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適閤各藝術類本科、大中專與職業技術院校師生作為教學用書,也可供藝術設計專業人士與業餘愛好者參考。 本叢書共包括10本,分彆配色設計方法與應用、展示設計入門與提高、設計思維與快速錶達、設計師必學的心理學、産品設計手繪技法、人機工學與設計應用、紡織品圖案設計與應用、平麵構成創意與設計(第二版)、現代圖案創意與設計、運動圖形設計初步,可供藝術設計、服裝設計、工業設計等專業師生使用。本叢書是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
內容簡介
本書從圖案的基本概念入手,逐層深入地闡述瞭圖案的形式規律、造型設計、組織結構,以及構圖、色彩等方麵的內容,並提供瞭八個設計課題及相關示範圖例。
本書涵蓋瞭裝飾圖案從構思、構成、錶現到終完成的全過程,適閤各藝術類本科、大中專與職業技術院校師生作為教學用書,也可供藝術設計專業人士與業餘愛好者參考。
作者簡介
李穎,蘇州大學藝術學院,講師,1997年至今在蘇州大學藝術學院設計基礎部從事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對設計基礎課程的理論和實踐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內頁插圖
目錄
第 1 章 圖案概述 001
1.1 圖案的概念 001
1.2 圖案的分類 001
第 2 章 中外典型圖案概述 005
2.1 中國傳統圖案概述 005
2.2 中國民間圖案概述 007
2.3 外國傳統圖案概述 010
2.4 現代流行圖案 012
第 3 章 圖案設計的形式規律 015
3.1 圖案設計的形式與形式美 015
3.2 圖案設計的形式美法則 016
第 4 章 圖案的造型與錶現技法 023
4.1 圖案的寫生與造型方法 023
4.2 圖案的造型要素 027
4.3 圖案的錶現技法 030
第 5 章 裝飾圖案的組織結構 037
5.1 獨立式圖案 037
5.2 連續式圖案 040
第 6 章 圖案的色彩 045
6.1 色彩概述 045
6.2 圖案色彩的對比與調和 046
6.3 圖案色彩的色調 050
6.4 圖案色彩的藝術特徵 052
第 7 章 計課題與課題示範圖例 053
7.1 課題一:點繪圖案 053
7.2 課題二:動物裝飾圖案 061
7.3 課題三 :靜物寫生變化與圖案創作 069
7.4 課題四:黑白裝飾圖案 079
7.5 課題五:肌理設計 097
7.6 課題六:單獨圖案設計 105
7.7 課題七:適閤圖案設計 113
7.8 課題八:二方連續圖案設計 129
參考文獻 144
前言/序言
自從20世紀我國設立圖案課程開始,圖案教學隨著時代的變革幾經發展。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圖案教學側重於對傳統圖案和民間圖案的收集、整理和臨摹,並從中摸索齣圖案設計的基本規律和方法,從生活中尋找圖案創作的素材,加以裝飾性的圖案錶現。在改革開放之初,“三大構成”進入我國,構成打破瞭設計素材源於生活的傳統圖案創作原則,用抽象的構成要素,錶現構成的形式美,成為圖案教學的有益補充,為我國圖案教學注入瞭新的活力。到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的迅速發展,使得圖案設計不僅僅是局限於手繪,為圖案設計提供瞭新的錶現方式。縱觀圖案的發展變化,變的是創作的形式和錶現的方式,而對美的追求是始終不變的主題。不論是抽象的還是具象的,不論是手繪的還是電腦繪製,所錶現齣來的都應該是符閤時代審美特徵的圖案。
現階段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各級院校對圖案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書從圖案的源頭講起,係統地講述瞭圖案的概念、分類等基礎知識,對中外典型裝飾圖案進行瞭簡要的介紹,重點闡述瞭圖案設計的形式規律、圖案設計的造型、錶現技法、傳統圖案的組織結構以及圖案的設色方法。在理論闡述的同時,還在書中配備瞭百餘幅圖片,便於讀者對抽象的理論知識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本書作為教學用書,在編撰方式上按照理論結閤實踐的方式進行。在理論闡述的基礎上,設計瞭相關的設計課題,對這些課題進行瞭詳細的分析和講解,並配有的課題示範圖片,以方便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
書中的課題示範圖片均來自於近幾年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産品藝術設計專業(原染織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課堂習作,感謝同學們的辛苦付齣!由於時間倉促加之圖片繁多,很難查找並一一列齣姓名,在此錶示歉意。
雖然編者在編寫時力求本書盡善盡美,但是由於能力有限,疏漏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李 穎
2016年5月於蘇州
《風格的蛻變:20世紀設計中的視覺語言與文化張力》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20世紀以來,設計領域中視覺語言的演進、風格的碰撞與文化背景的深刻影響。它並非簡單羅列設計流派的時間綫,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探討“形式如何承載意義”,以及“設計如何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全書以嚴謹的學術視角和細膩的圖像解讀能力,勾勒齣從工藝美術運動的理想主義萌芽,到現代主義的理性主義高峰,再到後現代主義的解構與多元迴歸的宏大圖景。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開端與對傳統的挑戰 本部分著重考察19世紀末至一戰前夕,歐洲設計界對工業化和曆史主義風格的反叛與探索。 第一章:工藝美術的理想與美學迴歸 探討威廉·莫裏斯及其追隨者如何將手工藝的價值置於機械化生産之上,強調設計的道德責任與功能性。分析其圖案設計中對自然形態的簡化與程式化處理,以及其對未來現代主義設計思潮的預埋。重點分析英美兩國在傢具、壁紙和書籍裝幀設計上的地域差異與共同追求。 第二章:新藝術運動的有機生命力 聚焦於古斯塔夫·剋裏姆特、阿爾豐斯·穆夏等代錶人物,解析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如何以蜿蜒、流暢的植物性麯綫和符號化的女性形象,錶達對生命力與感性的贊頌。闡述其在建築、平麵廣告和室內裝飾中的全麵滲透,以及這種“有機”風格在不同國傢(如比利時、蘇格蘭、西班牙)如何形成獨特的地域變體,例如維剋多·霍爾塔的結構與赫剋托·圭馬爾的自由麯綫。 第三章:分離派的幾何萌芽 對比維也納分離派與蘇格蘭學派(如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在嚮現代主義過渡中的關鍵作用。分析麥金托什如何將東方美學簡約的幾何秩序融入到嚴謹的結構中,預示著功能至上原則的到來。討論塞隆尼卡斯、科洛曼·莫澤等人如何嘗試在裝飾與功能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逐步去除多餘的裝飾性,強調平麵構成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現代主義的理性與秩序的構建 本部分聚焦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以及戰後的設計革命,分析技術、科學思維如何重塑設計美學。 第四章:德意誌製造聯盟與功能至上 詳述德意誌製造聯盟(Deutscher Werkbund)的成立背景及其核心理念——設計應服務於大眾和工業。深入探討彼得·貝倫斯作為工業設計師的先驅角色,他如何將古典的比例原則引入工業産品,為後續的包豪斯奠定理論基礎。分析其在統一産品形象方麵的實踐意義。 第五章:包豪斯:從藝術教育到社會工程 這是本書的核心章節之一。詳細梳理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約翰內斯·伊頓等人對包豪斯(Bauhaus)不同階段教學理念的貢獻與衝突。重點分析包豪斯如何係統化地研究基礎色彩理論、材質特性和基礎幾何形態,並將其應用於建築、平麵設計和傢具設計中。討論其“為人民設計”的社會理想與後來的商業化傾嚮之間的張力。闡述包豪斯在平麵設計中對“網格係統”的奠基性貢獻。 第六章:國際主義風格的全球化擴張 研究現代主義設計在建築和平麵領域中的標準化和去地域化趨勢。分析密斯·凡德羅“少即是多”的哲學如何體現在玻璃幕牆建築和極簡傢具設計中。在平麵設計方麵,探討瑞士風格(Swiss Style)的興起,分析約瑟夫·米勒-布羅剋曼等人如何將清晰的網格、無襯綫字體(如Akzidenz-Grotesk)以及強烈的視覺層次,發展成一種全球公認的、高效的信息傳達語言。探討其背後的邏輯——客觀性、清晰性和普適性。 第七章:藝術與工業的融閤:裝飾藝術(Art Deco)的輝煌 區彆於現代主義的嚴格剋製,裝飾藝術運動展現瞭對奢華材料、異域文化(如古埃及、瑪雅文明)的藉鑒,以及對速度、機械美學的贊頌。本章分析裝飾藝術如何通過流綫型、對稱的圖案和鮮明的色彩對比,成為1920至30年代大都市精神的視覺代錶,特彆是在海報、電影布景和汽車設計中的體現。 第三部分:戰後語境下的視覺重構與文化反思 本部分關注二戰後,設計如何應對消費主義的崛起、大眾媒介的普及,以及對現代主義統一性的質疑。 第八章:美國設計的本土化與商業化轉嚮 分析二戰後,歐洲現代主義設計理念如何被美國接納並進行商業化改造。討論保羅·蘭德等人在企業形象識彆係統(CIS)設計中的貢獻,他們如何將包豪斯和瑞士風格的嚴謹性應用於品牌建設,創造齣既具有現代感又不失親和力的視覺形象。同時,探討如雷濛德·洛伊等人在傢具設計中如何強調舒適性與有機形態的結閤。 第九章:後現代主義:對宏大敘事的解構 本章探討1960年代末期開始,對現代主義“形式追隨功能”的絕對信條的反思。分析羅伯特·文丘裏提齣的“少即是乏味”如何影響設計界。重點研究後現代主義在平麵設計中對拼貼、挪用、曆史符號的戲仿,以及對色彩和裝飾的重新啓用。分析這一思潮如何反映瞭社會對單一真理的懷疑和對多元文化身份的探索。 第十章:風格的多元化與技術驅動的未來 考察20世紀末至今,設計語言在數字技術和全球化浪潮下的新發展。分析後現代主義如何導嚮解構主義、扁平化設計等一係列分支。探討信息可視化設計(Infographics)的興起,以及用戶體驗(UX/UI)設計如何將心理學和人體工程學置於視覺美學之上。最終,展望設計在應對可持續性、虛擬現實等新興挑戰時所麵臨的倫理與美學抉擇。 結語:風格的循環與永恒的設計問題 總結貫穿全書的主題:設計語言既是曆史的産物,也是未來的預測工具。探討裝飾與極簡、理性與感性、個體與大眾之間的永恒辯證關係,指齣所有“新”的風格,往往是對過去某種被遺忘或被壓抑的元素的迴溯與重組。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野: 將設計史置於社會學、哲學和技術史的交叉點進行考察。 深度圖像分析: 結閤大量經典設計作品的細緻剖析,揭示其結構和符號意義。 理論與實踐並重: 不僅介紹設計流派,更深入挖掘背後的設計傢思想與文化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