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草原帝国(套装上下册)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草原帝国(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勒内·格鲁塞(Grousset R.) 著,蓝琪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蒙古帝国
  • 草原文化
  • 成吉思汗
  • 中亚历史
  • 世界史
  • 文化交流
  • 游牧民族
  • 历史学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86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206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1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其范围除大中亚外,还包罗了波兰以东的东欧诸国,即东欧草原、俄罗斯草原、西亚草原、中亚草原和北亚草原。还有草原近邻的许多高原山地。西起多瑙河,东达贝加尔湖,北起西伯利亚,南到巴基斯坦的广大地区。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编的《中亚文明史》(六卷本)包罗的地区,正是格鲁塞《草原帝国》的范围,可以窥见格鲁塞这部著作影响的一个侧面。《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草原帝国(套装上下册)》史事,上起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黎明期,下迄公元18世纪晚期蒙古诸汗国。作者对草原各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复杂、政治纷乱、朝代更迭和关系错综的历史,加工钻研,清理精到,牵出一条中亚史的线索和脉络,披荆斩棘,独辟蹊径,开创格局,格鲁塞是启蒙者,是开路人。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br>序言<br>导言<br>第一编&nbsp;13世纪前的亚洲高原<br>第一章&nbsp;草原的早期历史:斯基泰人与匈奴<br>1.上古时期的草原文明<br>2.斯基泰人<br>3.斯基泰艺术<br>4.萨尔马特人及西西伯利亚<br>5.阿尔泰地区的前突厥文化<br>6.匈奴的起源<br>7.匈奴艺术<br>8.匈奴的首次出击和月氏的迁徒<br>9.匈徒首次出击产生的影响和希腊在阿富汗地区统治的崩溃<br>10.匈奴与西汉的冲突和西匈的分裂<br>11.后汉(东汉)时期中国与匈奴的斗争:南匈奴的分裂<br>12.丝绸之路<br>13.班超对塔里木盆地的征服<br>14.上古末期和中世纪初期的塔里木绿洲文化<br>15.鲜卑人在蒙古帝国取代了北匈奴<br>16.公元4世纪的大入侵:匈奴和鲜卑对中国北部的征服<br>17.拓跋突厥人的国家和柔然人的蒙古汗国<br>18.米努辛斯克后期文化<br>19.吠哒匈奴人<br>20.欧洲的匈人:阿提拉<br><br>第二章&nbsp;中世纪初期:突厥、回鹘和契丹<br>1.突厥帝国<br>2.突厥帝国的分裂<br>3.唐太宗灭东突厥汗国<br>4.西突厥汗国的瓦解<br>5.唐朝初期塔里木绿洲上的印欧各族<br>6.唐朝在塔里木地区的属国<br>7.唐朝——中亚的主人<br>8.突厥汗国的回光——默啜可汗<br>9.阙特勤和默棘连<br>10.东突厥的灭亡;回纥帝国的兴起<br>II.唐朝鼎盛时期;西突厥斯坦各国的内附<br>12.中国和阿拉伯人在帕米尔西部的竞争<br>13.在帕米尔的中国人(747-750年)<br>……<br>第二编&nbsp;成吉思汗蒙古人<br>第三编&nbsp;最后一批蒙古人

精彩书摘

  这种双重的优势后来使成吉思汗后裔忽必烈能够成功地对付宋朝的中国人和海都的蒙古人;使第一批满族人成功地对付最后一批中国人的反抗和最后一批蒙古人的敌对行为。但是,这种双重优势只是短时的,拓跋氏、忽必烈王室和满族人完全中国化的时候总会到来。那时,他们会被北方游牧部落打败;或者被中国人消灭或同化。这就是中国一蒙古人历史的基本规律。<br>  在这支能干的突厥家族中(该家族勇敢地保卫古代中国文化不受他们那些仍过着游牧生活的亲属们的侵害)拓跋焘是最有个性的人。他具有非凡的勇气,并使柔然人胆战心惊。如果拓跋人受到来自中国腐朽王朝的反对,这些柔然人就会毫不犹豫地进攻他们的边境地区。于是,他结束了大举入侵,正像克洛维为了高卢的利益,在托尔比阿克所做的那样①。他吸取了大量的中国文化,但是不愿十分深入地中国化,以免会使他的部落的性格变得松散。起来。因此,他拒绝把建在草原边缘,即山西最北部大同附近平城的旧营帐迁到他已用武力夺取的原中国历史都城洛阳和长安去。他还保留着突厥一蒙古族的一种深谋远虑的风俗,即在新王登基前,新王的母亲要被处死,以消除今后她以王太后的身份而产生的野心、嫉妒和贪婪。抱有这些思想,不用说拓跋焘是深深地厌恶佛教的,在这一方面,这位蛮族武士的宗教感情又因周围信奉道教的亲信们的怨恨而加剧了。他于438年下令佛教僧侣还俗,并于446年正式颁布法令迫害佛教僧侣。<br>  然而,随着他的孙子拓跋溶的继位,对佛教徒的迫害停止了。64拓跋溶是在一次宫廷政变后继位的,在位时间是452-465年。在大同附近的云冈佛教石窟中,从414年至520年间艺术家在此雕刻,最好的凹雕和那些为魏国艺术赢得名声的作品都属于拓跋濬统治时期。①拓跋人的宗教热情使他们从传统的希腊一佛教形式(它是从犍陀罗沿着塔里木各道传来)中创造出如此深奥的神秘主义的作品,以致它们几乎就像是罗曼蒂克和哥特式雕塑的原型。确实,很可能真正的中国人的王朝由于民族偏见和儒家学说的强烈干扰而不会完全放弃自己的信仰去追随印度的神秘教义。与此同时在南京的各王朝(甚至梁朝)的佛教雕塑都缺乏这种激情。拓跋人(这些远东的法兰克人)先后在云冈和龙门创造出与夏尔特尔和兰斯一样的石窟,他们把他们的才能主要归功于他们的蛮族起源,这也许是草原游牧部落征服古代中国后所产生的最令人惊奇的结果之一。此外,5世纪欧洲的大入侵(此时蛮族社会已经充分地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在经历了黑暗时代之后将分娩出中世纪光辉的几百年。4世纪亚洲的大入侵也产生了类似的结果;尽管更加迅速,因为在不到一百年以后,魏朝的中国就完全接受了佛教,产生出伟大的云岗和龙门石窟。<br>  ……
《东方帝国崛起:从游牧到征服的千年史诗》 一套全面梳理欧亚大陆东部游牧民族兴衰变迁的恢弘巨著,深入剖析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复杂互动及其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 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单一王朝叙事,将视野聚焦于广袤的欧亚草原地带,系统梳理自史前时期至近代的东部游牧群体——包括但不限于东胡、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蒙古等——从狩猎采集向畜牧迁徙的演变过程,直至其最终建立起影响世界的庞大帝国。我们力图构建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探究游牧社会内部的政治结构、军事制度、宗教信仰、经济模式以及其独特的文化生态。 第一卷:草原的黎明与初现(史前至汉魏时期) 本卷聚焦于草原文明的早期形成与早期冲突。我们将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早期东亚草原上的畜牧业起源及其对社会结构带来的根本性变革。赤铜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随着马的驯化和弓矢技术的进步,草原上的军事力量开始积聚。 深入分析了早期的部落联盟形态,特别是“东胡”诸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分布与社会组织。重点剖析了匈奴的崛起,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蛮族入侵”,而是其内部权力整合、对外贸易垄断以及对中原农耕王朝(尤其秦汉)压力不断增加的复杂过程。 书中详细考察了汉朝对匈奴采取的“和亲”政策的长期战略考量与短期效果,并对比了汉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效能与经济成本。通过解读《史记》《汉书》中的零散记载,结合近年来出土的简牍和墓葬资料,重建了早期游牧贵族的权力更迭模式、军事动员机制以及他们在草原生态压力下的生存策略。本卷的基调是探讨游牧的“韧性”——如何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维持高度的军事机动性和政治凝聚力。 第二卷:民族大迁徙与文明的重塑(魏晋至唐宋时期) 这一部分是东亚历史进程的巨大转折点。随着中原王朝的衰落,北方的鲜卑族群大规模南迁,引发了著名的“五胡乱华”事件。我们不将此视为简单的“征服”,而是深入探究了鲜卑拓跋部在统治汉地过程中所经历的深刻文化适应与本土化转型——即“汉化”过程的复杂性与内在矛盾。 详细剖析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探讨了这种自上而下的文化融合尝试如何重塑了中国北方的政治版图,并直接催生了隋唐统一的社会基础。 同时,本卷并未忽视草原腹地的持续发展。柔然汗国的兴起标志着游牧政治形态的成熟,其对突厥诸部的继承与挑战,构成了连接中古东西方世界的关键环节。我们还着重研究了突厥帝国的强大,它不仅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咽喉,更以其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手段,将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推向了中亚的更深处。对突厥贵族“俟斤”制度、部落附庸关系以及他们所信仰的腾格里信仰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构成了本卷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卷:铁骑的巅峰与世界的连接(宋元时期) 本书认为,蒙古帝国的建立是东亚游牧文明长期积累、并最终达到其历史顶峰的标志性事件。 本卷对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统一蒙古高原的政治手腕进行了细致的复盘。重点在于分析蒙古军队的组织结构——“万户制”的军事高效性、跨部落的忠诚构建以及信息传递的网络化管理。书中通过对《蒙古秘史》和波斯史料的交叉比对,揭示了蒙古征服背后的经济驱动力(如对既有贸易路线的控制)和意识形态基础。 “大元”的建立不仅是领土的扩张,更是欧亚大陆前所未有的“连接”时代。我们详细探讨了蒙古帝国治下(Pax Mongolica)的制度移植、技术传播(如火药、印刷术西传)以及宗教政策的相对宽容性如何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这部分内容着重于探讨游牧征服者如何从一个军事集团,成功转型为一个庞大的、多元的跨洲际帝国,以及这种转型最终对其自身民族文化带来的冲击与消解。 第四卷:草原的余晖与近代转型(明清至近代) 随着元朝在汉地的衰落,游牧民族的政治中心重新向北方草原回归。本卷分析了明代对蒙古诸部采取的“分而治之”的边疆战略,以及这种战略如何导致了蒙古内部的长期分裂(如瓦剌与鞑靼的争斗)。 随后,本书将焦点转向了后蒙古时代的崛起——满洲女真的兴起。满洲的成功,是游牧军事智慧与农耕政治经验相结合的产物。书中深入分析了“八旗制度”的军事化、社会化特征,以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吸收汉文化精髓的同时,如何保持了其游牧根基的军事效率。满清入关,标志着东方农耕与游牧两种力量的最终融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帝国形态。 最后,本书探讨了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清代边疆政策,以及蒙古族群在近代民族主义浪潮中,如何面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瓦解、并试图在新的世界秩序中定位自身的艰难转型。 核心论点: 本书的核心在于阐明,东部草原帝国并非历史的“旁观者”或“破坏者”,而是全球互动中重要的“塑造者”。游牧文明的兴衰,是气候变化、资源约束、技术革新和与农耕文明间持续博弈的综合结果。他们的制度创新和军事力量,反复地检验和重塑了东亚乃至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通过对这些“马背上的帝国”的细致考察,读者将获得对欧亚大陆历史动力学更深刻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文字,我立刻被其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所吸引。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高明,并非采用平铺直叙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到对个体命运、社会结构乃至文化变迁的深入剖析之中。行文流畅自如,仿佛与一位饱学之士在茶馆中低语畅谈,既有学者的严谨考据,又不乏故事性的生动描绘。特别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不同阶层人物的挣扎与追求。这种文字的魅力,使得即便是略显晦涩的历史论述,读起来也毫不枯燥,反而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套书的篇幅虽然厚重,但其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衔接得极为自然,仿佛一气呵成。我发现自己很容易沉浸其中,一两个小时转瞬即逝,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难得的,它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智力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合上书卷时,心中涌起的不是阅读结束的失落,而是对人类历史进程中那些宏大力量的敬畏与新的思考。它成功地将“学术”与“可读性”完美融合,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必读’之作,值得反复研读,常翻常新。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手感厚实而富有质感,触感温润,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气息。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体的选择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古籍的韵味。特别是那些插图和地图,绘制得精细入微,色彩的运用也十分考究,仿佛能带人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眼见证那些铁马金戈的场景。装帧的整体风格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就已然开始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每一页的装帧细节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这套丛书的用心良苦,即便是放在书架上,它也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实体书的重视,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它对相关领域的经典研究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继承。在处理复杂史料的交叉验证时,作者表现出了极高的审慎态度,他不仅罗列了各方观点,更重要的是,他给出了自己清晰且令人信服的论证路径。对于希望系统了解该主题研究脉络的学人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基准点。它像是一张精密的地图,清晰地标注了已知的学术高地与尚待探索的知识盲区,对于后来的研究者无疑是巨大的启发,引导着我们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式去重新审视历史。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一些段落,思考其背后蕴含的深层逻辑。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搭建得非常扎实,它成功地将地理环境、游牧经济模式与政治制度的演变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自洽且极具解释力的分析体系。不同于一些只关注军事或政治的传统史著,此书的视野更为广阔,它将目光投向了文化交流、宗教传播乃至气候变化等多元因素对历史走向的塑造。每一次阅读的深入,都能发现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关联,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历史哲学思考。

评分

不错,包装认真,卫生干净,正版书籍,期待内容用心阅读?。。。。。。

评分

活动不常在,想买就要买啊,书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

一般吧

评分

包装很好,质量也还行,喜欢

评分

帮公司买的,希望好用哦

评分

非常快

评分

好书好内容好版本价格也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一本能够完整了解蒙古史的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