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十三五”规划核心智囊、专家委员会副主席林毅夫领衔编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国家发展的重大议题和进展。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作为国内价值智库之一,站在时代前沿,解读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助力中国崛起。
中国如何走好下一步?
我们面临哪些挑战?
哪些改革是必需的?
中国医改有哪些新进展?
人民币国际化有哪些趋势?
“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有哪些?
环境巨变,企业如何可持续增长?
…………
本书以国家发展为中心议题,系统总结一年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专家、学者对国家发展的重大议题和进展的观点与看法,前瞻性展望与国家未来发展休戚相关的全球格局演变、重大战略、制度与政策。
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国务院参事。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康奈尔大学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曾任花旗集团大中华区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林张论战与朗润园精神(代序)
第一部分 产业政策与制度
产业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 2
为什么产业政策会失败 / 12
怎样才算好的产业政策 / 19
国企混改、债转股可以一箭三雕 / 2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优先考虑对创新型国企实施债转股
混合所有制改革 / 31
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政府” / 38
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要坚持四个注重 / 44
第二部分 财政金融改革
以三个委员会为核心机制重构监管框架 / 52
改革公共财政,兼顾效率与公平 / 57
财政需要出大招 / 62
哪类P2P平台最容易出问题 / 70
金融监管:机构分合须谨慎,高层协调是关键 / 75
利用大数据构建互联网金融情绪指数 / 84
第三部分 宏观经济热点与趋势
中国跻身高收入国家有独特优势 / 92
稳定2016经济增长须提高有效需求 / 99
中国跨越关口离不开金融改革 / 103
2016,结构性改革与调整攻坚之年 / 109
关于民间投资和融资结构的一些问题 / 116
中国经济怎么了:双重调整的现状与应对 / 120
中国经济怎么了:本轮调整的难点与亮点 / 130
政策不确定性、产权歧视和杠杆率国进民退 / 143
僵尸企业挤出民间投资 / 149
破解中国高杠杆陷阱 / 154
中国经济到底会不会“左右为难” / 163
把“通缩”这个幽灵看个透 / 170
应对通缩要用中国功夫 / 191
“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 / 209
房价飙升需标本兼治 / 217
第四部分 公共服务改革
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 226
中国医改谏言 / 231
海关新政要顺势而为:汽车不能再向马车靠拢 / 236
第五部分 企业经营管理
在巨变的环境下,企业如何获得可持续增长 / 244
互联网思维与商业模式创新 / 256
大国为何无以师小国 / 262
激活创新源头:政府不可或缺的担当 / 269
成吉思汗:帝王级创业的四个必杀技 / 275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必须直面的十大问题 / 280
如何获取核心竞争力 / 283
新技术来了,可营销还是那个营销 / 289
代序
林张论战与朗润园精神
(代序)
2016年11月9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了一场“产业政策思辨会”,院里的两位教授林毅夫、张维迎同台交锋。虽然经济学家之间有不同的观点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但同一个单位的两位经济学家在几百名现场观众和数十万名网民面前公开辩论一个经济政策问题,应该是第一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讨论应该被写入中国经济学的历史。
辩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大概并不指望一次这样的讨论就能统一对于产业政策问题的看法。在1932年2月的伦敦开始的那场在凯恩斯和哈耶克之间的争论,到今天也还没有结束。其实,林毅夫和张维迎之间的这场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凯恩斯和哈耶克之间的那场争论的继续。虽然事后有学者评论说,林张对产业政策的定义并不一致,但毕竟通过这场讨论,他们观点的异同之处已经亮在了明处。
应该说,举办这样一场公开辩论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倡导朗润园一直在坚持践行的“和而不同”的学术风气。林张短兵相接的争论,甚至一些激烈的语言,可能已经在很多观众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实还有公众不容易看到的另一个画面,在2015年年末朗润园的新年联欢晚会上,林张并肩而坐,一起观看节目,一起开怀大笑。只有把这两个画面放在一起,才能完整地反映朗润园的精神风貌。
这次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并不是林张之间的第一次交锋,在1995年的“北大交火事件”中,他们就国企改革的方向发生了争论。在2014年,他们再次就政府定位和后发优势问题展开辩论。而这次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始于2016年暑假期间,8月21日,林毅夫老师在上海的一个研讨会上发表了“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的报告。四天之后,张维迎老师在西安的一个论坛上做了“为什么产业政策会失败”的演讲。
由此开启了一场关于产业政策问题的全民大讨论。一时间,关于产业政策的各种观点充斥几乎所有的论坛、微信群和媒体平台,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和社会大众纷纷发表各自的观感,有的支持林老师,有的赞成张老师,有的则各打五十大板。林张也间接地通过媒体渠道交了几次手。
但隔空打炮,无论对辩论双方还是“吃瓜群众”来说,都难免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我建议二位面对面地坐下来做一次讨论,他们均表示愿意参与。原本的设想是做一次闭门研讨,主要是担心不准确的媒体报道误导公众,但院长姚洋认为,公开辩论更能体现朗润园和而不同的精神。出乎意料的是,两位老师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就这样,一场轰动全国的政策辩论便隆重登场。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辩论会之后,有不少朋友问我对这场争论的看法,赞同林还是支持张?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这主要是因为我并不研究产业政策,无论说什么,都可能会有不专业之处。但如果问我的经济学直觉,在这个问题上,我可能就是典型的“一方面和另一方面”型学者。对于两位的立场,我都有赞同与保留之处。
从提出政策建议的目的出发,我赞同林老师关于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政策的主张,这对于面临产业升级压力的国家尤其如此。但其实我也很担心,倘若没有适当的制度约束,“有为政府”很容易演变成“乱为政府”。正如林老师所说,世界上的大部分产业政策都不成功。因此,我又同意张老师的主张,如果不能保证政府做好事,不如让政府少做事。但对张老师的“产业政策就是穿了马甲的计划经济”和“不存在市场失灵”这样一些判断,我尚留有很大的疑问。
但这些并不影响我对二位的尊敬。在我的心目中,林老师是一位勤奋的经济学家,在努力地尝试着为发展中国家探寻一条走向繁荣的道路。而张老师则更像是一位执着的意见领袖,时刻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失败的后果要比市场失灵严重许多。
根据他们对政府与市场的不同定位,公众很容易把林张看作分处中国经济学家光谱两端的代表人物。但如果做更进一步的了解,会发现他们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央政府的智库成员,他们都已经活跃在政策分析的第一线。他们都曾留学海外,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们也都在对现代经济学做深刻的反思。后来他们作为联合创始人,一起建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力于推进现代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
朗润园“和而不同”的精神,是由创始人和早期加入的学者一起共同倡导并发展起来的。用姚洋院长的话说,朗润园的精神传承,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风云一时的发展所和体改所,以及在20世纪90年代处于鼎盛时期的留美经济学会。朗润园早期的一些骨干老师几乎都来自于这几个机构,他们既脚踏中国经济的现实,又手握现代经济学的原理。在学术问题上,不强求思想统一,而追求“百花齐放”与“和而不同”。
过去20多年来,朗润园的老师们一直在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关于经济改革问题的公共讨论。最近发生的这场林张论战,不是朗润园学者之间的第一次交锋,当然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说实话,《朗润园观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平时对一些比较“硬核”的哲学类书籍有些畏惧,总觉得离我的生活太远,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也没有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甚至有点幽默的笔触,探讨了许多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我记得有一次,我正为工作上的一个瓶颈感到烦躁,随手翻开了这本书,里面的一段关于“选择的困境”的论述,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剖析问题的根源,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被困住,并不是因为问题本身有多么无解,而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过于狭隘。读完那段,我豁然开朗,原本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时而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给你指点迷津;时而又像一个有趣的伙伴,和你一起嬉笑怒骂,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吸收那些宝贵的思想。
评分哇,最近真是被一本叫做《朗润园观点》的书给深深吸引了!不是那种让人一看就想放下,或者需要咬牙才能读完的书,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却又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这类书籍太多了,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文字给勾住了。它不像那种空洞的说教,也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猎奇,而是将那些深邃的哲学思考,用一种极其生活化、极其贴近我们日常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常常会在睡前读上几页,然后发现自己陷入一种沉思,那种感觉很奇妙,不是焦虑,也不是沮丧,而是一种对生命、对世界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眼前一直模糊不清的画面,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有时候,我会在通勤的地铁上,被书中某个观点击中,然后不自觉地停下手中的手机,盯着窗外发呆,脑海里不断回放着书中的话语,试图去咀嚼它更深层的含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带我走过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让我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发现它们隐藏的深刻意义。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朗润园观点》,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我常常觉得,生活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有时候会觉得疲惫,会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跑,也不知道终点在哪里。而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它没有承诺给你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享受奔跑的过程。书里的一些章节,探讨了关于“内在的平静”以及“如何与自己和解”的主题,这对我来说尤其重要。我一直是一个比较容易焦虑的人,总是想着未来,想着别人怎么看我,却很少关注当下的自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坚定和坦然,而不是外界的认可。它教我如何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如何去拥抱那些平凡的日子,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巧妙,不是那种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个独立的思考片段,你可以随时翻开,随处找到共鸣。每一次翻开,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
评分说实话,《朗润园观点》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过最有启发性的一本书了。它没有那种“鸡汤”式的励志,也没有那种“成功学”的套路,而是深入到对人生本质的探讨。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以及对人性深层次的洞察。比如,书里有一部分谈到“边界感”的重要性,我读完之后,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感到疲惫,为什么我们的人际关系会出问题。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如何建立边界”,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解释边界存在的意义,以及它对个人成长和情感健康的影响。这种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论述方式,让我感到非常信服。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深厚,每一句话都经过仔细的斟酌,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有时候,我会反复朗读某一段,去体会其中的韵味,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的思维方式,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最近,我沉浸在《朗润园观点》这本书的世界里,久久不能自拔。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用最质朴的语言,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引发最深刻的反思。我一直对“时间”这个概念很模糊,觉得它匆匆流逝,抓不住,也留不住。而书中关于“时间意识”的篇章,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没有给出任何关于“如何管理时间”的技巧,而是引导我去感受时间流动的本质,去理解每一个当下都蕴含的意义。读完之后,我仿佛卸下了心中一块沉重的石头,不再那么焦虑地去追赶时间,而是学会了如何去“活在当下”,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而且,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章节之间,看似独立,实则又环环相扣,就像是一张精密的思维网,将各种观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探索一个新的领域,发现新的宝藏,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地给予我指引和启迪。
评分书籍内容不错,值得阅读看看。
评分很烧脑,今天读完了,不错
评分质量精良,内容充实,分析透彻,收获颇丰!
评分质量精良,内容充实,分析透彻,收获颇丰!
评分观点前卫,需要深深体会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gooooooood!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呦,纸张不错嘛,!!!!!
评分给我们领导买的。希望很好。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