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喜仁龙(Osvald Sirén,1879—1966),
瑞典艺术史学家。曾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18年到日本讲学,并于1920—1921年旅居中国,开始密切关注东方艺术与建筑。1956年获得第一届查尔斯·朗·弗利尔奖章。日本《岩波西洋人名词典·增补版》(1981)称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中国绘画研究的集大成者。
译者
邓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研究生,参与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学城市形态研究小组,从事城市形态与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考察北京城墙与城门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这在我们自己的专家中恐怕也是很少见的。而他自己从实地考察中所激发出来的一种真挚的感情,在字里行间也就充分地流露出来。他高度评价这组历史纪念物,同时也为它的年久失修而伤心。在考察中,他的观测细致、记载不厌其详,这是十分可贵的。
——侯仁之,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新版本)经过细致完整的重译,修正了前一版中译本的一些错讹,保存了比较清晰的当年拍摄北京城墙和城门的照片,特别是补充了作者原书中有关中国西安、青州城墙和城门的部分照片。本书中译本的重新出版再次唤醒人们对昔日北京城的印象。
——李孝聪,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本书是至今为止,详实、细致、严谨、完整的一部介绍北京城墙城门及配套设施的书籍。
——刘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
出版前言 1
中文版新序 李孝聪 3
中文版序 侯仁之 8
英文版自序 11
第一章
中国北方筑墙城市概述
1
第二章
北京旧址上的早期城市
11
第三章
北京的内城城墙
27
第四章
北京内城城墙的内侧壁
43
南城墙 45 / 东城墙 53 / 北城墙 61 / 西城墙 68
第五章
北京内城城墙的外侧壁
77
东城墙 79 / 北城墙 82 / 西城墙 84 / 南城墙 86
第六章
外城的城墙
89
外城城墙的内侧壁 94 / 外城城墙的外侧壁 98
第七章
内城的城门
105
引 言 105 / 西城墙上的城门 108 /
东城墙上的城门 127 / 南城墙上的城门 132 /
北城墙上的城门 150
第八章
外城的城门
手边有一本讲述中国古代园林中叠山理水哲学的图文集,这本书的摄影作品简直可以直接拿去展览。它聚焦的不是宏伟的皇家园林,而是那些私密性极强的江南私家园林,比如拙政园的某一角,或是留园的一面漏窗。作者通过极具艺术感的黑白和彩色照片,捕捉了光影、苔藓和石头之间微妙的关系,重点突出了“借景”和“对景”的手法。文字部分则从美学和风水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何一块太湖石的摆放位置、一个池塘的深度,都会被视为关乎主人心性与天人合一的表达。尤其吸引我的是书中对“虚实相生”的阐述,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对水面的处理和石头的布局,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放松,像是带着一本画册在苏州的巷子里漫步,让人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中那种内敛而深沉的生命哲学。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宋代文人画派中“意境”与“笔墨”哲思的书籍,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为凝练且充满思辨色彩,读起来需要反复咀嚼。它并非一本普及性的艺术史读物,而是更侧重于哲学层面的解读,比如苏轼的“论画”如何影响了后世对“不似之似”的追求,以及元代倪瓒那种近乎禅宗的“萧疏”审美是如何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他通过对比不同流派对“留白”处理手法的差异,来阐述文人士大夫在乱世中寻求精神避难所的内在驱动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合上书本,对着书中的几幅宋元名作反复摩挲,试图去体会那种“墨分五色”背后所蕴含的宇宙观。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抽象的审美体验,转化成了可以被理性探讨的学术命题,让人在领略古人艺术造诣的同时,也反思我们当下如何看待“真实”与“心象”的关系。
评分刚读完一本关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宫廷服饰的专著,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华丽的宝库。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透着一股典雅的历史厚重感,内页的图片印刷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令人惊叹。作者似乎对清朝服饰的等级制度和材质运用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不仅仅是罗列了多少件龙袍、多少顶朝冠,而是非常细致地剖析了不同场合下服饰的形制变化,比如祭祀时与日常朝会时的细微差别。特别是对于那些精美绝伦的刺绣工艺,如盘金绣、平绣和打籽绣,书中配有微距特写照片,让我得以窥见古代工匠们那令人难以置信的耐心和高超技艺。光是看那些用金线和孔雀毛织就的纹样,就能想象出当年皇帝和后妃们穿戴时的威仪与繁复。这本书更像是某种视觉盛宴,对于研究清代社会文化、纺织技术乃至审美变迁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它让我对“帝王之服”有了更立体、更具象的认识。
评分前阵子翻了一本关于近现代北京城市规划变迁的口述历史集子,里面的内容充满了烟火气和强烈的现场感。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很独特,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访谈了数十位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老北京市民、规划师、甚至是曾经在胡同里跑过脚力的脚力车夫,来拼凑出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城市肌理的演变。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几段关于20世纪50年代“大院化”改造的记忆,那些亲历者描述着曾经曲折幽深、邻里关系紧密的四合院是如何被拆改、被填平,那种混杂着怀念与无奈的情绪,读起来让人唏嘘不已。它不是在评价对错,而是冷静地记录了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无力和变迁。比起干巴巴的官方文件,这些充满个人情感的片段,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精神的流失与重塑,这本书真正做到了让历史“活”起来。
评分我最近拜读了一部关于明代中后期江南士绅阶层财富管理与社会运作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大量引用了地方志、宗族族谱和私家账簿等一手资料,对当时士绅如何通过土地兼并、盐铁专营以及海运贸易来积累资本,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社会影响力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链条分析。书中对“产业资本”向“社会政治资本”转化的机制描绘得尤为精妙,它打破了传统史学中将士绅简单地归类为“文化精英”的刻板印象。例如,书中分析了某个大家族如何通过资助科举、兴修水利和建立义庄,巧妙地将经济优势转化为地方的道德制高点和实际控制力。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高,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但对于想深入了解明代社会经济结构和权力运作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其精细和扎实的分析模型,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图片老厚了,拿到以后就觉得这么薄,对得起那么贵?希望内容取胜。
评分个人挺喜欢的,内容还不错,希望看了后有进步,值得购买。
评分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
评分汗青堂图书,每本都会买来读,这次赶上活动,价格特别合适,性价比高。
评分这本书不咋的,就是要他珍贵的素材,那些镜头下的历史与文化。
评分比较相信京东自营的东西,价格实惠。
评分北京的城墙与城门(汗青堂丛书008)
评分很好,满减优惠,感谢京东。
评分以前的北京城再现,历史的影子。恢宏雄伟的古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