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类似的古今相关文献还有许多,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到清代笔记中的私塾先生“画像”,到叶圣陶、叶小凤等现代作家创作的描写普通教师日常生活的作品,不胜枚举。只不过,这类作品都没有额外加上一块学术意义上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尽管它们其实很能启发人们思考教书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是“专业”的研究文献,国内专业学者近十年来已经拿出了相当多的成果,归纳起来,大抵推出了三条探究教师职业生活的路径:
一是不断引进西方专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表的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直到最近,还又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旨在思考“教师专业文化”的著作,如哈格里夫斯的《知识社会中的教学》。
这些著作能启发我们思考,在当代复杂动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学校变革不断提出各种“要求”的背景下,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或“可以”追求什么样的自我认同与专业形象。
二是立足于国内“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理想教学——比如,加强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教学的对话特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与途径。从这类文献可以看出,教书的意义在于:努力追求以“新课程改革”为本的教学生活,将“新课程改革”视为自己的事业。
三是面向国内教师,但不以激励教师努力尝试“新课程改革”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而更侧重于理解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一些代表性的成果基本上都是按这一点宗旨创作出来的,并向人们揭示了,当前一些默默无闻的教师如何立足于自身的教育与人生信念,在学校琐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追求“意义”。
必须承认,上述三类研究都曾对本书的酝酿产生过影响。
西方专家善于创造“概念”,来透视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几十年来,他们发明了一大堆的概念,而这些概念也确实能揭示教师专业生活某个方面的内涵,比如康奈利的“教育信念”就是如此。教师总归有自己的“教育信念”,遵循或背叛教育信念自然也会是教师生活可能蕴涵的基本意义,康奈利当然可以拿它来研究教师的职业生活。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大师与教书的滋味
钱穆:漫长成名路
10年小学教师生涯
苏州中学的4年美好时光
朱自清:中学教师岁月
从家道中落到“佩弦以自急”
奔波于江浙与上海之间
走出精神危机与告别春晖中学
鲁迅:在教育界的18年经历
百草园的“少爷”及其颠沛命运
只能回浙江教书的留学生
在北京教育部“做官”的日子
错误的旅程与彻底离开教育界
顾颉刚:真正的大学教授
出路艰难的北大哲学系毕业生
“暴得大名”之后的经济危机
复杂人事关系中的教授生涯
因得意门生而起的“爱恨情愁”
陈寅恪:名气、学问与人格
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创建
陈寅恪与清华国学院的缘分
“全中国最博学”的导师
沈从文:寂寞的教书生涯
从逃学湘西到漂泊北京
身陷失恋痛苦的大学讲师
以美好情感为本的教书生活
附录任桐君:不跪着办学的小学女校长
专业背景与艰难的发展道路
“与官厅周旋”始终“没法遵命”
后记 回望走近大师的旅程
精彩书摘
10年小学教师生涯
相比于受教育学熏陶、以研究教育教学为本的专业成长道路,小学教师钱穆走过的是一条以“做学问”为本的专业成长道路。这条道路上的诸多风景,比如昔日乡村小学教师默默追求学问的感人经历,同事、学友之间潜心向学与互相勉励的真挚情谊,以及过去小学堂那种浓郁的中国文化味道,都可以让人思考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两种教师专业生活方式
从历史上看,现代中国的中小学教师首次学习如何以“教育学家”的姿态思考、安排自己的专业生活是在20世纪20年代,这当中关键的促成因素包括,1919年杜威来华传播其新教育哲学,以及一大批留美教育学博士、硕士归国后进人中小学领域寻求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引领者,尤其是留美归国的教育学者,更是纷纷直接面向实践界传播教育学专业知识,努力使中小学教师将研究、改善教学当作自己喜爱的专业生活,使之真正成为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
前言/序言
有一个问题,很沉重,又很亲切,这个问题便是:教师有什么当头?或者说,“教书的日子”有何意义可言?
这个问题曾被许多人思考过,本书重新提出它,首先是为了去细细体会大师的教书生活,然后为了能自己多感受一点教书的滋味。
思考教书生活
曾经教过书的,或正在教书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这个世界上的教书生活经验也因此丰富无底,即使一个人可以活一万年,也体验不尽。
然而,过去也好,现在也好,都可以看到,有许多人,在各种私下的场合,无数次地说,“教书没意思”,就像那些扮相“光怪陆离”的“后现代人”,不停地抱怨,“现代日常生活”的“无聊”与“压抑”。
有意思也好,没意思也好,都不能否认:那么多人曾靠或正在靠教书养活自己,甚至还有家人和素不相识的人。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教书生活自有令人温暖的意思,值得作为沉思的对象,尤其对于我们这些靠教书而活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也许除了心灵的虚怀若谷和百感交集之外,做这种沉思,不能再给我们带来什么。比如,“名利”与“地位”,似乎就无法从这种思考中得到。但对我们这些教书的人来说,又有什么比心灵得到美妙的体验更适合的收获呢?
这样说,不是“故作清高”,主张什么“教书的人不可以去追求名利”;这样说,只是在承认并安守教书人的命运而已。至于能得到多少名利,实在是自己难以把握的事情。何况与政界、商界相比,教育界的名利资源又那么稀缺,何必“为无米之炊”。
自伟大的孔子提出“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以来,中国就有许多“清醒”的教书的人认为,他们不是手捧着“名利”和“地位”出现在三尺讲台上,更不会等到终于穿上“一品大员”的“官服”那天,才去做个教书的人。
我们的前辈非常清楚:如果要去收获“一品大员”的名利与地位,他们早就不会去做教书的人了。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教书是受内心深处某种力量的驱使,而要通过教书的日子来释放它。
如伟大的孔子所言,他的教书生活首先来自心中的信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确实伟大!我们在仰望至高无上的苍天的时候,从未能像孔子那样,勇敢地说一句:我之所以教书,首先因为,我是为求知而生。
但我们这些一般的教书人或多或少总能感受到,在自己的教书生活中,也有某些善良的心灵力量在推动着,比如,以辛勤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和家人。此即如余英时先生所言:正是这一点“论据”,可以推出,思考教书生活的时候,最好也是以得到心灵的美妙体验为宗旨。若是为了计算一下得到多少“名利”与“地位”,恐怕就会让自己陷入失望与虚无了。
如果能体验到“虚怀若谷”和“百感交集”,当然会非常美妙。但即使没这么幸运,仅仅是多了一点教书的体会,那也足够了。
其实,无论研究教书生活能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什么样的收获,都符合孔子制定的求知原则:“学者为己”(为自己的心灵充实健康)。
艰难的“文献综述”
现在,已不用再去吃力地“论证”研究教书生活究竟有何意义了。
不过,按学界时下通行的惯例,还得梳理一下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哪怕只想写一本像《论语》那样的“教师生活叙事”,也得额外加上一块“文献综述”,否则便没有“理论价值”了。
多么厉害的一种说法!
但如果将“文献综述”理解成为了进行“教师生活叙事”,曾看过那些书,“备”过多少“课”,便会发现“文献综述”确实重要。而真正厉害的叙事高手,例如余华,不仅读过许多“理论性”强的“大书”,而且连这些“大书”的叙事技巧都琢磨透了,所以他才可以写出许多思想内涵新颖、表达方式独特的作品来。
从这一点来说,“文献综述”真的不可缺少。况且,能看到那么多人曾思考过类似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快乐。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写的《论语》清楚地表达了孔子的教学生活与体验。这或许是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相关著述,而且质量非常高,深刻揭示了孔子非凡的心灵体验,行文艺术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堪称佳作。这一点钱穆先生已做过详细的论证。
其次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如果说《论语》是古典学人写的最佳“相关文献”,那么《围城》则可以算得上是现代学人写的最佳“相关文献”。尽管与让人感动的《论语》不同,后者是以讽刺的手法,刻画了一种令人哭笑不得、沮丧万分的教书生活。
类似的古今相关文献还有许多,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及清代笔记中的私塾先生“画像”,到叶圣陶、叶小凤等现代作家创作的描写普通教师日常生活的作品,不胜枚举。只不过,这类作品同样都没有额外加上一块学术意义上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尽管它们其实很能启发人们思考教书生活的意义。
接下来是“专业”的研究文献。就此来说,国内专业学者近十年来已经拿出了相当多的成果。归纳起来,国内专业学者大抵推出了三条探究教师职业生活的路径。
一是不断引进西方专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表的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直到最近,又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旨在思考“教师专业文化”的著作,如哈格里夫斯的《知识社会中的教学》。
这些著作能启发我们思考,在当代复杂动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学校变革不断地提出“要求”的背景下,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或“可以”追求什么样的自我认同与专业形象。
二是立足于国内“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理想教学——比如,加强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教学的对话特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与途径。从这类文献可以看出,教书的意义在于:努力追求以“新课程改革”为本的教学生活,将“新课程改革”视为自己的事业。
第三种探索同样是面向国内教师,但它不是以激励教师努力尝试“新课程改革”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而更侧重于理解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一些代表性的成果基本上都是按这一点宗旨创作出来的,并向人们揭示了,当前一些默默无闻的教师如何立足于自身的教育与人生信念,在学校琐碎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追求“意义”。
远山近水,书香悠长:一个普通教师的平凡岁月 这是一本关于教师,关于生活,关于教育的随笔集。它不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也不是一部深刻剖析教育体制的学术巨著,它只是静静地记录着一位普通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在平凡的日子里,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所观察到的世间百态,所体悟到的生活哲理。 作者,一位在乡村中学任教多年的语文老师,没有宏大的抱负,没有惊人的成就,他只是一个勤勤恳恳的耕耘者,用他的笔,记录下教育的细枝末节,用他的心,感受着生命的温度。这本书,就像作者本人一样,朴实无华,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篇章一:那些鲜活的课堂 书的开头,作者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课堂。那些或稚嫩、或叛逆、或求知若渴的学生,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他描绘了学生们在课堂上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们提出的刁钻古怪的问题,他们偶尔的顽皮捣蛋,以及他们每一次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瞬间。 比如,在讲到古诗词时,那些平时在课间嬉笑打闹的孩子们,在朗诵“枯藤老树昏鸦”时,眼眸中流露出的淡淡忧伤,是如何触动了作者的心弦。他没有去刻意拔高这些情感,而是如实地记录下来,让读者感受到,即使是乡村的孩子,也有着一颗敏感而丰富的心灵。 他也记录了那些令他头疼的学生,那些不爱学习、总是惹是生非的孩子。他没有直接批评指责,而是通过描写与他们的互动,展现出一种温和的坚持。他写到一个叫小强的学生,总是迟到,上课捣乱,但他发现小强在一次作文中,用极富感染力的笔触描写了他生病的奶奶,那一刻,作者看到了小强身上隐藏的温情和才华。他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一次次耐心引导,最终让小强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课堂上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学生,也来自于作者自身的困惑。他也会面临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抵触,对某些教学方法的质疑。他写到了自己在一次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讲座后,一位学生私下找到他,用一种近乎天真的方式质疑了讲座内容,让作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没有因为学生的质疑而感到被冒犯,反而认为这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 篇章二:走近鲜活的生命 除了课堂,作者还将镜头转向了学生们的生活。他走访了部分学生的家庭,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也看到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他写到一位家境贫寒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寄宿在爷爷奶奶家。作者在他简陋的房间里,看到了他用旧报纸糊墙,用废弃的书本做书桌。然而,就是在这个简单的空间里,这个孩子却坚持着每天早起读书,他的眼神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渴望。作者在描述这些场景时,没有廉价的同情,而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他还记录了学生们在课余时间的小小梦想,那些在田埂上追逐蝴蝶的孩子,那些在山坡上放牛的孩子,他们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他们的童年却充满了纯真和快乐。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呵护。 在走访中,作者也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家长。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有些家长则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他记录了与一位父亲的交流,这位父亲因为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导致孩子性格孤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推给家长,而是通过描写他如何尝试与这位父亲沟通,如何引导他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篇章三:书香里的守望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作者也分享了自己对阅读和写作的热爱。他认为,阅读是教师最好的充电方式,也是与学生建立情感连接的桥梁。 他写到了自己反复阅读的经典名著,那些著作如何在他的人生观和教育观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分享了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些感悟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启发学生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 他也记录了自己与同事之间的交流,那些在教研室里,在办公室里,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教学中的困惑,分享教学中的心得,虽然只是点滴的对话,却凝聚着教育者的共同情怀。他没有回避教育体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比如资源的不均衡,比如教师的职业倦怠,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通过每个人的努力,能够为教育带来一丝光明。 书中也穿插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的反思。他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关注着乡村的发展。他写到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对父母的思念,以及在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活中,他如何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他不是一个“大师”,他只是一个“教书匠”,一个用生命去践行教育理想的普通人。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深奥晦涩的理论,它有的只是一个真诚的灵魂,在平凡的土地上,播撒着知识的种子,浇灌着希望的花朵。 篇章四:那些微小的改变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强调改变了多少学生,成就了多少“栋梁”。他更关注的是那些微小的改变,那些在学生内心深处悄然发生的转变。 他写到一个曾经非常内向胆怯的学生,在参加了他组织的课本剧表演后,变得自信开朗了许多。这个改变,对于那个学生来说,是巨大的。作者在描述这个场景时,没有过度的渲染,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学生脸上绽放的笑容,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让读者也感受到了教育带来的力量。 他也记录了自己与学生的每一次“和解”。当学生犯了错误,受到惩罚,但他发现学生在反思后,主动承认错误,并决心改正,那一刻,作者感受到的,不是“教育的成功”,而是“生命的成长”。 书中还提到了作者在教育中,如何学会“放手”。他意识到,过度的保护和干预,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成长。他尝试着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尝试中犯错,在错误中学习。他写到一个关于学生自主组织班级活动的例子,虽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插曲,但最终,学生们通过这次活动,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担当。 篇章五:回归本真 这本书,最终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格的塑造,对心灵的滋养。 作者并没有将教育看作是一场冰冷的知识灌输,而是视为一场充满温度的灵魂对话。他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和点亮这些闪光点。 他笔下的“教书生活”,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有冬日里课堂上透过窗户洒下的阳光,有夏日午后微风拂过的树叶声,有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也有偶尔的窃窃私语。这些细微的声响,构成了他丰富而充实的生活。 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对教育怀有热情的人阅读。它没有提供“秘籍”,也没有许诺“成功”,它只是安静地讲述着一个普通教师的平凡故事,讲述着教育中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讲述着生命中那些温润人心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教育,其实就藏在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里,藏在那些微小的互动中,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那份纯粹的信任与关怀之中。它是一种守望,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本书,不炫技,不煽情,只是用最朴实的文字,书写着最真挚的情感。它就像一杯清茶,初入口时平淡无奇,细品之下,却回甘悠长,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一种对教育的敬意,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它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感悟,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