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合各艺术类本科、大中专与职业技术院校师生作为教学用书,也可供艺术设计专业人士与业余爱好者参考。 本丛书共包括10本,分别配色设计方法与应用、展示设计入门与提高、设计思维与快速表达、设计师必学的心理学、产品设计手绘技法、人机工学与设计应用、纺织品图案设计与应用、平面构成创意与设计(第二版)、现代图案创意与设计、运动图形设计初步,可供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师生使用。本丛书是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从图案的基本概念入手,逐层深入地阐述了图案的形式规律、造型设计、组织结构,以及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了八个设计课题及相关示范图例。
本书涵盖了装饰图案从构思、构成、表现到终完成的全过程,适合各艺术类本科、大中专与职业技术院校师生作为教学用书,也可供艺术设计专业人士与业余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李颖,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1997年至今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基础部从事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对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内页插图
目录
第 1 章 图案概述 001
1.1 图案的概念 001
1.2 图案的分类 001
第 2 章 中外典型图案概述 005
2.1 中国传统图案概述 005
2.2 中国民间图案概述 007
2.3 外国传统图案概述 010
2.4 现代流行图案 012
第 3 章 图案设计的形式规律 015
3.1 图案设计的形式与形式美 015
3.2 图案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016
第 4 章 图案的造型与表现技法 023
4.1 图案的写生与造型方法 023
4.2 图案的造型要素 027
4.3 图案的表现技法 030
第 5 章 装饰图案的组织结构 037
5.1 独立式图案 037
5.2 连续式图案 040
第 6 章 图案的色彩 045
6.1 色彩概述 045
6.2 图案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046
6.3 图案色彩的色调 050
6.4 图案色彩的艺术特征 052
第 7 章 计课题与课题示范图例 053
7.1 课题一:点绘图案 053
7.2 课题二:动物装饰图案 061
7.3 课题三 :静物写生变化与图案创作 069
7.4 课题四:黑白装饰图案 079
7.5 课题五:肌理设计 097
7.6 课题六:单独图案设计 105
7.7 课题七:适合图案设计 113
7.8 课题八:二方连续图案设计 129
参考文献 144
前言/序言
自从20世纪我国设立图案课程开始,图案教学随着时代的变革几经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图案教学侧重于对传统图案和民间图案的收集、整理和临摹,并从中摸索出图案设计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从生活中寻找图案创作的素材,加以装饰性的图案表现。在改革开放之初,“三大构成”进入我国,构成打破了设计素材源于生活的传统图案创作原则,用抽象的构成要素,表现构成的形式美,成为图案教学的有益补充,为我国图案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到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的迅速发展,使得图案设计不仅仅是局限于手绘,为图案设计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纵观图案的发展变化,变的是创作的形式和表现的方式,而对美的追求是始终不变的主题。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不论是手绘的还是电脑绘制,所表现出来的都应该是符合时代审美特征的图案。
现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级院校对图案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书从图案的源头讲起,系统地讲述了图案的概念、分类等基础知识,对中外典型装饰图案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重点阐述了图案设计的形式规律、图案设计的造型、表现技法、传统图案的组织结构以及图案的设色方法。在理论阐述的同时,还在书中配备了百余幅图片,便于读者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本书作为教学用书,在编撰方式上按照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进行。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关的设计课题,对这些课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并配有的课题示范图片,以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书中的课题示范图片均来自于近几年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原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课堂习作,感谢同学们的辛苦付出!由于时间仓促加之图片繁多,很难查找并一一列出姓名,在此表示歉意。
虽然编者在编写时力求本书尽善尽美,但是由于能力有限,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 颖
2016年5月于苏州
《风格的蜕变:20世纪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与文化张力》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20世纪以来,设计领域中视觉语言的演进、风格的碰撞与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它并非简单罗列设计流派的时间线,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探讨“形式如何承载意义”,以及“设计如何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全书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细腻的图像解读能力,勾勒出从工艺美术运动的理想主义萌芽,到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高峰,再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多元回归的宏大图景。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开端与对传统的挑战 本部分着重考察19世纪末至一战前夕,欧洲设计界对工业化和历史主义风格的反叛与探索。 第一章:工艺美术的理想与美学回归 探讨威廉·莫里斯及其追随者如何将手工艺的价值置于机械化生产之上,强调设计的道德责任与功能性。分析其图案设计中对自然形态的简化与程式化处理,以及其对未来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预埋。重点分析英美两国在家具、壁纸和书籍装帧设计上的地域差异与共同追求。 第二章:新艺术运动的有机生命力 聚焦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阿尔丰斯·穆夏等代表人物,解析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如何以蜿蜒、流畅的植物性曲线和符号化的女性形象,表达对生命力与感性的赞颂。阐述其在建筑、平面广告和室内装饰中的全面渗透,以及这种“有机”风格在不同国家(如比利时、苏格兰、西班牙)如何形成独特的地域变体,例如维克多·霍尔塔的结构与赫克托·圭马尔的自由曲线。 第三章:分离派的几何萌芽 对比维也纳分离派与苏格兰学派(如查尔斯·雷尼·麦金托什)在向现代主义过渡中的关键作用。分析麦金托什如何将东方美学简约的几何秩序融入到严谨的结构中,预示着功能至上原则的到来。讨论塞隆尼卡斯、科洛曼·莫泽等人如何尝试在装饰与功能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逐步去除多余的装饰性,强调平面构成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理性与秩序的构建 本部分聚焦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战后的设计革命,分析技术、科学思维如何重塑设计美学。 第四章:德意志制造联盟与功能至上 详述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的成立背景及其核心理念——设计应服务于大众和工业。深入探讨彼得·贝伦斯作为工业设计师的先驱角色,他如何将古典的比例原则引入工业产品,为后续的包豪斯奠定理论基础。分析其在统一产品形象方面的实践意义。 第五章:包豪斯:从艺术教育到社会工程 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详细梳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约翰内斯·伊顿等人对包豪斯(Bauhaus)不同阶段教学理念的贡献与冲突。重点分析包豪斯如何系统化地研究基础色彩理论、材质特性和基础几何形态,并将其应用于建筑、平面设计和家具设计中。讨论其“为人民设计”的社会理想与后来的商业化倾向之间的张力。阐述包豪斯在平面设计中对“网格系统”的奠基性贡献。 第六章:国际主义风格的全球化扩张 研究现代主义设计在建筑和平面领域中的标准化和去地域化趋势。分析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哲学如何体现在玻璃幕墙建筑和极简家具设计中。在平面设计方面,探讨瑞士风格(Swiss Style)的兴起,分析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等人如何将清晰的网格、无衬线字体(如Akzidenz-Grotesk)以及强烈的视觉层次,发展成一种全球公认的、高效的信息传达语言。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客观性、清晰性和普适性。 第七章:艺术与工业的融合:装饰艺术(Art Deco)的辉煌 区别于现代主义的严格克制,装饰艺术运动展现了对奢华材料、异域文化(如古埃及、玛雅文明)的借鉴,以及对速度、机械美学的赞颂。本章分析装饰艺术如何通过流线型、对称的图案和鲜明的色彩对比,成为1920至30年代大都市精神的视觉代表,特别是在海报、电影布景和汽车设计中的体现。 第三部分:战后语境下的视觉重构与文化反思 本部分关注二战后,设计如何应对消费主义的崛起、大众媒介的普及,以及对现代主义统一性的质疑。 第八章:美国设计的本土化与商业化转向 分析二战后,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如何被美国接纳并进行商业化改造。讨论保罗·兰德等人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设计中的贡献,他们如何将包豪斯和瑞士风格的严谨性应用于品牌建设,创造出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亲和力的视觉形象。同时,探讨如雷蒙德·洛伊等人在家具设计中如何强调舒适性与有机形态的结合。 第九章: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 本章探讨1960年代末期开始,对现代主义“形式追随功能”的绝对信条的反思。分析罗伯特·文丘里提出的“少即是乏味”如何影响设计界。重点研究后现代主义在平面设计中对拼贴、挪用、历史符号的戏仿,以及对色彩和装饰的重新启用。分析这一思潮如何反映了社会对单一真理的怀疑和对多元文化身份的探索。 第十章:风格的多元化与技术驱动的未来 考察20世纪末至今,设计语言在数字技术和全球化浪潮下的新发展。分析后现代主义如何导向解构主义、扁平化设计等一系列分支。探讨信息可视化设计(Infographics)的兴起,以及用户体验(UX/UI)设计如何将心理学和人体工程学置于视觉美学之上。最终,展望设计在应对可持续性、虚拟现实等新兴挑战时所面临的伦理与美学抉择。 结语:风格的循环与永恒的设计问题 总结贯穿全书的主题:设计语言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未来的预测工具。探讨装饰与极简、理性与感性、个体与大众之间的永恒辩证关系,指出所有“新”的风格,往往是对过去某种被遗忘或被压抑的元素的回溯与重组。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将设计史置于社会学、哲学和技术史的交叉点进行考察。 深度图像分析: 结合大量经典设计作品的细致剖析,揭示其结构和符号意义。 理论与实践并重: 不仅介绍设计流派,更深入挖掘背后的设计家思想与文化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