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类钞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类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子俊,包建强,莫超 等 编
图书标签:
  • 戏曲理论
  • 中国古典
  • 戏曲史
  • 文化研究
  • 文学
  • 传统文化
  • 艺术
  • 戏曲
  • 中国文化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45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005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7
字数:6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类钞》是两代人花费三十多年的心血,经过潜心爬梳各类戏曲史料,分类辑钞而成的戏曲的理论汇编。本成果将论述戏曲文化现象的文字从芜杂的史料中辑录出来,按其主旨分类编纂,同一主旨的理论按其产生的时代先后编排,形成了本成果三大类统摄二十二小类的体制,旨在构筑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框架。如此编类,依据主要有二:一是中固古典戏曲的形成、存在、传播的客观事实;一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生成学、特征学、实体学、批评史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成果的主要内容有:一、论述戏曲生成与特征方面的理论。二、论述剧本与表演的理论。三、论述戏曲传播与赏评的理论。

目录

上编 生成与特征篇
一 形成与流变论
二 效用与功能论
三 虚实与形神论
四 情志与意趣论
五 声律与音韵论
六 声腔与剧种论
七 宫调与曲调论
八 形式与体制论
九 风格与流派论

中编 剧本与表演篇
十 创作与改编论
十一 题材与题旨沦
十二 关目与结构论
十三 文辞与曲情论
十四 宾白与科诨论
十五 导演与教习论
十六 脚色与演员论
十七 音乐与舞美论
十八 演出与观剧论

下编 传播与赏评篇
十九 作家与作品论
二十 鉴赏与品评论
二十一 教坊与家班论
二十二 环境与风尚论

后记一
后记二

精彩书摘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类钞》:
  《渔樵》
  杨太仆义臣、先机而隐,复仇而遁,记之者灿若列眉,当是隋唐间第一佳传。但调有错杂,而东钟与庚青、鱼模与尤侯,两韵混用,难以经有识者。
  《金丸》
  炼局炼词,在寻常绳规之内;惟拷问南北曲,叶支思一韵,古雅绝伦,或即元人《抱妆盒》剧中语耶?闻作此于成化年间,曾感动官闱。
  《跃鲤》
  任质之词,字句恰好;即一节生情,能展转写出。
  《精忠》
  虽庸笔,亦不失音韵。“金牌宣召”一折,大得作法,惜闲诨过繁。末以冥鬼结局,前既枝蔓,后遂寂寥。
  《鸾钗》
  王元美评《幽闺》有三短,终本不令人坠泪,其一也。若此记点点是泪矣。盖繇作乎轻熟,故转折不费力,而科诨无不妙合。传为吴下一优人新作。
  《四豪》
  记孟尝、春申、信陵、平原四公子。首之以周天王之分封,合之以邯郸解围,中分记其事,各五六出,如《四节》例。构局颇佳,但填词非名笔耳。
  《赤松》
  全以简练为胜,遂使一折之中无余景,一语之中无余情。且有蹈袭《千金》处;夜宴曲更不宜全抄。
  《赤鲤》
  刘司狱以逸囚被谴,历种种苦趣。即记中所载,亦是有气谊汉子,但为僧不了奈何。传者照应精密,每于俗境,更见雅词,断非近日词人手。
  《金雀》
  轻倩之词,利于扮演,不耐咀嚼。安仁掷果一段,正可想见当年。
  《四友》
  以罗畴老之兰、周茂叔之莲、陶渊明之菊、林和靖之梅,合之为四友。于四贤出处,考究甚确;但意格终乏潇散,故不得与《四节》并列。
  《珠衲》
  作者刻意求新,亦轻脱,亦纤巧;但词局犹落小乘耳。赵旭初遇仁宋时,止与以一缄,今两承局挟之至西川,第云引其干谒。及至而迎者满道,承局始告之故;出其缄,则安抚文凭也。赵且惊且喜。仓卒间易贫士为贵人,此是绝妙之境,记中何以不及?
  《钱神》
  直刺时事,毫无忌讳,遂有以缙绅大老,横罹粉墨者。词亦不俗,但俱是拗嗓。
  《五福》
  韩忠宪事功甚盛,此独取其还妾一事。先后贯串,颇得构词之局。词有叶处,亦有用韵不稳处,若出两手。
  《完贞》
  记王顺卿全彷原传。说白极肖口吻,亦是词场所难。较《玉镯》稍胜之。
  《百花》
  内传:元时安西谋逆,江女右花、江生六云以被擒为内应;而安西之百花郡主,卒与六云偕合卺。结构亦新,但意味尚浅。
  《运甓》
  词气宏敞,陶士行之忠孝,凛然当场。惜填词过繁,未免收处有病。
  《三益》
  以三益、三损为朋友者箴,取境不入恶俗。入以粗浅故弃之,予以粗浅故收之。
  《平妖》
  永儿王则之乱,记之井然有绪。然终是神头鬼脸,景促而趣短。
  《西洋》
  郑和历使西洋诸国,凡十数年而后报命,此在永乐间可谓中珰之表表者。作手似与三遂记同,总是铺叙为词,不知本色当行之道者。
  《玉掌》
  一涉仙人荒诞之事,便无好境趣,第以笔下设色亦浓,故勉收之。
  《古剑》
  《红丝》、《四义》仅以传郭代公耳,此兼传李多祚,颇有豪侠之概。但演之场上有不合处,第可为知者道也。
  《绛雪》
  李愬雪夜擒吴元济,向未有记之者,记之自此始。且以张云容、萧凤台为开元时宫人,因服绛雪丹返魂,为薛昭、李愬之配,有此一段风韵,便自可观。
  ……

前言/序言

  在历史悠久而绚丽多姿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古典戏曲堪称耀眼夺目的艺术奇葩。它虽然成熟较晚,可它一经诞生,即博得了各阶层人们的喜爱,迅即广泛传播,遍及大江南北,城镇乡村。而且各种声腔、剧种,各个风格流派异彩纷呈,争奇斗妍,绵延数百年,成为极富民族性、人民性、娱乐性的文艺形式,是传统优秀文化中特别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
  与之相应,中国的古典戏曲的理论非常古老,而且也很丰富。早在先秦时期,随着戏曲萌芽,古典戏曲的理论就已产生,伴随着戏曲成熟与繁荣的历史,戏曲的理论越来越繁富。历代戏曲的理论不仅记录了古典戏曲由萌芽到雏形、再到成熟与繁荣的理论,还总结了戏曲创作、表演、艺术特征、鉴赏等方面的理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存在形式非常复杂。在体例上,它缺少宏观的独立体系与存在框架,而是零星地散见于各类杂著、笔记、野史、序跋之中。即使个别的戏曲理论专著,如《南词叙录》《中原音韵》等,也是某一方面的具体理论,而非体系化的整体性戏曲理论;在表述上,不是逻辑语言的系统论证,而是片言只语的杂谈随笔、即兴评点与题词。但将所有的古典戏曲理论作整体性关照,它便显示出自身的丰富性、体系性和独特价值。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理论的宝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它的整理、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学术界对古典戏曲理论的整理研究,至今仅停留在对戏曲史料的搜集、校注出版上,如中国戏剧研究所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蔡毅编《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隗芾与吴毓华编《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秦学人编《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傅惜华编《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俞为民编《历代曲话汇编》等。这些巨著的刊行为研究古典戏曲提供了详实资料、便捷之门。但是,它们或是戏曲史料的大汇编,或是戏曲某方面史料的选编,且相关的戏曲的理论仍淹没在史料之中,仍缺少体系化的戏曲理论资料。鉴于此,我们从史的角度人手,选编一部资料较全、重点突出、纲目清晰、理论价值较高,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而又查阅和使用方便的古典戏曲理论工具书,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想要完成的《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分类萃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本人曾在西北师大中文系执教,讲授古代文学(以元明清小说戏剧为主)。在教学中时而涉及到古代戏曲理论,即作资料卡片;后调入兰州城市学院(原兰州师专),仍一如既往,笔录不辍。年久,卡片积累亦夥。本世纪初,学院成立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并在各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本人任所长,主持并申报“古代戏曲理论”课题,获得学校和省上批准而立项。书稿打印后,承蒙知名专家、研究所学术顾问、兰州大学文学院宁希元先生和曾师从吴新雷先生的青年学者、南京大学博士、现任职西北师大文学院的李占鹏教授,在百忙中拨冗审阅,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我们对书稿作了进一步修订。
  我们的初衷,是想为广大从事戏曲创作和演出的文艺工作者,以及从事古典戏曲和理论研究的科研工作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献上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工具书,但因此作实乃初次尝试(之前未见“分类”之戏曲理论资料汇编),更限于自身能力和客观条件,书稿一定存在着不少问题或不足。例如所选材料未尽全面,分类未必恰当,编校未臻精严等。我们诚挚欢迎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以便再版时修正。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类钞》内容提要 范围与定位: 本书汇集了自先秦至近现代,关于中国戏曲理论、美学思想、创作规范及舞台实践的经典文献。其核心在于对历代戏曲理论家的核心观点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汇编与条分缕析,旨在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知识体系,为研究者提供一手资料与清晰的脉络。 内容结构与重点章节: 本书的编纂严格遵循历史演进和理论主题的逻辑关联,共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戏曲理论的萌芽与早期形态(先秦至唐代) 此部分重点收录了与早期歌舞、乐舞以及叙事文学相关的理论萌芽。包括: 乐舞之辨与雅正观念: 探讨《周礼》《礼记》中关于雅乐、郑声的争论,这些思想为后世戏曲的道德属性和规范性设定了基调。 诗歌与叙事结合的理论基础: 辑录了汉魏时期对“讽谕诗”、“变文”的评论,特别是对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的初步探讨。 唐代燕乐与“参军戏”的理论侧影: 虽然直接的理论文本稀少,但通过对唐代文人笔记中对“参军戏”、“相和歌”的记载,勾勒出早期滑稽表演和角色扮演的实践规范与受众反应。重点梳理了唐传奇中对舞台表演的生动描绘,这些描绘间接反映了当时对表演程式的认知。 第二部分:元代戏曲理论的定型与高峰 元代是中国戏曲理论体系真正成熟的关键时期。本部分是全书的重中之重,详细阐述了“杂剧”体制确立后形成的理论框架。 关目、科范与结构理论: 重点收录了对元杂剧基本结构(起、承、转、合,或称“四折”)的论述,以及对“正末”、“正旦”等行当的规定性要求。探讨了“科”在表演中的程式化意义。 “本色”与“时调”之争: 细致考察了关于剧作家应遵循的声腔体制(如中州乐府、北曲)的论辩,以及对剧本语言风格的评判标准。 元代戏曲家的自述与批评: 汇集了如《录鬼簿》中对优伶的评价体系,以及元末文人对戏曲艺术性的辩护和倡导,特别是关于“真情实感”与“文采藻饰”的张力。 第三部分:明代戏曲理论的细化与南戏的崛起 明代理论转向对“南戏”(昆山腔、弋阳腔)和“传奇”的深入剖析,理论视野更加广阔,审美标准日趋精细。 “传奇”的文体规范与声腔理论: 重点收录了明代关于“曲牌”、“板式”运用的详细规定,以及对“腔调和谐”的极致追求。例如,对“水磨腔”的理论阐释。 戏曲创作的“格律”与“法度”: 梳理了明代文人对“比兴”、“敷衍”、“点化”等文学手法在戏曲中的应用规范,力求将戏曲提升至与诗词、散文并列的文体高度。 重要理论家的独到见解: 详尽梳理了如徐渭、屠隆等大家在批评论著中对“意象”、“气韵”的阐发,这些观点超越了纯粹的声腔规范,触及了戏剧美学的深层哲学。 第四部分:清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与舞台实践的结合 清代理论既是对前代的总结吸收,也更紧密地结合了成熟的舞台实践,特别是对“花部”的讨论。 “花部”的兴盛与“雅部”的衰微: 记录了对昆曲(雅部)的严谨规范,以及对地方戏(花部)在表演张力、角色塑造上的创新理论探讨。 表演艺术的系统化整理: 辑录了清代对“身段”、“水袖”、“走位”等舞台技术环节的理论描述,这些是指导演员实践的宝贵文献。 戏曲批评的世俗化与普及: 收录了部分面向普通观众的戏曲评点,展现了理论如何渗透到大众审美趣味之中。 第五部分:近现代的转型与理论继承 本书最后一部分关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戏曲理论在面对西方戏剧冲击时的自我调适与现代性探索。 “戏曲改良”思潮中的理论呼应: 收集了旨在“救亡图存”的戏曲改革者们关于“白话文入戏”、“剧情现代化”的理论主张。 现代学者对古典理论的梳理与重估: 整理了早期学者对前代理论的学术性解读、归纳和分类工作,为当代戏曲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书的特点与价值: 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其文献的原始性与体系的完整性。它并非对既有理论的转述或演绎,而是将散落在史籍、文集、批语、剧本序跋中的理论碎片,按其发生发展的逻辑,重新组织成一个可供查阅和研习的框架。读者可以直接接触到古代戏曲理论家们对“声”、“色”、“文”、“心”的精妙把握和论述,是研究中国古典戏剧哲学、美学和艺术实践的不可或缺的基石性资料。它忠实地呈现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是如何从实践中诞生理论,又如何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完整循环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校对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编纂工作无疑是下了大工夫的。在大量引文的引用中,能保持如此高的准确率,实属不易。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关于剧本创作的“匠人秘笈”式的论述,它们揭示了古典戏曲不同于文学创作的独特规律,比如对“科”的安排、对“板眼”的控制,这些都是在纯文学理论中难以寻觅的宝贵信息。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本书超越了纯粹的哲学思辨,触及到了表演艺术的实践层面。然而,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就是部分古籍引文的释义过于简略,对于不熟悉特定时代背景或地方俗语的读者来说,理解上仍有障碍。如果能在原文旁或脚注中增加更详尽的文化背景注解,如解释某些特定戏班的术语或某个流派的行话,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可读性将大大提升。它目前更像是一份给“圈内人”准备的珍藏,对新入行的朋友来说,可能需要一位向导才能畅游其中。

评分

这本《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类钞》的装帧设计简洁而不失古朴,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体验上乘。从目录上看,它似乎汇集了从元明清到近现代戏曲理论的精华片段,这种“类钞”的形式对于希望快速建立对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宏观认识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佳的导航图。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流派和时代观点的并置处理,这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发展中的继承与批判的脉络。比如,关于“词曲之辨”的论述,书中可能收录了不同时期文人对昆曲、弋阳腔乃至地方戏曲声腔体系的争论,这些原始材料的呈现,远比二手解读来得生动有力。然而,对于一个深入研究者而言,单一的片段罗列可能略显零散,或许更需要一份详尽的注释和导读来串联起这些散落的珍珠,否则,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本中精准定位每一条理论的时代背景和深层意涵,仍需读者花费大量精力去考证。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资料汇编,为进一步的学术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戏曲”这一复杂综合艺术形态的多元视角考察。它没有将戏曲简单等同于文学剧本,而是通过收录关于“声腔”、“科介”、“扮相”、“场面”等各个环节的理论讨论,勾勒出了一幅立体的、多维度的艺术图景。这种对“综合性”的强调,是古典戏曲理论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神韵”或“气韵”的讨论,这些难以言传的审美体验,被不同的理论家试图用不同的词汇去捕捉和固化,阅读这些充满张力的描述,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艺术家们对至高美学的追求。这种对“不可言说之美”的反复探寻,正是古典艺术的魅力所在。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场思想的“辩论赛现场记录”,它提供的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通往更深层理解的无限可能的起点,充满了启发性与挑战性。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可供操作的“中国古典戏曲美学体系重建”的蓝图,但阅读后发现,它似乎更倾向于忠实地呈现历史的“原貌”,即便是那些相互矛盾的理论也被并置展示。这种“百科全书式”的编排,好处是客观,能避免编者个人的过度解读,坏处则是逻辑线条相对模糊。例如,书中对“情理”与“意境”的探讨,分别散落在不同朝代的笔记和戏论中,读者需要自行在时间轴上铺陈,才能看出“意境”是如何从早期侧重“情理兼备”逐渐演变为后世更强调“空灵虚化”的。这种需要读者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阅读过程,虽然艰辛,但也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因为它强迫你进行深度的比较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这本书对于那些热衷于在浩瀚的史料中“淘金”的学者而言,无疑是极具价值的起点,它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矿藏,只是,如何将这些矿藏冶炼成系统的知识,还得靠读者自己的锤炼。

评分

初次翻阅此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选材的广博与精炼,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材料的思索。它不像是一本系统阐述某一理论体系的专著,更像是一部浓缩了历代戏曲家、评论家思想精髓的“思想碎片集锦”。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声腔设计与角色塑造”的部分,那些关于腔调如何影响人物性格、如何与板式结构紧密结合的论述,读来令人拍案叫绝。特别是那些关于早期戏班演剧实践的记录,鲜活地再现了古代戏曲的现场感,这对于我们今天重建传统表演的“活态史”至关重要。但这种体例的局限性在于,它很难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来支撑这些碎片。如果读者对戏曲史或美学史缺乏基础知识,可能会在各种术语和观点中迷失方向,无法辨识出哪些是主流观点,哪些是昙花一现的偏见。因此,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希望通过直接对话古代文本来丰富自己认知的进阶读者,它像一个高配的“戏曲思想速查手册”,但要将这些速查点融会贯通,仍需读者自身具备高超的整合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