tree Synthesis, CTS)的时钟模型: 讲解CTS是如何生成高质量时钟信号的,以及CTS对时钟信号的偏移和抖动的影响。介绍时钟模型的准确性对于STA至关重要。 功耗与时序的关联: 探讨不同工作电压和频率对功耗和时序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动态电压频率调节(DVFS)等技术进行功耗和时序的权衡。 时序建模的准确性与效率: 分析不同的延迟模型在精度和计算复杂度上的权衡,以及如何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 4. 静态时序分析流程与工具 STA的典型流程: 详细介绍从网表(Netlist)、库文件(Library Files)、约束文件(Constraint Files)输入到STA报告生成和分析的完整流程。 主流STA工具的使用: 介绍业界常用的STA工具(如Synopsys PrimeTime, Cadence Tempus, Mentor Graphics Questa Timing等)的基本操作和关键功能。包括命令行的使用、GUI界面的交互、报告的解读等。 STA报告的解读与分析: 深入讲解如何阅读和理解STA生成的各种报告,例如时序违例报告、时序路径报告、时钟报告、时序覆盖率报告等。指导读者如何从报告中快速定位问题。 STA引擎的工作原理(可选,根据深度决定): 对STA工具内部使用的算法和数据结构进行简要介绍,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STA的效率和局限性。 5. 时序优化与收敛策略 基于STA的违例修复: 详细介绍针对建立时间违例和保持时间违例的各种优化方法,包括: 逻辑优化: 调整逻辑门,例如增加缓冲器(Buffer)、反相器(Inverter),改变门类型(如AND换成NAND)。 布局布线优化: 调整单元的物理位置,缩短布线长度,改善布线拥塞,优化布线层。 时钟优化: 调整时钟树,减小时钟偏移和抖动。 端口时序调整: 调整I/O接口的建立/保持时间。 设计架构调整: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考虑更底层的设计修改。 功耗与时序的权衡(Power-Timing Trade-off): 讨论如何在满足时序要求的同时,优化功耗。包括动态电压频率调节(DVFS)、门控时钟(Clock Gating)等技术。 重复STA分析与迭代收敛: 强调时序收敛是一个迭代过程,需要不断进行STA分析,根据报告调整设计,直到所有时序要求都得到满足。 高级时序优化技术: 介绍一些更高级的优化手段,例如时序感知门控(Timing-Aware Clock Gating)、基于时序感知优化的综合(Timing-Aware Synthesis)、以及与形式验证(Formal Verification)结合进行时序签核(Timing Sign-off)。 6. 特定应用场景的时序分析 低功耗设计中的时序分析: 讨论在低功耗设计中,如何处理睡眠模式、低功耗模式下的时序约束和时序分析。 高速接口的时序分析: 针对DDR、PCIe等高速接口,详细讲解其特殊的时序要求和分析方法。 多时钟域交叉(Clock Domain Crossing, CDC)的时序问题: 深入探讨不同时钟域之间数据传输的时序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握手信号、同步器等来解决时序同步问题。 射频(RF)和混合信号集成电路的时序分析: 简要提及在模拟和混合信号设计中,虽然STA的侧重点不同,但时钟信号的稳定性和时序的准确性同样重要。 三、 适用读者 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 尤其是在数字前端(RTL设计、逻辑综合)和后端(布局布线、时序收敛)岗位工作的工程师。 数字设计验证工程师: 了解STA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设计的时序行为,从而更好地进行验证。 ASIC/FPGA设计人员: 无论是针对ASIC还是FPGA设计,STA都是保证设计性能和正确性的核心环节。 微电子学、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 为他们提供系统、深入的时序分析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对数字集成电路时序分析感兴趣的爱好者: 提供了系统学习的时序分析的知识体系。 四、 本书的价值与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不仅讲解了STA的理论基础,还提供了大量实际设计中的案例和工具使用指导,帮助读者学以致用。 系统性与全面性: 从基础概念到高级技术,覆盖了STA的方方面面,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权威性与前沿性: 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反映了当前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最先进的时序分析方法和技术。 清晰的逻辑结构与易懂的语言: 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掌握关键概念。 针对性强: 聚焦于集成电路设计中的时序分析这一核心痛点,为读者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集成电路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STA这一关键技术,自信地应对复杂的集成电路设计挑战,有效地提升设计性能,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集成电路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作为一名在数字设计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年、深耕于后端签核的工程师,时序分析一直是我的“软肋”兼“必修课”。读了很多理论书籍,但总感觉那些公式和概念有些抽象,难以与实际项目中的千头万绪联系起来。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或许是更贴近实际问题的案例,或许是能将繁杂的时序理论用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方式阐述清楚。我设想,书中应该会详细介绍各种时序约束的设定方法,例如时钟周期、输入输出延迟、多周期路径、伪路径等,以及这些约束如何影响时序检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时序路径的构成,如何识别关键路径,以及在实际设计中,我们如何通过优化布局布线、门级网表、逻辑结构等手段来改善时序。另外,对于各种时序分析工具的使用心得和技巧,如果能有所提及,那就再好不过了,毕竟工具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利器。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涵盖一些更高级的时序分析技术,比如动态时钟、时钟门控、时钟树综合(CTS)的深入解析,以及如何处理复杂的时序问题,例如亚稳态、时钟抖动(Jitter)和偏差(Skew)的影响。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时序分析实践中的一些知识空白,让我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进行时序收敛。

评分

拿到《集成电路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在复杂芯片设计中与时序斗智斗勇的场景。我是一名在高性能计算芯片领域工作的资深工程师,时序收敛一直是项目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我期待这本书能超越基础的理论讲解,提供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时序分析方法。我设想书中会深入探讨如何在高密度、高频率的设计中进行有效的时序管理,例如如何处理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个时序路径。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介绍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时序优化策略,比如在CPU、GPU、AI加速器等高性能芯片中,如何平衡性能、功耗和面积。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更先进的时序建模技术,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时序预测模型,或者如何结合仿真数据和STA结果来更精确地评估时序。另外,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关于如何构建高效的时序分析流程和团队协作的经验分享,以及如何应对因工艺演进带来的新的时序挑战。对于如何实现“时序驱动设计”的理念,并在整个设计周期中保持时序的健康状态,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高屋建瓴的见解和切实可行的指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解决复杂时序问题的“武功秘籍”,帮助我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打造出更卓越的芯片。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FPGA开发和优化的工程师,我对于《集成电路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这本书的标题充满了期待。在FPGA项目中,时序是永恒的挑战,也是决定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我经常面临着设计无法在目标时钟频率下运行,或者在实际部署后出现时序问题的困扰。我设想这本书会提供一些与FPGA设计特别相关的时序分析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有效地利用FPGA厂商提供的时序报告(如Xilinx Vivado或Intel Quartus),如何理解报告中的各种参数和警告,以及如何根据报告进行迭代优化。我特别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FPGA设计中常见的时序问题,如长组合逻辑路径、不正确的寄存器配置、时钟域交叉(CDC)带来的时序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代码重构、资源共享、流水线技术等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此外,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FPGA特有的时序约束类型,例如特殊的时钟网络、时钟延迟补偿等。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时序预估和时序收敛,如果能有更系统性的指导,那将对我帮助巨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可以直接应用于FPGA设计的解决方案,帮助我跳出“试错”的泥沼,更科学、更高效地完成FPGA的时序优化。

评分

《集成电路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这本书的名称让我联想到那些需要精确计算和严谨验证的领域,而我正好是其中一员。我是一名拥有一定经验的芯片设计验证工程师,我深知没有准确的时序分析,即使功能验证通过,芯片也可能无法正常工作。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静态时序分析(STA)在整个芯片设计流程中的位置和重要性,以及它与功能验证之间的协同作用。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STA的理论基础,包括各种时序模型的构建,例如逻辑门延迟、互连线延迟、时钟树延迟的建模。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讲解STA的算法和实现,例如如何构建时序图(Timing Graph),如何进行路径分析,以及如何处理复杂的时序场景,如时钟分支、跨时钟域路径等。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讨论STA在不同设计阶段的应用,例如在RTL设计阶段的早期STA,以及在布局布线后的详细STA。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开发和应用STA工具的思路,或者介绍一些更高级的STA技术,如功耗感知时序分析(PVTA)、温度/工艺角(PVT)影响下的时序分析,那就更加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STA的原理,从而更好地指导我的功能验证工作,并能识别出潜在的时序风险,为芯片的成功流片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评分

当我拿到《集成电路静态时序分析与建模》这本书时,我心中充满了探索未知领域的兴奋。作为一名初入模拟IC设计领域的研究生,我对数字设计的逻辑和时序部分一直感到既好奇又畏惧。虽然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模拟电路,但了解数字前端到后端的设计流程,特别是时序分析,对于理解整个芯片设计至关重要。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时序概念讲起,例如时钟信号的特性、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的基本原理,然后逐步深入到静态时序分析(STA)的核心。我设想书中会详细解释STA与动态仿真(ATPG)的区别,以及为什么STA在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用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各种时序路径的分析方法,比如组合逻辑路径、时序逻辑路径、同步/异步路径的差异。如果书中还能介绍如何解读STA报告,分析时序违例(Violations)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修复建议,那将对我大有裨益。我好奇它是否会涉及一些建模的思想,例如如何构建精确的时序模型,以及这些模型如何被STA工具使用。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数字设计时序体系的一个坚实跳板,让我能够更好地与数字设计团队沟通合作,并为我日后可能涉足的混合信号设计打下基础。

评分

质量不错,挺好用的。

评分

还不错,通俗易懂,不过就是有些知识点还是讲的不太清晰。

评分

好好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好好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写的一般,好多就是翻译外文资料!而且还没有人家讲的详细!

评分

好!

评分

内容还没看,感觉质量还不错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专业书籍,对工作非常有帮助

评分

部门买的,大家都说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