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中英文女作家、3个孩子的妈妈,经历了自然产、剖腹产、中国生和美国生,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不一样的中美生育体验!
◆不盲从中国传统,不照搬西方理念,从人性角度探索中西合璧的育儿之道。既是一本高质量的 “中美两地生育说明书”,又是一本客观的“中美不同生育习俗比较书”。
◆作者用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把中西方的理念与经验相结合,从科学认知、风俗习惯、文化心理,自身经验分析中美育儿的可取之处,全方位解析准妈妈们的困惑。
◆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著名作家虹影、跨界艺术家王晓慧、美华妇产医院医生陈磊博士,联合推荐!
坐月子要洗头吗?孩子哭了抱不抱?生孩子男人要不要看?怀孕的时候红酒、咖啡能不能喝?……
3个孩子的妈妈,经历了自然产、剖腹产、中国医院生产和美国医院生产。在孩子的孕育过程中探索出中西合璧的育儿之道。她用敏锐的眼光和洞察力把中西方的理念与经验相结合,从科学认知、风俗习惯、文化心理,自身经验讲了中国和美国育儿各自可取的地方,给出了自己旗帜鲜明又态度严谨的观点,全方位解析了准妈妈们的困惑。
她想通过本书告诉大家:一个合格的母亲,需要掌握科学育儿知识与明智的判断,而不是照搬育儿经典。
王蕤
海归双语作家、中关村创业者和三个孩子的母亲。中国作协会员。17岁开始写书。保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转入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大众传媒系毕业。出版过《从加州到北京》《哈佛情人》等15部作品,以女性及教育话题见长,作品曾被译为多国文字。曾在《华盛顿邮报》《财富》《时代周刊》《南华早报》等多家英文媒体任职,并在美国国务院做过翻译。回国后,先后任In Style, Tatler等时尚媒体中国区总编辑。
目 录
名家推荐 001
序 言 回忆初为人母 002
产前篇
第一章 在中美体验产检的不同 003
深圳北大医院的遭遇 004
加州,我来了 005
什么是拉玛泽与导乐? 006
产前要参观医院,必须滴! 008
第二章 怀孕会使女人变笨吗? 011
喜欢八卦的孕妇 012
孕妇为什么健忘? 013
梦无止境的世界 014
第三章 孕期的茶、咖啡和红酒 017
像军人一样自律地怀老大 018
欧洲人爱红酒 019
生三个孩子,三种态度 020
第四章 孕妇吃东西可以任性吗? 021
被宝宝左右的胃口和饮食习惯 022
怀孕能吃大闸蟹吗? 023
克制自己的“嘴瘾” 024
美国人重视营养超过味觉 025
孕妇可以吃味精、鸡精吗? 026
第五章 害喜与孩子的营养如何两全? 027
孕期八周时缺氧 028
害喜可到五个月? 029
美国营养师的推荐 029
燕窝,补品必备吗? 031
如何防止晨吐?当地水果给你答案 032
第六章 关于B超的几个疑问 035
第一次B超什么时候做? 036
看到的宝宝啥样? 037
胎儿是什么性别? 037
B超有没有辐射? 038
第七章 婴儿车嫉妒症 041
婴儿车里的“劳斯莱斯” 042
大众品牌就够用 043
什么是好的婴儿车? 043
方便小巧最实用 044
第八章 神秘的荷尔蒙 045
性格变了? 046
审美变了? 047
筑巢的本能 048
第 九 章 孕妇要会喝水 051
孕期喝烧开的水好吗? 052
什么样的矿泉水适合孕妇? 054
来自深海的矿泉水 054
第 十 章 胎儿大脑发育与亚麻籽油 057
食用油哪种好? 058
胡麻油就是亚麻籽油吗? 059
亚麻籽油是聪明油、月子油 061
亚麻籽油怎么吃? 062
第十一章 孕期和产后何时可以“啪啪啪”? 063
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小心 064
孕期的性分阶段 065
关于最后两星期的说法 065
产后的“尼姑”状态 066
生产篇
第十二章 生孩子到底有多疼? 071
疼痛因人而异 072
宫缩为什么疼? 073
怎么缓解生产前后的各种疼痛? 076
第十三章 侧切还是自然撕裂? 077
中美的观点不同 078
如何预防撕裂? 079
古代“缩阴气功”与“凯格尔运动”的
异曲同工之处 080
第十四章 生孩子要不要让男人看? 081
女友们和我妈妈的意见相左 082
性洁癖 084
生殖器是美的 084
我的主张 085
第十五章 美国19小时生产记录 087
啥时去医院? 088
无痛分娩的帮助 089
医生手动,给孩子转边 090
最后四十五分钟 090
仪式——丈夫剪脐带 091
宝宝出生后与母亲寸步不离 092
美国生完孩子使用冰袋?还送冰激凌? 093
第十六章 公立大医院好还是外资医院好? 095
认识熟人就行? 096
北京、上海的合资医院有哪些? 098
遇到中西合璧的医生 100
费翔妈妈的预测 101
在国内真的比在美国生产还好? 102
省钱的建议 103
第十七章 为什么要母乳喂养? 105
母乳VS奶粉喂养 106
多吸吮 107
亚洲女性奶来的慢 107
母乳喂养宝宝不需要喝水 108
吸奶器,职业女性的必备品 108
喂母乳幸福而艰辛 109
哺乳期间如何运动 110
要身材还是要母乳? 110
产后篇 113
第十八章 新父母的焦虑——如何将一个人类养大? 115
既来之,则安之 116
小宝贝的下马威 117
神经紧张、精神过敏 118
疯狂购物 119
剪指甲很惊心动魄 120
第十九章 坐月子坐出乐趣 123
坐月子?做月子? 124
要不要坐月子? 126
坐月子不得不提的几件事 127
我三次坐月子的经历 128
洗澡与神秘的“脚后跟” 129
第二十章 孩子睡平头还是睡圆头? 131
审美差异 132
美国治疗平头症 133
曾经的西方颅相学 134
第二十一章 孩子多爬晚走的必要性 135
孩子越早学会走路越好吗? 136
爬行为什么重要? 137
养孩子时的家庭卫生 138
跳过爬行阶段会怎样? 139
多爬晚走,按照宝宝的时间表来 140
第二十二章 带孩子,到底听谁的? 141
天下的热心人都来了 142
家庭秩序 143
生活方式的代沟 144
在妥协中坚持 145
第二十三章 不一定都听西方的 147
什么是所谓的西方观点? 148
中国满月酒 VS 美国“Baby Shower” 149
孩子要单独睡吗? 150
孩子哭了抱不抱? 151
美国成年人的童年创伤 154
美国心理学家谈“依赖感” 156
冷漠,比愤怒更负面 157
第二十四章 找帮手与家族的传承 161
举全村之力 162
事业和孩子可以并存! 163
家族中的三代女性 165
家族传承 170
第二十五章 学会感恩父母 173
条件不同 174
上辈人的体格更好 175
母亲的创造力 176
第二十六章 孩子的性格建设与父亲的参与 179
父亲养育孩子的优势 180
阿布扎比的来信——一位爱女儿的父亲 182
性格与父亲角色缺失 184
第二十七章 陪伴的重要性 189
晚育的好处 190
最慷慨的父母给孩子的是时间 191
时光不会倒流,人生需要取舍 192
第二十八章 母婴必需品有哪些? 195
消毒锅 196
纸尿裤 196
婴儿湿纸巾 197
婴儿护臀霜 197
婴儿纱布 197
奶瓶 198
防尿垫 198
哺乳垫 199
婴儿指甲刀 199
羊毛脂乳头保护霜 199
防溢乳垫 199
妈妈可以吸的奶瓶 200
保温杯 200
最大号的卫生巾 200
一次性产妇垫 200
妈咪包 201
爬行垫 201
吸鼻器 201
后 记 从少女到少妇——女人角色的蜕变 203
意外怀孕 204
你肚子里有颗小心脏 205
干得好VS嫁得好 206
自恋与活出自我是两回事 208
那些尴尬而难以启齿的事情 209
我对自己的不满 210
母亲不要过早放弃自己 211
学做母亲 212
附 录 200道是非题——怀孕中的种种传说,给你最快的答案! 215
这本书的标题真是引人注目,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跨文化育儿差异的好奇心。《美式生孩子,中式坐月子——中美育儿体验记》这个书名本身就暗示了作者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生育和育儿过程的深度观察与体验。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探讨的那些“潜规则”充满期待。比如,在美国生孩子时,产妇的自主权和个性化选择是否真的能得到充分尊重?与国内那种“一切以医院和长辈意见为准”的氛围相比,这种自由度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心理体验?再者,坐月子的习俗,从饮食禁忌到保暖措施,中美两国的差异想必是天壤之别。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这两种看似冲突的体系中找到平衡点,或者说,她又是如何权衡和取舍的?毕竟,每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融合与冲突必然会产生火花。我期待的不仅是简单的罗列不同,而是深入到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和社会期望,那种能让人拍案叫绝的“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希望作者没有流于表面,而是真正挖掘出了那些藏在日常琐事中的文化密码。
评分读完这样的书,我期望获得的,是一种心境上的开阔而非知识上的填鸭。育儿的本质是爱与陪伴,但我们常常被方法论困住。中美育儿差异的对比,就像是打开了两扇窗户,一扇是关于个人权利的张扬,一扇是关于集体庇护的温暖。作者的个人叙事,理应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这两岸的理念。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场文化优越感的比较秀,而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她是否能在追求美式效率和享受中式温情之间找到那个甜美的“中间地带”?这种探索过程中的自我怀疑、自我肯定和最终的和解,才是这本书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它应该告诉我们,无论在哪种文化土壤里,育儿的终极目标都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能够独立面对世界的孩子,而我们所选择的方式,不过是适应环境的无数种可能之一罢了。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具体的育儿技巧,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月子”文化。坐月子在中国,往往被视为一种不可动摇的“仪式”,它背后承载的是家族的期望和对女性身体的集体关注。作者的体验,无疑是对这种传统的一次温柔的“挑战书”。我想知道,当她试图用西方的健康理念去解释或修正某些传统习俗时,是否遭到了阻力?这种阻力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还是源于她内心深处对母亲身份的传统期待?如果书中能细致描述在具体执行层面,例如请月嫂还是请专业护士、或者自己摸索时所遇到的那些尴尬或有趣的瞬间,那将极大地增强可读性。它应该是一面镜子,让身处传统环境的读者能借此反思,哪些是真正有益健康的保留,哪些是因循守旧的包袱。
评分如果这本书真的如其名所展现的那样,那么它必然触及了现代社会中“育儿焦虑”的根源性问题。我们总是在追逐“最好的”育儿方式,似乎存在一个普适性的标准答案。但美国模式的“科学化”和中国模式的“经验化”之间的对立,恰恰说明了根本不存在唯一的“标准”。我更关注的是,这种对比如何帮助作者——以及读者——跳出“对错”的二元对立,转向对“适合度”的探讨。比如,关于睡眠训练、辅食添加,两种体系有着截然不同的时间表和操作流程。作者在实践中,是坚守了某一方的教条,还是根据自己宝宝的独特需求进行了灵活调整?这种“本土化改造”的过程,才是最具有启发性的部分。它告诉我们,跨文化学习不是盲目照搬,而是一种创造性的适应。我期待书中能有关于“信息过载”的处理,毕竟,当两个强大的育儿体系信息同时涌来时,如何保持心智的清明和决策的独立,是一个现代父母的必修课。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光从名字推断,应该是一种非常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的叙事方式。我猜想,作者在记录这些经历时,一定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个人情感和生动细节的散文式记录。我想象着她在美国医院里,面对那些似乎过于“开放”的产检流程时的手足无措,以及回到国内,面对亲朋好友热情的、近乎强制性的“关怀”时的那种文化冲击感。这种体验的张力,正是这类跨文化对比类书籍的魅力所在。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母亲身份”转变的描写。在西方文化中,强调的是独立和自我恢复,而在东方文化中,母亲往往被赋予了无私奉献的宏大叙事。作者如何处理这种身份认同的摇摆和拉扯?她是否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属于她自己的育儿哲学?我希望看到她是如何在“做自己”和“融入家庭传统”之间进行艰难的博弈,这种挣扎本身就是最真实的人生写照,远比完美的育儿指南来得更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