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文库77:黑丝路:从里海到伦敦的石油溯源之旅

新知文库77:黑丝路:从里海到伦敦的石油溯源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詹姆斯·马里奥特 著
图书标签:
  • 石油
  • 能源
  • 历史
  • 地理
  • 里海
  • 伦敦
  • 黑丝路
  • 经济
  • 政治
  • 全球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75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2979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6
字数:38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条石油管线,让“火的国度”阿塞拜疆成功奠定石油经济的发展导向。资源、资金、就业机会,为何石油给居民带来的一切远不如想象中美好? 19世纪中期以降,人类的生活与石油已经密不可分。你可曾想过——地球遥远的另一端,命运与管线、油田相系的人,是因此致富还是饱受其苦?能源的命脉在复杂的政治、历史、宗教、经济的混合因素下,由谁掌控?作者走到源头,为我们带来能源生产与消费地貌的第一手消息,把欧亚地区一个世纪以来的恩怨利害翔实呈现。这趟旅程穿越了这个重度依赖石油的当代世界的心脏,从1920年巴库的革命一路写到冷漠的现代伦敦,作者将历史写作、游记和调查报道相结合,将石油输送的各个不为人知的细节忠实呈现。

内容简介

  油田、管线与跨国企业,为何带不来想象中的美好?
  里海之畔的阿布谢隆半岛曾经是拜火教的圣地,这里地缝中不断泄露出燃烧着的天然气。19世纪中期以降,石油成为了工业的血液,逐渐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这里的巴库油田也变成了世界上的油田,石油产量一度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于是一条“黑丝路”成为了横跨欧洲、滋养欧洲的能源大动脉。但你可曾想过,在能源的产地和沿线,那些命运与油田管线相系的人,是因此致富还是饱受其苦?在复杂的政治、宗教、经济、种族的混合因素下,到底是谁在掌控着能源的命脉?
  十多年的研究,五千公里的追寻,从里海的油井、高加索山区的小村庄、地中海的渔村到欧洲的重要都市,循着马车、管线、铁路、轮船,这趟旅程不但穿越了空间,也穿越了时间。这是有人追溯源头,捎来能源生产地与消费地面貌的一手信息;也是有人从能源的角度,把欧亚地区一个世纪以来的恩怨利害翔实呈现。
  本书竟把一条油路写得优雅洗练……它以独特的方式将旅行见闻、报告文学以及历史渊源融为一体。——《金融时报》

目录

前言与致谢 1
序言 石油城市 8
第一部 油井 17
第1 章 非里海不可 19
第2 章 你可以看到总统的权威从何而来 39
第3 章 唯有他们才能引领我们走向应许之地 56
第4 章 我们连维持大楼外观的清洁都做不到 86
第二部 陆路 115
第5 章 滚滚油泉涌出覆盖了整片油污大地 118
第6 章 如果石油管线爆炸,我也会跟着烧死 134
第7 章 施拉德尔的命令跟厕纸没两样 154
第8 章 你们带了书吗? 165
第9 章 不需要修订当地法律,我们通过条约凌驾或
规避当地法律 186
第10 章 我们向媒体保密 202
第11 章 我们住在暴力的走廊里 218
第12 章 一切全是骗人的烟幕 230
第13 章 我会阻止你,我会砸烂你的相机! 255
第14 章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履历上面写着这条油管:
这是相当难堪的事 282
第15 章 边坡可能塌下来压在孩子头上 315
第16 章 别睡了——保护你们的海洋 328
第三部 海路 345
第17 章 让军方在商船通过之前预先消毒这个区域 348
第四部 陆路 375
第18 章 他们就像章鱼一样 378
第19 章 里海! 399
第五部 工厂 423
第20 章 这是奥斯维辛的世代,毫无疑问 425
第21 章 从化石生态系统中蒸馏而得的液体 446
第六部 石油城市 465
尾声 石油城市 467
后记 新天然气之路 478
参考文献 494



精彩书摘

  第2 章 你可以看到总统的权威从何而来
  石油工人大道,巴库,阿塞拜疆
  “阿玛尼。”“迪奥。”“宝格丽。”“D&G;。”“范思哲。”我们一边沿着石油工人大道前进,一边数着两旁有多少时尚名店。这些19世纪兴建的大楼面对着海洋,富丽堂皇的正面刷洗得一尘不染。过去十年来我们走过这条街无数次,每次都有惊人的变化。从尘土飞扬的后苏联时代大道,一变而成为21 世纪繁忙的石油城市。城里到处都在建设,新购物中心矗立在饭店与奢侈品商店旁。
  起重机与工地旁的大型广告看板宣示巴库未来将变身为迪拜这样的大城市。在四季酒店之后,新的希尔顿饭店也即将落成。奔驰与保时捷小型越野车(SUV),黑色的车身搭配着不透光的车窗,行驶在大街上。
  走过磨亮的地下道石板路,来到灯火通明的人行道,这里是巴库市区。接着往另一条两旁都是旧商店的街道走去,最后抵达一处广场,树荫下的喷泉打着泛光灯,景象十分美妙。即使时间已过午夜,盛装打扮的家庭与年轻情侣仍聚在喷泉广场的酒吧与咖啡厅放松心情。露天座位都坐满了人,小孩骑着小型电动四轮摩托车在广场上横冲直撞。
  走到墙边,到了双门的沙马西门(?amaxi Gate)旁,我们即将进入旧城。砂岩砌的拱门让我们想起库尔班·赛义德(Kurban Said)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库为背景写下的小说《阿里与妮诺》(Ali and Nino):
  我爬上平坦的屋顶。从这里俯瞰眼前的世界,堡垒的巨大城墙与宫殿的遗迹,城门上刻着阿拉伯文字。骆驼在迷宫般的街道走着,它们的足踝如此娇弱,让人忍不住抚摸一番。耸立在我面前的是少女塔(Maiden Tower),底下围绕着各种传说与导游。塔的后面就是毫无特征、深不可测的铅灰色大海,那是里海;在沙漠之外,则是嶙峋的岩石与灌木丛:静止、无声、不可征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貌。
  这本书在20世纪30年代于维也纳出版,文中对原本充满波斯风格的巴库怀抱着浓郁的乡愁,当时的巴库正快速转型为苏维埃式的城市。
  我们进到城里,然而即使在狭窄的巷弄中,仍到处有人施工。虽然这个地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仍有人在14世纪的地基上盖起了饭店。我们顺着迂回的街道走回到海边与石油工人大道。穿过游艇俱乐部与空无一人的小艇码头,我们看到地面有个大洞,洞旁围绕着栅栏,然后往海岸延伸出去。告示栏上贴的海报提到即将出现的价值2.5亿美元的满月酒店(Full Moon Hotel),它将如同耸立于波斯湾的未来主义式摩天大楼一样。在靠内陆一点的位置,屹立着运动场馆与达尔加广场商业中心。后者的十二层玻璃大楼俯瞰着繁忙的街道,装饰用的白大理石支柱往上直抵大楼的腰部。这栋大楼的所有人在宣传文案上自豪地表示,“在黑暗的时代里,这座建筑物看起来格外富丽堂皇”,这处办公大楼“使总统感到骄傲”。
  这栋大楼是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基金会(State Oil Fund of Azerbaijan,SOFAZ)的总部所在地。这个国家税收基金会取得阿塞拜疆绝大多数的碳氢化合物收入,它建立的宗旨是为未来的世代储存财富,同时“压抑”投资,好让地方经济不至于过热。从理论来说,今日借由销售阿塞拜疆石油所获得的收入,将会投资于海外资产,而这些投资所产生的收入将在日后(渐进地)花用在一些计划上,例如让经验多元化以及扩大发展。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基金会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大量购置地产与股权。3但实际的运作与外表有段差距。2010年,石油基金会的收入是72亿美元。然而,预测的支出是66亿美元,留给未来世代的收入不到10%。在计划的支出中,有八成分配给政府支出,涵盖的项目包括军事、治安与正值景气的建设工程。
  虽然分析家起初对于石油基金会的管理状况感到乐观,但不久就发现石油基金会的设立很可能“只是为了外部的政治消费——特别是用来主张财政责任与透明支出”。虽然石油基金会是石油收入的行政中心,但所得该留给未来子孙,还是现在花掉,最后的决定却不是在这栋建筑物里做成。我们过了马路,从公园栏杆外望着公园里的古鲁斯坦宫(Gulustan Palace)与总统府,后者是栋点缀着超过300扇窗户的巨大建筑。这是实际掌握石油财富的权力所在地——它掌握在阿利耶夫王朝手里。
  盖达尔·阿利耶夫(Heydar Aliyev)生于纳希切万(Nax?ivan),它位于阿塞拜疆西南方的一处半自治山区,比有争议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更为偏远。1939 年,16岁的阿利耶夫抵达巴库,到石油学院念书。石油学院是苏联最现代的几座城市里设立的重点学院研究单位,在这里,钻油平台的工人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英雄。两年后,当纳粹入侵苏联时,阿利耶夫因成为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中尉而不用被派到前线,内务人民委员会是苏维埃内部安全单位与斯大林用来推动大恐怖的武装力量。“二战”即将结束乃至于战后数年之间,斯大林推动的大恐怖包括将庞托斯希腊人(Pontic Greeks)、车臣人与梅什赫提土耳其人(Meshkheti Turks)大举逐出高加索地区。7直到1953 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大恐怖才告终止。
  赫鲁晓夫推动“去斯大林化”的措施,但阿利耶夫在改名后的国家安全委员会(KGB)仍不断晋升。81967年,他成为阿塞拜疆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两年后,苏联总书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任命他为阿塞拜疆共产党书记。阿利耶夫因此成为阿塞拜疆地位最高的苏维埃官员。攀上权力顶端之后,他便开始整肃政府与学院人士,他底下七名部长有六名遭到免职。他宣称这是反腐败的措施,并且重用他在纳希切万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盟友来取代这些被免职的官员。往后34年间,这名来自山区的男孩一直是阿塞拜疆最有权势的男人。
  有人持续针对腐败的指控提出辩解,但支持者不容有讨论的空间。当阿塞拜疆检察官加玛拜伊·马梅多夫(Gamabai Mamedov)在议会引起关注时,他被众人喝止:“你以为你在反对谁?如果你相信上帝,那么你应该认为上帝通过阿利耶夫出现在我们面前。”
  证据遭到打压,检察官逃往列宁格勒。1982年,阿利耶夫被擢升为苏联政治局的一员。阿利耶夫渴望成为苏联总书记,但莫斯科媒体抨击他有腐败行为,新闻指出他与所谓的“石油黑手党”与“鱼子酱黑手党”关系匪浅,据说他曾赠送镶了珠宝的宝剑与巨大戒指给勃列日涅夫。身为反开放的强硬派人士,阿利耶夫反对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而他也因此被逐出政治局。1987年,他在中央委员会的职位遭到剥夺,就连在莫斯科的宅邸也遭收回。
  阿利耶夫察觉时代在转变,于是改弦易辙。1990年巴库发生黑色一月屠杀事件,有超过一百名阿塞拜疆民众被杀,对此,阿利耶夫公开谴责苏联军队,他向记者表示:“广大群众将成为人民阵线的后盾。”10对于一个在不久之前还位于苏联权力顶端的人物来说,这的确是引人注目的一段陈述,而这也标志着他的转折,从此阿利耶夫将成为反苏的民族主义者。事后来看,阿利耶夫被逐出政治局,反而使他得以躲过阿塞拜疆初期争取独立造成的种种骚乱,三年后,当他在巴库重新掌权时,他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人马几乎分毫未损。
  2009年春,我们找到一处能就近观看总统官邸的地方,当初70岁的阿利耶夫就是在这里行使总统职权,直到他去世不久前的2003 年10月为止。他的生涯有60年的时间与这个产油省分的政治交织在一起,而他毫无疑问是这条石油道路的建筑师。
  詹姆斯1998年来过这里,当时阿利耶夫担任总统已有五年的时间。他拿着照相机四处闲逛,傻傻地想找到一处能瞭望巴库湾全景的地点进行拍摄。可想而知,两名总统府卫兵出现,他们枪已上膛,詹姆斯被押到总统官邸的地下室。在漫长紧张的等待之后,詹姆斯相机的底片被对方取出销毁,而他也在黑夜中被轰出总统官邸。
  ……

《石油的足迹: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引言: 油灯的光芒,曾是人类文明曙光最忠实的伙伴。如今,驱动着我们现代生活的滚滚车轮,亦离不开那源自地底深处的黑色血液——石油。它不仅是工业时代的动力源泉,更是塑造了现代世界格局、影响着地缘政治、牵动着经济脉搏的至关重要战略资源。然而,当我们享受着石油带来的便利与繁荣时,是否曾停下脚步,去追溯这“黑色黄金”的起源,去理解它背后承载的千年历史、技术革新、经济变迁,乃至无数传奇与冲突? 《石油的足迹: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横跨数千年、遍及全球多个角落的宏大旅程。这不是一本关于石油化工技术的枯燥科普读物,也不是一本充斥着冰冷数据的经济分析报告。相反,它是一曲献给石油的史诗,一个关于人类智慧、探索精神、贪婪欲望与生存斗争的精彩叙事。我们将从古代文明的模糊记载中寻觅石油的早期踪迹,见证它如何从祭祀的圣油、简陋的燃料,一步步蜕变为改变世界的工业命脉。 第一部分:远古的低语,地下的宝藏 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石油并非作为一种“工业品”被认知,而是以更神秘、更自然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我们的旅程将从遥远的古代文明开篇。在美索不达米亚,考古学家发现了使用沥青作为粘合剂建造的古老建筑,这些沥青正是从地下渗出的石油衍生物。它们被用来防水、防腐,甚至被用于早期的航海活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初的便利。 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希腊和古罗马。尽管当时的科学水平尚不能完全理解石油的本质,但关于“永恒之火”的传说,以及战火中作为纵火武器的“希腊火”,都隐约透露出石油的神秘力量。这些火焰在古代战场上所向披靡,令敌人闻风丧胆,也为石油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又危险的面纱。 在中东的古老帝国,如波斯和阿拉伯,石油更是被赋予了宗教和医疗的意义。富含矿物质的沥青被视为神圣的物质,用于净化仪式和治疗伤痛。那些在沙漠中偶然发现油苗的古人,或许从未想象过,他们手中这黏稠的黑色液体,将会在未来的千年里,引发无数的战争与和平,推动文明的飞跃。 第二部分:工业的火种,炼金术的梦想 工业革命的钟声敲响,人类对能量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煤炭成为了工业革命初期的主角,但人们的目光也开始投向一种更加高效、更具潜力的能源。19世纪中期,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发生了——石油的商业化开采。 我们将深入探讨,是谁,在何时,何地,第一次发现了大规模开采和利用石油的可能性。是那些充满冒险精神的探险家?是那些痴迷于炼金术却意外获得灵感的科学家?还是那些看到了巨大商业潜力的企业家?我们将聚焦那些关键性的技术突破:钻井技术的进步,如何使得人类能够深入地底,触及石油的富矿。蒸馏技术的出现,如何将粗糙的石油转化为可用的煤油,照亮了无数家庭的夜晚,也取代了昂贵的鲸油。 这一时期,炼油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因此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煤油灯的普及,极大地延长了人们的活动时间,促进了文化和商业的繁荣。石油,开始从一种零散的资源,逐渐成为一种高度组织化的产业。然而,伴随着巨大的财富,也出现了垄断的雏形,以及早期工人阶级的艰辛劳动。我们将描绘这一时期石油产业的诞生,以及它如何成为工业革命不可或缺的“火种”。 第三部分:黑色黄金的帝国,地缘政治的暗流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汽车的出现,石油的地位一飞冲天。它不再仅仅是照明和取暖的燃料,更成为了驱动现代交通工具的命脉。20世纪初,石油的需求量呈指数级增长,全球各地开始掀起一股“寻油热潮”。 本部分将重点描绘石油如何成为一种“黑色黄金”,以及围绕它而形成的庞大帝国。我们将深入探究,为什么某些国家会因石油而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瞩目的力量?又有哪些国家,因为石油而陷入长期的争夺与冲突? 我们将讲述Standard Oil等石油巨头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其影响力,它们是如何通过技术、资本和政治手腕,将石油资源牢牢掌握在手中。我们也将关注那些石油富裕地区,如中东、拉丁美洲,它们是如何在西方资本的推动下,成为世界石油供应的重要来源。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揭示,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怎样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资源掠夺与国家主权之争。 石油,成为了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两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石油资源的争夺影响。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掌握了战争的命脉。战后,石油的战略价值更是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变量。 第四部分:能源的未来,文明的抉择 进入21世纪,石油的生产和消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开始反思对单一能源的过度依赖。 我们将探讨,石油资源是否正在枯竭?新能源的发展,如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等,对传统石油产业构成了怎样的冲击?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如何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思考石油的未来走向。是石油的终结,还是石油与其他能源形式的共存?我们如何在满足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的同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石油的千年旅程,最终将走向何方? 《石油的足迹: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不仅是对石油这一物质本身的探索,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一次深刻回望。它将展现石油如何从一种原始的地下渗出物,演变为驱动工业革命、塑造现代世界、影响国际格局的超级能源。我们将看到无数的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探险家,他们如何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如何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能源革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这趟旅程,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石油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到能源与文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思考我们当下以及未来的能源选择,对于人类文明的持续繁荣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石油的追溯,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智慧、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跨学科整合的能力。它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像一个技艺精湛的钟表匠,将地质学、政治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等不同领域的齿轮精确地咬合在一起,共同驱动着故事的前进。你很少看到一部作品能在如此广阔的尺度上进行讨论,同时又能将目光聚焦到某个小人物的命运上而不失真。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总能找到非常巧妙的比喻和类比,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机制变得豁然开朗。这感觉就像是获得了一套全新的分析世界的工具,它迫使我去重新审视许多既定的认知。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深度思考,而非满足于表面信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智力挑战。

评分

从纯粹的文学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摈弃了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画面感的表达方式。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每一个转折点上的精心设计,仿佛他是在为一部史诗电影撰写旁白。特别是对环境的描摹,那些对于气候、地貌的细致刻画,如同高清晰度的电影镜头,让人身临其境。这种代入感,使得读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一个同行者,共同经历着旅途中的艰辛与发现的喜悦。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由宏大的理论决定的,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真实的瞬间累积而成。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证明了严肃题材也可以通过优雅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来呈现。

评分

这部作品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冷静和客观,即使面对争议性极强的话题,作者也极力克制住简单站队或煽情的冲动。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报告,但其叙述的流畅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远远超出了传统报告的范畴。我特别欣赏它所体现的“求真”精神,作者似乎将求证每一个细节的必要性置于叙事流畅性之上,而奇怪的是,这种对事实的执着反而让故事更具张力。读完后,留下的不是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一种沉甸甸的思考余量,关于资源、权力与人类文明的永恒关系。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激励读者继续在自己的知识领域里探索前行。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思维催化剂。

评分

这部作品读起来就像一趟深入历史与地理脉络的奇妙旅程,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将那些看似零散的事件串联成一幅宏大的时代画卷。它不仅仅是关于某条特定路线的叙述,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文明交汇时所产生的火花与冲突。文字的笔触细腻而有力,尤其是在描绘那些已经被时间尘封的场景时,仿佛能让人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古老气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捕捉,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地方风俗、商业习惯,都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读完之后,我对这个世界运作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感觉知识的边界被悄然拓展了。它没有给我标准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充满了叙事的张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直到合上书本,才回味起那份厚重感。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奔放,充满了那种老派探险家的浪漫主义情怀,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事实,他更热衷于挖掘事件背后的“人性”——那种在极端环境下,个体如何挣扎、如何协作,又如何最终成就或败坏的复杂人性。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如同疾风骤雨般推进,引人入胜;时而又像在静谧的湖边驻足,让人有机会沉思那些被快速掠过的历史侧影。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的信息量,更在于它激发读者主动去构建知识体系的欲望。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枯燥的地理或经济变迁,转化为一场引人入胜的悬疑故事,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站会揭示出怎样的秘密。这种叙事上的大胆尝试,在同类题材中是相当少见的。

评分

三联新知文库这系列书内容非常丰富,设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学科知识及其如何被发现和传播,内容还没读,读后再做评价。

评分

东西不错,谢谢京东的优秀服务

评分

书很好,双11做活动价格太划算了,忍不住买了好几千的书,看完了就剁手...

评分

不错的书哈

评分

里海之畔的阿布谢隆半岛曾经是拜火教的圣地,这里地缝中不断泄露出燃烧着的天然气。19世纪中期以降,石油成为了工业的血液,逐渐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这里的巴库油田也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油田,石油产量一度占到世界产量的一半,于是一条“黑丝路”成为了横跨欧洲、滋养欧洲的能源大动脉。但你可曾想过,在能源的产地和沿线,那些命运与油田管线相系的人,是因此致富还是饱受其苦?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种族的混合因素下,到底是谁在掌控着能源的命脉?十多年的研究,五千公里的追寻,从里海的油井、高加索山区的小村庄、地中海的渔村到欧洲的重要都市,循着马车、管线、铁路、轮船,这趟旅程不但穿越了空间,也穿越了时间。这是第一次有人追溯源头,捎来能源生产地与消费地面貌的第一手信息;也是第一次有人从能源的角度,把欧亚地区一个世纪以来的恩怨利害翔实呈现。本书竟把一条油路写得优雅洗练……它以独特的方式将旅行见闻、报告文学以及历史渊源融为一体

评分

这本书很不错值得很好的看一下

评分

不错

评分

相比海明威,木心也是擅长短篇的作家。2011年,好友童明翻译的英文版木心小说An Empty Room(《空房》)在美国出版,而这个短篇循环体小说计划,则早在1993年夏天,木心与童明(今《木心诗选》编选者)即已全部酌定中文版《豹变》这十六个短篇,在挑选并重新组合之后,就是一本完整的小说,木心的心愿也在此。这是飞越二十多年的“文学之约”。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