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书金刚经(无缺字放大本)

柳公权书金刚经(无缺字放大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璐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金刚经
  • 柳公权
  • 字帖
  • 佛教
  • 经典
  • 艺术
  • 文化
  • 放大本
  • 唐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ISBN:9787805687506
商品编码:11130134962
出版时间:1997-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杨璐 主编 定  价:26 出 版 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年01月01日 页  数:216 装  帧:平装 ISBN:9787805687506 《柳公权书金刚经:无缺字放大本》无目录

内容简介

据《大般若经二会·摄受品》载,佛家有十法行,即对佛典的爷擰、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讽诵、开演、思维、修习等,其中“书持”为“十法行”之首要,即为书条佛经。中国书法家所书佛经很早者,相传为东晋王羲之书《佛遗教经》(其“无缺字放大本”已于本系列法帖中出版),其后有有名的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至唐代佛教盛行,有柳公权书《金刚经》。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七七八),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八六五》。官至太子少师,后以太子太保致仕,封河东郡公,故又称“柳少师”、“柳河东”。工书法。据《后唐书》本传载,柳公权书写“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有钟、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该书是至今得见的柳公权很早的书法,刻于唐长庆四年(八二四),时年作者四十七岁,任穆宗侍书学士,是柳体楷书前期精品。刻石毁于宋代,但据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称:《金刚等
翰墨丹青,心经妙义——《唐代楷书经典选粹:欧颜柳赵》 一、引言:盛唐气象,楷书典范 中国书法,乃民族之瑰宝,五千年文脉之载体。自秦篆开创,历经汉隶之雄浑,魏晋风骨之飘逸,直至隋唐,楷书体系臻于成熟,气象万千,蔚为大观。唐代,国力鼎盛,文化昌隆,书法艺术亦随之攀上新的高峰。彼时,诸家并秀,流派纷呈,其中“欧、颜、柳、赵”四大家,尤以其鲜明的个性与卓越的艺术成就,共同构筑了后世楷书学习的圭臬与典范。 本书《唐代楷书经典选粹:欧颜柳赵》,并非单一作者的作品汇编,而是一部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研习盛唐至元初楷书高峰的书法范本与理论探索合集。它精选了四位楷书巨匠最具代表性、艺术价值最高、学习借鉴意义最深的作品,以期带领读者领略不同时代背景下,大家对“法度”与“性情”的完美融合。 本书的编纂宗旨,在于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楷书学习路径。我们深知,楷书乃书法之“正宗”,是功力的基础。唯有精研诸家之精髓,方能取法开阔,不囿于一家一派。 二、内容篇章结构与精要 本书结构严谨,共分四大部分,辅以导论与结语,力求内容详实,图版精美。 第一部:欧阳询——险劲峭拔,法度森严 (一)欧体源流与时代背景: 欧阳询(约557—641年),初唐楷书的开创者之一,其书法以“险绝”著称。他身处隋唐之际,法度严谨,深得北碑精髓,同时融入南帖的秀逸。本书首先追溯了欧阳询的师承,重点分析了他在北碑(如龙门二十品)中汲取“骨力”的过程。 (二)精品解析:《九成宫醴泉铭》的结构奥秘: 本部分将核心聚焦于《九成宫醴泉铭》。 1. 结构分析——“三十六法”的体现: 我们将拆解《九成宫》中横画的轻重变化、点画的呼应关系,特别是其标志性的“之”字形的险中求稳。书中将详细图解“中宫紧敛,四面开张”的布局原则,探讨笔画在空间中的精确位置关系,如何做到“远势雄健,近观则妍美秀逸”。 2. 用笔技巧——刚柔相济的体现: 详细剖析起笔(藏锋的精微)、行笔(提按顿挫的节奏)与收笔(回锋或尖出)的细节处理。特别是对“竖笔如曳铁线”的理解,结合高清拓本的放大细节,展现欧体笔力的锐度与韧性。 3. 学习范例与误区: 选取数个易错的字(如“化”、“言”),对比不同版本拓本的差异,指导学习者如何避免写成“呆板僵硬”的弊病,保持其内在的“法度之趣”。 第二部:颜真卿——气势磅礴,浑厚雄伟 (一)颜体气韵的形成: 颜真卿(709—785年),盛唐气象的集大成者。他的书法,是在“尽善尽美”的唐楷中,注入了儒家精神与个体生命力的标志。颜体雄浑、端庄、宽博,反映了开元盛世的自信与雍容。 (二)巅峰之作:《多宝塔碑》与《颜氏家庙碑》的对比研习: 1. 《多宝塔碑》(初唐楷书范本): 本部分侧重于颜体早期的谨严与法度。它结构匀称,笔画劲挺,是学习颜体的入门首选。我们将分析其“蚕头燕尾”的特点如何处理得含蓄而不张扬,笔画的粗细对比如何营造出节奏感。 2. 《颜氏家庙碑》(盛唐气象的极致): 此碑代表了颜真卿晚年风格的成熟。我们将深入探讨其“扁方”的结构取势,笔画中饱满的“内涵”,以及如何在字间流露出“仁者之风”。重点解析横画的“重按”与提笔时的“回锋”如何共同构筑其厚重感。 3. 风格演变研究: 探讨颜真卿从早期的“秀媚”到中晚期的“雄强”的内在驱动力,分析其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到极其规范的楷书体系之中。 第三部:柳公权——骨力洞达,遒劲清健 (一)柳体之“骨”与“秀”: 柳公权(778—865年),晚唐书坛的擎旗者。他的书法,以“骨力洞达,遒劲清健”著称。在唐末藩镇割据、国力衰微的背景下,柳体以其清晰的结构和挺拔的精神,成为了后世追求“骨法用笔”的标杆。 (二)精研《玄秘塔碑》的笔法与结构: 本书对柳体的剖析将极为侧重“用笔”的精微之处。 1. 用笔的“瘦硬”与“劲挺”: 深入解析柳公权如何做到“笔笔中锋,不使侧锋”。重点讲解竖笔的提笔,如何形成尖锐而内敛的收尾,以及撇捺的提按,如何体现其骨力外露的特性。 2. 结构特点:“紧凑”与“秀拔”的平衡: 柳体结构相较于颜体,更为紧凑,字形略呈长方。我们将分析其如何通过笔画间的紧密排布,实现视觉上的紧凑感,同时又通过笔画的锐利保持其挺拔之姿。 3. 拓本鉴赏与辨伪: 鉴于《玄秘塔碑》传世拓本众多,本书将提供几例权威拓本的细节对比,指导学习者如何辨识笔画的精气神,避免临习到因摹刻失真而产生的“尖刻有余,圆润不足”的弊端。 第四部:赵孟頫——晋韵唐法,元朝复古 (一)时代背景与复古思潮: 赵孟頫(1254—1322年),元代书法领军人物。他身处异族统治时期,书法艺术的核心思想转向“复古”,力图回归魏晋,尤其是王羲之的典雅遒美,对唐楷进行了继承与转化。 (二)赵体楷书的“妍美”与“晋韵”: 1. 楷书与行书的融合: 赵孟頫的楷书,始终带着行书的流畅与韵致。本书将分析其圆转自如的笔法,如何将唐楷的方正与晋人笔意相结合,使之达到“秀逸”与“法度”的和谐统一。 2. 代表作赏析:《淳江帖》与《妙严寺记》: 侧重解析赵体“中锋圆润,提按轻柔”的特点。探讨其如何以行书的笔意入楷,使楷书笔画不再生硬,而是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 3. “用笔中节”的实践: 强调赵体对笔锋控制的精准要求,以及如何通过笔画的连贯性,来展现其温润的儒雅气质。 三、结语: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本书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学习者从“形似”迈向“神似”。欧体的谨严为基,颜体的雄厚为骨,柳体的劲健为力,赵体的圆润为韵。四家风格迥异,实则同宗同源。唯有深入体悟,方能打破门户之见,最终融汇贯通,在学习前人法度的基础上,酝酿出属于自己的书法面貌。本书提供的详细图解与理论剖析,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坚实阶梯。我们相信,通过对这四座高峰的系统攀登,任何有志于楷书精进的习书者,都将受益匪浅。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的实用性超乎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放大本”可能意味着篇幅过于庞大,不便于携带和日常练习。但实际上,它的开本设计兼顾了观摩的细节需求和实际临摹时的便利。我发现,当我按照原帖的大小进行临摹时,常常会忽略细节;而使用这个放大本来对照,我就能更精确地掌握每个字的点画比例和重心分配。特别是对于结构复杂的汉字,比如“菩提”二字中的结构安排,放大后能让我清楚地看到柳公权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到疏密得当、气韵贯通的。我尝试用毛边纸进行套印练习,发现即便是最细微的提笔和藏锋,都能被我准确捕捉。这本经书的字体排列也极为讲究,没有因为放大而显得空洞,反而更显大气。它成功地将书法艺术的“微观”魅力和整体布局的“宏观”气势结合得天衣无缝。

评分

第五段评价: 从一个普通阅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极具仪式感的阅读体验。阅读佛经,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而手捧这本由一位书法大家以毕生功力书写的经典,无疑会使这种体验得到升华。柳公权的书法,被誉为“颜真卿之后第一人”,他的《金刚经》更是他晚年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笔力雄强,结构严谨。这本书的“无缺字”处理,保证了文本的完整性,让我能够不被打断地跟随柳体的节奏读完全篇。我惊喜地发现,不同于一些刻板的碑帖,这本书的墨色层次感做得很好,虽然是现代印刷,但那种历经沧桑的厚重感依然存在,让阅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庄严。它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份精神食粮,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有助于平复现代生活的浮躁。对于喜爱传统文化和楷书艺术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一件收藏品。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柳公权书金刚经(无缺字放大本)》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音!光是看着那些清晰、饱满的字迹,就能感受到盛唐气象的磅礴与柳体楷书的端庄秀美。作为一名业余临帖者,我深知好的范本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往收录的拓本或影印本,常常因为纸张老化或印刷不清,导致一些细节难以捕捉,尤其是那些细微的笔锋转折和墨韵变化。但这本书的放大处理,使得每一个汉字都如同艺术品般呈现眼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辨认出柳公权运笔时的提按顿挫。我尝试对着几个关键的“法”字和“般若”二字进行比对临摹,发现放大后的效果能让我更专注于笔画的结构和间架的匀称,这对于矫正我自身书写时常有的结构松散问题,有着立竿见影的帮助。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完全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那些在某些版本中被误认为“残缺”的部分,在这里都清晰可见,让人对这部佛经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研究柳体精髓,或者想通过临摹提升楷书功力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摩挲、细细品读的珍宝。

评分

第三段评价: 作为一个对碑帖研究略有涉猎的藏书人,我必须说,市面上充斥着太多粗制滥造的字帖,光线和细节处理上总让人感到遗憾。然而,这本《柳公权书金刚经(无缺字放大本)》做到了令人惊喜的平衡——既保持了古朴的韵味,又展现了极高的清晰度。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细微的墨痕和纸张的自然纹理上的克制。它没有过度地“数码美化”,而是忠实地还原了原件的肌理。这对于我们分辨柳公权的笔法是极其关键的。比如,某些横画收笔时那种如锥画沙的力度变化,在小字本上常常模糊不清,但在放大后,那种内敛的控制力就暴露无遗了。我甚至用放大镜对照了几次,确认了柳体结构中那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妙的欹侧关系。对于那些想深入到“笔法心法”层面去学习的硬笔书法爱好者,这本书提供的视觉信息密度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是学习书法的教材,更是一部关于古代雕版印刷和书法传承的优秀案例。

评分

第二段评价: 我入手这本书,主要是想体验一下古代书法家面对经典时的那种虔诚与严谨。柳公权的书法,以骨力遒劲、法度森严著称,将楷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厚实而不失韧性,触感温润,翻阅起来有一种庄重感。重点是那个“无缺字”的承诺,对于研究经文内容和书法风格的对应关系而言,至关重要。我留意了几个经常被讨论的笔画收尾,发现放大后的效果,能清晰地看到柳体那种“颜筋柳骨”中“柳骨”的体现——那种瘦硬而富有弹性的线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字体放大,更像是通过现代印刷技术对历史进行了一次高质量的“修复重现”。我通常会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沏一壶清茶,对着一页慢慢品味,感受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禅意和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像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让我对“书者,心之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普通影印本无法给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