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碑帖国学集字系列》图书共八册,分别为《颜真卿勤礼碑集国学经典》《颜真卿多宝塔碑集国学经典》《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集国学经典》《赵孟頫胆巴碑集国学经典》《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集国学经典》《张猛龙碑集国学经典》《曹全碑集国学经典》《乙瑛碑集国学经典》。本套书法集字系列丛书中的创作内容皆节选自《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名著中的经典词语、对联、句子,同时附原文赏析。书中每幅作品配作品图,配合单字放大图片,便于对照临摹单字及作品临摹。本系列图书可以让读者学习书法、练习集字创作的同时,学习、欣赏国学名著。
孔顼,山东济南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研修班。自幼学习书法,习书二十余载,早期从汉隶、魏碑入手,兼擅行、草书,五体皆通。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各类展览中获奖。多年从事书法艺术教育相关工作,曾编写过多部书法教育与书法欣赏类图书。现为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将军书画院高级书画师。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衡量,这本字帖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不同阶段需求。它不像有些字帖那样只有放大字样,而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尺寸阶梯。大部分篇幅是标准的中楷尺寸,适合日常练习和把握结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部分关键的、结构变化微妙的字上,额外提供了特写或放大的局部图示。这些局部图清晰地展示了笔画的起收和转折处的细微处理,这在临摹碑帖时是最容易被忽略或误读的地方。我过去常常对着原碑帖研究半天也找不到感觉的某个笔画,在这本字帖的局部放大下,瞬间豁然开朗。此外,书中的讲解部分(如果可以称之为讲解的话)非常克制,没有过多冗余的理论灌输,而是用最简洁的图示或关键点提示来指导练习,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非常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对高效学习的需求。它把学习的主动权牢牢地交还给了练习者本人。
评分当我真正开始临摹时,才发现这套字帖的选帖标准之高,简直让人惊叹。我一直对魏碑的雄强之美情有独钟,但市场上很多号称“魏碑精选”的字帖,选取的往往是那些笔画过于夸张或者结构略显松散的版本,初学者很容易被带跑偏,形成浮躁的习气。然而,这本《张猛龙碑》的选字范例,却明显经过了极其审慎的挑选和编排。它似乎更侧重于展现“龙颜”的端庄、匀称和内蕴的遒劲,而不是一味追求侧锋的险峻。每一字的结构都处理得稳健有力,起笔、行笔、收笔的提按顿挫清晰可见,为初学规范提供了绝佳的范本。尤其是一些关键笔画,如横的收尾和竖的弧度处理,书写者都清晰地勾勒出了运笔的轨迹,这对于我这种在笔法转换环节经常感到困惑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是简单地复制碑文,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老师,将碑帖的精髓进行了提炼和重组,让学习者能够快速抓住其神韵所在,避免了直接面对原碑时那种无从下手的茫然感。
评分这本字帖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太考究了!初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封面和内页纸张的质感所吸引。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完全没有普通印刷品那种冰冷的廉价感。装帧的处理也非常精细,书脊的胶装和装订都牢固可靠,让人感觉这本书是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特别是侧边裁切的工艺,平整光滑,拿在手里份量十足,体现出制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之前买过一些其他系列的碑帖,往往是那种亮白纸张,墨色印上去显得漂浮,但这一本的纸张对墨色的承载力非常好,即使用普通的中楷笔蘸饱墨水书写,也几乎看不到洇墨的现象,这对于练习者来说简直太友好了。而且,字帖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讲究,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足够大的书写空间,又使得整体看起来疏朗有致,不会让人感到拥挤或压抑。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置于书房中陈列的文房雅玩。我甚至会花一些时间去欣赏它的整体设计感,而不是急于下笔,光是翻阅欣赏就能感受到一种心境的沉淀。可见,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是下了大功夫的,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产品可比拟。
评分与其他市面上主打“快速入门”或“速成”的字帖相比,这套字帖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坚定的气质,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读者:“书法之道,在于积累和浸润,莫求速成。” 这种态度非常打动我。我发现自己在使用它的时候,节奏会自然而然地放慢下来。我不再急于求成,而是专注于每一个字的“精气神”是否到位。这种慢下来的过程,反而让我的心境更加平和,也让我的练习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当我不再将临摹视为一项任务,而是看作一种与古人精神交流的方式时,进步便悄然而至。整本书所营造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持有一种敬畏之心和传承之责的氛围,使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小小的“精神沐浴”。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某种精神导师,引导着学习者走向更深远的艺术境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笔画模仿上。
评分书中的国学经典内容选取角度非常独特,完全没有落入俗套,这让我倍感惊喜。很多字帖为了凑数,选的都是耳熟能详的千字文或者弟子规,虽然寓教于乐,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来说,新鲜感不足。而这本集字帖,所选用的国学篇目,似乎更偏向于文人雅士推崇的那些境界更高、意境更远的古籍片段。我注意到其中有一些关于哲学思辨和自然哲理的论述,这些内容的文字本身就蕴含着深沉的文化底蕴,与张猛龙碑那种浑厚、庄严的书风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书写这些内容时,你会不自觉地被文字的深意所牵引,笔下的线条也仿佛带上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考的深度。这不仅仅是一次书写练习,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它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机械地模仿笔画,而是真正进入了古人所处的文化语境之中,体会“书为心画”的真正含义。这种将书法训练与国学熏陶紧密结合的编排方式,实在高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