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文庫77:黑絲路:從裏海到倫敦的石油溯源之旅

新知文庫77:黑絲路:從裏海到倫敦的石油溯源之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詹姆斯·馬裏奧特 著
圖書標籤:
  • 石油
  • 能源
  • 曆史
  • 地理
  • 裏海
  • 倫敦
  • 黑絲路
  • 經濟
  • 政治
  • 全球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756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2979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6
字數:388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條石油管綫,讓“火的國度”阿塞拜疆成功奠定石油經濟的發展導嚮。資源、資金、就業機會,為何石油給居民帶來的一切遠不如想象中美好? 19世紀中期以降,人類的生活與石油已經密不可分。你可曾想過——地球遙遠的另一端,命運與管綫、油田相係的人,是因此緻富還是飽受其苦?能源的命脈在復雜的政治、曆史、宗教、經濟的混閤因素下,由誰掌控?作者走到源頭,為我們帶來能源生産與消費地貌的第一手消息,把歐亞地區一個世紀以來的恩怨利害翔實呈現。這趟旅程穿越瞭這個重度依賴石油的當代世界的心髒,從1920年巴庫的革命一路寫到冷漠的現代倫敦,作者將曆史寫作、遊記和調查報道相結閤,將石油輸送的各個不為人知的細節忠實呈現。

內容簡介

  油田、管綫與跨國企業,為何帶不來想象中的美好?
  裏海之畔的阿布謝隆半島曾經是拜火教的聖地,這裏地縫中不斷泄露齣燃燒著的天然氣。19世紀中期以降,石油成為瞭工業的血液,逐漸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這裏的巴庫油田也變成瞭世界上的油田,石油産量一度占到世界産量的一半,於是一條“黑絲路”成為瞭橫跨歐洲、滋養歐洲的能源大動脈。但你可曾想過,在能源的産地和沿綫,那些命運與油田管綫相係的人,是因此緻富還是飽受其苦?在復雜的政治、宗教、經濟、種族的混閤因素下,到底是誰在掌控著能源的命脈?
  十多年的研究,五韆公裏的追尋,從裏海的油井、高加索山區的小村莊、地中海的漁村到歐洲的重要都市,循著馬車、管綫、鐵路、輪船,這趟旅程不但穿越瞭空間,也穿越瞭時間。這是有人追溯源頭,捎來能源生産地與消費地麵貌的一手信息;也是有人從能源的角度,把歐亞地區一個世紀以來的恩怨利害翔實呈現。
  本書竟把一條油路寫得優雅洗練……它以獨特的方式將旅行見聞、報告文學以及曆史淵源融為一體。——《金融時報》

目錄

前言與緻謝 1
序言 石油城市 8
第一部 油井 17
第1 章 非裏海不可 19
第2 章 你可以看到總統的權威從何而來 39
第3 章 唯有他們纔能引領我們走嚮應許之地 56
第4 章 我們連維持大樓外觀的清潔都做不到 86
第二部 陸路 115
第5 章 滾滾油泉湧齣覆蓋瞭整片油汙大地 118
第6 章 如果石油管綫爆炸,我也會跟著燒死 134
第7 章 施拉德爾的命令跟廁紙沒兩樣 154
第8 章 你們帶瞭書嗎? 165
第9 章 不需要修訂當地法律,我們通過條約淩駕或
規避當地法律 186
第10 章 我們嚮媒體保密 202
第11 章 我們住在暴力的走廊裏 218
第12 章 一切全是騙人的煙幕 230
第13 章 我會阻止你,我會砸爛你的相機! 255
第14 章 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履曆上麵寫著這條油管:
這是相當難堪的事 282
第15 章 邊坡可能塌下來壓在孩子頭上 315
第16 章 彆睡瞭——保護你們的海洋 328
第三部 海路 345
第17 章 讓軍方在商船通過之前預先消毒這個區域 348
第四部 陸路 375
第18 章 他們就像章魚一樣 378
第19 章 裏海! 399
第五部 工廠 423
第20 章 這是奧斯維辛的世代,毫無疑問 425
第21 章 從化石生態係統中蒸餾而得的液體 446
第六部 石油城市 465
尾聲 石油城市 467
後記 新天然氣之路 478
參考文獻 494



精彩書摘

  第2 章 你可以看到總統的權威從何而來
  石油工人大道,巴庫,阿塞拜疆
  “阿瑪尼。”“迪奧。”“寶格麗。”“D&G;。”“範思哲。”我們一邊沿著石油工人大道前進,一邊數著兩旁有多少時尚名店。這些19世紀興建的大樓麵對著海洋,富麗堂皇的正麵刷洗得一塵不染。過去十年來我們走過這條街無數次,每次都有驚人的變化。從塵土飛揚的後蘇聯時代大道,一變而成為21 世紀繁忙的石油城市。城裏到處都在建設,新購物中心矗立在飯店與奢侈品商店旁。
  起重機與工地旁的大型廣告看闆宣示巴庫未來將變身為迪拜這樣的大城市。在四季酒店之後,新的希爾頓飯店也即將落成。奔馳與保時捷小型越野車(SUV),黑色的車身搭配著不透光的車窗,行駛在大街上。
  走過磨亮的地下道石闆路,來到燈火通明的人行道,這裏是巴庫市區。接著往另一條兩旁都是舊商店的街道走去,最後抵達一處廣場,樹蔭下的噴泉打著泛光燈,景象十分美妙。即使時間已過午夜,盛裝打扮的傢庭與年輕情侶仍聚在噴泉廣場的酒吧與咖啡廳放鬆心情。露天座位都坐滿瞭人,小孩騎著小型電動四輪摩托車在廣場上橫衝直撞。
  走到牆邊,到瞭雙門的沙馬西門(?amaxi Gate)旁,我們即將進入舊城。砂岩砌的拱門讓我們想起庫爾班·賽義德(Kurban Said)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巴庫為背景寫下的小說《阿裏與妮諾》(Ali and Nino):
  我爬上平坦的屋頂。從這裏俯瞰眼前的世界,堡壘的巨大城牆與宮殿的遺跡,城門上刻著阿拉伯文字。駱駝在迷宮般的街道走著,它們的足踝如此嬌弱,讓人忍不住撫摸一番。聳立在我麵前的是少女塔(Maiden Tower),底下圍繞著各種傳說與導遊。塔的後麵就是毫無特徵、深不可測的鉛灰色大海,那是裏海;在沙漠之外,則是嶙峋的岩石與灌木叢:靜止、無聲、不可徵服,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貌。
  這本書在20世紀30年代於維也納齣版,文中對原本充滿波斯風格的巴庫懷抱著濃鬱的鄉愁,當時的巴庫正快速轉型為蘇維埃式的城市。
  我們進到城裏,然而即使在狹窄的巷弄中,仍到處有人施工。雖然這個地區已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産,但仍有人在14世紀的地基上蓋起瞭飯店。我們順著迂迴的街道走迴到海邊與石油工人大道。穿過遊艇俱樂部與空無一人的小艇碼頭,我們看到地麵有個大洞,洞旁圍繞著柵欄,然後往海岸延伸齣去。告示欄上貼的海報提到即將齣現的價值2.5億美元的滿月酒店(Full Moon Hotel),它將如同聳立於波斯灣的未來主義式摩天大樓一樣。在靠內陸一點的位置,屹立著運動場館與達爾加廣場商業中心。後者的十二層玻璃大樓俯瞰著繁忙的街道,裝飾用的白大理石支柱往上直抵大樓的腰部。這棟大樓的所有人在宣傳文案上自豪地錶示,“在黑暗的時代裏,這座建築物看起來格外富麗堂皇”,這處辦公大樓“使總統感到驕傲”。
  這棟大樓是阿塞拜疆國傢石油基金會(State Oil Fund of Azerbaijan,SOFAZ)的總部所在地。這個國傢稅收基金會取得阿塞拜疆絕大多數的碳氫化閤物收入,它建立的宗旨是為未來的世代儲存財富,同時“壓抑”投資,好讓地方經濟不至於過熱。從理論來說,今日藉由銷售阿塞拜疆石油所獲得的收入,將會投資於海外資産,而這些投資所産生的收入將在日後(漸進地)花用在一些計劃上,例如讓經驗多元化以及擴大發展。阿塞拜疆國傢石油基金會在一些國傢如德國大量購置地産與股權。3但實際的運作與外錶有段差距。2010年,石油基金會的收入是72億美元。然而,預測的支齣是66億美元,留給未來世代的收入不到10%。在計劃的支齣中,有八成分配給政府支齣,涵蓋的項目包括軍事、治安與正值景氣的建設工程。
  雖然分析傢起初對於石油基金會的管理狀況感到樂觀,但不久就發現石油基金會的設立很可能“隻是為瞭外部的政治消費——特彆是用來主張財政責任與透明支齣”。雖然石油基金會是石油收入的行政中心,但所得該留給未來子孫,還是現在花掉,最後的決定卻不是在這棟建築物裏做成。我們過瞭馬路,從公園欄杆外望著公園裏的古魯斯坦宮(Gulustan Palace)與總統府,後者是棟點綴著超過300扇窗戶的巨大建築。這是實際掌握石油財富的權力所在地——它掌握在阿利耶夫王朝手裏。
  蓋達爾·阿利耶夫(Heydar Aliyev)生於納希切萬(Nax?ivan),它位於阿塞拜疆西南方的一處半自治山區,比有爭議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更為偏遠。1939 年,16歲的阿利耶夫抵達巴庫,到石油學院念書。石油學院是蘇聯最現代的幾座城市裏設立的重點學院研究單位,在這裏,鑽油平颱的工人被視為社會主義的勞動英雄。兩年後,當納粹入侵蘇聯時,阿利耶夫因成為內務人民委員會(NKVD)中尉而不用被派到前綫,內務人民委員會是蘇維埃內部安全單位與斯大林用來推動大恐怖的武裝力量。“二戰”即將結束乃至於戰後數年之間,斯大林推動的大恐怖包括將龐托斯希臘人(Pontic Greeks)、車臣人與梅什赫提土耳其人(Meshkheti Turks)大舉逐齣高加索地區。7直到1953 年3月斯大林去世後,大恐怖纔告終止。
  赫魯曉夫推動“去斯大林化”的措施,但阿利耶夫在改名後的國傢安全委員會(KGB)仍不斷晉升。81967年,他成為阿塞拜疆國傢安全委員會主席,兩年後,蘇聯總書記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Leonid Brezhnev)任命他為阿塞拜疆共産黨書記。阿利耶夫因此成為阿塞拜疆地位最高的蘇維埃官員。攀上權力頂端之後,他便開始整肅政府與學院人士,他底下七名部長有六名遭到免職。他宣稱這是反腐敗的措施,並且重用他在納希切萬與國傢安全委員會的盟友來取代這些被免職的官員。往後34年間,這名來自山區的男孩一直是阿塞拜疆最有權勢的男人。
  有人持續針對腐敗的指控提齣辯解,但支持者不容有討論的空間。當阿塞拜疆檢察官加瑪拜伊·馬梅多夫(Gamabai Mamedov)在議會引起關注時,他被眾人喝止:“你以為你在反對誰?如果你相信上帝,那麼你應該認為上帝通過阿利耶夫齣現在我們麵前。”
  證據遭到打壓,檢察官逃往列寜格勒。1982年,阿利耶夫被擢升為蘇聯政治局的一員。阿利耶夫渴望成為蘇聯總書記,但莫斯科媒體抨擊他有腐敗行為,新聞指齣他與所謂的“石油黑手黨”與“魚子醬黑手黨”關係匪淺,據說他曾贈送鑲瞭珠寶的寶劍與巨大戒指給勃列日涅夫。身為反開放的強硬派人士,阿利耶夫反對戈爾巴喬夫的社會主義改革運動,而他也因此被逐齣政治局。1987年,他在中央委員會的職位遭到剝奪,就連在莫斯科的宅邸也遭收迴。
  阿利耶夫察覺時代在轉變,於是改弦易轍。1990年巴庫發生黑色一月屠殺事件,有超過一百名阿塞拜疆民眾被殺,對此,阿利耶夫公開譴責蘇聯軍隊,他嚮記者錶示:“廣大群眾將成為人民陣綫的後盾。”10對於一個在不久之前還位於蘇聯權力頂端的人物來說,這的確是引人注目的一段陳述,而這也標誌著他的轉摺,從此阿利耶夫將成為反蘇的民族主義者。事後來看,阿利耶夫被逐齣政治局,反而使他得以躲過阿塞拜疆初期爭取獨立造成的種種騷亂,三年後,當他在巴庫重新掌權時,他在國傢安全委員會的人馬幾乎分毫未損。
  2009年春,我們找到一處能就近觀看總統官邸的地方,當初70歲的阿利耶夫就是在這裏行使總統職權,直到他去世不久前的2003 年10月為止。他的生涯有60年的時間與這個産油省分的政治交織在一起,而他毫無疑問是這條石油道路的建築師。
  詹姆斯1998年來過這裏,當時阿利耶夫擔任總統已有五年的時間。他拿著照相機四處閑逛,傻傻地想找到一處能瞭望巴庫灣全景的地點進行拍攝。可想而知,兩名總統府衛兵齣現,他們槍已上膛,詹姆斯被押到總統官邸的地下室。在漫長緊張的等待之後,詹姆斯相機的底片被對方取齣銷毀,而他也在黑夜中被轟齣總統官邸。
  ……

《石油的足跡:一場穿越時空的文明對話》 引言: 油燈的光芒,曾是人類文明曙光最忠實的夥伴。如今,驅動著我們現代生活的滾滾車輪,亦離不開那源自地底深處的黑色血液——石油。它不僅是工業時代的動力源泉,更是塑造瞭現代世界格局、影響著地緣政治、牽動著經濟脈搏的至關重要戰略資源。然而,當我們享受著石油帶來的便利與繁榮時,是否曾停下腳步,去追溯這“黑色黃金”的起源,去理解它背後承載的韆年曆史、技術革新、經濟變遷,乃至無數傳奇與衝突? 《石油的足跡:一場穿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橫跨數韆年、遍及全球多個角落的宏大旅程。這不是一本關於石油化工技術的枯燥科普讀物,也不是一本充斥著冰冷數據的經濟分析報告。相反,它是一麯獻給石油的史詩,一個關於人類智慧、探索精神、貪婪欲望與生存鬥爭的精彩敘事。我們將從古代文明的模糊記載中尋覓石油的早期蹤跡,見證它如何從祭祀的聖油、簡陋的燃料,一步步蛻變為改變世界的工業命脈。 第一部分:遠古的低語,地下的寶藏 在人類文明的黎明時期,石油並非作為一種“工業品”被認知,而是以更神秘、更自然的形式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我們的旅程將從遙遠的古代文明開篇。在美索不達米亞,考古學傢發現瞭使用瀝青作為粘閤劑建造的古老建築,這些瀝青正是從地下滲齣的石油衍生物。它們被用來防水、防腐,甚至被用於早期的航海活動,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瞭最初的便利。 我們將目光投嚮古希臘和古羅馬。盡管當時的科學水平尚不能完全理解石油的本質,但關於“永恒之火”的傳說,以及戰火中作為縱火武器的“希臘火”,都隱約透露齣石油的神秘力量。這些火焰在古代戰場上所嚮披靡,令敵人聞風喪膽,也為石油濛上瞭一層神秘而又危險的麵紗。 在中東的古老帝國,如波斯和阿拉伯,石油更是被賦予瞭宗教和醫療的意義。富含礦物質的瀝青被視為神聖的物質,用於淨化儀式和治療傷痛。那些在沙漠中偶然發現油苗的古人,或許從未想象過,他們手中這黏稠的黑色液體,將會在未來的韆年裏,引發無數的戰爭與和平,推動文明的飛躍。 第二部分:工業的火種,煉金術的夢想 工業革命的鍾聲敲響,人類對能量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長。煤炭成為瞭工業革命初期的主角,但人們的目光也開始投嚮一種更加高效、更具潛力的能源。19世紀中期,一個劃時代的事件發生瞭——石油的商業化開采。 我們將深入探討,是誰,在何時,何地,第一次發現瞭大規模開采和利用石油的可能性。是那些充滿冒險精神的探險傢?是那些癡迷於煉金術卻意外獲得靈感的科學傢?還是那些看到瞭巨大商業潛力的企業傢?我們將聚焦那些關鍵性的技術突破:鑽井技術的進步,如何使得人類能夠深入地底,觸及石油的富礦。蒸餾技術的齣現,如何將粗糙的石油轉化為可用的煤油,照亮瞭無數傢庭的夜晚,也取代瞭昂貴的鯨油。 這一時期,煉油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城市因此煥發瞭新的生命力。煤油燈的普及,極大地延長瞭人們的活動時間,促進瞭文化和商業的繁榮。石油,開始從一種零散的資源,逐漸成為一種高度組織化的産業。然而,伴隨著巨大的財富,也齣現瞭壟斷的雛形,以及早期工人階級的艱辛勞動。我們將描繪這一時期石油産業的誕生,以及它如何成為工業革命不可或缺的“火種”。 第三部分:黑色黃金的帝國,地緣政治的暗流 隨著內燃機的發明和汽車的齣現,石油的地位一飛衝天。它不再僅僅是照明和取暖的燃料,更成為瞭驅動現代交通工具的命脈。20世紀初,石油的需求量呈指數級增長,全球各地開始掀起一股“尋油熱潮”。 本部分將重點描繪石油如何成為一種“黑色黃金”,以及圍繞它而形成的龐大帝國。我們將深入探究,為什麼某些國傢會因石油而迅速崛起,成為全球矚目的力量?又有哪些國傢,因為石油而陷入長期的爭奪與衝突? 我們將講述Standard Oil等石油巨頭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擴張其影響力,它們是如何通過技術、資本和政治手腕,將石油資源牢牢掌握在手中。我們也將關注那些石油富裕地區,如中東、拉丁美洲,它們是如何在西方資本的推動下,成為世界石油供應的重要來源。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揭示,在這些光鮮亮麗的背後,是怎樣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資源掠奪與國傢主權之爭。 石油,成為瞭國傢戰略的重中之重。兩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瞭石油資源的爭奪影響。誰掌握瞭石油,誰就掌握瞭戰爭的命脈。戰後,石油的戰略價值更是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成為國際關係中不可忽視的變量。 第四部分:能源的未來,文明的抉擇 進入21世紀,石油的生産和消費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問題日益嚴峻,人們開始反思對單一能源的過度依賴。 我們將探討,石油資源是否正在枯竭?新能源的發展,如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等,對傳統石油産業構成瞭怎樣的衝擊?石油價格的劇烈波動,如何影響全球經濟的穩定? 本部分將帶領讀者思考石油的未來走嚮。是石油的終結,還是石油與其他能源形式的共存?我們如何在滿足現代社會對能源的需求的同時,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石油的韆年旅程,最終將走嚮何方? 《石油的足跡:一場穿越時空的文明對話》不僅是對石油這一物質本身的探索,更是對人類文明發展曆程的一次深刻迴望。它將展現石油如何從一種原始的地下滲齣物,演變為驅動工業革命、塑造現代世界、影響國際格局的超級能源。我們將看到無數的科學傢、企業傢、政治傢、探險傢,他們如何與石油結下不解之緣,如何在這場波瀾壯闊的能源革命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通過這趟旅程,我們希望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石油在人類曆史上的重要地位,認識到能源與文明發展之間的緊密聯係,並思考我們當下以及未來的能源選擇,對於人類文明的持續繁榮至關重要。這不僅僅是一次關於石油的追溯,更是一場關於人類智慧、進步與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讀起來就像一趟深入曆史與地理脈絡的奇妙旅程,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態度,將那些看似零散的事件串聯成一幅宏大的時代畫捲。它不僅僅是關於某條特定路綫的敘述,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不同文明交匯時所産生的火花與衝突。文字的筆觸細膩而有力,尤其是在描繪那些已經被時間塵封的場景時,仿佛能讓人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古老氣息。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捕捉,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地方風俗、商業習慣,都極大地豐富瞭閱讀體驗。讀完之後,我對這個世界運作的底層邏輯有瞭更深一層的理解,感覺知識的邊界被悄然拓展瞭。它沒有給我標準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充滿瞭敘事的張力,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直到閤上書本,纔迴味起那份厚重感。

評分

從純粹的文學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的語言運用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它擯棄瞭那種冷冰冰的學術腔調,轉而采用瞭一種帶有強烈個人色彩和畫麵感的錶達方式。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每一個轉摺點上的精心設計,仿佛他是在為一部史詩電影撰寫旁白。特彆是對環境的描摹,那些對於氣候、地貌的細緻刻畫,如同高清晰度的電影鏡頭,讓人身臨其境。這種代入感,使得讀者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成為瞭一個同行者,共同經曆著旅途中的艱辛與發現的喜悅。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的走嚮往往不是由宏大的理論決定的,而是由無數個微小、真實的瞬間纍積而成。這本書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嘗試,證明瞭嚴肅題材也可以通過優雅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來呈現。

評分

這部作品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冷靜和客觀,即使麵對爭議性極強的話題,作者也極力剋製住簡單站隊或煽情的衝動。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報告,但其敘述的流暢性和邏輯的嚴密性,遠遠超齣瞭傳統報告的範疇。我特彆欣賞它所體現的“求真”精神,作者似乎將求證每一個細節的必要性置於敘事流暢性之上,而奇怪的是,這種對事實的執著反而讓故事更具張力。讀完後,留下的不是一時的情緒宣泄,而是一種沉甸甸的思考餘量,關於資源、權力與人類文明的永恒關係。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係列高質量的問題,激勵讀者繼續在自己的知識領域裏探索前行。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在於它成為瞭一個強有力的思維催化劑。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奔放,充滿瞭那種老派探險傢的浪漫主義情懷,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僅僅記錄事實,他更熱衷於挖掘事件背後的“人性”——那種在極端環境下,個體如何掙紮、如何協作,又如何最終成就或敗壞的復雜人性。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如同疾風驟雨般推進,引人入勝;時而又像在靜謐的湖邊駐足,讓人有機會沉思那些被快速掠過的曆史側影。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提供的信息量,更在於它激發讀者主動去構建知識體係的欲望。它成功地將原本可能枯燥的地理或經濟變遷,轉化為一場引人入勝的懸疑故事,讓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站會揭示齣怎樣的秘密。這種敘事上的大膽嘗試,在同類題材中是相當少見的。

評分

老實說,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其跨學科整閤的能力。它不是簡單地堆砌資料,而是像一個技藝精湛的鍾錶匠,將地質學、政治經濟學、文化人類學等不同領域的齒輪精確地咬閤在一起,共同驅動著故事的前進。你很少看到一部作品能在如此廣闊的尺度上進行討論,同時又能將目光聚焦到某個小人物的命運上而不失真。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總能找到非常巧妙的比喻和類比,使得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機製變得豁然開朗。這感覺就像是獲得瞭一套全新的分析世界的工具,它迫使我去重新審視許多既定的認知。對於任何一個渴望深度思考,而非滿足於錶麵信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智力挑戰。

評分

現代政治意義上的絲綢之路研究

評分

書非常的好,快遞也非常快,最喜歡在京東買東西,真棒

評分

新知文庫的這套圖書,從各種方麵,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瞭解人類自身,油田管道與跨國企業,為何沒有帶來想象中的美好而帶來的,可能是不好的地方。

評分

書確實不錯,希望內容也是不錯,就是有點小貴

評分

從1920年巴庫的革命一路寫到冷漠的現代倫敦,作者將曆史寫作、遊記和調查報道相結閤,將石油輸送的各個不為人知的細節忠實呈現。

評分

一本很好的書,引人入勝

評分

《黑絲路》一書真實的講述瞭來自能源生産地與消費地麵貌的第一手信息,作者在正義、責任的驅使下,曆經瞭十多年的研究,踩齣瞭萬餘裏路的足跡,他們用冷靜但也不失悲憫的筆調記錄瞭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土耳其等地人們遭受的苦難,在經濟、政治的驅動下,石油帶給這些地區人們的不是富足與和平,而是貧窮、壓迫、戰爭。

評分

木心的短篇循環體小說《豹變》十六篇,屬於匯集而成的長篇作品,不是短篇小說集,而是現代主義文學常見的一個類彆。可參照海明威短篇匯成的《在我們的時代》(In Our Time)。同類書在國內齣版的較少,但在20世紀世界文學裏,已有安德森、海明威、福剋納的著作,這樣結構成書。

評分

三聯新知文庫這係列書內容非常豐富,設計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學科知識及其如何被發現和傳播,內容還沒讀,讀後再做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