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会想到“博弈论之父”冯·诺依曼的牌技一般,这个聪明的科学家有时竟会搞出一些出格的恶作剧,科学成就非凡而感情生活却一团糟,为人仗义、富有同情心却竭力主张核试验,他的天赋与谬误、悲伤与幸福让这个人变得生动、真实,而我们也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真正走近了“神一般”的冯·诺依曼。
你可能不会想到乍看起来抽象难懂的博弈论其实散布于我们生活的角落,无须数学公式和陌生的概念,我们在分蛋糕、做游戏、围捕牡鹿、讨论行为是否理性的时候都能让博弈论派上用场。它不是数学家们的数字游戏,而是我们每日都在使用的思维工具。
你可能不知道原子弹的研发和战争的爆发背后有一群“科学大脑”在高速运转,而战争又带来了对生命的拷问与折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止是光明,纷争与黑暗时时会降临,在这场广阔的博弈中,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将往何处去。
计算机和博弈论自半个世纪前进入人类历史以来,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思维方式,而发明它们的冯·诺依曼瑰丽而传奇的一生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威廉·庞德斯通以“囚徒的困境”作为探寻这位美籍数学家的生平和20世纪广阔历史的透镜,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科学家,看到了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如何变成生活中的思维工具,看到了“二战”之后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矛盾和冲突……
如果你对冯?诺依曼这样的“天才之脑”有着刻板的印象,那么读罢本书你会发现科学家的个性其实生动可爱;如果你以前没接触过博弈论,那么从这本书开始你会发现它的魅力;如果你对原子弹的了解只停留在“二战”与广岛之劫,那么在这里你将看到科技武器背后的权谋与大国纷争。科技、历史的波诡云谲与人类社会进步密不可分,在21世纪开始之后,也许回望过去,我们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珍惜和平。
威廉·庞德斯通,美国畅销书作家,怀疑论者。《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哈珀斯》等知名媒体撰稿人,迄今已出版作品十余部,包括《囚徒的困境》《无价》《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等,并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此外,他还是“今日秀”、“大卫·莱特曼深夜秀”、“CBS早间新闻”等著名电视及电台节目的常客,也是美国广播公司两档黄金节目的联合制片人。
1 二难推论
核武器的困境 // 006
约翰·冯·诺依曼 // 008
囚徒的困境 // 012
2 约翰·冯·诺依曼
神童 // 019
库恩统治时期的匈牙利 // 021
早期经历 // 02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 025
克拉拉 // 027
个性 // 030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 // 038
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 // 043
3 博弈论
战争游戏 // 051
谁第一个发明了博弈论? // 055
博弈论和经济行为 // 057
分蛋糕 // 058
理性的游戏者 // 059
博弈树 // 060
博弈表 // 064
零和博弈 // 067
极小极大原理和蛋糕 // 069
混合策略 // 072
曲线球和致死基因 // 076
极小极大定理 // 079
n人博弈 // 080
4 原子弹
冯·诺依曼在洛斯阿拉莫斯 // 086
战时的博弈论 // 088
伯特兰·罗素 // 090
世界政府 // 092
比基尼岛的核试验 // 094
计算机 // 097
先发制人的战争 // 100
5 兰德公司
历史 // 109
敢于想入非非 // 115
语义学和芬兰语的语韵学 // 118
冯·诺依曼在兰德 // 121
约翰·纳什 // 122
马后炮 // 124
6 囚徒的困境
别克轿车的买卖 // 129
窃贼的信用 // 131
佛勒德–德莱歇实验 // 134
塔克的逸事 // 142
常识 // 148
文献中的“囚徒的困境” // 150
逃票的乘客 // 153
核竞赛 // 156
7 1950年
苏联的原子弹 // 163
“对战争不感兴趣”的人 // 166
尤里的演讲 // 167
福克斯事件 // 169
技术性突然袭击的性质 // 173
“为和平而侵略” // 176
弗朗西斯·马修斯其人 // 178
后果 // 181
公众的反应 // 184
难道这是一个试探气球? // 188
麦克阿瑟的演讲 // 189
奥维尔·安德森 // 189
舆论界的反应 // 192
有多少颗原子弹? // 194
尾声 // 198
8 博弈论及其不足
对博弈论的批评 // 205
效用和马基雅维利 // 208
人是理性的吗? // 210
俄亥俄州的研究 // 212
9 冯·诺依曼的最后岁月
氢弹 // 221
一头猛虎 // 223
原子能委员会委员 // 225
带来希望的时刻 // 229
疾病缠身 // 232
巨星陨落 // 238
10 “胆小鬼”和古巴导弹危机
“胆小鬼” // 245
志愿者的困境 // 250
志愿者困境实验 // 253
古巴导弹危机 // 254
疯子理论 // 263
11 其他社会难题
僵局 // 270
围捕牡鹿 // 271
不对称博弈 // 274
合作是正当的理由 // 276
霍华德的元博弈 // 280
逆向归纳悖论 // 282
12 最适者生存
稳定策略 // 290
基因中有背叛吗? // 292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 295
一报还一报 // 299
一报还一报的麻烦 // 303
人工选择 // 307
镜中鱼 // 309
合作和文明 // 312
现实世界中的一报还一报 // 314
13 美元拍卖
逐步升级 // 320
苏比克的美元拍卖 // 323
现实生活中的美元拍卖 // 325
策略 // 330
理性的出价 // 332
在什么情况下博弈论不灵? // 334
最大数博弈 // 337
真空中的羽毛 // 342
致谢 // 345
参考文献 // 347
译者后记 // 353
这是一个著名的二难推论命题:有个人同他的妻子和母亲一起过河,中途在对岸突然出现一只长颈鹿,他立刻举枪向它瞄准。长颈鹿说:“如果你开枪,你母亲就没命:如果你不开枪,你妻子就完蛋。”这个人该怎么办呢?
这则经典的二难推论故事源于达荷美的波波族。 类似的稀奇古怪的故事、叫人难以做出决断的问题,在非洲民间传说中非常流行,其中许多故事还被西方的作家和哲学家借用过。在波波族的民间传说中,长颈鹿是会说人话的,而且说一不二、说到做到。用较为西方的方式和更加专业的术语,你可以像下面那样重述这则二难推论:你、你的配偶和你的母亲被几个发疯的科学家绑架,关在一个房间里,捆在椅子上动弹不得。房子里有一架古怪的机器,你正好可以触及其中一个按钮。一挺机关枪正对着你的配偶和母亲。墙上挂着一只钟,滴滴答答地走着,在阴森森的空气中发出令人恐怖的声音。一个科学家宣布,如果你按动面前的按钮,那么机关枪将瞄准你的母亲并把她击毙;如果你在60 分钟内不去按按钮,那么机关枪将瞄准你的配偶开火。你仔细观察过这部残酷的机器,并且相信它会完成规定的程序。你该怎么办呢?
类似这样的二难推论有时会在大学的伦理学课程中进行讨论,当然也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如果你坚持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你只能什么也不做(不去按那个按钮,从而让机枪击毙你的配偶),理由是因为你什么也没有做,因此就没人能怪罪你。这显然是逃避责任的一种选择。你唯一可以选择的是确定你更爱你的配偶,还是更爱你的母亲,从而确定要保住哪一个人的性命。
在有些二难推论中,要让另外某个人同时也进行选择,这便使决策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结果将取决于所有人做出的所有选择。在格雷戈里· 斯托克(Gregory Stock)的《问题书》(The Book of Questions, 1987)中,有一则类似的但更具有挑战性的二难推论:“你和你深爱着的人分别被关在两个房间中,两人身边各有一个按钮,并且你们都知道,除非两人中有一人在规定的60 分钟内按下按钮,否则两个人都要被处死;而先按按钮的人可以保住对方的性命,但自己将立刻被处死。你该怎么办呢?”
这里,有两个人要估量他们所处的困境,并独立地做出选择。不管哪个人去按动按钮都是生命攸关的。最棘手的问题在于:你应当在什么时候做出牺牲?这个二难推论强迫你在为自己还是为心爱的人提供一艘救生艇这个难题上做出抉择。
许多二难推论涉及某个人可能选择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去保护另一个人,例如,父母可能为保护孩子而慷慨赴死,因为孩子显然有更长的生命之路。但不管应用什么准则(我们当然没有理由相信当事双方会应用同一个准则),有关救生艇的抉择都存在以下三种可能结局。
……
对于情节的精巧布局,我必须给予最高的赞誉。整部作品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轻易预测的“套路化”桥段。每一次自以为是的猜测,很快就会被作者用一个更具颠覆性的反转所击碎。这种不断打破读者预期的能力,是区分优秀作品和平庸之作的关键。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未将真相简单地抛出,而是通过碎片化的信息,引导读者像侦探一样去拼凑,去质疑每一个被呈现出来的“事实”。这种高强度的智力参与,让阅读体验变得异常充实和满足。看完最后一页,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结局如何”,而是回溯前文,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发现原来所有的伏笔都早已埋下,只是当时我们被表象所迷惑。
评分书中对人性复杂性的刻画,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程度。作者似乎拥有洞察一切的冷眼,将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自私、恐惧以及偶尔闪现的、转瞬即逝的善意,描摹得淋漓尽致。我特别留意了主角面对关键抉择时的内心挣扎,那种撕裂感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植根于生存本能与道德约束之间的永恒冲突。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角色每一次呼吸的急促和心跳的加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被困在十字路口、必须在瞬间做出决定的人。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绝非那些流于表面的情节堆砌所能比拟。它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阴影面,思考在极端压力下,自己会选择背叛还是坚守。
评分从文学手法上看,这部作品展现出一种高超的结构艺术。故事线索并非单线推进,而是像一张巨大的、错综复杂的蜘蛛网,各种看似不相关的支线情节,在故事中后段奇妙地汇聚到一处,形成强大的冲击力。作者对环境的渲染也极具特色,无论是幽闭的审讯室,还是熙熙攘攘的公共场合,背景的描摹总是服务于心理氛围的营造。比如,某场关键对话发生在一个雨夜,雨水敲击窗户的声音,被巧妙地用来掩盖人物声音中的颤抖和谎言,这种环境与情绪的交织,构筑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叙事空间。我反复品味了几个关键转场的描写,它们处理得极其干净利落,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述,每一句话都像是精确计算过的子弹,直击核心。
评分这本书的后劲极大,它带来的思考远超故事本身。阅读完毕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角度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它并非一本直接教授你如何生存的指南,但它在潜移默化中,让你对“信任”这一概念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和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契约、人际关系中的默契,在书中那些极端的场景下,显得何其脆弱。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个体利益最大化”与“群体福祉”之间的永恒张力,这个主题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到现在还会时不时地回想起书中的某些理论模型和哲学思辨,它们像烙印一样刻在了脑海中,促使我在日常决策中,多一分审慎,多一层考量,这无疑是一部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套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富有深意,那种介于冷峻与温暖之间的色调,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故事内在的张力。拿到手里时,纸张的质感也让人感到惊喜,厚实而带有微微的粗粝感,翻动时发出的沙沙声响,仿佛是某种古老契约的低语,立刻将人的思绪拉入那个充满博弈和权衡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像是精心铺设的陷阱,你以为已经看清了全局,下一页却又把你推向了更深的迷雾之中。书中人物的对白精炼至极,字里行间都藏着未说出口的算计与试探,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或是语气停顿所暗示的深层含义。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看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无声的心理角力,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却又贪恋着这种逐步揭开谜底的煎熬快感。
评分很好的书 赶上特价买的 哈哈
评分大品牌,正品,好东西,好东西,价格划算。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满意的一本书,低价购入,好京东!非常满意的一本书,低价购入,好京东!
评分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值得感兴趣的人阅读
评分内容没得说,质量值得信赖。大众收藏好书。科普类权威作品,收藏了
评分挺好用的,就是不知道效果咋样。
评分很不错的图书 资料翔实 值得一读
评分最近的片段时间多,买点书来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