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讲英国史 [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狄更斯讲英国史 [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查尔斯·狄更斯 著,苏旻婕,张珺怡,余一鹤 等 译
图书标签:
  • 狄更斯
  • 英国史
  • 历史
  • 儿童文学
  • 传记
  • 文化
  • 教育
  • 经典
  • 文学
  • 19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8076964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97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时代史学经典
外文名称:A Child's History of Englan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通俗历史读者、英美影视剧爱好者、文学读者
  

  《狄更斯讲英国史》内容特色如下:

  1.史上经典的英国史版本之一,再版数次,并被多所英国名校选为历史教材,堪称英国本土极受认可的历史版本。
  2.观点犀利,不粉饰、不做作。狄更斯毫不掩饰个人倾向,甚至偶有激进言论,嬉笑怒骂,酣畅淋漓。
  3.全书文学色彩浓郁。在保持较强学术性的同时,叙事充满故事性,阅读体验好。
  4.精美插图,全彩印刷,阅读体验好。

内容简介

   《狄更斯讲英国史》讲述了从公元前50年到公元1689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间的英国史,包括亚瑟王、百年战争、都铎王朝、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亨利八世等重要时代和人物的兴衰。《狄更斯讲英国史》虽为历史书,但狄更斯使用了更为风趣、更具故事性的文学写作手法,诙谐幽默的风格和讽刺口吻贯穿全文。通过讲述历代君王的沉浮,作者也表达了一种世事难料,繁华落尽,一切终将归为尘土的超凡心境,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真谛。更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大力推荐,艾丽丝?门罗认为《狄更斯讲英国史》是自己的启蒙书。  《狄更斯讲英国史》尽量保持了原文的叙事风格,以讲故事的口吻传达狄更斯的意图,并配以大量精美的图像资料。还为读者提供了详尽、谨慎的注解,以供有兴趣深入了解英国史的读者查阅、参考。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一共出版过15本长篇小说、5本中篇小说、上百篇短篇小说以及数篇纪实文学,包括《雾都孤儿》、《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等。一生致力于改善儿童权利、教育和其他社会改革活动。


  苏旻婕,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中世纪研究与古典学学士,英国爱丁堡大学中世纪研究硕士,即将赴冰岛大学研习维京与中世纪北欧。

精彩书评

  

  《狄更斯讲英国史》几乎是狄更斯创作水平的顶点,朴实的语言、犀利甚至沉重的讽刺、耐人寻味的细节在这里融为一炉。他无意迎合年轻读者,也无意借古讽今。他的英国史不无偏见,却因激进和主观更受欢迎。
  ——英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主持人David Starkey

目录

第一章:古英格兰和罗马人
第二章:早期撒克逊人统治下的古英格兰
第三章:撒克逊仁君——艾尔弗雷德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四章:阿瑟尔斯坦和六个青年君主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五章:丹麦人卡努特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六章:“野兔腿”哈罗德、哈德克努特,和“忏悔者”爱德华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七章:哈罗德二世统治下的英格兰以及诺曼征服
第八章:诺曼征服者、威廉一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九章:威廉二世——威廉?鲁弗斯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十章:“好学者”亨利一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十一章:玛蒂尔德和斯蒂芬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十二章:亨利二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十三章:“狮心”理查一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十四章:“无地者”约翰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十五章: 温彻斯特的亨利——亨利三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十六章:“长腿”爱德华一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十七章:爱德华二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十八章:爱德华三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十九章: 理查德二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二十章:亨利四世——博林布罗克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二十一章: 亨利五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二十二章:亨利六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二十三章:爱德华四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二十四章:爱德华五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二十五章:理查德三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二十六章:亨利七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二十七章:亨利八世统治下的英格兰(第一部分)
第二十八章:亨利八世统治下的英格兰(第二部分)
第二十九章:爱德华六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三十章: 玛丽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三十一章: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三十二章:詹姆斯一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三十三章:查理一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三十四章:奥利弗?克伦威尔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三十五章:“快乐国王”查理二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三十六章:詹姆斯二世统治下的英格兰
第三十七章:(结尾,原文本章无标题)



精彩书摘

  要是您看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在东半球左上角的海域中,坐落着两处岛屿。这便是英格兰-苏格兰岛,以及爱尔兰的所在了。从大小上来说,英格兰和苏格兰占据了两座岛上大部分地盘,爱尔兰次之。至于那些小小的邻岛,则大多是苏格兰的零碎土地,它们袖珍得在地图上只呈现出一个个小黑点。海水长年累月奔腾不息,我猜小岛们很有可能是被这股力量分离开来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我们的救世主[1]降生于人间、躺在马厩里睡觉之前,这些岛屿就已经在这儿了。海水汹涌澎湃,在它们四周咆哮着,就像现在这样。可当时并没有雄伟的船舰和勇敢的水手在海面航行,穿梭往来于世界各地。相反,海上冷清极了;小岛孤零零地浮在广阔无垠的水面上,海浪泛着泡沫,冲刷着峭壁,刺骨的寒风从森林上方吹过,但是它们没能为岛屿带来探险者,野蛮的岛民们对世界其它地方没有任何了解,世界其他地方也对他们一无所知。
  据人们推测,最先来到这些岛屿的是以从事买卖著称的腓尼基人[2];他们乘着船来到这里,发现岛上盛产锡和铅。如您所知,这两样东西都非常有用,而且直到今时今日,它们还出产自沿海地带。康沃尔[3]最著名的锡矿就位于近海的地方。我曾经见过其中的一处矿区,离海近得连水面下方都给挖空了。而且,据矿工们说,在暴风雨天气里,当他们在地下深处作业的时候,能听到海浪雷鸣般的声音在头顶响起。因此,沿着岛边航行的腓尼基人没费多大周折,就找到了蕴藏锡和铅的地方。
  为了获取这些金属,腓尼基人和岛上的居民做起了买卖,并给对方一些其他有用的物品作为交换。起初那些岛民都是些可怜的野蛮人,他们要么几乎一丝不挂,要么仅以粗糙的兽皮蔽体,还用有色的泥土和植物汁液在身上染色——就像其他野蛮人常做的那样。可是当腓尼基人乘船过海,到了对面的法兰西和比利时海岸之后,他们这样对当地人说:“我们已经去过对面的白色峭壁了,也就是您们在晴天里瞧见的地方;而且,我们还从那个叫做不列颠的国家带来了这些锡和铅。”一些法兰西人和比利时人也因此被吸引过去。他们在英格兰的南岸定居下来,如今这个地方被称作肯特[4]。尽管这些人自己也属于蛮荒民族,却教会了野蛮的布立吞人[5]一些有用的技术,提高了那儿的土地生产率。大概还有其他人从西班牙远道而来,在爱尔兰安家落户[6]。
  就这样,外来者逐渐和岛民们融为了一体;未开化的布立吞人形成了一个野蛮、大胆的民族。他们依然蛮荒,这一点几乎丝毫未改,尤其是在远离海洋、外来定居者足迹鲜至的内陆地区;但是他们坚强、无畏、百折不挠。
  这是一个森林和沼泽随处可见的国度,大部分地区雾霭茫茫,寒气逼人。您会觉得没有任何道路、桥梁、街道或者房屋配得上它的名字。所谓城镇,也不过是一些房顶覆盖着稻草的小屋子聚在一起罢了。它们隐藏在茂密的森林当中,四周环绕着一条沟渠,还有一道矮墙,墙身要么是泥巴砌的,要么是一根根树干叠成的。居民几乎不种谷物,也不铸造钱币,他们靠吃自家牛羊为生,把金属圈当做钱来用。野蛮人通常很会编东西,这儿的人也不例外;他们会纺织一种粗糙的布料,还能做些糟糕透顶的陶器。可是在建造堡垒方面,他们却高明许多。
  他们编制出覆盖着兽皮的船,却极少冒险远离海岸。他们把铜和锡混在一起铸成了剑,可这些剑的形状却并不雅观,质地也软得很,受到重击就会折弯。他们还造出了轻便的盾牌、又短又尖的匕首,以及长矛——人们把矛掷向敌人后,再通过固定在矛杆上的长条状皮革把它们拉回来。矛杆粗大的一头还装有能连续发出短促尖利声的器具,意在吓唬敌方的马匹。古代的布立吞人被划分成多达三四十个部落,每个部落都由各自的的小首领掌管。布利吞人经常互相攻击,就像野蛮人常做的那样;作战时,他们往往会使用到那些武器。
  他们对马儿钟爱有加。肯特的战旗上就画着一匹白马[7]。他们训练和指挥马儿的本领让人叹为观止。实际上,尽管现代人的智慧已大大提高,可那个时代的马儿(虽然体格较小,数量却很庞大)被调教得太棒了,可以说此后几乎已没有什么提高的余地。每一句号令它们都可以听懂并照做,而且当主人步行作战的时候,马儿们还会在喧闹嘈杂的战场上自己站着不动。要是没有这些既通人性又靠得住的动物,布立吞人最出色的技术大概也就派不上用场了。我所说的技术,就是战车和马车的建造与操纵;他们在这方面可是历史闻名呢!每类战车中最优良的那种,都是前面高度差不多齐胸,后面敞开;而车上的人全都站着,一个人驾驶,两三个人作战。拉车的马儿被训练得相当好,能够在碎石遍布的道路上飞快地奔驰,甚至可以穿过丛林,还能将主人的仇敌撞倒,踏在自己蹄下。车轮上还固定着剑刃和大钐镰的刀刃,从车身两边伸出来;当敌人被马儿踏倒在地时,就会被这些利器削成碎片。即使全速前进的时候,驾驶员只消一声号令,马儿也能立刻停下来。这时士兵便从各自的战车中纷纷跳出来,疯狂地砍杀周围的敌人;密集的剑雨落下来,铺天蔽日,随后他们就会跃上马背,或者踏上车辕,反正总有办法跳回战车里。一旦脱险,马儿就再次疾驰而去了。
  布立吞人信奉一种奇怪而可怕的宗教,叫做德鲁伊教[8]。这种宗教似乎是很早以前从对面那个叫做法兰西、古时候称为高卢[9]的国家传过来的。它把日、月、大蛇,以及某些异教中的男女神灵混在一起当做崇拜的对象。德鲁伊教徒对大多数仪式内容守口如瓶,他们假扮成巫师,拿着魔杖;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挂着东西,对无知的民众说那是装在金匣子里的蛇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德鲁伊教的仪式上会牺牲活人用做祭品,并对某些嫌疑犯施以酷刑,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还会把一些人和动物同时关进柳条编制的大笼子里活活烧死。德鲁伊教的教士们对橡树和槲寄生具有某种崇拜之情;后者就是如今我们在圣诞节期间挂在房子里的那种植物,它的白色浆果会寄生在橡树上。教士们在一座被称为“圣林”[10]的幽暗森林里相聚,并用神秘的方法对来向他们求知的年轻人进行教导,有些青年留在他们身边长达二十年之久。
  德鲁伊教徒们修建了高大的露天神殿和祭坛,有些建筑的残骸一直保留至今,其中最非凡绝伦的则要数索尔兹伯里平原[11]上的巨石阵[12]了,而在肯特郡梅德斯通市[13]附近的蓝铃花山[14]上,还有一座由三块奇特的石头组成的巨石阵,叫做基茨科蒂墓室[15]。对组成这些建筑的大石块进行检测之后我们得知,唯有在某种机械的帮助下,人们才能抬起这些大家伙,这种机械制作精巧,现今已十分常见,可显然布立吞人给自己建房子时并没有用到它,否则那些房子就不会如此不舒服了。那些德鲁伊教徒,还有跟他们在一起呆了二十年的弟子们,的确比其他布立吞人懂得多,所以如果是他们躲开别人的视线盖起了这些建筑,再假装用魔法创造了它们,倒也不足为奇;也许他们还参与了堡垒的建造呢。总之,这些人神通广大,又极受信任,照自己制定的法律行事,还不用纳税,他们不喜欢自己的职业才怪呢!除此之外,他们还使人们相信,信奉德鲁伊教的人越多,大家就越幸福,所以他们拥有成群结队的信徒也不足为奇。但是如今的德鲁伊教徒已经不那样做了,他们也不再装模作样地拿着巫师魔杖、戴着蛇卵——当然,任何地方都没有这样的事发生了,想到这个还是挺让人欣慰的。
  这就是距离我们的救世主降生五十年之前布立吞人的进步情形,此时的罗马人在尤利乌斯?凯撒[16]大将军的统领下,已经掌控了当时的已知世界。那时候凯撒刚刚征服了高卢,还在那儿知道了许多有关对面那座有着白色峭壁的岛屿之事,又听说住在岛上的布立吞人勇敢无畏,有的还被请来帮助高卢人反抗自己呢!他见距离这么近,便决定接下来就到不列颠去,征服那个国家。
  于是,尤利乌斯?凯撒带领一万两千名士兵,分乘八艘船,漂洋过海来到了我们这座岛上。他从加来[17]和布洛涅[18]之间的法兰西海岸出发,“因为那里是到不列颠去的最短路径”;现在我们的轮船每天都沿这条路线走,也正是这个缘故。他以为能轻易征服不列颠,但事情并不像他预料的那样简单,因为无畏的布立吞人作战极为勇猛,凯撒的骑兵又不在身边(一场暴风雨把他们逐了回去),再加上有几艘船在靠岸后被一个高高的海浪击成了碎片,他可谓是冒着一败涂地的极大风险。然而,勇敢的布立吞人每击败凯撒一次,凯撒总能向他们加倍讨还。尽管不是完全心甘情愿,可他还是愉快接受了对方的求和,离开了。
  可是,第二年的春天他却又来了,这回带来了八百艘船和三万士兵。对此,不列颠部落选出了一个布立吞人做他们的大将军;在拉丁语里,这位将军的名字是卡西维劳努斯[19],而他的布立吞名字则是卡斯沃尔伦。他可是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其士兵和他一起抗击罗马敌军时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害得罗马士兵一看见大片飞扬的尘土,或者听到不列颠战车疾驰时发出的咯咯声,就胆战心惊。除了几场规模较小的战斗以外,在肯特郡的坎特伯雷市[20]、和萨里郡[21]的彻特西市[22],和一座沼泽四布的林间小镇,这三个地方附近都发生过战役。最后那个镇子就是不列颠领土的首府,也是卡西维劳努斯的地盘,估计距离现在的赫特福德郡[23]圣奥尔本斯市[24]不远。然而,从总体上来说,尽管他和他的士兵作战时总是勇猛如狮,但勇敢的卡西维劳努斯还是吃了败仗。再加之其他的布立吞首领对他心怀嫉妒,老是跟他吵架,各首领之间也争执不断,于是他不再坚持,提出了求和。尤利乌斯?凯撒很高兴能够轻松地授予和平,就带着剩余的船和士兵再度离开了。他本来指望在不列颠寻找珍珠,据我所知他可能确实找到了一些。可是不管怎么说,他肯定找到了美味的牡蛎,而且还遇见了坚强不屈的布立吞人。我敢肯定,他对于后者的抱怨和八百年后的那位法兰西大将军拿破仑?波拿巴[25]如出一辙。拿破仑曾说过,在被英格兰人打败以前,他们从来没见过这样蛮不讲理的家伙;我相信他们从来没见过,而且以后永远都不会见到。
  将近一百年过去了,不列颠一直平安无事。人民不仅改善了城镇的样貌,生活方式也有所进步。他们变得更加文明开化,还走出家乡,从高卢人和罗马人那里学会了很多东西。终于,罗马皇帝克劳迪厄斯[26]派能征善战的奥卢斯?普劳提乌斯[27]将军,带着千军万马来征服岛屿,而且没过多久皇帝也亲自披挂上阵了。但他们收获很少,于是又来了个名叫欧斯托里乌斯?斯卡普拉[28]的将军。一些布立吞部落的首领屈服了,但其他人却决心誓死抗敌。这些勇士当中的佼佼者就是卡拉克塔库斯(又名卡拉道克)[29],他带领军队,在北威尔士的山区向罗马人发起攻击。“这一天,”他对自己的士兵说,“会决定不列颠的命运!你们是自由之躯,还是终身为奴,从此刻开始就要见分晓。记住你们那些勇敢的先人,就连高高在上的凯撒都被他们赶回了大海那边!”士兵们一听到这番话,就一面发出震天的呼喊,一面向罗马人冲去。可是在近身搏斗的过程中,布立吞人的武器相对落后,罗马人的利剑和盔甲比它们强太多了,结果布立吞人败下阵来。勇士卡拉克塔库斯的妻女被捕,兄弟自首,而他本人被虚伪且卑鄙的继母出卖,也落进了罗马人手里。对方押着卡拉克塔库斯和他的全部家人,耀武扬威地回了罗马。
  可是,了不起的人即使虎落平阳、被捕入狱、锁链加身,也一样了不起。卡拉克塔库斯那高贵的仪态和忍受苦难时的威严,让聚集在街头围观他的罗马百姓深受感动,他和家人们因此重获了自由。至于他那颗伟大的心是否已经破碎,他是死在了罗马、还是回到了自己亲爱的故乡,就没有人知道了。时光飞逝,沧海桑田。英格兰的橡子长成了一棵棵大树,在几百岁高龄的时候根枯叶败,后来啊,新的橡树又从原地破土而出,活了一大把岁数之后也离开了我们;勇士卡拉克塔库斯余下的故事也慢慢被人遗忘了。
  尽管如此,布立吞人却不愿屈服。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发动起义,数以千计的人牺牲了,死时手上还拿着武器。他们一有机会就反抗。这不,又有个名叫苏维托尼乌斯[30]的罗马将军来了,他向被视为圣地的安格尔西岛(后来叫做莫纳岛)[31]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还把德鲁伊教的成员关进他们自己的柳条笼子里烧死,用的燃料也是教徒们自己的。可是,即便有他在不列颠,还带领着战无不胜的军队,布立吞人也照样起义。定居在英格兰的罗马人在掠夺布立吞王后博阿迪西亚[32]的财产时遭到了她的抵抗,这位王后是诺福克郡[33]和萨福克郡[34]统治者的遗孀。罗马军官卡图斯[35]一声令下,王后受到了鞭笞,她的两个女儿则在母亲的面前惨遭凌辱,丈夫的亲戚们也沦为了奴隶。为了报复这一次的侮辱,怒气填胸的布立吞人不遗余力进行了反抗。他们将卡图斯赶到了高卢,毁掉了罗马人的财物,还把他们逐出了伦敦——不过那时伦敦还是一座贫困的小镇,只是个做买卖的地方罢了。几天之内就有七万罗马人丢掉性命,有的被吊死,有的被烧死,有的被剑刺死,还有的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于是苏维托尼乌斯加强了自己的军队力量,前来攻打布立吞人。后者也壮大了自己的部队,在已被对方强势占据的土地上向苏维托尼乌斯的兵马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在布立吞人发起第一波进攻之前,博阿迪西亚一面驾驶战车在军队间穿行,一面发出呼喊,要他们向压迫者——无法无天的罗马人复仇。她的秀发随风飘扬,脚下躺着两个受伤的女儿。尽管布立吞人进行了殊死搏斗,可还是在大屠杀中败下阵来,伤心的王后服下了毒药。
  ……

前言/序言


历史的画卷:一部关于英国的宏大叙事 引言:跨越时空的旅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描绘一幅关于英格兰、以及其最终演变为大不列颠和联合王国的完整历史图景。我们不会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已经被大量论述过的文本,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叙事框架。我们的目标是捕捉历史的脉络、关键的转折点以及塑造这个岛国民族性格的深层力量。 我们将从史前时代那朦胧的迷雾中启程,穿梭于罗马的坚固堡垒与撒克逊人的部落冲突之间,体验诺曼征服带来的文化熔炉效应,直至现代世界的复杂格局。这不是一部冷冰冰的年代记录,而是一部关于权力、信仰、冲突与创新的故事。 第一部分:岛屿的形成与早期冲突(史前至公元1066年) 在时间的开端,这片被海洋环绕的土地,首先是凯尔特人的家园。巨石阵的秘密仍未被完全解开,但它们诉说着早期人类对天象的敬畏与对土地的依恋。随后,罗马帝国的铁蹄踏上了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的秩序、坚固的道路和拉丁语的印记。然而,罗马的撤退留下了权力真空,为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铺平了道路,他们带来了“英格兰”(Angle-land)这一名称,并奠定了早期王国的雏形。 此后,信仰成为塑造历史的主要力量。圣奥古斯丁的到来,开启了基督教在盎格鲁-撒克逊七国(Heptarchy)中的传播与竞争。然而,来自北方的维京人(丹麦人和挪威人)的劫掠和定居,是早期历史中最具破坏性也最具创造性的外部冲击。我们详细考察阿尔弗雷德大帝如何团结各方力量,成功抵御了“异教徒”的侵略,并为未来统一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历史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抵抗与文化上的融合。 在趋于稳定的后期,王权逐渐集中,但外部的威胁从未远去。爱德华忏悔者的统治标志着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终结,为欧洲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权力更迭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征服、融合与中世纪的结构(1066年—1485年) 1066年的黑斯廷斯战役,是英国历史上不可逆转的里程碑。威廉征服者带来的诺曼贵族不仅带来了新的语言(法语),更带来了欧洲大陆成熟的封建制度、严密的法律体系和高效的行政管理。我们分析“末日审判书”如何成为中央集权的象征,以及诺曼建筑如何改变了英国的景观。 从中世纪的鼎盛时期开始,王权与贵族、以及新兴的教会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历史的主线。亨利二世对法律和司法的改革,奠定了普通法(Common Law)的雏形,其影响力远超国界。然而,王权的滥用也引来了贵族的联合反抗,最终促成了《大宪章》(Magna Carta)的诞生——这份文件不仅仅是贵族对国王权力的一次限制,更是所有自由人权利保障的基石。 中世纪的后半段,是灾难与转型的时代。黑死病以毁灭性的力量重塑了社会结构,加速了农奴制的瓦解。随后爆发的英法百年战争,虽然在军事上充满挫折,却极大地激发了英格兰民族认同感,促使英语作为民族语言重新崛起,并为更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制铺平了道路。紧接着的玫瑰战争,是金雀花王朝内部的血腥内斗,它彻底摧毁了旧的封建领主阶层,为都铎王朝的崛起清除了障碍。 第三部分:宗教改革与都铎的辉煌(1485年—1603年) 都铎王朝的建立带来了长期的稳定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亨利八世出于个人动机发起的宗教改革,将英国彻底推入了欧洲政治和宗教的漩涡中心。这一行动不仅重塑了教会的权力结构——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领袖,没收了修道院的财产,极大地充实了国库,更在精神层面撕裂了整个社会。 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常被称为“黄金时代”。她巧妙地平衡了国内的新教与天主教的矛盾,通过“宗教和解”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教会体系。在对外政策上,她成功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英国作为主要海上力量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莎士比亚等巨匠的作品,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和民族自信心的蓬勃发展。 第四部分:革命的浪潮与帝国的萌芽(1603年—1789年) 斯图亚特王朝的到来,标志着苏格兰王室与英格兰的联合,但同时也带来了权力哲学上的根本冲突:君权神授与议会主权的对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坚持的专制理念,与克伦威尔等强硬派议会成员的理念格格不入。我们深入分析英国内战的爆发、查理一世的被处决这一震惊欧洲的事件,以及克伦威尔领导下的共和制尝试(护国公时期)。 尽管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但议会的权力已不可逆转地增长。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通过《权利法案》将君主的权力限制在法律框架内。这次革命不仅是政治上的胜利,更是哲学上对个人自由和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确认。 随后的汉诺威王朝时期,英国的政治结构趋于成熟,内阁制度和责任政府的概念开始形成。与此同时,对外扩张的步伐加快,通过一系列战争,尤其是在北美和印度的成功,英国开始建立其全球性的商业和殖民帝国网络。 第五部分:工业的巨变与全球霸权(1789年—1901年)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英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煤炭和钢铁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生产方式、城市面貌和阶级关系。我们考察了圈地运动、工厂制度带来的社会阵痛,以及工人阶级的形成与早期工会的抗争。 在政治上,这一时期目睹了议会改革的渐进式推进,以适应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和城市人口的政治诉求。在对外关系中,拿破仑战争的胜利确保了英国在整个十九世纪的“海上霸主”地位。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鼎盛,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前所未有的财富积累与贫困的极端化并存;技术进步的乐观情绪与对帝国道德责任的深刻反思交织在一起。英国的“日不落帝国”达到顶峰,其影响力遍布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结语 通过对这些宏大叙事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历史并非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由无数次冲突、妥协、创新和适应构成的复杂织锦。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寻求平衡的历史,其独特的政治制度、法律遗产和文化特质,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本书提供了一个基础,使读者能够理解现代世界的许多核心结构是如何从这片岛屿上孕育而生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展现了一种既有深度又极具个人色彩的叙事魄力。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句子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场精心编排的演讲现场。他似乎并不急于简单罗列事实,而是更专注于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驱动力——那些人性的弱点、英雄主义的火花,以及时代思潮的暗涌。这种侧重于“为什么会发生”而非仅仅“发生了什么”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观。对于那些渴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教会我如何用更批判、更富有同理心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理解现代社会诸多现象的根源。即便是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朋友,也会因为这种叙事的热情和感染力而被深深吸引,根本不会感到阅读上的压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不像许多历史著作那样采用严格的编年体,而是更像一部精心布局的小说,有着清晰的章节起承转合。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高潮和低谷之间切换,总能在读者略感疲惫时,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或者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历史场景来重新抓住注意力。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即便是那些跨越数百年的宏大历史段落,阅读起来也丝毫没有拖沓感。特别是那些关于关键人物命运的转折点,作者的笔力达到了顶峰,让人读到激动处不由自主地拍案叫绝,读到悲怆处亦不禁扼腕叹息。这种高超的节奏控制能力,让这部作品即使在今天阅读,也保持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现代感和阅读快感,完全没有老旧史著的沉闷气息。

评分

我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使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式。作者在讲述那些遥远事件时,常常会不经意地将它们与当时的社会风貌、人们的日常观念进行对照,这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历史中的每一个人,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有着他们的局限、他们的希望和他们的挣扎。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深刻意识到,历史并非是精英的专属舞台,普通人的选择和生活同样是构成历史洪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英国的兴衰沉浮,更像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度学习。它不是一份冰冷的记录,而是一部充满温度、饱含人文关怀的史诗,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和“时代”充满好奇心的读者。

评分

这部作品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啊!我一直对英国的历史充满了好奇,但传统的历史书籍往往枯燥乏味,让人望而却步。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被一位极富魅力的老朋友拉着手,一同漫步在英格兰古老的街道上,聆听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生动,他似乎拥有将冰冷的历史事件赋予鲜活生命的神奇魔力。那些国王、女王、战争、宫廷阴谋,不再是教科书上僵硬的日期和人名,而是变成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戏剧。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饱含的同情心,让人在为宏大叙事喝彩的同时,也对那些默默无闻的个体命运产生了深切的共鸣。这种将“大历史”与“小人物”巧妙融合的笔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情感张力。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是否会过于偏向某一特定立场,毕竟历史叙述总难完全保持中立。然而,令人惊喜的是,尽管作者的笔触热情洋溢,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但他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转折点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平衡感。他巧妙地利用对比和反讽,使得读者能够自己去权衡事件的复杂性,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结论。例如,在描述某些重大的政治改革时,作者不仅展示了改革带来的进步,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其背后的权谋和牺牲。这种对历史多面性的尊重,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通俗读物。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引导我们进行一场关于正义、权力与变革的深刻思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坐标系被重新校准了,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也更加谦卑。

评分

非常好的书,趁京东勋章券拿下!

评分

京东自营店的图书是正版的可以放心购买

评分

还没有来得及看,不过在书店里翻过,应该不错的!

评分

经典著作,值得细心研读。

评分

正在读,正在读

评分

挺有意思的

评分

书非常好,京东活动拿下。

评分

挺有意思的

评分

狄更斯写的 一定不会差 五月去英国 准备出发前看完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