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三国,要看两晋十六国——中国历史上很乱的年代。本书从公元265年西晋开国写起,到公元439年北凉灭亡为止,其间174年,包括了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初年、南朝宋四个阶段。全书涉及七十多个国家,近两百名
国君,三百多个性格鲜明的将臣谋士,四百多场战争,一百多场政变,四十多个典故,大小权谋计策不计其数。文中有许多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对当时社会形势以及未来发展的精辟论述和分析,也有失败者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当然也少不了悲壮与豪情的故事,感慨与激昂的场景。这是一部历史大剧,是一个群雄汇聚的舞台。
——《雍正王朝》《李卫当官》制片人苏斌
——著名历史作家、《百家讲坛》特邀嘉宾赫连勃勃大王
——中国军事小说作家、《战狼》编剧董群
第一章 三国归晋
逼宫
党争
保皇位
第二章 城头变换大王旗
夺宫之战
杀贾后
五王反
第三章 八王之乱
三王战齐王
争夺巴蜀
诸王混战
乱世可称王
第四章 汉晋争天下
刘渊称帝
石勒割据河北
刘聪攻陷洛阳
汉晋长安之战
第五章 群雄并起亡西晋
南征败
占幽州
王敦与陶侃
西晋亡
第六章 汉灭赵兴
后宫的阴谋
祖逖北伐
汉国分裂
慕容部的兴起
第七章 东晋乱纷纷
王敦叛乱
平叛
小人庾亮
联兵平乱
第八章 北方二雄主
后赵灭前赵
夺帝位
一统辽东
第九章 中原之乱
东晋西征
四国闹中原
身死国灭
第十章 晋燕争雄
第十一章 壮丽的前秦
第十二章 十国争北地
第十三章 英雄称霸忙
第十四章 东晋的权杖
第十五章 刘裕的崛起
第十六章 南北朝的开端
第一章三国归晋
逼宫
两晋的故事还得从三国末年讲起。
咸熙二年(265)四月,司马昭中风而亡,他的儿子,三十一岁的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丞相职位和晋王的封号,同时还获得了司马家族对曹魏朝廷的控制权。这时曹氏家族创建的魏国,已经完全被司马家族掌握,就像当年曹操掌控汉室江山一样。
据说司马炎的头发长得垂到地上,而普通人能留到腰际也就很不错了;而且他站立的时候,不用弯腰两只手垂下来就能摸到膝盖以下,因此当时人们认为司马炎有异相,必为帝王。
司马炎肯定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他继晋王位后没几天,便催着魏国的最后一个皇帝曹奂让位。群臣中绝大部分人都站在司马炎这边,一致要求曹奂禅位,剩下的一小部分大臣则沉默不语,他们虽然良心受到谴责,但还是认为性命和官禄更加要紧。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十九岁的曹奂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这情形竟然和当年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逼汉献帝让位时差不多。只不过司马炎比当年的曹丕表现得更加露骨,他直接指着曹奂的鼻子说:“你是个无能之辈,应当把江山让给有德有才的人,那个人就是我。”
不怕死的人还是有的。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是满朝文武中唯一一个肯替也敢替曹奂说话的人,这注定了他将在三国历史的最后一页留下浓重的一笔。此人叫作张节,官居黄门侍郎。黄门侍郎的工作是为皇帝传达诏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如果皇帝能够执掌政权的话,黄门侍郎当然是一个很有权威的职位。但现在的皇帝曹奂如同寄人篱下之狗,张节的这个官位自然也就算不了什么。
虽然人微言轻,并且人单势孤,但张节仍然毫不畏惧地朝着司马炎厉声喝道:“今天子有德无罪,何故要让与他人?”
司马炎认为自己能够以理服人,而且他确实相信自己占着天大的理。他把这两个天大理由向张节摆了出来。
第一,此社稷本来是汉朝的社稷。既然曹操和曹丕父子两个能篡夺汉室正统,我为什么不能再从曹家手中接过来?
第二,现在曹魏的天下是靠我司马家族三世经营得来的。如果没有我们,曹魏可能已经让吴国和蜀国瓜分了。现在曹魏国这么强大,那是我司马家族的功劳,我当然有权利拿来享受。
张节冷笑:“不是你司马家的人为曹魏打下了天下,而是曹魏养活了你司马家的人,给了你们建功立业的机会,给了你们荣华富贵。现在你却要逼皇上禅位,你就是篡国之贼!”
司马炎当时被骂得哑口无言。文斗不行那就武斗,司马炎立刻叫来士兵,就在大殿之上,当着曹奂的面乱棍打死张节,然后扬长而去。
张节的鲜血,迸溅在陛台和殿柱之下,曹奂被眼前的惨象吓得浑身发抖。但张节的死多少让他有了一点点的胆气。在司马炎走出大殿之后,曹奂仗着胆子请求群臣的支持:“你们吃的是我曹家的饭,领的是我曹家的工资,你们的祖辈也曾是我曹家的功臣,难道你们真的愿意江山改姓,成为贰臣吗?”
大臣们都低下了头,大殿里一片安静。曹奂这时才感觉到什么是众叛亲离,但更狠的还在后头。
司马炎的心腹贾充“呛”的一声拔出剑来,指着曹奂喝道:“你难道想学曹髦吗?”
贾充这个人在三国的历史里太有名了。他因两次在平息曹氏旧臣的反叛中战功卓著而被三世专权的司马家族重用,而他做过的最出名的事就是弑杀魏帝曹髦。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嚷出了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著名口号之后,带着宫中的童仆、太监鼓噪而出,欲凭这几百乌合之众,发动政变,重夺皇权。曹髦这一举动还真吓住了不少人,司马昭派弟弟司马伷带兵入宫,立刻被曹髦赶走;屯骑校尉司马宙带兵阻拦,但在曹帝左右的人齐声吆喝下,也被吓退。眼看曹髦已经带着人出了皇宫南大门,贾充急忙亲自带着兵士数千人前来迎战。
曹髦坐在马车上挥动着宝剑厉声喝喊:“我是天子,你们跟我打仗是要谋反吗?”贾充手下众人听到皇帝怒喝,哪个敢有胆子跟皇上开打,也准备拔腿逃跑。贾充急了,大声喊道:“司马公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天!还等什么?”这句话立刻稳住了军心。太子舍人成济深受激励,一马当先,上前一枪刺死曹髦。曹髦死后,司马昭另立十四岁的曹奂为傀儡皇帝。至此,曹魏政权及其支持者们再也无力也无胆反抗司马家族了。
贾充曾劝司马昭不要违反礼制而废长立少,立挺司马昭立长子司马炎为太子。所以司马炎继位做了晋王以后由衷地感激贾充,任命贾充为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曹奂当然知道贾充是个什么人物,杀皇帝的事他已经做过一次了,再做一次大概也不会介意,所以当贾充的利剑指向自己的咽喉时,他崩溃了,用颤抖的声音命令太常院立刻去南郊筑受禅坛,坛成后禅让皇位。
司马炎如愿以偿,于咸熙二年(266)十二月,继帝位,建晋朝。魏帝曹奂跪于坛下,接受了司马炎的封号陈留王,于司马炎称帝的当日便起程离开洛阳,以后非宣诏不许入京。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地肃杀一片。曹奂走出洛阳的城门之后,回首凝望,泪眼蒙蒙。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心情很好,和所有的开国皇帝一样,他开始考虑如何才能让晋朝尽可能长久地存在下去。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白发苍苍的老臣情绪激动地对皇帝大喊:“祖制不可违。”皇帝听到后便深深感到改革的压力,总是要使出千般计谋方能施行改革。可见开国皇帝制定的“祖制”对这个朝代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的确对国家的兴衰有着重要的作用。
司马炎在定“祖制”的时候认为曹魏之所以国强民富却被自己轻而易举地夺得政权,原因就是当年曹丕建国时立下的“刻薄宗亲”的规矩。曹丕为了确保嫡脉子孙皇权的稳固,对所有皇室宗亲都进行了打压。皇室宗亲虽封王却无统兵权,只带有一百多个老兵,而且活动区域不得超出三十里,无诏不得进京,宗王之间不得互相往来。为避免宗王久居一地,勾结地方,对抗中央,又频频改换宗王的封地。宗王徒有王侯之号,却没有任何力量抵挡权臣司马氏在京都的篡位步伐,眼睁睁看着大好的江山被司马氏夺去。
有鉴于此,司马炎便效仿当年的刘邦,大封宗王。他一口气封了27个司马氏宗王。此后的几年中他仍不断封王,到他死时一共封了57个同姓王,此数字后来一直保持着中国历史封王的最高纪录,包括他的叔祖、叔父、兄弟、堂兄弟、子侄等都被封王,每个宗王少则有数千兵马,多则上万,并且在自己的封郡里有极大的权力,以郡为国,自成一个组织严密的小国家。司马炎没有料到的是,他大封诸王的行为,竟使得晋国的强盛仅维持到自己这一代。司马炎死后,便祸起萧墙,骨肉相残,诸王争位,群雄纷起,五胡乱华,晋朝在乱哄哄的厮杀、仇恨和分裂中度过了两百年的历史。
司马炎封完了诸王,第二件事就是统一全国,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国的实力已经在各方面超过了蜀、吴的总和。以人口计,魏国人口约占全国人口4/7,蜀、吴合占3/7。公元263年,魏国灭蜀之后,力量更加强大。
为了发展经济,司马炎想了很多办法,并有力地实施了下去。当时土地兼并很严重,所有的农民都没有土地,甚至小一点的地主也失掉了土地。有土地的都是豪门世族,这些人中最弱的也拥有上万亩良田。有些大地主拥有的土地甚至多到可怕的程度,就是骑上快马,跑一天一夜也未必能跑出他们的土地范围。
土地过于集中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司马炎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规定必须按年龄按人口占田。比如,十六到六十岁的男子必须要缴给国家五十亩的税,当然,他也有权利拥有五十亩的田地。如果没有呢,可以去垦荒,也可以从国家那里领取土地,任何豪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去夺取这些田地,即使土地拥有者欠着这些豪强的钱,或曾经是这些豪强的家奴。
同时司马炎规定按官阶的大小来占田。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地少五顷。豪强拥有的家奴和佃户也按品级来限制,六品以上可以拥有三名家奴,第七和第八品两名,第九品一名。第一品第二品最多只能拥有十五户佃户,第三品为十户,第四品为七户,第五品为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
这样大量土地就被国家征用,然后发给没有土地的农民,大量的佃户和家奴被解放,参与到生产建设中来。晋国的经济很快发展起来,远远超过了吴国。
晋武帝司马炎还在全国的官吏队伍中推广勤俭节约的作风。有一次,太医院的医官程据献给司马炎一件色彩夺目、满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这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华贵服饰,价值连城。晋武帝得到这件礼物后立刻把它带到朝堂,请满朝文武官员欣赏。
朝臣见了这件稀世珍宝,个个惊叹不已,连声叫绝。程据自然是得意扬扬,认为自己很有面子。等群臣欣赏完之后,司马炎却表演了一个让他们大吃一惊的行为艺术,他点火把这件可值千金的“雉头裘”烧成了灰烬。在群臣惊讶的目光中,司马炎严肃地告诉大家:程据献上来的这个东西叫作“奇装异服”,而他早就下过禁令,要求所有的官员都不准奢侈浪费,要以勤俭节约为美德。
司马炎带领着西晋全国欣欣向荣地蓬勃发展,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国的皇帝孙皓非常好色,他命令所有大臣的女儿在出嫁前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要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结果孙皓后宫的宫女迅速增加到数万名,而几乎所有大臣的女儿都被孙皓糟蹋过,想不恨孙皓都难。
孙皓还很喜欢一种残忍的娱乐方式,那就是杀人。他杀人的方式已经上升到了行为艺术的高度,使用挖眼、剥脸皮、砍掉双脚等方式来慢慢地置人于死地。中书令贺邵说:“现在咱们的国家很穷,和皇上有关。”孙皓便怀恨在心,派人暗中调查他,想要诬陷他谋反。巧的是贺邵正好得了中风,口不能言。孙皓说贺邵一定是装的,于是亲自用大锯在贺邵的头上锯,看他喊不喊疼。中了风的贺邵至死也没能说一个字。这个贤臣死得比当年商纣王手下的比干还要惨。
孙皓的残暴和荒淫使他的国家如同朽木支撑的大厦,稍稍推一把就会垮塌。晋国镇守南疆的大将羊怙看到了这个情况,便请求司马炎伸出手去推一把。但这时有三个人站出来强烈地反对,暂时挽救了孙皓,推迟了东吴的灭亡。
这三个人分别是贾充、荀勖和冯紞。他们说:吴国有长江天险,而且善水战,一时难以取胜,而北边的秃发鲜卑正在作乱,一直难以平灭,此时若两线作战,将给晋国带来巨大的负担,取胜的可能性很小。
常年驻守南部边境、与吴国打过多年交道的大将羊怙则认为此时取东吴是“上天与之”,发兵南下,可“不战而克”。如果等孙皓死了,换一个明君上来,吴国上下一心,那时再取东吴就难了。
司马炎想了很久,还是决定先平秃发鲜卑再伐东吴。东吴的灭亡因此被推后了四年。羊怙叹着气回到了荆州防地,这位本可再建功业的一代名将,终其一生也没能够看到国家统一的那一天。
……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个体命运”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和反抗精神的描摹。我们常说“历史是由英雄塑造的”,但本书却花了不少笔墨去描绘那些在时代夹缝中求生存的普通人,那些被时代抛弃的贵族,那些身不由己的将领。这些“非主流”人物的命运,往往比帝王将相的故事更让人心酸和反思。比如对一些地方豪强如何在政权更迭中周旋求全的描述,展现了一种极高的政治智慧和生存哲学。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厚重的历史变得亲切可感,它让我们意识到,每一次大的历史变动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在探讨“在那个情境下,人应该如何选择”,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更加宏大,也更具持久的阅读回味价值。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历史书籍的要求很高,很多作品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通俗化,牺牲了深度。但这一本巧妙地找到了黄金分割点。它的严谨性体现在对史料的审慎态度上,作者并没有肆意揣测或过度渲染,而是基于可靠的文献进行合理的推演和构建。当我看到作者对一些历史悬案进行梳理和论证时,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理过程,令人信服。而且,书中对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对历史进程影响的描述也十分到位,这使得整个历史叙事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具体的土地和自然规律之上的。如果你是一个追求阅读体验和知识深度的读者,你会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框架,让你能在这个框架内自由地思考和探索那个复杂混乱的古代世界,而且很多细节的考证都非常扎实,让人读得踏实。
评分我一直认为,研究一个时代,关键在于把握其“气象”。这套书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两晋十六国时期那种“万物失序而又孕育新生”的独特气象。它不像有些通史那样注重事件的罗列,而是着重于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从西晋的奢靡腐朽到永嘉之乱的崩溃,再到北方各族建立政权后的文化交融与冲突,作者的分析深入骨髓。特别是对“门阀士族”和“胡汉关系”的探讨,视角非常新颖,没有陷入简单的民族对立叙事,而是揭示了权力结构、生存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群体的生存策略。读完之后,我对“分裂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地图上的政权更迭,而是一场关于文明韧性、身份认同和文化重塑的漫长而痛苦的实验。这种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拿捏,是这本书超越一般历史读物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套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就像是坐上了一辆历史的过山车,时而平稳过渡,细致描绘着朝堂的波诡云谲,时而又陡然加速,将读者抛入血雨腥风的战场。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无论是雄才大略的开国君主,还是在乱世中挣扎求存的寒门士子,他们的决策、挣扎和最终的命运,都被描绘得有血有肉,让人感同身受。尤其是对那些昙花一现的政权的兴衰更迭,作者没有简单地给予褒贬,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民族冲突和意识形态的碰撞。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想象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面对无数次的选择,普通人究竟该如何自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提供了宏大的历史图景,更在微观层面展示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复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史料的运用,旁征博引,却又丝毫不觉堆砌,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读完后,我对那个特定时代的理解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赞叹,它摒弃了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叙述,转而采用了一种充满画面感和文学张力的笔法。每一次重大事件的描述,都如同电影镜头般徐徐展开,色彩浓郁,细节饱满。我个人对那种大场面调度尤其印象深刻,比如淝水之战的描述,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从文字中扑面而来,让人屏息凝神。同时,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政治联姻、权力斗争时,用词精准,逻辑严密,即便对于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矛盾。更难得的是,全书的语言风格保持了一种优雅的古典韵味,但又不失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点。读这本书,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审美享受,历史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那些冰冷的历史名词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深刻的时代烙印,每一次翻页都是对历史美学的重新探寻。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书不错哦,包装精美,送货速度,值得拥有
评分东西很不错 非常值得买 物流也很快?
评分正版书籍,印刷精美,补充历史知识。
评分不错的书,理解下不曾知道的历史
评分两晋的历史感觉大家都比较忽视,似乎从三国直接就到了隋唐,我倒是有兴趣读读这段历史。
评分两晋南北朝系列的又一本,这段历史比较精彩,很是期待,暂时没空看,不过期许很高。
评分很好,一直在京东购书。
评分非常满意,是一部很好的一本书,商家运送速度也非常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