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碑帖经典:北魏墓志一 元桢墓志穆亮墓志夫人王氏墓志元显俊墓志司马绍墓志孟敬训墓志等

历代名家碑帖经典:北魏墓志一 元桢墓志穆亮墓志夫人王氏墓志元显俊墓志司马绍墓志孟敬训墓志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钝之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墓志
  • 北魏
  • 中国书法
  • 古代书法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元桢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55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28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名家碑帖经典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原帖放大展示,既可观摩作品的原汁原味,也可对照品读临习。
  精印特色,底本上佳,还原逼真,以高清彩色印刷再现碑帖原貌。
  适合书法爱好者及入门者临摹选用,实用面广。

内容简介

  墓志是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碑文,其内容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仕宦和韵语颂辞等。北魏时期的墓志绝大多数是与死者同时代的人所写,所记内容真实,可作历史资料,也是确定墓葬年代的依据。墓志分上下两层,上层称为『盖』,下层称为『底』。底部刻有墓志铭,盖上刻有标题。
  墓志始于秦汉,迄今发现*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东汉晚年和西晋墓中或有与墓志相近的方版和小型墓碑,但皆不自名墓志。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镑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北魏以后,方形墓志始成定制。唐宋以后人皆可有墓志,而北魏一般只有王室成员或者重要人物才有墓志。墓志对补充、纠正史书,能起相当大的作用。
  《北魏墓志》分为三册,所选的墓志品种兼顾不同书法风格。有的写刻皆精,颇见笔意,如《张玄墓志》《元桢墓志》;有的结字奇崛,体势开张,如《李璧墓志》《元显儁墓志》;有的浑厚古朴,平中见奇,如《鞠彦云墓志》《崔敬邕墓志》等。北魏墓志的书风一作一貌,无论是在书法艺术上还是在史料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元桢墓志》全称《使持节镇北大将军相州刺史南安王元桢墓志铭》,刻于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四九六),一九二六年出土于洛阳城北高沟村。志高七十一厘米,宽七十一厘米,志文十七行,满行十八字。其笔画茂实刚劲,结体紧峻,意态恣肆,气势雄奇,属于北魏中期的典型碑刻。
  《穆亮墓志》全称《太尉领司州牧骠骑大将军顿丘郡开国公穆文献公亮墓志铭》,刻于北魏景明三年(五○二),一九二五年河南洛阳城东北西山出土。志高六十六厘米,宽五十九厘米,志文二十行,满行二十二字。书法俊美挺劲,笔昼壮实,结体谨严,形态多呈方形,气势稳健大度,为北魏前期墓志的一种表现。
  《夫人王氏墓志》全称《魏黄銊大将军太傅大司马安定靖王第二子给事君夫人王氏之墓志》,北魏永平二年(五○九)立,一九二五年由洛阳城北徐家村出土。志高五十六厘米,宽六十四厘米,志文二十行,满行十八字。书法挺秀,为楷书佳作。
  《元显儁墓志》,刻于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五三一),一九一七年河南洛阳出土。志高七十五厘米,宽五十六点五厘米,志文十九行,满行二十一字。书法用笔方圆皆备、爽洁峻利、秀润严整,结体精紧茂密、秀逸多姿,极富韵致。
  《司马绍墓志》全称《魏故宁朔将军固州镇将镇东将军渔阳太守宣阳子司马元兴墓志铭》,刻于北魏永平四年(五一一),清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出土于河南省孟县,后佚。志高五十八点五厘米,宽四十八厘米,志文十七行,满行二十二字。运笔方圆兼顾,峻利劲健,体势茂密,章法布局粗细、大小错落有致,富有自然之姿。
  《孟敬训墓志》全称《魏代扬州长史南梁郡太守宜阳子司马景和妻墓志铭》,刻于北魏延昌三年(五一四),清乾隆二十(一七五五)年河南孟县八里葛村出土,原石已佚。志高五十点五厘米,宽五十点五厘米,志文二十行,满行二十一字。多用方笔,锋芒毕露而不失于纤弱,结体逸宕而富有韵致。
  《刁遵墓志》全称《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铭》,刻于北魏熙平二年(五一七),清雍正年间在河北省南皮县出土,出土时已残。志高约八十厘米,宽七十厘米,志文二十八行,满行三十三字。用笔方圆结合,遒劲有力,字形端正,结体茂密,圆腴厚劲,具有端庄古雅之美。
  《崔敬邕墓志》全称《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太中大夫临青男崔公之墓志铭》,刻于北魏熙平二年(五一七),清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在河北安平出土,不久即毁。志文二十五行,满行二十九字。用笔圆浑纵劲,结体淳雅古朴,风格妍丽多姿,有『六朝志石之冠』的美誉。

内页插图


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魏晋风度与碑刻艺术的交融 图书名称: 汉字演变中的艺术高峰:魏晋南北朝书法精品集萃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中国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独特面貌与辉煌成就。此阶段正值中国文化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佛教的兴盛、民族的交融以及士人精神的觉醒,共同塑造了异于秦汉古朴,又区别于隋唐规范的“魏晋风度”。本书将焦点集中于那个承上启下、流光溢彩的时代,通过精选的代表性书迹,系统梳理和阐释该时期书法艺术的核心特征、风格流变及其深远影响。 一、 时代背景与精神内核:从汉隶到魏晋的转型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转型期”。汉代雄浑的隶书在东汉末年开始向成熟的楷书过渡,这个过程充满了探索与试验。本书首先会概述这一历史背景,阐述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士人群体的精神追求如何投射到笔墨之上,形成了追求自然、率真、洒脱的书风。这种“魏晋风度”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技巧,更是一种哲学思辨和生命态度的体现。我们将重点分析这种精神如何孕育出如王羲之、郗超等名家,并最终在碑刻艺术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二、 北朝碑刻的雄强与质朴:异域文化与汉风的碰撞 本书将大量篇幅献给北朝的碑刻艺术,特别是北魏时期的墓志铭和摩崖造像题记。虽然您提供的原书中包含了部分北魏墓志,但本书将从更宏观的视角,考察北朝书法的整体面貌,避免与原书内容重复,而是聚焦于那些不常被大众关注,但对研究碑学至关重要的作品。 北朝书法,特别是太和、景明时期的碑刻,以其方笔、古拙、雄健的特点著称。这种风格深受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线条饱满,结构开张,具有强烈的生命力。我们将剖析《郑文公碑》(代表北魏晚期成熟的楷书风格)、《龙门二十品》(展现隶意向楷书过渡的生涩与力量)的艺术成就,重点探讨如何从这些刻石中读出胡汉交融的文化张力。 本书不会过多纠缠于元桢、穆亮等具体个案(这些内容已包含在您的原书中),而是会引入例如《崔敬道墓志》(展现北魏晚期向楷书过渡的精妙笔法)、《高贞碑》(体现魏碑的方峻之美)等具有代表性的、但风格迥异的碑刻,对比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北碑风格差异,揭示北碑艺术在“拙”与“美”之间的微妙平衡。 三、 南朝的“二王”与帖学的成熟 与北朝的雄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朝士族社会推崇的“帖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行草书。本书将详细解析王羲之如何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尽善尽美”的书法典范。我们将从王羲之的书法思想(如“取妍于隶,取势于草”),解析其用笔的提按顿挫、结体的欹侧呼应,重点分析《兰亭集序》(虽为摹本,但其精神内核无可替代)的结构布局与墨韵变化,并将其与同时代的其他名家如谢安、卫夫人等人的风格进行比较,确立帖学体系的地位。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将聚焦于那些被后世碑学研究者忽略的、但对帖学发展至关重要的手札精品,例如某些出土的早期墨迹(如永字八法图的雏形),用以展示在王羲之光芒下,其他士人如何在继承中有所创新。 四、 字体演变中的书法史观 本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构建一套清晰的魏晋南北朝字体演变图谱。我们将对比分析当时官方文书(如简牍、尺牍)中的草书(章草向今草的演变,如《急就章》局部),官方碑刻中的楷书(从隶意到方整的过渡),以及民间书写中的行书(注重实用性的洒脱)。 我们会系统比较南帖与北碑在笔法上的差异:北碑的“金石气”多以中锋为主,笔画粗壮有力,转折处方硬;而南帖的“笔墨气”则讲究侧锋与提按,线条灵动,富有韵致。这种对比分析,有助于读者理解“碑帖之争”的历史源流,并能更全面地把握魏晋书法的艺术价值。 五、 结语:魏晋风度对后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书法史上一个孕育了无限可能性的时代。它既确立了楷书的最终形态,又将行草推向了自由抒情的顶峰。本书的最终部分将简要论述这种书风如何深刻地影响了隋唐的法度森严与宋代的意趣横生,为后世书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通过对大量高清精选拓本和墨迹的细致解读,本书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研究者提供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富于审美享受的阅读体验,全面展现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雄健、飘逸与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长期练习书法,尤其是想从唐楷中跳脱出来寻找“魏晋风骨”的同道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及时雨。现在很多书法爱好者总是在唐楷的窠臼里打转,缺乏那种大开大合、气势磅礴的底蕴。而这本书里的碑刻,那种浑厚、古朴、甚至带有一丝“金石气”的韵味,能瞬间打通你对用笔力的理解。我试着临摹了其中几方墓志的局部,那种需要全身心的力量去“入石”的感觉,是在临摹唐人写经本中体会不到的。它的结构处理非常大胆,常常在方正中寓险绝,在拙朴中藏精妙。这种“拙胜于巧”的审美,正是当下书法界所亟需回归的精神内核。这本书的装帧虽然传统,但内容之“新颖”——对于渴望突破的练习者而言——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厚重的纸张,细腻的墨色还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的对话。尤其是那些魏碑的经典拓本,那些刀法遒劲、结构严谨的字迹,在光影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历史厚重感。我个人对魏碑的研究兴趣颇浓,但市面上很多资料要么是模糊不清的影印件,要么是经过过度数字化的版本。这本书却能将原作的肌理、飞白、甚至是纸张的残损都清晰地呈现出来,这对于书法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无价之宝。光是看着那些如刀刻斧凿般的笔画,我就能感受到北魏时期书家们那种气吞山河的气势。那种雄浑中蕴含的内敛,那种朴拙里透出的法度,确实是后世难以企及的巅峰。如果说要挑剔一点,也许是希望附带的释文能够更加详尽一些,但就其作为“碑帖经典”的本身而言,它已经做到了极致的尊重和还原。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纸张和装帧处理,绝对是顶级水准的投入。现在的出版物,很多为了压缩成本,在墨色和纸张的选择上总是差那么一点火候,无法真正体现出碑刻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但这本《历代名家碑帖经典》系列,显然是用心之作。墨色浓郁而不板滞,线条的粗细变化、涩滞感都被忠实地保留了下来。在看那些著名的如元桢、司马绍等墓志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刻工在坚硬的石头上凿刻时的那种阻力,这种“触感”的传递,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让你“看”书法,更是让你“感悟”金石之美。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的收藏价值也大大提升,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极具艺术品位的摆设。

评分

作为一位对中古史有着浓厚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我发现这本书的文献价值也相当可观。我们都知道,北魏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从这些墓志的题款、铭文内容,乃至其书写风格中,都能窥见胡汉文化交融的痕迹。这本书的选材角度很刁钻,它挑选的碑刻,大多是那些流传较广、但细节处理上往往被忽略的重器。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处墓志的隶书笔意残存,那说明书写者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依然保留着对隶书笔法的依赖和影子。这为研究中古时期书体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如果能配上更深入的考据性文字说明,那就完美了,但仅就其提供的清晰图像而言,已经足够我进行初步的推敲和把玩了。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买这本书是冲着其中收录的几篇特定墓志去的,想着能补足我目前资料库里的空白。没想到,当我真正沉浸进去后,被整体的编排和选材的精妙所折服。这本书不仅仅是把墓志的图像堆砌在一起,它似乎在用一种无声的方式讲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变迁。每一方墓志,都像是凝固的时间胶囊,里面的楷书,有些稚拙自然,有些则已经显露出向成熟楷书过渡的端倪。这种跨越式的对比,让我对北魏书法的发展脉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是几位身份显赫的家族成员墓志,其用笔和章法都透露出那个时代贵族阶层对“尚武”与“尚雅”的矛盾追求,非常耐人寻味。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出了单纯的书法帖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可视化的历史读本。

评分

很喜欢这套北魏墓志, 整体印刷比较清晰,既欣赏书法,又能了解历史人物。

评分

好好好,买买买,满分好评,感谢京东,这次是活动买的,相当划算,第二天就收到了,自从来京东买书以后就不去其他地方了。

评分

很喜欢这套北魏墓志, 整体印刷比较清晰,既欣赏书法,又能了解历史人物。

评分

好好好,买买买,满分好评,感谢京东,这次是活动买的,相当划算,第二天就收到了,自从来京东买书以后就不去其他地方了。

评分

书很不错,包装的也很好,印刷清晰,内容也好,确实是想要的。经典,经典!

评分

好好好,买买买,满分好评,感谢京东,这次是活动买的,相当划算,第二天就收到了,自从来京东买书以后就不去其他地方了。

评分

魏碑不愧是经典,字体俊美很有气势,中国书店这套印刷很棒,超级满意!要好好练字了

评分

魏碑不愧是经典,字体俊美很有气势,中国书店这套印刷很棒,超级满意!要好好练字了

评分

魏碑不愧是经典,字体俊美很有气势,中国书店这套印刷很棒,超级满意!要好好练字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