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的魅力

汉字文化的魅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沧浪 著
图书标签:
  • 汉字
  • 文化
  • 历史
  • 语言学
  • 文字学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书法
  • 文学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12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79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用浅显、简单、接地气的方式,对于汉字文化作全景式的呈现。
  《汉字文化的魅力》的编辑过程是一次很愉快的经历,轻松的文字时常让人面带笑意,心有所会。书名给人略显正式的感觉,像是正襟危坐的文化规范。读来却发现全书是妙趣横生的文化故事。故事短小简洁,幽默诙谐,赏心悦目。它们并非让人捧腹大笑,却使人有按捺不住的喜悦。轻松的阅读既减轻了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又增长了文化见识;淡淡的文艺范儿,潜移默化中提升了阅读品味。实在是一本于身有益,于心有得的好书。

内容简介

  对联、谜语、诗词、书法、文章等传统文事项目,自古就是人们寄托情思志趣的手段。人们借以抒情寄志、酬和把玩时演绎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成为民间广为流传、津津乐道的文化事件或故事。
  《汉字文化的魅力》以对联、谜语、诗词、书法等为题,分门别类讲述意趣横生的文化事件和故事。这些文化事件或故事长则页余,短则三五行,依托汉字独有的音、形、义系统所构成的强大的表达功能,呈现出文人雅趣、平民自娱、浪子不羁、怨女忧思等不同的意趣,彰显出汉字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妙趣横生的故事读来轻松愉悦,在增长传统文化知识掌故的同时,对于繁忙疲累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个很好的调剂,称得上是有品位的减压佳品。

作者简介

  沧浪,原名胡足青,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与张健鹏主编“小中见大,智慧文丛”等系列图书,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哲理故事门类,并获多个奖项。目前专注于教育、培训和图书类内容策划。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说中华文明载体之汉字
一、汉字的起源
二、汉字的演变
三、汉字的特点
四、汉字的魅力
第二章 对联:对称和谐——汉字之妙
一、机智篇
二、讽刺篇
三、修辞篇
四、趣联名联篇
第三章 诗词:韵律意境——汉字之雅
一、回文篇
二、打油篇
三、杂体篇
四、诗趣篇
第四章 谜语:精妙机智——汉字之巧
一、字谜篇
二、事物篇
三、谐趣篇
第五章 书法:形体结构——汉字之美
一、名家篇
二、名作篇
三、故事篇
第六章 趣闻:野史杂谈——汉字之趣
一、应答篇
二、点睛篇
三、姓名篇
四、逸闻篇
第七章 妙文:诙谐搞笑——汉字之谑
一、古文篇
二、今文篇

精彩书摘

一、机智篇
古代文人常用对联应酬唱和,既考验双方的文学修养,亦考验彼此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这些应酬对答中所闪现出来的机智幽默,常令人叹为观止。
宋神宗年间,辽国派遣使者来中原,苏东坡奉命招待。辽使者久闻苏东坡大名,出一联要苏东坡来对:
三光日月星。
辽使者认为这是副绝对,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不应重复。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来对,后面跟着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谁知,苏东坡略一思索,就对出下联:
四诗风雅颂。
此对甚妙。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
辽使说:“我还以为是绝对呢。不想让你轻易对上了。”苏东坡说:“什么绝对,我还可以补上三联呢。其一:一阵风雷雨;其二:两朝兄弟邦;其三: 四德元亨利。”辽使问:“《周易》中‘乾’卦里的四德应该是‘元、亨、利、贞’啊,怎么漏了一字?”苏东坡答:“最后一字是先皇圣讳,臣不能随口念出。”原来,先皇宋仁宗名叫赵祯,祯、贞同音,属于“圣讳”,故删去一德, 亦成妙对。
高明是元末明初人,是有名的戏剧作家。《琵琶记》这部古典名剧就是他创作的。他从小就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对对联。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请客人吃饭。饭菜摆好了以后,父亲有事出去了,屋里就剩下高明和客人。看着桌上摆着的好吃的,小高明忍不住了,就偷偷抓了一把,往嘴里塞。客人看着挺有气,心想:我这个客人还没吃哪,你这小家伙倒抢先了。等到正式吃饭的时候,客人对高明的父亲说:“听说您这个儿子挺会对对联,我出个上联,让他试试。”客人就说:
小儿不识道理,上桌偷食。
高明一听,这个客人也真是的,当着父亲的面揭自己的短儿,就不客气地对了一句:
村人有甚文章,中场出对。
对句里的“村人”,在这儿的意思是没知识的粗鲁人。客人一听这孩子骂自己是“粗人”,更有气了,接着说:
细颈壶头,敢向腰间出嘴。
意思是说,你这“小壶嘴”敢跟我这个“大壶身”斗嘴!
小高明马上对了个:
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锈。
高明挖苦客人是一肚子“铁锈”,没什么正经学问。高明的父亲一看客人的脸都气白了,赶紧拿话岔开了,还让儿子先出去“凉快凉快”。

《长安客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刘三吾微服出游, 在一家小酒馆里休息,想喝酒却没有下酒菜。朱元璋于是口吟一联:
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刘三吾还没来得及想出下句,店主送酒过来,随口对道: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朱元璋次日早朝传旨将店主召去,赐官,店主固辞不受。
上联“东西”,在联中指下酒菜,但它又可表示方向。下联“南北”,正是与其方向之义相对,是为借对。

明朝初年,出了一个“神童”,叫解缙。解缙出身贫寒,父亲是开豆腐店的。他平时帮着父亲做做豆腐,空闲时间就发奋读书。7 岁时,已能吟诗作对, 出口惊人。
这一年新春,家家户户都贴春联。据说解缙家穿街斜对面是尚书府第,门高宅大,围墙内绿竹重重。相形之下,这豆腐店就显得特别寒碜。小解缙是个好胜之人,面对这一情景,心有不服,于是写了一副春联,贴在豆腐店门上, 春联是: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这副春联一贴出,吸引来许多街坊,大家说长道短,议论纷纷。
闲言传到尚书的耳朵里,一问,知道是对门卖豆腐的老解家惹出的事,很是生气,于是下令砍去竹子。小解缙就在门联下面用红纸续了两个字,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尚书看见门联后更加生气,干脆下令将竹子连根挖去。解缙于是又续了两个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尚书看到后极为惊讶,心想解缙小小的人儿能对出这样的对联,倒是稀奇, 于是命家人去叫他来,要当面一试。谁知小解缙不肯随便上门,对来人说:“既然尚书有请,快去拿请帖来。”家人呆了一呆:“哎呀,好大的架子!”便回去向尚书诉说。尚书道:“莫和小孩子计较,就拿请帖去吧!”
解缙收了请帖,来到尚书府门前,见正门关着,就止步不前,对家人说: “迎客有迎客之礼,为何不开正门?”家人无奈,只得又去禀告尚书。
尚书想了想,挥笔写了个上联,连同笔墨交与家人说道:“递与学生。”
小解缙接过一看,见是一副对联的上联: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已知尚书的用意,心想:今日非叫你开正门迎接学生我不可!于是即刻接写了下联:
大鹏展翅恨天低。
尚书见对,无可奈何,只好大开正门。小解缙进了门,分宾主坐下后,尚书从桌上拿起一本书晃晃说:“老夫听说你家有万卷之书,书藏哪里?”小解缙指指肚皮说:“就在这里。”尚书又问:“既然如此,那我出联你都能对吗?” 小解缙眨眨眼睛:“何止能对!”尚书看看这穿绿衣衫两目流盼的小家伙,口气竟这么大,不觉心里好笑,便出联道:
出水蛤蟆穿绿袄。
小解缙听了,看了一眼身穿红袍的尚书,便接着对了下联:
落汤螃蟹着红袍。
尚书本想讥笑解缙是个坐井观天的蛤蟆,不料自己反被奚落成一只死螃蟹, 想小家伙竟如此不留情面,不由心里冒火,却不好发作,只好改换题目,再难小解缙道:
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
小解缙想,这也难不倒我,略一思索,便对道:
地做琵琶路做弦,哪个能弹?
尚书心里惊叹,问解缙父母做什么生意?解缙回答说:
父亲肩挑日月街前走,
母亲推转乾坤屋内磨。
这是一副谜语联,其实就是指解缙父母是以磨豆腐和卖豆腐为生。
尚书见解缙对答如流,从此深爱解缙之才,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因为解缙第一次上尚书家,一要有请帖,二要开正门,大家说这是“开豆腐店摆豆腐架子”,从此,“摆豆腐架子”这句话就在民间用开了。

明朝李东阳年幼时聪明过人,乃是当时有名的神童。皇帝召见他,他跨不过朝堂的门槛,皇帝说:
神童足短。
李东阳答道:
天子门高。
皇帝把他放在膝上,他的父亲跪在地下,皇帝说:
子坐父立,礼乎?
李东阳回答道:
嫂溺叔援,权也。
皇帝又说:
螃蟹浑身甲胄。
李东阳对道:
蜘蛛满腹经纶。

杨慎,生于明朝弘治年间,与解缙、徐渭并称“明朝三大才子”,《三国演义》开篇那首《临江仙》即为他所作。杨慎自幼聪慧过人,11 岁能作诗,令人惊叹不已。
相传杨慎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
县令出的上联是:
千年古树为衣架。
杨慎一听,即刻对出下联:
万里长江做澡盆。
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

明朝天启年间,内阁首辅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万历状元翁正春家中。两人谈得很投机,翁正春即兴出了一个上联: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第二天,翁正春送叶向高上路,经过一片池塘,池塘里有几只鸭子正在戏水。叶向高一看,就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没料到被将了一军,巡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明朝常州府有个姓吴的同知。他有个朋友姓董,当通判。有一天,二人到无锡去玩,玩累了,进了一家酒店,要了白酒和红酒,还有好些菜,就你一杯我一杯地喝开了。末了,二人都喝得晕晕乎乎的。就这么着,这两位还对对联玩哪。吴同知的上联是:
红白相兼,醉后不知南北。
这上联是说,咱俩又喝红酒又喝白酒。这会儿喝多了,连方向也分不清了。
董通判对的是:
青黄不接,贫来卖了东西。
下联拿颜色“青”“黄”对上联的“红”“白”,拿方位“东”“西”对上联的“南”“北”,对得还真工整。下联的“东西”不光指方向,还指家里的各种用品、摆设什么的。董通判的意思是说,往后喝得没钱了,就卖家里的东西,咱们接着喝!董通判说完,二人哈哈大笑。真是一对酒鬼!

清朝时期,浙江有师生二人一块到省城去考举人。来到一个叫武林关的关卡的时候,天黑下来,关卡的大门紧紧地关上了。老师看着高高的关卡大门, 叹了口气说:
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
这个上联挺有意思:中间的“关关早”是两个“关”字连着用。第一个“关” 是动词,当“关上”讲;第二个“关”是名词,当“关卡的大门”讲。后边的“阻过客过关”,也连用了两个“过”字。跟前边的“关关”相反,第一个“过” 跟“客”合到一块,是名词,当“过路的客人”讲;第二个“过”是动词,当“通过”讲。老师在这儿用了同字同音异义,说了这么一句话。学生一听,老师这是发牢骚,还是考我呢?要对上下联,真够难的。学生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心想:这真是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呀!
想到这儿,学生猛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下联: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下联不但对得工整,而且中间“对对难”的“对对”两字连用,后边“请先生先对”的两个“先”字连用,用法跟上联完全一样,对得真绝。老师一听学生对得这么巧,刚才的烦闷也没影了,连连夸奖他。末了,老师没考上举人,他的这个聪明学生倒考上了。
清人庄有恭,小时候爱放风筝。一日,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风筝,风筝落进了某将军府的花园里。大家都没了主意,怕惹出是非。庄有恭一言不发, 只见他只身一人向将军府走去,准备进去寻找风筝。说来也巧,将军府的门房竟未拦他。庄有恭进到园中,将军正与客人下棋。将军抬头一看,原来是来园中捡风筝的,仔细一看,小孩神气非凡。将军有心考他,提出和他对对联,庄有恭欣然同意。将军边捻胡须,边指厅堂上挂的画吟道: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有恭低头略思片刻,猛抬头,眼神烁烁,手指棋盘,朗朗高吟: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将军、客人一听,相对大笑。从此,庄有恭“神童”之名远近传扬。

纪晓岚幼时聪敏过人,过目不忘,有“小神童”之美誉。其师石先生特别喜欢他。只因功课对纪晓岚毫无压力,他便偷闲养家雀。为了不让石先生发现, 他将家雀塞进墙洞里,再用砖头把洞堵上。石先生发现这个秘密,怪其不务正业,便偷偷将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后在堵洞口的砖上戏题一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纪晓岚下课又去喂家雀,见砖上的上联言明家雀已死,知是石先生所为, 便在旁边续对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看到续联大为恼火,手持教鞭责问纪晓岚,为何辱骂先生?纪晓岚不慌不忙答辩说:“我是按先生的上联续对的下联。请看,粗对细,毛对羽, 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是不是这样对,请先生指教。” 石先生无言对答,拂袖而去。
一日,纪晓岚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轿经过。一不小心,球被掷进轿内。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壮起胆子上前讨球。府官戏弄地出了个上联:
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让纪晓岚对下联。对得出,就还球给他。纪晓岚一寻思:
太守二千石,独公……
府官问:“怎么不说完?”纪晓岚答道:“你要是还我球,就是独公廉, 不然就是独公贪。”府官一愣,只得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都从心里佩服他。
纪晓岚是河北人。有一次,他到南方的杭州去办事。杭州的一个朋友准备了好酒好菜来招待他。吃饱喝足了,二人坐着闲聊。朋友对纪晓岚说:“你们北方人是不是不太会对对联?头年我到北京去,给北方朋友出了个上联,可他们听了,一个个光摇手,不言声。”上联是: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了,哈哈大笑,说:“其实,他们摇晃手就是回答你了。”看这位朋友还不大明白,纪晓岚也伸出一个巴掌,接着说出了这个“哑谜”下联: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孤掌就是一个手巴掌,五个手指有三个长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两个短的——大拇指和小拇指,这就叫“五指三长两短”。下联的“三长两短”跟上联的“四面八方”还都是带数字的成语,对得挺巧。那个朋友这才明白了摇手的意思。

从前有一个穷书生,好打抱不平,为此被富绅诬陷。公堂审案,县官知道他的为人,想找个理由将其释放,便说道:“我出一联,你能对上则免罪,不能则严办。”这个上联是: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得出?
书生见壁洞透进阳光,对道:
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惺惺相惜,结果不言而喻。
从前有一神童,智慧过人,9 岁时就去参加乡试。由于场外人多拥挤,遂由他的父亲背进考场。考官见状,大为惊诧,出一联面试:
子以父为马。
神童立答:
父望子成龙。
考官见他对得如此工整,颇为意外,于是继续问:
猴子三朝,焉能攀树。
神童对答:
火星一点,岂怕丛林?
考官惊其才华,又出一联:
王不出头谁是主?
神童回答:
鸟添一口便为鸣。
考官见难不倒他,便将一蚂蚁捉在手中,问道:“你说我手中之物,是活的还是死的?”神童也很机智,双足欲跨门槛道:“你看我脚上之鞋,要出去还是进来?”考官见其聪明过人,便将其录取。

据传,清末孙中山留学归国,途经武昌时,听说张之洞办洋务兴实业,打算与他见一面,便投名刺曰:“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见用这种口气同他说话,便在纸条上写出一联,让门官交孙中山。联曰: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孙中山旋即写出下联传进去: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见了,暗暗称奇,立即下令开中门迎接。
张之洞在上联中摆官架子,孙中山的下联则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予以折服。两人之联皆各切身份。

新中国成立前,广州惠爱路(今中山路)的“好奇香”茶楼门口悬挂着一条向顾客求对的上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茶楼老板以此招徕顾客,为饮茶平添雅兴。一天来了一位茶客,看到上联后,凝视不语。老板忙将顾客让上茶座,斟上了一杯香茶,但看客人仪表有欠风雅,即以语含讥讽的口吻道:“先生如有意,何不挥毫赐教?”见那客人把茶一饮而尽说:“老板,有笔墨何不拿来一用。”说话间,笔墨送到,客人提笔立就下联: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老板看后,连连伸出大拇指,赞赏不已。于是这副主客妙对随之传为佳话。

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上联,谁能对上免罚。先生说: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1953 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吕叔湘等人。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联一则:
三强韩魏赵。
这个上联很有意思。“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罗庚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
九章勾股弦。
这里“九章”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又是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前言/序言

前言
汉字文化的魅力
语言与文字,是两个系统。语言是用来说和听的,文字是用来写和读的。不管你多会说和听,如果你不会写和读,你可能会被人看作“没有文化”。
唉,现在“地球村”“全球化”了,除了汉语,还有英语、法语、德语、日语……
你可能会说,我汉语不好,但我英语很好,我法语很好,德语很好,我日语很好……能说会写,能听会读,你能说我没有文化吗?
哦,等等,你现在在哪?如果在中国,恐怕你听不懂风靡中国的周杰伦的《菊花台》吧?央视热播的《中国谜语大会》你跟得上不……如果你身边的人课前操后、上班下班、车上车下谈笑风生分享这些,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像个外星人?还有,如果你要到“文化单位”求职,你底气如何……
中国传统文化跟汉字的关系至深,譬如诗词、对联、谜语、书法、妙文,以及文人间的逸闻趣事,都有赖于汉字那魔幻般的特性。就像我们在学校里看到一个穿着校服的男生,到了篮球场,他扣篮像“美职篮”球星,进了歌厅,他唱歌像歌手……你是不是觉得这个男生很奇妙?你会不会想知道,他还有多少你不知道的东西?看似简单的一个个汉字,在才华横溢的古代才俊那儿,怎么就变得那么有个性,有魅力呢?
一个战士不必成为造枪专家,但要追求成为神枪手。我们也不一定要成为文字专家,但当你结合身边的语境,用文字恰当地表达出自己某时某刻的感觉,将当时微妙的意境记录下来时,文字运用高手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会油然而生。前人举手投足的趣闻轶事,先贤凝眸巧思所得之作品特别能感染和启发我们。
“立德、立言、立身”,“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所有这些,无不在向我们昭示,文字与人生,文字与文理,其实是很崇高的,是可以去追求的。
汉字,因其独特的表述张力,让汉语文化变化无穷,绚丽多姿;汉语文化,因其灿烂迷人,让汉字魅力历久弥新。
中国台湾“音乐鬼才”方文山、畅销书作家张曼娟,他们都很喜欢这本书,你喜欢吗?

书摘:
一、机智篇
古代文人常用对联应酬唱和,既考验双方的文学修养,亦考验彼此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这些应酬对答中所闪现出来的机智幽默,常令人叹为观止。
宋神宗年间,辽国派遣使者来中原,苏东坡奉命招待。辽使者久闻苏东坡大名,出一联要苏东坡来对:
三光日月星。
辽使者认为这是副绝对,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不应重复。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来对,后面跟着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谁知,苏东坡略一思索,就对出下联:
四诗风雅颂。
此对甚妙。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
辽使说:“我还以为是绝对呢。不想让你轻易对上了。”苏东坡说:“什么绝对,我还可以补上三联呢。其一:一阵风雷雨;其二:两朝兄弟邦;其三: 四德元亨利。”辽使问:“《周易》中‘乾’卦里的四德应该是‘元、亨、利、贞’啊,怎么漏了一字?”苏东坡答:“最后一字是先皇圣讳,臣不能随口念出。”原来,先皇宋仁宗名叫赵祯,祯、贞同音,属于“圣讳”,故删去一德, 亦成妙对。
高明是元末明初人,是有名的戏剧作家。《琵琶记》这部古典名剧就是他创作的。他从小就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对对联。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请客人吃饭。饭菜摆好了以后,父亲有事出去了,屋里就剩下高明和客人。看着桌上摆着的好吃的,小高明忍不住了,就偷偷抓了一把,往嘴里塞。客人看着挺有气,心想:我这个客人还没吃哪,你这小家伙倒抢先了。等到正式吃饭的时候,客人对高明的父亲说:“听说您这个儿子挺会对对联,我出个上联,让他试试。”客人就说:
小儿不识道理,上桌偷食。
高明一听,这个客人也真是的,当着父亲的面揭自己的短儿,就不客气地对了一句:
村人有甚文章,中场出对。
对句里的“村人”,在这儿的意思是没知识的粗鲁人。客人一听这孩子骂自己是“粗人”,更有气了,接着说:
细颈壶头,敢向腰间出嘴。
意思是说,你这“小壶嘴”敢跟我这个“大壶身”斗嘴!
小高明马上对了个:
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锈。
高明挖苦客人是一肚子“铁锈”,没什么正经学问。高明的父亲一看客人的脸都气白了,赶紧拿话岔开了,还让儿子先出去“凉快凉快”。

《长安客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刘三吾微服出游, 在一家小酒馆里休息,想喝酒却没有下酒菜。朱元璋于是口吟一联:
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刘三吾还没来得及想出下句,店主送酒过来,随口对道: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朱元璋次日早朝传旨将店主召去,赐官,店主固辞不受。
上联“东西”,在联中指下酒菜,但它又可表示方向。下联“南北”,正是与其方向之义相对,是为借对。

明朝初年,出了一个“神童”,叫解缙。解缙出身贫寒,父亲是开豆腐店的。他平时帮着父亲做做豆腐,空闲时间就发奋读书。7 岁时,已能吟诗作对, 出口惊人。
这一年新春,家家户户都贴春联。据说解缙家穿街斜对面是尚书府第,门高宅大,围墙内绿竹重重。相形之下,这豆腐店就显得特别寒碜。小解缙是个好胜之人,面对这一情景,心有不服,于是写了一副春联,贴在豆腐店门上, 春联是: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这副春联一贴出,吸引来许多街坊,大家说长道短,议论纷纷。
闲言传到尚书的耳朵里,一问,知道是对门卖豆腐的老解家惹出的事,很是生气,于是下令砍去竹子。小解缙就在门联下面用红纸续了两个字,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尚书看见门联后更加生气,干脆下令将竹子连根挖去。解缙于是又续了两个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尚书看到后极为惊讶,心想解缙小小的人儿能对出这样的对联,倒是稀奇, 于是命家人去叫他来,要当面一试。谁知小解缙不肯随便上门,对来人说:“既然尚书有请,快去拿请帖来。”家人呆了一呆:“哎呀,好大的架子!”便回去向尚书诉说。尚书道:“莫和小孩子计较,就拿请帖去吧!”
解缙收了请帖,来到尚书府门前,见正门关着,就止步不前,对家人说: “迎客有迎客之礼,为何不开正门?”家人无奈,只得又去禀告尚书。
尚书想了想,挥笔写了个上联,连同笔墨交与家人说道:“递与学生。”
小解缙接过一看,见是一副对联的上联: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已知尚书的用意,心想:今日非叫你开正门迎接学生我不可!于是即刻接写了下联:
大鹏展翅恨天低。
尚书见对,无可奈何,只好大开正门。小解缙进了门,分宾主坐下后,尚书从桌上拿起一本书晃晃说:“老夫听说你家有万卷之书,书藏哪里?”小解缙指指肚皮说:“就在这里。”尚书又问:“既然如此,那我出联你都能对吗?” 小解缙眨眨眼睛:“何止能对!”尚书看看这穿绿衣衫两目流盼的小家伙,口气竟这么大,不觉心里好笑,便出联道:
出水蛤蟆穿绿袄。
小解缙听了,看了一眼身穿红袍的尚书,便接着对了下联:
落汤螃蟹着红袍。
尚书本想讥笑解缙是个坐井观天的蛤蟆,不料自己反被奚落成一只死螃蟹, 想小家伙竟如此不留情面,不由心里冒火,却不好发作,只好改换题目,再难小解缙道:
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
小解缙想,这也难不倒我,略一思索,便对道:
地做琵琶路做弦,哪个能弹?
尚书心里惊叹,问解缙父母做什么生意?解缙回答说:
父亲肩挑日月街前走,
母亲推转乾坤屋内磨。
这是一副谜语联,其实就是指解缙父母是以磨豆腐和卖豆腐为生。
尚书见解缙对答如流,从此深爱解缙之才,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因为解缙第一次上尚书家,一要有请帖,二要开正门,大家说这是“开豆腐店摆豆腐架子”,从此,“摆豆腐架子”这句话就在民间用开了。

明朝李东阳年幼时聪明过人,乃是当时有名的神童。皇帝召见他,他跨不过朝堂的门槛,皇帝说:
神童足短。
李东阳答道:
天子门高。
皇帝把他放在膝上,他的父亲跪在地下,皇帝说:
子坐父立,礼乎?
李东阳回答道:
嫂溺叔援,权也。
皇帝又说:
螃蟹浑身甲胄。
李东阳对道:
蜘蛛满腹经纶。

杨慎,生于明朝弘治年间,与解缙、徐渭并称“明朝三大才子”,《三国演义》开篇那首《临江仙》即为他所作。杨慎自幼聪慧过人,11 岁能作诗,令人惊叹不已。
相传杨慎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
县令出的上联是:
千年古树为衣架。
杨慎一听,即刻对出下联:
万里长江做澡盆。
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

明朝天启年间,内阁首辅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万历状元翁正春家中。两人谈得很投机,翁正春即兴出了一个上联: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第二天,翁正春送叶向高上路,经过一片池塘,池塘里有几只鸭子正在戏水。叶向高一看,就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没料到被将了一军,巡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明朝常州府有个姓吴的同知。他有个朋友姓董,当通判。有一天,二人到无锡去玩,玩累了,进了一家酒店,要了白酒和红酒,还有好些菜,就你一杯我一杯地喝开了。末了,二人都喝得晕晕乎乎的。就这么着,这两位还对对联玩哪。吴同知的上联是:
红白相兼,醉后不知南北。
这上联是说,咱俩又喝红酒又喝白酒。这会儿喝多了,连方向也分不清了。
董通判对的是:
青黄不接,贫来卖了东西。
下联拿颜色“青”“黄”对上联的“红”“白”,拿方位“东”“西”对上联的“南”“北”,对得还真工整。下联的“东西”不光指方向,还指家里的各种用品、摆设什么的。董通判的意思是说,往后喝得没钱了,就卖家里的东西,咱们接着喝!董通判说完,二人哈哈大笑。真是一对酒鬼!

清朝时期,浙江有师生二人一块到省城去考举人。来到一个叫武林关的关卡的时候,天黑下来,关卡的大门紧紧地关上了。老师看着高高的关卡大门, 叹了口气说:
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
这个上联挺有意思:中间的“关关早”是两个“关”字连着用。第一个“关” 是动词,当“关上”讲;第二个“关”是名词,当“关卡的大门”讲。后边的“阻过客过关”,也连用了两个“过”字。跟前边的“关关”相反,第一个“过” 跟“客”合到一块,是名词,当“过路的客人”讲;第二个“过”是动词,当“通过”讲。老师在这儿用了同字同音异义,说了这么一句话。学生一听,老师这是发牢骚,还是考我呢?要对上下联,真够难的。学生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心想:这真是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呀!
想到这儿,学生猛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下联: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下联不但对得工整,而且中间“对对难”的“对对”两字连用,后边“请先生先对”的两个“先”字连用,用法跟上联完全一样,对得真绝。老师一听学生对得这么巧,刚才的烦闷也没影了,连连夸奖他。末了,老师没考上举人,他的这个聪明学生倒考上了。
清人庄有恭,小时候爱放风筝。一日,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风筝,风筝落进了某将军府的花园里。大家都没了主意,怕惹出是非。庄有恭一言不发, 只见他只身一人向将军府走去,准备进去寻找风筝。说来也巧,将军府的门房竟未拦他。庄有恭进到园中,将军正与客人下棋。将军抬头一看,原来是来园中捡风筝的,仔细一看,小孩神气非凡。将军有心考他,提出和他对对联,庄有恭欣然同意。将军边捻胡须,边指厅堂上挂的画吟道: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有恭低头略思片刻,猛抬头,眼神烁烁,手指棋盘,朗朗高吟: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将军、客人一听,相对大笑。从此,庄有恭“神童”之名远近传扬。

纪晓岚幼时聪敏过人,过目不忘,有“小神童”之美誉。其师石先生特别喜欢他。只因功课对纪晓岚毫无压力,他便偷闲养家雀。为了不让石先生发现, 他将家雀塞进墙洞里,再用砖头把洞堵上。石先生发现这个秘密,怪其不务正业,便偷偷将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后在堵洞口的砖上戏题一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纪晓岚下课又去喂家雀,见砖上的上联言明家雀已死,知是石先生所为, 便在旁边续对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看到续联大为恼火,手持教鞭责问纪晓岚,为何辱骂先生?纪晓岚不慌不忙答辩说:“我是按先生的上联续对的下联。请看,粗对细,毛对羽, 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是不是这样对,请先生指教。” 石先生无言对答,拂袖而去。
一日,纪晓岚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轿经过。一不小心,球被掷进轿内。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壮起胆子上前讨球。府官戏弄地出了个上联:
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让纪晓岚对下联。对得出,就还球给他。纪晓岚一寻思:
太守二千石,独公……
府官问:“怎么不说完?”纪晓岚答道:“你要是还我球,就是独公廉, 不然就是独公贪。”府官一愣,只得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都从心里佩服他。
纪晓岚是河北人。有一次,他到南方的杭州去办事。杭州的一个朋友准备了好酒好菜来招待他。吃饱喝足了,二人坐着闲聊。朋友对纪晓岚说:“你们北方人是不是不太会对对联?头年我到北京去,给北方朋友出了个上联,可他们听了,一个个光摇手,不言声。”上联是: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了,哈哈大笑,说:“其实,他们摇晃手就是回答你了。”看这位朋友还不大明白,纪晓岚也伸出一个巴掌,接着说出了这个“哑谜”下联: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孤掌就是一个手巴掌,五个手指有三个长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两个短的——大拇指和小拇指,这就叫“五指三长两短”。下联的“三长两短”跟上联的“四面八方”还都是带数字的成语,对得挺巧。那个朋友这才明白了摇手的意思。

从前有一个穷书生,好打抱不平,为此被富绅诬陷。公堂审案,县官知道他的为人,想找个理由将其释放,便说道:“我出一联,你能对上则免罪,不能则严办。”这个上联是: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得出?
书生见壁洞透进阳光,对道:
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惺惺相惜,结果不言而喻。
从前有一神童,智慧过人,9 岁时就去参加乡试。由于场外人多拥挤,遂由他的父亲背进考场。考官见状,大为惊诧,出一联面试:
子以父为马。
神童立答:
父望子成龙。
考官见他对得如此工整,颇为意外,于是继续问:
猴子三朝,焉能攀树。
神童对答:
火星一点,岂怕丛林?
考官惊其才华,又出一联:
王不出头谁是主?
神童回答:
鸟添一口便为鸣。
考官见难不倒他,便将一蚂蚁捉在手中,问道:“你说我手中之物,是活的还是死的?”神童也很机智,双足欲跨门槛道:“你看我脚上之鞋,要出去还是进来?”考官见其聪明过人,便将其录取。

据传,清末孙中山留学归国,途经武昌时,听说张之洞办洋务兴实业,打算与他见一面,便投名刺曰:“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见用这种口气同他说话,便在纸条上写出一联,让门官交孙中山。联曰: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孙中山旋即写出下联传进去: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见了,暗暗称奇,立即下令开中门迎接。
张之洞在上联中摆官架子,孙中山的下联则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予以折服。两人之联皆各切身份。

新中国成立前,广州惠爱路(今中山路)的“好奇香”茶楼门口悬挂着一条向顾客求对的上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茶楼老板以此招徕顾客,为饮茶平添雅兴。一天来了一位茶客,看到上联后,凝视不语。老板忙将顾客让上茶座,斟上了一杯香茶,但看客人仪表有欠风雅,即以语含讥讽的口吻道:“先生如有意,何不挥毫赐教?”见那客人把茶一饮而尽说:“老板,有笔墨何不拿来一用。”说话间,笔墨送到,客人提笔立就下联: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老板看后,连连伸出大拇指,赞赏不已。于是这副主客妙对随之传为佳话。

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上联,谁能对上免罚。先生说: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1953 年,钱三强率科学考察团出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吕叔湘等人。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今论古。这时华罗庚即景生情,得出上联一则:
三强韩魏赵。
这个上联很有意思。“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韩、魏、赵三个强国,却又隐喻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中难对的困难,而且要在下联中嵌入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因此,华罗庚上联一出,诸人大费踌躇。隔了一阵,只见华罗庚不慌不忙地吟出了下联:
九章勾股弦。
这里“九章”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定理。同时,“九章”又是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对得如此之妙,使满座为之倾倒!
汉字:形、音、义的交响,文化的千年回响 引言 在浩瀚的文明长河中,文字是承载思想、记录历史、传递情感的基石。而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汉字以其独特的象形、表意特性,以及绵延数千年的演变轨迹,散发出无可比拟的魅力。它不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哲学,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本书《汉字文化的魅力》,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汉字的世界,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精妙绝伦的构造、博大精深的内涵,以及在艺术、哲学、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层层剥开汉字那令人着迷的神秘面纱,展现其蕴含的无穷智慧与东方韵味。 第一章:字溯源流——汉字的前世今生 任何一种文明的形成,都离不开文字的诞生与发展。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起源充满了传奇色彩。本书将追溯汉字从史前刻画符号,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历代演变的全过程。我们将深入探讨各个时期的汉字形态特征,分析其书写工具、载体以及社会历史背景对汉字演变的影响。 史前刻画符号的曙光: 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们如何表达思想?我们将考察陶纹、岩画等早期刻画符号,分析它们与早期汉字之间的可能联系,展现文字萌芽的迹象。 甲骨文的惊世发现: 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系。我们将详细介绍甲骨文的发现历程、内容及其在文字学、历史学上的重要意义。通过解读甲骨文中的字形,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国家制度。 金石之声: 周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钟鼎文)和石刻文字,以其线条的浑厚、结构的严谨,展现了不同于甲骨文的风格。我们将分析这些铭文的内容,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礼乐制度和文化习俗。 书体的演进之路: 从秦统一后的小篆,到隶书的变革,再到楷书的成熟,以及草书、行书的挥洒自如,汉字的书体演变是一部精彩的书法艺术史。我们将分析各书体的主要特点,探讨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在传播和应用上的优势,展现汉字书写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章:字形之魅——象形、指事、会意的智慧 汉字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独特的造字方法,其中,“六书”理论提供了最系统化的解释。本书将深入浅出地剖析“六书”,重点解读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直观而富有表现力的造字法,展现汉字在结构上所蕴含的东方智慧。 象形:描摹万物的眼睛: 汉字起源于图画,象形字是汉字最古老、最直观的造字方式。我们将选取经典的象形字,如“日”、“月”、“山”、“水”、“人”、“马”等,解析其字形如何巧妙地模拟事物的客观形态。通过对这些字形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人观察世界的细致入微和艺术化的表达能力。 指事:抽象概念的具象化: 当事物无法用图形直接描摹时,古人便采用指事的方法,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我们将探讨“上”、“下”、“本”、“末”等指事字,分析其字形如何通过增添符号或改变结构来传递抽象的意义。这种造字法体现了古人对抽象概念的深刻理解和表达能力。 会意:意象的融合与升华: 会意字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起来,产生新的意义。我们将分析“休”(人倚树)、“武”(止戈)、“明”(日、月)等会意字的构成,展现汉字如何在组合中创造出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含义。这种造字法不仅体现了汉字的组合能力,更折射出古人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和联想。 形声:汉字发展的主流: 虽然本书侧重于象形、指事、会意,但我们也需提及形声字在汉字构成中的重要性。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大大丰富了汉字的字汇,也使得汉字能够更有效地记录口语。我们将简要分析形声字的构成规律,理解其在汉字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章:字义之魂——一字多义,意蕴无穷 汉字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形,更在于其“义”。一个汉字,往往承载着多重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境的变迁,其意义也会不断丰富和演化。本书将深入挖掘汉字的多义性,展现其意蕴的无穷变化。 词义的演变与流变: 许多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其核心意义发生了细微或重大的变化。我们将选取一些典型的例子,如“窈窕”从男女私会到形容女子美好的演变,或者“食堂”从官府供餐到一般用餐场所的转变,展现词义的动态发展。 一字多义的奥秘: 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我们将分析“行”字的多重含义(行走、道路、可以、行列等),“道”字的多层意义(道路、方法、真理、说等),以及“情”字(感情、情况、原因等)等,揭示汉字在语言运用中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文化内涵的沉淀: 许多汉字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信息。例如,“孝”字,其结构就暗示了子辈对长辈的扶持;“信”字,则强调了言语与行动的一致。我们将探讨这些字背后所承载的伦理道德、社会价值观,以及哲学思想。 词组与成语的魅力: 汉字不仅可以单独表达意义,更能通过组合形成意义更加丰富、生动、凝练的词组和成语。我们将选取一些经典的成语,如“画龙点睛”、“杯弓蛇影”、“守株待兔”等,分析其字面意义与引申意义,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典故和哲理,展现汉字在汉语表达中的强大生命力。 第四章:字韵之美——声、情、韵的和谐统一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其语音和声调也对其韵律之美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书将从汉字的声韵角度,探讨汉字所独有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声调的起伏: 汉语的声调系统是汉字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分析声调对字义、语境以及整体语言表达的影响,例如,“妈”和“马”在声调上的差异就直接区分了不同的事物。 音韵之美: 汉字的读音,尤其是在诗歌、韵文中的运用,能够产生和谐的音韵效果。我们将分析古诗词中的押韵、平仄等技巧,展现汉字在声音上的美感。 声调与情感的表达: 声调的变化,往往伴随着情感的起伏。我们将探讨不同的声调组合如何传递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让语言更具表现力。 第五章:字艺之境——书法、绘画与意境的融合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视觉艺术。从书法到绘画,汉字在艺术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书法:线条的舞蹈,情感的流淌: 书法是汉字艺术的集大成者。我们将介绍历代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分析不同书体的艺术特点,如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的飘逸,颜真卿的楷书的雄浑,以及怀素的草书的狂放。我们将探讨书法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结构的疏密来表达书写者的情感、性格和审美情趣。 汉字与中国画的渊源: 许多中国画的创作,都受到汉字“象形”和“意会”概念的深刻影响。画中之“形”与字中之“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画中之“意”与字中之“意”也常常相辅相成。我们将探讨汉字在构图、意境营造上对中国画的启发。 汉字作为视觉符号: 在现代设计、艺术创作中,汉字也常常被作为独立的视觉符号来运用,其独特的结构和形态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六章:字智之玄——哲学、思维与人生智慧 汉字不仅仅是记录的符号,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载体。 汉字与阴阳五行: 许多汉字的结构和意义,都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将探讨这些联系,展现汉字如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认知。 汉字的整体性思维: 与西方拼音文字的分析性思维不同,汉字的构字方式更倾向于整体性的、关联性的思维。象形、会意的造字法,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和表达方式。 汉字中的人生哲理: 许多汉字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忍”字,既有“心”又有“刃”,说明忍耐需要内心的克制;“和”字,则由“禾”组成,寓意粮食丰收,天下太平。我们将探讨这些字中所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的处世智慧。 第七章:字用之道——汉字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与传承 汉字作为一种活的语言符号,其生命力体现在其广泛的应用和不断的传承之中。 文学的瑰宝: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汉字构建了璀璨的中国文学。我们将回顾汉字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表现力。 历史的见证: 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是汉字记录的历史。我们将简要提及汉字在历史文献传承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普及: 尽管面临拼音输入的挑战,汉字在信息时代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将探讨汉字在现代科技、教育、国际交流中的应用和发展。 传承与创新: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汉字文化,是我们面临的课题。我们将探讨当前汉字教育、研究和推广的现状与未来。 结语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东方文明的魂。它的魅力,在于其形随意动,在于其音律和谐,更在于其承载的千年智慧与文化。本书《汉字文化的魅力》,仅是从一个侧面,对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初步的探究。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激发读者对汉字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热爱,去体会那字里行间流淌的东方韵味,去感受那穿越时空的文化回响。汉字,永远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独特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沉迷于研究那些不为人知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流变与保护工作,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以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视角,记录了偏远山区的几支歌谣体系的衰落过程,那种文字的笔触带着一种近乎挽歌式的悲悯与敬畏。作者不仅仅是记录了旋律和歌词,更重要的是,她深入到了音乐背后的社会结构、祭祀仪式乃至家族传承的秘密中去。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口传历史”如何通过音乐的特定变奏来抵抗主流文化的同化描述所震撼。书中的配图,那些老人们在昏暗灯光下拉着传统乐器的黑白照片,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仿佛能听到远古的回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抢救性地保存了那些即将消逝的声音记忆,同时也向我们发出了强烈的警示:文化的多样性,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得多。它不仅仅是一部音乐志,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抢救报告,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深思不已。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文明理解的一扇新窗户。从头到尾,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剖析都细致入微,每一个阶层的变迁,每一次权力更迭背后的推手,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罗列出来,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个体命运的挣扎与选择。比如,书中对于某个特定时期地方士绅阶层如何巧妙地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周旋的论述,逻辑严密,证据确凿,让我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剧,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幽暗。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那些场景,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给予的。这本书成功地将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对于任何想要真正理解那个时代脉络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宝。它强迫你去思考,去质疑那些被时间磨平的棱角,真正触及历史的核心。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关于现代城市规划与生态可持续性之间平衡的深度探讨,而这本著作无疑满足了我对前沿理论和实践案例结合的期待。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层面,而是用大量的实证数据和精妙的图表,构建了一个关于“人居环境承载力”的全新模型。作者对于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以及提出的基于自然通风廊道重塑的解决方案,逻辑推演清晰有力,看得人茅塞顿开。特别是其中关于“慢行交通系统”与社区活力提升关联性的研究部分,提供了许多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教训,极具操作借鉴价值。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强调技术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兼顾了社会公平性,探讨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边缘化社区被进一步剥夺公共资源的伦理困境。读完后,我对未来城市的设计蓝图有了一个更为立体和务实的认知,它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严谨科学基础上的可实现愿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值得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们仔细研读。

评分

作为一名对国际金融市场运作机制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清晰梳理全球衍生品市场风险传导机制的权威著作,而这本小册子(尽管篇幅不大,但内容密度惊人)完全符合要求。作者没有过多纠缠于复杂的数学模型推导,而是运用了大量生动的金融危机案例,尤其是那些涉及信用违约互换和利率互换的结构性产品,来展示风险是如何在跨国界、跨资产类别之间快速扩散的。他对“系统性风险”的定义和量化方法进行了创新性的阐述,特别是关于监管套利行为如何催生新的不稳定因素的分析,极为犀利和深刻。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华尔街午夜时分的紧张氛围,每一个金融工具的设计背后都潜藏着巨大的博弈和不为人知的漏洞。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其极强的现实穿透力,它让你明白,那些看似抽象的金融术语,是如何直接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人的财富安全的。它是一堂紧张刺激、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实战课。

评分

我通常对纯粹的哲学思辨类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过于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富有哲理和洞察力的方式,探讨了“不确定性”在当代科学和人类认知中的核心地位。它不是在解释某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而是从认识论的层面,解构了我们对“确定性”的执着与依赖。书中对概率论、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效应,乃至复杂系统理论的引用,都服务于一个核心论点:接受事物的固有模糊性,才是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钥匙。作者的文风非常干净利落,每一个论证都像是在雕刻一件艺术品,精确而富有美感,避免了那种故作高深的辞藻堆砌。我特别喜欢他讨论“常识的陷阱”那一部分,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习以为常的那些判断标准。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我们思维的惯性,对于那些渴望提升批判性思维深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之作。

评分

一般般吧想退货

评分

价格优惠,包装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

包装完好内容丰富

评分

经典,活动的时候买更划算

评分

不错,值得买,哈哈

评分

经典,活动的时候买更划算

评分

不错,值得认真好好学习

评分

一般般吧想退货

评分

很好!首先是物流上很准时很快的。其次是京东的包装上每次包装都是很爱护书籍的。再者快递员配送态度给力和气。最后,书籍内容由于很多是朋友或者其他推荐买的,有待进一步阅读然后给书友一些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