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之後,全球首屈一指的科學傢、偉大的演化論生物學傢理查德·道金斯風靡世界、奉為標準的進化論入門書,30周年特彆紀念版;
★“要是你一輩子隻想讀一本有關演化的書,就讀這一本!”眾多科學大佬約翰·格裏賓、愛德華·威爾遜、邁剋爾·魯斯、約翰·史密斯等高度贊譽,傾情推薦;英國皇傢文學學會非小說類書奬;美國洛杉磯時報的文學奬;1987年BBC根據本書拍攝的電視片,獲得科學紀錄片奬;《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倫敦時報》多傢知名媒體盛贊;
★《裸猿》作者、著名生物人類學傢戴斯濛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親自為本書創作封麵用圖,助力百年來影響尤為深遠的進化論經典;
★《槍炮、病菌與鋼鐵》和《第三種黑猩猩》譯者、堪稱對公眾科普人類自然史的不二人選、著名生物人類學者王道還教授親筆翻譯,譯筆精良上乘,譯文優美好讀,成就科普經典譯本;
★憑藉極強的編故事的傳奇聲譽,道金斯將生命演化的過程演繹的妙趣橫生,一掃傳統書籍的枯燥;繼續挑戰傳統觀念,對認識生命提齣富有創造力的思考,顛覆我們對人類自身的種種想象。
我們從哪裏來?為什麼是今天這副模樣?
人人都自以為懂的進化論究竟是怎麼迴事?
《自私的基因》之後,道金斯風靡世界、奉為標準的進化論入門經典
《尋找薛定諤的貓》作者、著名科學作傢約翰·格裏賓:達爾文《物種起源》以來具影響力的進化論作品!
《生命的未來》作者、著名生物學傢愛德華·威爾遜:近些年來我讀過的關於進化論的zui好作品!
著名生物人類學傢、本書譯者王道還:要是一輩子隻想讀一本有關演化的書,就讀這一本!
早在18世紀,神學傢培裏便以“鍾錶匠”隱喻生物的演變——就像手錶這樣精密復雜的東西絕不可能無中生有、突然齣現一樣,對於復雜程度遠超手錶的生物而言,勢必更是經由巧手特意創造而來。然而,道金斯的天纔發現挑戰瞭這一觀念,他認為:物種的演化並沒有特殊目的,生命自然選擇的秘密源自纍積,如果把大自然比喻成鍾錶匠的話,它隻能是一位“盲眼”鍾錶匠。
----------
理查德·道金斯作品係列:
1、自私的基因
2、盲眼鍾錶匠:生命自然選擇的秘密
3、魔鬼的牧師:關於希望、謊言、科學和愛的思考
4、地球上*偉大的錶演:進化的證據
5、解析彩虹:科學、虛妄和對奇觀的嗜好
6、攀登不可能的山峰
7、祖先的故事:生命起源的朝聖之旅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 ),英國皇傢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首席西濛尼“公眾理解科學教授”,演化論生物學傢。他是英國著名科學作傢,幾乎每本書都是暢銷書,並經常在各大媒體引起轟動。2005年,英國《前景》雜誌會同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評選齣在世的全球100名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道金斯赫然在列。1976年齣版的《自私的基因》是他重要的代錶作,他的基因觀念顛覆瞭我們對自身的幻覺,深刻影響瞭整整一個時代。其他作品有《盲眼鍾錶匠》《地球上*偉大的錶演》《魔鬼的牧師》《解析彩虹》《攀登不可能的山峰》《祖先的故事》等。
譯者簡介
王道還,著名生物人類學者,堪稱對公眾科普人類自然史的不二人選,《環球科學》專欄作傢。颱灣大學人類學畢業,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候選人。譯有《槍炮、病菌與鋼鐵》、《第三種黑猩猩》、《極簡醫學史》等多部作品。
★自1859年達爾文進化論齣版以來,該理論尤為可讀的讀本,有力的捍衛!
——《經濟學人》
★漂亮而華麗的寫作,特彆易於理解又像一場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演說,每一頁都是真實的故事,就像一場抑揚頓挫、充滿激情的演說。這是zui好的科普讀物。
——《洛杉磯時報》
★纔華橫溢,辯論緊張卻又有大量可讀性強極強,充分的例子與分析……超好的科普讀物,沒有之一!
——《倫敦時報》
★他成功且令人欽佩地展示瞭自然選擇是如何讓生物學傢們放棄瞭諸如設計、目的這樣的概念,並且用一種大傢易於的理解的方式展示給瞭現代讀者。
——《紐約時報》
★道金斯對於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的貢獻,無人能齣其右,是他讓演化走近普通讀者的身邊,並從中獲益!
——演化博弈論之父、科學傢約翰·博納德·史密斯
★《盲眼鍾錶匠》是我近些年讀過的關於進化論zui好的書。對於生物學傢而言,它足夠深刻;對於大量享受《自私的基因》一書的讀者來說,它寫得如此精彩,又是那麼通俗易懂。
——著名生物學傢愛德華·威爾遜
★達爾文《物種起源》以來具影響力的進化論作品!
——《尋找薛定諤的貓》作者、著名科學作傢約翰·格裏賓
★要是你一輩子隻想讀一本有關演化的書,就讀這一本!
——本書譯者、生物人類學傢王道還
導讀: 正宗演化論
1996年版導言
序
----------
第一章 不可能!
要是你拿到一架飛機的全部零件,然後將它們隨意堆置在一起,就能組成一架能夠飛行的波音客機嗎?概率非常小。把一架飛機的零件放在一起的方式不知有幾十億種,其中隻有一種,或者幾種,會成為一架飛機。要是以人類身體的零件來玩這個遊戲,成功概率更小。
----------
第二章 良好的設計
當年研發聲呐與雷達的工程師,並不知道蝙蝠或者應該說蝙蝠受到的自然選擇早在韆萬年以前就發展瞭同樣的係統。現在全世界都知道瞭,蝙蝠的“雷達”在偵測、導航上的非凡錶現,令工程師贊嘆不已。
----------
第三章 纍進變化
要是演化進步必須依賴“單步驟選擇”,絕對一事無成,搞不齣什麼名堂。不過,要是自然的盲目力量能夠以某種方式設定“纍積選擇”的必要條件,就可能造成奇異、瑰麗的結果。
----------
第四章 動物空間
我們觀察到的每一個器官或裝備,都是動物空間中一條連續、圓滑軌跡的産品,在這條軌跡上每前進一步,存活與生殖的機會就增加一分。這個想法完全可信。
----------
第五章 基因檔案
如果你混閤白漆與黑漆,就會得到灰漆。可是將灰漆與灰漆混閤,無法還原白漆與黑漆。混閤漆的實驗足以代錶孟德爾遺傳定律大白於世之前的遺傳學,即使到瞭現在,通俗文化中仍然保留瞭“一加一除以二”的血液混閤遺傳觀念。
----------
第六章 天何言哉
一位壽命達100萬世紀的外星人,主觀判斷必然與我們不同。某個化學傢提齣理論,對第一種復製分子的起源做瞭猜測,在那位外星人看來,可能覺得頗為可能,而我們隻演化齣不滿百年的壽命,不免會認為那是令人驚訝的奇跡。我們怎能判斷誰的觀點纔是正確的,我們的還是長壽外星人的?
----------
第七章 創意演化
能夠與其他基因閤作的基因纔受青睞。彆忘瞭,它與最可能遇上的其他基因是在閤作纔有利的情況下遇閤的。這個事實引導互相閤作的基因演化成大幫派,最後演化成身體—基因閤眾國的産物。
----------
第八章 性擇
一隻鳥就算活到高壽,要是不能繁殖,也不能把它的體質特徵遺傳下去。不論什麼體質特徵,隻要能使動物順利生殖,天擇都會青睞,存活隻是生殖戰鬥的一部分。在這場戰鬥的其他部分裏,吸引異性的個體纔能成功。
----------
第九章 疾變? 漸變?
像我們一樣有眼睛的動物,是從沒有眼睛的祖先演化來的。極端的躍進論者搞不好會認為眼睛是一個突變就無中生有瞭。換言之,當初父母親都沒有眼睛,後來長瞭眼睛的地方仍是皮膚。它們生瞭個怪胎,有一對不摺不扣的眼睛。
----------
第十章 生命樹
話說轉化的分枝學者與錶型派的“距離測量者”共享一個極為明智的信念,認為在實際的分類學研究中絕不動用演化與祖係假設是個說得通的做法。但是有些轉化的分枝學者並不滿足,他們極端到硬是斷定:演化論必然有問題!他們的宣言,我的解釋是他們對分類學在生物學中的地位,有誇大不實的幻想。
----------
第十一章 達爾文的論敵
要是有些演化論的版本否定緩慢漸進、否定天擇的中樞角色,它們也許在特定個案上為真。但是它們不可能是全麵的真相,因為它們否定瞭演化論的核心要素,那些要素讓它有力量分解“不可能”的萬鈞重擔,並解釋看來像是奇跡的奇觀。
----------
參考書目
(一)導讀:正宗演化論/王道還
適應(adaptation)與歧異(diversity)是生命世界的兩大特色,自古就是西方生物學的焦點。解剖—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適應的學問。而在生物歧異中理齣頭緒,就是分類學研究,一直是理性的最大挑戰。至於這兩個研究主題有什麼關係,就很難說瞭,甚至沒有人覺得這是個問題。直到18世紀,現代“自然史”觀念建立之後,生物適應與生物歧異之間纔建立瞭“曆史的”(同時也是“因果的”)關係。
所謂自然史(natural history),源自“地層是在時間中堆棧的”觀察與推論:不同的地層代錶不同的地球史時期。而不同的地層中,包含的生物化石不同,錶示不同的地史時期有不同的生物相。因此地球上的生命也有“曆史”。地球史加生命史就是自然史。
第一位將自然史係統地整理發錶的,是法國學者布豐(Buffon,1707—1788)。他的《自然史》自1479年齣版,到1767年已達15冊,他過世前齣瞭7冊;他身後再由他人續瞭8冊。根據布豐的看法,在不同的地史時期地球的自然條件不同,因此各個地史期有不同的生物相。換言之,布豐以適應解釋歧異,而他認為生物會適應環境,理所當然,用不著論證。
第一個公開以解釋適應的理論說明自然史的,是布豐的弟子與傳人拉馬剋。他的理論就是後天形質遺傳說(見本書最後一章)。
最後,自然史在達爾文手裏變成研究生物演化的科學。自然史錶現的是生物演化的事實,達爾文發明的“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又譯“天擇”),是解釋演化事實的理論。天擇理論不僅可以同時解釋適應與歧異,還能讓學者“做研究”。科學不隻是解釋既有事實的活動,科學最重要的麵相是實踐(praxis):任何科學理論都是研究方略,學者藉以發現、創造新的事實。
所有解釋演化事實的理論都叫演化論,可是目前隻有達爾文的天擇說在理論上、實證上最站得住腳。因此在英文裏,天擇論、達爾文理論、演化論、達爾文演化論已成為同義詞。
不過,以上所述都是從“正宗”演化生物學的角度所做的觀察。過去兩百多年的生物演化思想史,其實頗為麯摺,甚至令人懷疑“達爾文革命”這個詞不僅不恰當,還有誤導之嫌。
因為“演化論=天擇理論=達爾文學說”的等式,大概直到《物種起源》齣版百年後(1959)纔在學術界站穩腳跟。1975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威爾森(E�監�盬ilson)齣版《社會生物學》,公開論說人類行為也是演化的産物,在美國學界與民間掀起軒然大波,更提醒我們演化論似乎與古典科學極為不同。以天文學、物理學史建構的科學革命模型,很難解釋所謂的“達爾文革命”竟然那麼拖泥帶水,不乾不脆。
在西方,尤其是美國,不隻民間學者仍在努力搜尋達爾文學說的漏洞,學界裏的異議分子也不少,最有名的就是已過世的古爾德(S�盝�盙ould,1941—2002;美國哈佛大學古生物學講座教授)。他甚至在達爾文龐大的著作中爬梳證據,用來指斥現行教科書關於演化論的論述過於強調天擇,反而不能呈現達爾文思想的“多元”特色。
關鍵在“天擇”是否是演化的唯一機製?或最重要的機製?
天擇的要義不過是:生物個體在生殖成就(fitness)上有差異,那些差異都有適應的道理。要是任何一個個體的生存機會或生殖成就的高低,像中彩券似的“沒什麼道理”,那就不成學問瞭。
本書是正宗的演化論入門書,以“生物適應的起源”為核心。作者道金斯以穩健的文筆,詳細闡釋瞭生物適應是任何演化理論傢不可迴避的問題,而天擇說是唯一可信的理論。一些學者自命提齣瞭足以替代天擇說的理論,或者認為天擇說無足輕重,都過不瞭“解釋生物適應”這一關。無論是對演化論有興趣的朋友,還是持批判觀點的人,本書都提供瞭最好的起點。
(二)1996年版導言/理查德·道金斯
齣版社重新發行本書,請我寫個新導言。我起先以為這很容易。我隻要列齣改進本書的方式就成瞭;要是我今天重寫這書,必然會做許多改進。我一章一章搜尋,渴望發現錯誤、誤導、過時和不完整的地方。我真誠地想找齣那些缺陷,因為無論科學傢多麼脆弱,科學卻不是自滿的行業,而且科學通過證僞而進步的理想,可不是說著玩的。可是,不瞞你說,除瞭細節,本書各章沒有一個主旨我會撤銷。以今日之我戰昨日之我,令人滌蕩心胸,好不暢懷,我卻無由消受。
當然,這並不是說本書已無從增減一分。我信手拈來就再寫瞭10章,討論“演化設計”這個永遠令人興奮的題材。但那已是另一本書瞭,書名叫作《攀登不可能的山峰》(Climbing Mount Improbable,1996)。雖然這兩本書自成一格,不妨分開讀,可是每一本都可以當作另一本的延續。兩本書的主題不同,就像本書各章,每一章都與其他章不同,卻有共同的基調:達爾文演化論(Darwinism)與設計。
我說過,我繼續寫作達爾文演化論,並不需要馳辯,可是這麼說未免矯情。達爾文演化論是個巨大的主題,它有許多麵相,值得用更多書論述,花上一輩子寫,即使自覺圓滿如意,都寫不完。我也不是一個職業“科學作傢”,“寫完”演化論後,可能轉嚮物理或天文學。我何必這樣做?曆史學者寫完一本曆史書之後,可以繼續寫下去,根本不必說明自己不轉嚮古典學或數學的理由。廚藝師可以寫另一本書,談論烹飪的某一麵相,那是他過去沒寫過的,而園藝,最好還是留給園藝傢去寫吧。他是對的。雖然書店裏什麼題材的書都有,兼容並蓄(又是矯情之論),達爾文演化論是比烹飪或園藝更大的題材。它是我的主題,有寬敞的天地,夠我浸淫一生,安身立命。
達爾文演化論涵蓋所有生物——人類、動物、植物、細菌,以及地球以外的生物(假定我在本書最後一章所說的正確無誤)。為什麼我們會存在?為什麼我們是這副德行?達爾文演化論提供瞭唯一令人滿意的解釋。它是一切人文學科的基礎。我的意思並不是:曆史、文學批評、法律都必須以達爾文演化論重新塑造。我並無此意。但是所有人文創製都是腦子的産物,而腦子是演化而來的信息處理器,要是我們忘瞭這一基本事實,就會誤解腦子的産物。要是更多醫生瞭解達爾文演化論,人類現在就不會麵對“耐抗生素”病原的威脅。有位學者評論道:達爾文演化論“是科學發現的自然真理中最驚人的”。我會加上:“不僅空前,而且絕後。”
本書在1986年齣版,10年來其他的書也齣版瞭,其中有些我希望是我寫的,還有一些要是我重寫本書必然會參考。剋羅寜(Helena Cronin)的《螞蟻與孔雀》(The Ant and the Peacock,1991)文筆優美。瑞德裏(Matt Ridley)的《紅色皇後》(The Red Queen,1993)也同樣清晰,任何人重寫本書“性擇”那一章,一定會受他們的影響。丹奈特(Daniel Dennett)的《達爾文的危險觀念》(Darwin’s Dangerous Idea,1995)全麵影響瞭我的曆史與哲學詮釋;他的率直風格,令人耳目一新,本書的重要章節,我重寫的話,一定會更理直氣壯。牛津大學教授馬剋·瑞德裏(Mark Ridley)的巨著《演化》(Evolution,1993,1996,2003),我與本書讀者都應隨時查考。平剋(Steven Pinker)的《語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1994)本來給瞭我靈感,讓我想從演化的觀點討論語言這個題目,可是他太成功瞭,令我無從下手。“達爾文醫學”也一樣,可是奈斯與威廉斯(R. M. Nesse & G. C. Williams)的書(1994)實在太棒瞭,倒省瞭我的事(但他們的齣版商偏要用《我們為什麼生病》做書名,根本不能幫助讀者瞭解那是什麼書,真是不幸)。
理查德·道金斯
1996年6月於牛津
(四)第一章 不可能!
我們動物是已知宇宙中最復雜的事物。用不著說,我們知道的宇宙,比起真正的宇宙,不過滄海一粟。其他的星球上也許還有比我們更復雜的事物,他們有些說不定已經知道我們,也未可知。可是這不會改變我想提齣的論點。復雜的事物,不管哪裏的,都需要一種特彆的解釋。我們想知道它們是怎麼齣現的,為什麼它們那麼復雜。我要論證的是,宇宙中的復雜事物,無論齣現在什麼地方,解釋可能大體相同;適用於我們、黑猩猩、蠕蟲、橡樹,以及外層空間的怪物。另一方麵,對於我所謂的“簡單”事物,解釋卻會不一樣,例如岩石、雲、河流、星係與誇剋。這些都是物理學的玩意兒。黑猩猩、狗、蝙蝠、蟑螂、人、蟲、蒲公英、細菌與外星人,是生物學的玩意兒。
差彆在設計的復雜程度。生物學研究復雜的事物,那些事物讓人覺得是為瞭某個目的設計齣來的。物理學研究簡單的事物,它們不會讓我們覺得有“設計”可言。乍看之下,電腦、汽車之類的人造物品似乎是例外。它們很復雜,很明顯是設計齣來的,然而它們不是活的,它們以金屬、塑料構成,而不是血肉之軀。但在本書中,我會堅定地將它們視為生物學的研究對象。
讀者也許會問:“你可以這麼做,但是它們真的是嗎?”字詞是我們的僕人,不是主人。為瞭不同的目的,我們發現以不同的意義使用字詞很方便。大多數烹飪書都把龍蝦視為魚類。動物學傢對這種做法頗不以為然,他們指齣如果龍蝦把人叫作魚還更公平些,因為魚與人類同屬脊椎動物,親緣關係比較近,魚與龍蝦的關係就遠瞭。說起公平與龍蝦,我知道最近有一處法庭必須判決龍蝦是昆蟲還是“動物”——這關係到人可不可以將它們活活丟入滾水中。以我的動物學行話來說,龍蝦當然不是昆蟲。龍蝦是動物,但是昆蟲也是,人也是。對於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意義使用字詞,沒有必要激動——雖然我在日常生活中,遇上活煮龍蝦的人的確激動不已。廚師與律師各有他們一套使用詞語的辦法,在本書中我也有我的一套。電腦、汽車“真的是”生物?彆鑽牛角尖瞭!我的意思是:要是在某個星球上發現瞭電腦、汽車之類的復雜物品,我們應當毫不猶豫地下結論:那裏有生命存在,或者曾經存在。機器是生物的直接産品;它們很復雜,是設計齣來的,因為是生物造的,它們與化石、骨架、屍體也一樣,是我們判斷生物存在的指標。
我說過物理學研究簡單的事物,聽來也許很奇怪。物理學看來是門復雜的學問,因為物理觀念我們很難理解。我們的大腦是設計來從事狩獵、采集,交配與養孩子的;我們的腦子適應的世界,以中等大小的事物構成,它們在三維空間中以中庸的速度移動。我們沒有適當的“配備”,難以理解極小與極大,存在時間以一萬億分之一秒或十億年為單位的事物,沒有位置的粒子,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力與場(我們知道它們,隻因為它們影響瞭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我們認為物理學很復雜,因為我們很難瞭解,也因為物理書中充斥瞭睏難的數學。但是物理學傢研究的對象,仍然是基本上簡單的事物,例如氣體或微粒構成的雲,或均勻物質的小塊如晶體——它不過是重復的原子模式。至少以生物的標準來衡量,它們沒有復雜的運轉組件。即使大型的物理對象如恒星,也隻有數量相當有限的組件,它們的組織多少是偶然的。物理學的、非生物學的對象的行為非常簡單,因此可以用現有的數學語言描述,這就是物理學書裏充滿瞭數學的原因。
物理學的書也許很復雜,但是這些書與電腦、汽車一樣,是生物學對象——人類大腦的産物。物理書描述的物體與現象,比作者體內的一個細胞還要簡單。那位作者的身體,有一萬億個那樣的細胞,分成許多類型,根據錯綜復雜的藍圖組織起來,並以精細的工程技術完成,這纔成就一個能夠寫一本書的工作機器。凡是事物的極端,物理學裏的極端尺度以及其他睏難的極端,或是生物學裏的極端“復雜”,我們的腦子都不容易應付。還沒有人發明一種數學,可以描述像是物理學傢這樣的物體,包括他的結構與行為,甚至連他的一個細胞都不行。我們所能做的,是找齣一些通則,以瞭解生物的生理以及生物的存在。
這正是我們的起點。我們想要知道為什麼我們以及所有復雜的事物會存在。現在我們能夠原則地迴答那個問題瞭,即使我們對“復雜”的細節還不能掌握。打個比方好瞭,我們大多數都不瞭解飛機是如何工作的。也許造飛機的人也不完全瞭解:引擎專傢不瞭解機翼,機翼專傢對引擎隻有模糊的概念。機翼專傢甚至不完全瞭解機翼,無法對機翼做精確的數學描述:他們可以預測機翼在氣流中的行為,隻因為他們研究過機翼模型在風洞中的行為,或者以電腦仿真過——生物學傢也可以采用這種路數瞭解動物。但是,盡管我們對飛機的知識並不完備,我們都知道飛機大概經過哪些過程纔齣現的。人類在圖闆上設計齣來。其他的人根據圖樣製造零件,然後更多的人以各種工具將零件根據設計組裝起來。基本上,飛機問世的過程我們並不認為算什麼謎團,因為是人類造的。針對某個目的從事設計,然後根據設計係統地組裝零件,我們都知道也瞭解,因為我們都有第一手經驗,即使隻是小時候玩過樂高(Lego)玩具。
那麼我們的身體呢?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颱機器,就像飛機,隻不過我們的身體更為復雜。我們也是由一個熟練的工程師在圖闆上設計齣來,再組裝成的嗎?不是。這個答案令人驚訝,我們得到這個答案隻不過一個世紀左右。首先提齣這個答案的是達爾文。當年許多人對他的解釋不願或不能理解。我小時候第一次聽說達爾文的理論,就斷然拒絕接受。直到19世紀下半葉,曆史上幾乎每個人都堅定地相信相反的答案——“有意識的設計者”理論。許多人現在仍然相信上帝造人,也許是因為真正的解釋——達爾文理論——仍然沒有進入國民教育的正規教材,驚訝吧!可以確定的是,對達爾文理論的誤解仍廣泛地流行。
本書書名中的“鍾錶匠”,是藉用18世紀神學傢培裏(William Paley,1743—1805)的一本著名的專論而來。培裏的《自然神學》(Natural Thelogy)齣版於1802年,是“設計論證”的著名範例。“設計論證”一直是最有影響力的支持“上帝存在”的論證。《自然神學》是我非常欣賞的書,因為培裏在他的時代成功地做到瞭我在我的時代拼命想做的事。他有觀點想錶達,他熱情地相信那個觀點,並全力清晰地闡述它,他做到瞭。他對生命世界的復雜特徵有適當的敬意,因此他覺得那個特徵必須有個特彆的“說法”(解釋)。他唯一搞錯的——那可是個大錯——就是他的“說法”。他對這個謎團的答案非常傳統,就是《聖經》中的“說法”。比起前輩來,他的文字更清晰、論證更服人。真實的解釋完全不同,直到史上最具革命性的思想傢之一達爾文,真相纔大白於天下。
《自然神學》以一個著名的段落開頭:
我走在荒野上,要是給石頭絆瞭一跤,要是有人問我那塊石頭怎麼會在那裏,我也許可以迴答:“它一直都在那裏!”即使我知道它不是,這個答案也不容易被證明是荒謬的。但是,要是我在地上發現瞭一個鍾錶,要是有人問我那個鍾錶怎麼會在那裏,我就不能迴答“據我所知,它一直都在那兒”瞭。
在這裏,培裏區分石頭之類的自然物體,與設計、製造齣來的事物如鍾錶。他繼續說明鍾錶的齒輪與發條製造得如何精確,以及那些零件之間的關係多麼復雜。如果我們在野地裏發現瞭這麼一個鍾錶,即使我們不知道它是怎麼齣現的,它呈現的精確與復雜設計也會迫使我們下結論:
這個鍾錶必然有個製造者;在某時某地必然有個匠人或一群匠人,為瞭某個目的——我們發現那個目的的確達成瞭——把它做齣來;製造者知道怎麼製造鍾錶,並設計瞭它的用途。
培裏堅持這個結論沒有人能夠閤理地駁斥,即使無神論者在思考自然作品時也會得齣這個結論,因為:
每一個巧思的徵象,每一個設計的錶現,不隻存在於鍾錶裏,自然作品中都有;兩者的差彆,隻是自然作品錶現齣更大的巧思,更復雜的設計,超齣人工製品的程度,難以數計。
培裏對生物的解剖構造做瞭優美、莊重的描述,將這一論點發揮得淋灕盡緻。他從人類的眼睛開始,這是個深受歡迎的例子,後來達爾文也使用瞭,會在本書中不斷齣現。培裏拿眼睛與人設計齣來的儀器(如望遠鏡)比較,得齣結論:“以同樣的證據可以證明,眼睛是為瞭視覺而造的,正如望遠鏡是為瞭協助視覺而造的。”眼睛必然有個設計者,像望遠鏡一樣。
培裏的論證齣於熱情的虔敬,並以當年最好的生物學知識支持,但是卻是錯的;光榮或有之,仍不免鑄成大錯。望遠鏡與眼睛的模擬,鍾錶與生物的模擬,是錯的。錶象的反麵纔是正確的,自然界唯一的鍾錶匠是物理的盲目力量,不過那些力量以非常特殊的方式凝聚、運行。而真實的鍾錶匠有先見:他心眼中,有個未來的目的,他據以設計齒輪與發條,規劃它們之間的聯係。達爾文發現瞭一個盲目的、無意識的、自動的過程,所有生物的存在與看似有目的的構造,我們現在知道都可以用這個過程解釋,這就是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另一譯名“天擇”)。天擇的心中沒有目的。天擇無心,也沒有心眼(mind�餾 eye)。天擇不為未來打算。天擇沒有視野,沒有先見,連視覺都沒有。要是天擇就是自然界的鍾錶匠,它一定是個盲目的鍾錶匠。
這些我都會解釋,我要解釋的可多著呢。但是有一件事我不會做:我絕不輕視“活鍾錶”(生物)給培裏帶來的驚奇與感動。正相反,我要舉個例子,說明我對自然的感受——培裏一定能更進一步發揮。說到“活鍾錶”讓我興起敬畏之情,我決不落人後。我與尊敬的培裏先生感同身受的地方,多過我與一位現代哲學傢的共同感受,他是著名的無神論者,我與他在晚餐桌上討論過這個問題。我說我很難想象在1859年之前會有人是無神論者,不論什麼時代。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1859年齣版。“休謨呢?”這位哲學傢問道。“休謨怎樣解釋生物世界的復雜現象?”我問。“他沒有解釋,乾嗎需要什麼特彆的解釋?”他說。
培裏知道生物世界的復雜現象需要一個特彆的解釋;達爾文知道,我懷疑我的哲學傢朋友打心眼裏也知道。不過得在這裏把這個需要講清楚的是我。至於休謨,有時有人說這位偉大的愛丁堡哲學傢在達爾文之前一個世紀就把“設計論”乾掉瞭。但是他真正做的是:批評設計論的邏輯,認為“以可見的自然設計作為上帝存在的積極證據”並不恰當。對於“可見的自然設計”他並沒有提齣其他的解釋,存而不論。達爾文之前的無神論者,可以用休謨的思路這麼迴答:“我對復雜的生物設計,沒有解釋。我隻知道上帝不是個好的解釋,因此我們必須等待,希望有人能想齣一個比較好的。”我難免認為:這個立場邏輯上雖然沒有問題,卻不令人滿意,同時,盡管在達爾文之前無神論也許在邏輯上站得住腳,達爾文卻使無神論在知識上有令人滿意的可能。我希望休謨會同意我的看法,但是他的某些著作使我覺得他低估瞭生物設計的復雜與優美。年輕的博物學者查爾斯·達爾文本可以帶領他欣賞一鱗半爪,可惜達爾文到愛丁堡大學注冊的那年(1825年),休謨已經過世40年瞭。
我一直在談“復雜”、“明顯/可見的設計”,好像這些詞的意思明明可知、不假思索。在某個意義上,它們的意思的確可知——大多數人對於復雜都有直覺的概念。但是這些觀念——復雜與設計——是本書的核心,所以盡管我知道我們對於復雜、有明顯設計的事物有異樣的感受,我還是得以字句把那種感受描述得更精確一點。
那麼,什麼是復雜的事物?我們怎樣辨認它們?我們說鍾錶或飛機或小蜈蚣或人是復雜的,而月亮是簡單的,若真如此,那是什麼意思?談到復雜事物的必要條件,也許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它的結構是異質的。粉紅色的牛奶布丁或牛奶凍是簡單的,意思是說要是我們把它們一切為二,那兩半都會有同樣的內部組成:牛奶凍是均質的。汽車是異質的:車的每一部分都與其他的部分不同,不像牛奶凍。兩個半部車不能形成一輛車。這等於說復雜的事物相對於簡單的事物有許多零件,而零件不止一種。
這種異質性,或者“多零件”性質,也許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許多事物都以許多零件組成,內部結構也是異質的,卻不夠復雜。舉例來說,阿爾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Mont Blanc)由許多不同種類的岩石組成,而且它們組成的方式,使你無論在哪個地方將山劈成兩半,那兩半的內部組成都不會一樣。勃朗峰結構上的異質性是牛奶凍所沒有的,但是在生物學傢的眼中,它仍然不夠復雜。
……
序
筆者寫作本書,基於一個信念:我們人類齣現在世間,過去都認為是謎中之謎,可是現在已經不再是謎團瞭,因為謎底已經揭曉。揭謎的人是達爾文與華萊士,雖然我們會繼續在他們提齣的謎底上加些腳注,來日方長。對這個深奧的問題,許多人似乎還沒有察覺他們提齣的解答優雅而美妙,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許多人甚至不覺得那是個問題。因此我纔會寫作本書。
問題在於復雜設計。我用來寫下這些字句的電腦,內存容量達6��4萬個字節(64k),大約每個字節(byte,等於8 bits)儲存一個英文字母。這颱電腦是人們有意識設計、費勁製造齣來的産品。你用來理解我的字句的大腦,部署瞭上百億個神經元;其中有許多,大約幾十億吧,每個都以上韆條“電綫”(突觸)與其他神經元相連。此外,我們的身體有數以萬億計的細胞,在基因層次上,每個細胞都儲存瞭大量的數字信息,比我的電腦多瞭上韆倍;編碼更精確,猶其餘事。生物之復雜,隻有生物之設計比得上:生物看來都像是精心設計齣來的,機製精妙、效能卓越。這麼高明的復雜設計不該有個解釋嗎?要是有人不以為然,予欲無言。不過,我忽然轉念:不可放棄。本書就是要接引那些沒開眼的人入門,讓他們一窺生物之復雜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除瞭說生物之復雜是個需要解釋的謎題,本書另一個主要目的,是提供謎底,解開謎團。
解釋是睏難的藝術。解釋一件事,有的辦法可以使讀者理解你使用的語言,有的辦法可以使讀者打心眼兒裏覺得有那麼迴事。為瞭打動讀者,冷靜地鋪陳證據有時還嫌不足。你必須扮演辯護律師,使用律師的技巧。本書不是一本冷靜的科學著作。其他的作者討論達爾文的理論,都很冷靜,許多作品論述精彩、數據宏富,讀者應該參考。我必須招認,本書不僅不冷靜,有些篇章還是以熱情寫的;在專業科學著作中,這樣的熱情也許會招緻非議。當然,本書會鋪陳事實、進行論證,但是本書也想說服讀者,甚至讓讀者著迷——這是我的目標。我希望讀者著迷的是:我們的存在,雖然是個明白的事實,卻也是個激勵心智的謎團;這個謎團不但已有優美的答案,而且在我們的理解範圍之內,這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還有呢,我想說服讀者:達爾文的世界觀不隻在此時此地是真的;我們存在的奧秘,在已知理論中它是唯一在原則上能夠說明的理論。達爾文理論因此更令人滿意。我們可以論證:達爾文理論不隻在地球上通行,宇宙中凡有生命之處都適用。
有一點,我與職業辯護律師很不一樣。律師或政客展現熱情與信仰,是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的錶演,不見得對雇主或目標衷心信服。我沒做過這種事,以後也不會。我不一定總是對的,但是我熱切地拿真理當迴事,我絕不鼓吹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有一次我受邀到一個大學辯論協會與神創論者辯論,我還記得那次我感受到的震驚。辯論之後我們共進晚餐,我的鄰座是一位年輕女士,她在辯論中代錶神創論者,演說還算有力。我覺得她不會是個神創論者,就請她誠實迴答我為何她會代錶神創論發言。她很自在地承認隻是在磨煉辯論技巧罷瞭,她發現為自己不信服的立場辯護,更具挑戰性。看來大學辯論協會都這麼做,參與辯論的人為哪一方辯護,都是指定的,而與自身信仰無關。他們的信念在辯論中毫無地位。麵對大眾演說我並不在行,我大老遠趕來齣席,是因為我相信我受邀辯護的論題是真的。我發現辯論協會的人隻不過拿辯論題目作為玩辯論遊戲的引子,於是決心不再接受辯論協會的邀請。涉及科學真理的議題,不容虛矯辯詞。
達爾文理論比起其他科學領域的同級真理,似乎更需要辯護,理由我並不完全清楚。我們許多人不懂量子理論,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我們不緻因此而反對這些理論。達爾文理論則與“愛因斯坦理論”不同,批評者不管多麼無知,似乎都能拿它說事,樂此不疲。我猜達爾文理論的麻煩是:人人都自以為懂——莫諾 雅剋·莫諾(Jacques Monod,1910—1976),法國生物學傢,196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奬。——編者注真是一語道破。那可不?達爾文理論實在太簡單瞭;與物理學、數學比較起來,簡直老嫗能解。說穿瞭,達爾文理論不過是“非隨機繁殖”,凡是遺傳變異,隻要有時間纍積,就會産生影響深遠的後果。但是我們有很好的理由相信:簡易隻是錶象。彆忘瞭:這種理論看似簡單,卻沒人想到,直到19世紀中葉纔由達爾文與華萊士提齣,距牛頓發錶《基本原理》(Principia,1687;其中包括“萬有引力定律”)近二百年,距古希臘學者伊拉特斯提尼斯(Eratosthenes,前276—前194)測量地球圓周的實驗超過兩韆年。這麼簡單的觀念,怎麼會那麼久都沒有人發現,連牛頓、伽利略、笛卡兒、萊布尼茨、休謨、亞裏士多德這一等級的學者都錯過瞭?為什麼它必須等待兩名維多利亞時代的自然學者?哲學傢與數學傢是怎麼瞭,竟然會忽略瞭它?這麼一個豐富的觀念為什麼大部分至今仍然沒有滲入常人的意識中?
有時我覺得人的腦子是特彆設計來誤解達爾文理論的,讓人以為它難以置信。就拿“偶然性”來說吧,有人將它誇張成“盲目的”偶然性。攻擊達爾文理論的人,絕大多數以不當的熱切心情擁抱這個錯誤的觀念:達爾文理論中除瞭“隨機偶然性”之外,一無所有。而生命呈現的復雜性,活脫脫是“偶然性”的悖反。要是認為達爾文理論相當於“偶然性”,當然會認為很容易反駁。我的任務就是要摧毀這個備受歡迎的神話——達爾文理論不過是個“偶然性”理論!我們似乎生來就不相信它。另一個理由是:我們的腦子設計來處理的事件,與生物演化變遷過程中的典型事件,發生在截然不同的時間尺度上。我們能夠分辨的過程,花費的時間以秒、分、年計,最多以“10年”為單位。達爾文理論分析的,是纍積的過程;那些過程進行得非常緩慢,得上韆個或百萬個“10年”纔能完成。對於可能發生的事件,我們已養成瞭直覺判斷,可是麵對演化就不靈瞭,因為差瞭好幾個數量級。我們世故的充滿懷疑論和主觀概率理論的器官(指大腦)失靈,因為它們是在人的一生中磨煉齣來的,也是為瞭協助人過一生而形成的,最多幾十寒暑——諷刺的是,這是拜演化之賜。我們得動員想象力,纔能逃脫熟悉的時間尺度構築的牢籠——我會設法協助讀者。
我們的腦子似乎天生抗拒達爾文理論,第三個原因齣在我們自己的成功經驗:我們是有創意的設計人。我們的世界充滿瞭工程、藝術的業績。復雜的優雅皆是深思熟慮、精心設計之象。這個觀念我們習以為常。這大概是信仰某種超自然神最有力的理由,自有人類以來絕大多數人都懷抱這一信仰。達爾文與華萊士以極大的想象實現跳躍,纔能超越直覺,看齣復雜“設計”從原始的簡樸中中興的另一條路——你瞭解之後,就會認為那是條(比超自然神)更為可能的道路。這個跳躍實在太難完成瞭,難怪直到今天還有許多人不願嘗試。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幫助讀者完成這一跳躍。
作傢自然希望自己的書影響深遠,不隻是曇花一現。但是每個倡導者除瞭強調自身立場的永恒麵相,還得迴應當代對手的觀點,不管是真正的對手,還是錶麵的對手。這樣做頗有風險,因為今日各方交戰得不可開交的論證,有些也許幾十年後就完全過時瞭。這個矛盾常有人舉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為例:第一版比第六版高明多瞭。因為《物種起源》齣版後引起許多批評,達爾文覺得必須在後來的版本裏有所迴應,那些批評現在看來完全過時瞭,於是達爾文的迴應不僅妨礙閱讀,有時還誤導讀者。盡管如此,當代流行的批評,即使我們覺得可能不過曇花一現、不值一提,也不該縱容自己完全視而不見。因為對批評者我們應有起碼的敬意,而且也要為搞昏頭的讀者著想。雖然我對本書哪些篇章終將過時自有主見,讀者——與時間——纔是裁判。
我發現有些女性朋友認為使用“男性”代名詞“他”或“他們”就錶示有意排除女性,這讓我很苦惱。要是我想排除什麼人,我想我寜願排除男人——好在我從未想過排除什麼人。有一次我試著使用“她”稱呼我的抽象讀者,一位女性主義者就抨擊我“故作姿態”(patronizing condescension),她認為我應該用“他/她”或“他的/她的”。要是你不在意文字,不妨那樣做。但是,要是不在意文字,就不配有讀者,無論哪個性彆。我在本書中迴歸英文代名詞的正常規範。我也許會以“他”稱呼讀者,但是我不認為我的讀者就是男性,法文中“桌子”是陰性詞,法國人也不會把桌子當作女性吧?事實上,我相信我經常認為我的讀者是女性,但是那是我個人的事,我可不願讓這樣的考慮影響我使用母語的方式。
理查德·道金斯
牛津,1986
《地球上*偉大的錶演:進化的證據》是英國著名生物學傢道金斯的又一部經典佳作。道金斯在書中運用大量跨學科的故事,數百幅精美圖片以及考古學,物理學,化學,胚胎學,數學模型,嚮我們證實:進化不僅是一個理論,而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它有著驚人的力量、簡潔和美好;進化和我們同在——在我們內部、在我們身邊、在我們之間;它的工作成就嵌在萬古的岩石中,在包圍我們的無窮無盡的、*美麗、*奇異的生命形式中,這毫不意外——這是通過非隨機自然選擇的進化的直接結果——這是小鎮裏唯*的遊樂、地球上*偉大的錶演。
評分自私的基因(道金斯經典作品三十周年紀念版)
評分吾消費京東商城數年,深知各産品琳琅滿目。然,唯此寶物與眾皆不同,為齣淤泥之清蓮。使吾為之動容,心馳神往,以至茶飯不思,寢食難安,輾轉反側無法忘懷。於是乎緊衣縮食,湊齊銀兩,傾吾之所有而能買。東哥之熱心、快遞員之殷切,無不讓人感激涕零,可謂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當仁不讓世界充滿愛。待打開包裹之時,頓時金光四射,屋內升起七彩祥雲,處處皆是祥和之氣。吾驚訝之餘甚是欣喜若狂,嗚呼哀哉!此寶乃是天上物,人間又得幾迴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禱告後與人共賞此寶。人皆贊嘆不已,故生此寶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價比之慨,且贊吾獨具慧眼與時尚品位。産品介紹果然句句實言,毫無誇大欺瞞之嫌。實乃大傢之風範,忠義之商賈。
評分物流非常快,書本完好無損,贊贊贊
評分京東快遞給力,省時省力省心
評分質量很好,當我們開始自我思考的時候可以看看
評分——話說,為啥平均一定要湊滿二十字呢?下次得準備一個小尾巴瞭?。
評分喜歡這套封麵
評分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