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是《大学书法教材系列》配套普及《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汉 曹全碑》法教材,《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汉 曹全碑》从历代数千种碑帖中精选出50余种经典碑帖,每种碑帖独立成册,每册皆括二章及附录:第1章针对每一种碑帖笔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包括单钩摹、双钩摹、临写训练和综合练习;第二章为书法作品创作样式例举;附录是学习书法的必要准备及有关常识。编撰《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的目的是让想学书法的人们“从零学书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当代科技高速发展,电脑键盘输入替代了笔写汉字。由此,书写汉字从实用走向了艺用,为实用而书写汉字的时代渐行渐远,人们提起笔写字主要是为了书法艺术。每一位中国人与汉字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血缘。练字可以静心,书法艺术是中国人用来自我修养身心的好方式、方法。于是,学书法者越来越多。
随着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书法必修课,众多家长为辅导孩子学书法,也开始了解书法,学习书法。然而,中国书法教学千百年来是以写字教学为基础的,即通过基本点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教学将字写好。写字是书法的基础,书法是使用汉字书写的艺术,必定有其自身独立的艺术语言体系,就像文学是使用汉字写作的艺术一样。
文学是通过对汉字的遣词造句构成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打动人心。那么书法是通过什么来打动人心的呢?书法是通过笔法、字法、章法等构成的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打动人心的。文学和书法都是使用汉字进行创作的,文学是使用汉字文意创作的艺术,书法是使用汉字书意创作的艺术。
书法的书意包含在笔法、字法、章法艺术语言之中。其中,笔法是书法艺术之灵魂。书法艺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笔法中的提、按、顿、挫,顺势贯气,通过这些要素来构成书法笔法中的生命律动,同时将书写者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所谓“书如其人”也。所以古人说:书法之难,难在笔法。
作者简介
洪亮,又名传亮,号九牛,祖籍安徽绩溪,1961年4月生于浙江安吉。历任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书法》执行编辑。2005年至今在国内外大学讲学。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委员、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导师、美国费佛尔大学孔子学院名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02014年8月,洪亮工作室书学研究会在清华大学成立。2015年6月,北京洪亮书画艺术馆开馆。出版专业图书76种。
宣水英,1963年生于浙江德清,1982年毕业于浙江幼儿师范。喜爱书法,初学唐楷《玄秘塔碑》《勤礼碑》,汉隶《曹全碑》等,主攻隶书。2014年8月进入清华美院中国书法艺术名家工作室洪亮书法高研班学习。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笔法解析与摹临
一、摹与摹写的几种方法
二、临与临写的几种方法
第一节 点的形态与书写方法
一、竖点
二、横点
三、撇点
四、有关点的综合练习
第二节 横的形态与书写方法
一、方起雁尾长横
二、圆起平头雁尾长横
三、圆起曲头雁尾长横
四、圆起圆收平横
五、有关横的综合练习
第三节 竖的形态与书写方法
一、圆起圆收直竖
二、弯尾竖
三、有关竖的综合练习
第四节 撇的形态与书写方法
一、斜弧撇
二、竖弧撇
三、有关撇的综合练习
第五节 捺的形态与书写方法
一、长捺
二、撇折捺
三、有关捺的综合练习
第六节 钩的形态与书写方法
一、横钩
二、竖钩
三、弧弯钩
四、戈钩
五、竖折钩
六、耳钩
七、有关钩的综合练习
第七节 挑的形态与书写方法
第八节 折的形态与书写方法
一、横折
二、竖折
三、有关折的综合练习
第二章 常用书法作品样式例举
一、中堂
二、斗方
三、横幅
四、条幅
五、对联
六、扇面
七、条屏
八、手卷
九、册页
附录:学习书法的必要准备及有关常识
一、笔墨纸砚的选择
二、字帖的选择
三、执笔方法
四、执笔书写
五、书写方法
前言/序言
《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是《大学书法教材系列》配套普及本书法教材,本书从历代数千种碑帖中精选出50余种经典碑帖,每种碑帖独立成册,每册皆括二章及附录:第一章针对每一种碑帖笔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包括单钩摹、双钩摹、临写训练和综合练习;第二章为书法作品创作样式例举;附录是学习书法的必要准备及有关常识。编撰《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的目的是让想学书法的人们“从零学书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当代科技高速发展,电脑键盘输入替代了笔写汉字。由此,书写汉字从实用走向了艺用,为实用而书写汉字的时代渐行渐远,人们提起笔写字主要是为了书法艺术。每一位中国人与汉字都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血缘。练字可以静心,书法艺术是中国人用来自我修养身心的最佳方式、方法。于是,学书法者越来越多。
随着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书法必修课,众多家长为辅导孩子学书法,也开始了解书法,学习书法。然而,中国书法教学千百年来是以写字教学为基础的,即通过基本点画、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的教学将字写好。写字是书法的基础,书法是使用汉字书写的艺术,必定有其自身独立的艺术语言体系,就像文学是使用汉字写作的艺术一样。
文学是通过对汉字的遣词造句构成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打动人心。那么书法是通过什么来打动人心的呢?书法是通过笔法、字法、章法等构成的艺术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打动人心的。文学和书法都是使用汉字进行创作的,文学是使用汉字文意创作的艺术,书法是使用汉字书意创作的艺术。
书法的书意包含在笔法、字法、章法艺术语言之中。其中,笔法是书法艺术之灵魂。书法艺术语言的最基本要素是笔法中的提、按、顿、挫,顺势贯气,通过这些要素来构成书法笔法中的生命律动,同时将书写者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所谓“书如其人”也。所以古人说:书法之难,难在笔法。
2005年,我开始编写《大学书法教材系列》就一直在思考书法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诸如执笔法,点画的基本笔法与基本形态及其变化原理,点画之间的构成原理,等等。这些问题在2011年陆续出版的《大学书法教材系列》中讲述与解析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得到业内好评。2013年我的工作室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办了第一期书法高级研修班,以培养研究型书家为目标,招收了全国各地的26位书法家共同研究书法笔法、字法、章法等艺术语言。学员们按教学要求研究书法本体语言,临摹经典碑帖,撰写研究性文章近百篇,发表在书法专业报刊上,还在《书法报·书画天地》开设了《说临谈创》专栏。2014年我的工作室第二期开班,目标就是培养研究型书家团队。
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让我们这批研究型书家参与写一套浅显直白的与《大学书法教材系列》配套的普及本书法教材。这个想法得到了北京艺美联艺术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彦伟先生的大力支持。我们共同研究并策划了这套《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
《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中之“临析”就是“临摹分析”。现代汉语大多是双音节词,“临摹”一词在现代语中指“模仿(书画),临摹碑帖”。书法中的“临摹”概念是从古代汉语中来的,古代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临摹”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概念,即“临”与“摹”。临是临写,摹是摹写。摹是临的基础,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书法的方法。在对经典碑帖笔法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单钩摹、双钩摹和临写训练,达到对书法笔法的真正理解与把握。
在《经典碑帖笔法临析大全》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西泠印社执行社长、中国美院教授刘江先生,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协理事李刚田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院长、中国书协理事骆芃芃女士的热情指导和帮助,深表感谢!胡惠芳女士和美编高扬先生付出了大量劳动,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和错漏之处,同行和读者们如有发现,敬请及时提出意见,并敬请通过电子邮件告知我,以便及时修正。谨表谢意!
《汉魏六朝书法艺术探微:从篆隶到楷书的演变》 本书导言: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如同中华文明的脉络,蜿蜒曲折,气象万千。本书聚焦于汉魏至六朝这一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变革与成就。我们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力求抓住核心脉络,探讨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必然性,隶书的成熟与鼎盛,以及楷书萌芽、发展直至最终定型的关键性飞跃。这是一个充满创造力与探索精神的时代,书法从实用性的书写工具,逐渐升华为独立的美学载体。 第一章:秦汉书风的奠基与转型——从篆书到隶变的深度解析 本章将首先回顾秦代统一文字背景下小篆的规范化及其艺术特征。我们将探讨小篆结构上的对称美、线条的圆润感,以及它作为官方正书所承载的庄重感。 随后,我们将把焦点转向一个决定中国书法史走向的重大变革——隶变。隶书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社会经济发展、书写效率需求提升的必然产物。本章将详细分析隶书在结构上的“蚕头雁尾”特征,笔画的扁平化处理,以及波磔(尤其是捺笔)的运用如何打破了篆书的匀称感,注入了雄健、开阔的生命力。 我们会选取汉碑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乙瑛碑》、《史晨碑》等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它们在不同地域、不同书手手中所展现出的风格差异。例如,某些碑刻侧重于古朴雄浑,而另一些则更显秀逸洒脱。这种多样性恰恰体现了隶书在成熟期百花齐放的面貌。我们将深入探讨“八分书”的艺术内涵,理解“分”字的含义,及其在汉代碑刻中对空间布局的深刻影响。 第二章:魏晋风度的体现——隶书的终结与楷书的曙光 进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与玄学清谈之风,共同塑造了一种独特的“魏晋风度”。这种风度深刻地烙印在了书法艺术之中。在这一阶段,隶书的笔法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趋向于简化与便捷。 本章的核心在于探究楷书的早期形态——“章草”的演变。章草作为隶书与今草之间的过渡形态,它保留了隶书的波磔,却开始使用连带和草写手法,预示着笔画的进一步简化和书写的速度提升。我们将分析张芝、钟繇等人的贡献,如何将书写从刻石的凝滞中解放出来,转向对实用性与抒情性的结合。 楷书的萌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章将系统梳理楷书在隶书笔画简化和体势结构调整中的关键节点。重点分析楷书早期的“隶楷”形态,即笔法中仍然残留着隶意的楷书写法。我们将考察这一时期碑刻、墓志等材料,揭示楷书是如何在实用需求下,逐步确立起“横平竖直”的基本准则,并形成稳定的结构模式。 第三章:北碑的雄强与南帖的秀逸——南北朝对峙中的书法面貌 南北朝的分裂,导致了中国书法艺术在地理和文化上出现了鲜明的“南、北”分野,这为后世书法风格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北碑的震撼力: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因佛教的兴盛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催生了气势磅礴、造型奇特的“北碑”风格。本章将集中研究北魏时期的墓志铭,尤其是“楷书初期”的代表作品。我们将分析北碑的特点:笔画方峻、结体紧密、用笔方折多于圆转,线条具有强烈的雕刻感和内在的力量感。对《张玄墓志》、《魏碑墓志群》等进行细致的笔法剖析,探讨其笔画中蕴含的古拙之美与率真之气。 南帖的雅致: 与北方的雄强相对,南朝(宋、齐、梁、陈)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推崇王羲之、王献之所代表的“书韵”。本章将深入探讨“二王”书风在南朝的继承与发展。南朝书法更注重笔法的精妙、结体的妍美和气韵的流动,追求一种内在的“风流倜傥”。我们将通过对南朝刻本、拓本的研究,阐释其线条的流畅性、结构的舒展性,以及情感表达的含蓄性。 第四章:书写工具与媒介对风格的影响 书法风格的形成,不仅受时代精神影响,也与书写的载体和工具息息相关。本章将提供一个横向的视角,分析不同媒介如何塑造了特定的书风。 我们将对比分析“刻石”、“书简”、“绢本”在审美效果上的差异。石刻的碑帖(如汉隶、北魏楷书)由于凿刻的限制,往往呈现出方硬、厚重的质感,笔画的起收被强调;而纸、绢上的书写(如王羲之的尺牍)则更能展现笔毫的提按顿挫、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书写者瞬间的情感波动。 我们还将讨论“章法”在不同载体上的应用。碑帖的篇幅通常较大,要求通篇气势连贯;而尺牍则更注重局部的精妙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亲切感。这种媒介差异,是理解汉魏六朝书法风格多元性的重要钥匙。 结语:中古书法的遗产与启示 汉魏六朝是中国书法艺术完成从“实用”到“艺术”质变的决定性阶段。隶书的成熟奠定了汉字结构规范的基础,而楷书的最终确立,则为后世数千年书法艺术确立了主导范式。本书力求通过对这一关键时期的深入梳理,帮助读者理解书法艺术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规律,认识到每一个书体的诞生,都是时代的精神、实用的需求与书写者不懈探索的完美结合。我们期望读者在阅读完本书后,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去欣赏和理解中国古典书法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