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 [The Sourcebook of North American Historical and Archival Resources on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 [The Sourcebook of North American Historical and Archival Resources on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成誌,陳肅,王曉燕 等 編
圖書標籤:
  • 抗日戰爭
  • 中國抗戰
  • 二戰
  • 曆史檔案
  • 文獻
  • 北美
  • 中日關係
  • 曆史研究
  • 檔案文獻
  • 戰爭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12920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0979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he Sourcebook of North American Historical and Archival Resources on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共收錄北美所藏224宗與中國抗日戰爭有關的重要曆史檔案文獻提要,對每宗檔案均作如下幾方麵的分析與介紹:責任者及其生平、曆史背景,載體形態、語種、來源和館藏地,內容簡介,備注(含是否有綫上和紙質使用指南、是否數字化、相關檔案等情況)。
  《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這些檔案的收藏機構以美國和加拿大公、私立大學的圖書館和檔案館為主,也包括兩國政府、軍方、基金會、曆史協會、公司和私人機構所藏檔案。所收檔案雖類型、規模不一,但均具有一定的代錶性,其中許多文獻以往較少為研究者所利用,可提供新的史料和研究視角。
  相信《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的齣版會進一步推動學界對中國抗日戰爭的研究。

作者簡介

  王成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C.V.Starr East Asian Library,Columbia University)中國研究館員、中文部主任,東亞研究所(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研究員。
  
  陳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圖書館(Richard C.Rudolph East Asian Libra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館長。
  
  王曉燕,紐約州立賓漢姆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SUNY)圖書館亞洲與亞裔研究館員、東亞館藏負責人。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編寫說明

檔案條目
A
40th Bomb Group Association Records,1943~1995/第40轟炸大隊協會檔案
58th Bomb Wing Association Records,1945~2004/第58轟炸聯隊協會檔案
Norwood F,Allman Papers,1929~1987/阿樂滿檔案
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id to China Records,1937~1979/美國醫藥助華會檔案
American Committee for Non-Participation in Japanese
Aggression Records,1938~1941/美國不參加日本侵略委員會檔案
American War Production Mission in China Records,1941~1945/美國戰時生産局駐華使團
George Atcheson Papers,1917~2004/艾其森檔案
B
David Dean Barrett Papers,1933~1970/包瑞德檔案
Interviews with Susan Schultz Bartel,1978~1979/蘇珊·舒爾茨·巴特爾口述訪談
Miner Searle Bates Papers/貝德士檔案
Jack Belden Papers,1936~1989/傑剋·貝爾登檔案
Robert Jackson Belknap Papers,1942~1966/羅伯特·傑剋遜·貝爾納普檔案
Bethune Collection Fonds:1911~1991/白求恩檔案
George Blekas Papers,1 944~2009/喬治·布雷卡斯檔案
Haydon L,Boatner Papers,1932~1975/柏德諾檔案
Haydon L,Boatner Papers on Barbara Tuehman’s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1942~1971/柏德諾關於塔奇曼所著的《史迪威與美國在華經驗》檔案
W,Langhorne Bond Papers,1930~1998/邦德檔案
Papers of Harwood C,Bowman,1943~1945/哈伍德·C·鮑曼檔案
Triumphant Spirit:Letters of Emeline Bowne,1986/包壽英信件集
Carel A,M,Brondgeest Memoir/布隆基斯特迴憶錄
Frank A,Brown Papers,1875~1967/彭永恩檔案
Chennault~Byrd Collection,1937~1985/瑪莎·伯德藏陳納德檔案
C
Campaign in Burma,1942:Typescript/緬甸會戰打字稿
Oliver J,Caldwell Papers,1937~1986/奧利弗·J·柯德威
……
D
E
F
G
H
I
J
K
M
N
O
P
R
S
T
U
V
W
Y
Z
L

附錄一 檔案及收藏機構一覽錶
附錄二 英、中文人名對照錶
附錄三 組織機構英、中文名稱對照錶
參考文獻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作者簡介

精彩書摘

  《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
  海登(Haddon,Julian B.,1894-1958),美軍準將,特級飛行員。1894年10月28日齣生於濛大拿州普萊森特希爾(Pleasant Hill),1917年8月從軍,先後在加州大學軍事航空學院(School of Military Aeronautics)、紐約州加登城(Garden City)的飛行強化訓練中心(Aviation Concentration Center)、德剋薩斯州凱利軍事基地(Kelly Field)學習飛行和空中射擊並接受教官培訓。1918年3月授少尉銜成為一名飛行教官,後在多個飛行基地擔任教官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25年至1927年在菲律賓的美軍基地服務。返美後在密歇根州塞爾弗裏奇軍事基地(Selfridge Field)、俄亥俄州賴特軍事基地(Wright Field)和華盛頓特區等地工作,曾任聯絡官、飛機試飛員等職。1932年8月至1933年6月在阿拉巴馬州馬剋斯韋爾軍事基地(Maxwell Field)的航空兵戰術學校(Air Corps Tactical School)學習,畢業後擔任亞拉巴馬州國民衛隊(Alabama National Guard)飛行教官。1934年7月調任航空兵戰術學校乾事(secretary),其間因飛行意外導緻一眼失明而結束其飛行生涯。1937年8月入讀陸軍工業學院(Army Industrial College),次年6月畢業後重返馬剋斯韋爾基地負責管理第91訓練中隊(91st School Squadron),不久成為該基地憲兵主管(Provost Marshal),後又任基地供需官和東南部航空兵培訓中心物資官。1941年7月晉升中校,之後不久升任位於亞拉巴馬州剋雷格軍事基地(Craig Field)的航空兵高級飛行學校(Air Corps Advanced FlyingSchool)負責人。其間分彆於1942年2月和9月擢升為上校和準將。
  因其在飛機檢測和飛行訓練方麵的豐富經驗,1943年3月海登被派往中緬印戰區奉命在印度沙漠地帶組建作戰飛行培訓基地並擔任該基地負責人。該基地主要為陳納德將軍領導下的美軍第14航空隊和中國空軍培訓輸送更多更高素質的飛行員,特彆是中國籍飛行員,以滿足中國戰區對日作戰需要。針對中國飛行員的特點,相關培訓項目著重於對美軍飛行戰術和方法的全麵瞭解和對美式飛機的維護修理,從而使中國飛行員能夠更為自信地駕機執行任務。海登將軍因其在中緬印戰區的齣色錶現而榮獲美國陸軍頒發的功勛勛章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授予的雲麾勛章。在此之後他返迴麥剋斯韋爾基地工作,1946年退役。海登將軍於1958年4月去世,安葬於阿靈頓國傢公墓。
  檔案藏阿拉巴馬州檔案和曆史部(Alabama Department of Archivesand History)。計1盒(0.33英尺)。英文。
  含攝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31張照片,另含少量與海登將軍本人有關的資料,如證件、會員名錄等。部分圖像內容涉及二戰期間中緬印戰區軍事活動和陳納德將軍領導下的第14航空隊。
  ……

前言/序言

  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緻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正義之戰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美國和加拿大的公、私圖書館和檔案館有比較豐富的與中國抗日戰爭有關的曆史檔案文獻館藏。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麵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占中國東北,並企圖侵占全中國;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全麵侵華,中國開始瞭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日戰爭。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的20世紀30年代,中國單獨卻頑強地抵抗日本的瘋狂侵略。但是,見證、同情乃至幫助中國抗戰的西方人士特彆是美、加人士,不在少數。珍珠港事件爆發後,中國與美國、加拿大等國是同盟國,為打敗日本侵略者,恢復和平和民主,中國與美國政府和人民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技術等各領域,特彆是在政治和軍事方麵,有廣泛而深入的閤作和交流。新中國成立前後,一部分中國人選擇遷居海外特彆是美國;而且,幾乎所有的在華傳教士和公私機構的駐華人員也先後撤離中國。很多個人和駐華組織機構的曆史檔案文獻,大多最後由檔案館和圖書館收藏。同時一些美、加檔案館和圖書館,以斯坦福大學鬍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Revolution,and Peace鬍佛戰爭、革命與和平研究所)為代錶,也有意識地收藏瞭一大批中國曆史檔案文獻,包括抗戰時期的檔案。
  然而,由於各種原因,很多館藏機構對此類曆史檔案文獻的處理和編目比較滯後,理想的乃至包含所有檔案的聯閤目錄尚付闕如,加之中英語言和文化阻障等因素,大量的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曆史檔案文獻尚不為學者所知,更不為美、加之外的使用中文的研究者所知。近年來,由於中國的迅速崛起,齣現瞭研究中國特彆是現、當代中國的熱潮。從本書編寫者作為圖書館員和研究者的切身工作經曆來看,越來越多的美國、加拿大本土學者和中國的研究者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中國抗日戰爭的曆史檔案文獻有明顯的需求,中外學生欲用北美藏抗日戰爭檔案文獻來寫碩、博士論文的越來越多。鑒於此,有必要編寫和齣版《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以滿足廣大學者和學生的研究和學習的需要。
  本書的構想源於數年前,部分檔案信息收集工作在斷斷續續地進行。2013年,我有機會與對北美藏民國檔案深有研究、與鬍佛研究所等開展檔案數字化閤作項目卓然有效的吳景平教授就此進行交流。吳教授立即予以鼓勵,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工作;而且國內的學者和圖書館員沒有條件係統地做這項工作。2014年,我與北美中國研究圖書館員學會(Society for Chinese Studies Librarians)特彆是我任主任的學術委員會同仁商談,大傢都很支持。隨後我們成立編委會,確定編寫計劃、體例和分工協助的內容等,係統地開始本書的編寫工作。編委會每位成員的日常工作比較繁忙,各人還有其他研究和齣差任務以及各種委員會的兼職工作,但大傢盡力擠用業餘時間,非常勤奮地工作,終於完成本書的編寫。復旦大學齣版社領導和編輯史立麗女士慨然同意書稿列入齣版計劃;並在吳景平教授、陳紅民教授和鬍永恒研究員的推薦下,獲得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圖書齣版專項基金的資助。
  本書提要式地介紹和分析瞭54所美國和加拿大公、私立圖書館和檔案館中收藏保存的224宗與中國抗日戰爭有關的重要曆史檔案文獻。這些機構以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等公、私立大學為主,但也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的政府、軍方、基金會、曆史協會和宗教等機構收藏的與中國抗日戰爭有關的曆史檔案文獻。
《長河烽煙: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 概述 本書旨在為海內外學者、研究人員及廣大曆史愛好者提供一份詳盡的北美地區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檢索指南。通過梳理美國、加拿大等國主要檔案館、圖書館、大學特藏部門所珍藏的相關檔案、官方文件、私人信件、報刊雜誌、照片、影像資料等,本書力求全麵、客觀地呈現這段波瀾壯闊的民族抗爭史。本書並非對特定檔案內容的直接引述,而是對這些珍貴史料的來源、類彆、大緻內容及研究價值進行提要式介紹,旨在引導讀者精準定位所需信息,為深入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文獻來源概覽 北美地區保存的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來源廣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機構: 國傢級檔案館: 如美國國傢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NARA)、加拿大國傢檔案館(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等,保存有大量的美國、加拿大政府在抗戰期間與中國相關的外交、軍事、經濟、情報等官方記錄。這些文件通常具有極高的權威性和原始性。 著名大學圖書館及特藏部門: 許多北美頂尖學府,如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等,因其悠久的學術傳統和廣泛的國際交流,收藏瞭大量與中國相關的珍貴文獻,包括傳教士、商人、外交官、學者等在華活動留下的私人檔案,以及早期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術資料。 專業研究機構與博物館: 部分專注於亞洲研究或軍事曆史的機構,如鬍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Library & Archives)、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等,也可能收藏有與抗戰相關的獨特檔案。 私人收藏與基金會: 雖難以係統梳理,但部分重要的私人收藏或由相關基金會管理的文獻,也為研究提供瞭寶貴的補充。 文獻內容涵蓋的維度 本書的提要將圍繞以下幾個核心維度展開,以期盡可能全麵地反映抗戰曆史的豐富性: 1. 外交與政治關係: 盟國閤作: 涉及中美、中蘇、中英等同盟國之間的外交往來、政治協商、軍事援助協議、聯閤聲明等。重點關注國民政府與盟國在抗戰戰略、戰後安排等問題上的溝通與博弈。 國際社會視角: 記錄瞭國際社會(如國聯、後期聯閤國)對中國抗戰的態度、援助情況,以及對日本侵略行為的反應。 各國使領館資料: 各國駐華使領館在華的外交報告、政治分析、對中國國內局勢的觀察記錄,是瞭解當時中國政治格局和民情的重要依據。 2. 軍事戰略與戰役記錄: 軍事援助與訓練: 包括美國(飛虎隊、軍事顧問團等)、蘇聯等國對中國軍隊的軍事援助、訓練計劃、武器裝備供應情況。 戰場情報與分析: 各國情報機構關於日軍戰略部署、兵力調動、作戰意圖的分析報告,以及盟軍對中國戰場的軍事行動規劃。 重要戰役的初步資料: 可能包含涉及特定戰役(如武漢會戰、豫湘桂戰役等)的原始通信、作戰命令、戰場日誌等,為研究戰役細節提供綫索。 敵後戰場: 對敵後戰場(如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軍事活動、情報收集等可能存在的零散記錄。 3. 經濟與援助: 物資援助: 美、蘇等國對中國的經濟援助、貸款、物資運輸等情況的記錄,如“駝峰航綫”的運輸記錄、財政援助的審批文件等。 經濟管製與資源: 中國戰時經濟政策、資源動員、以及外國在華經濟活動的相關檔案。 4. 社會文化與民間視角: 新聞報道與宣傳: 當時在華外國記者、報刊雜誌對中國抗戰的報道,以及盟國對華宣傳的材料,反映瞭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的認知和輿論導嚮。 私人信件與日記: 在華外國傳教士、商人、外交官、平民的通信、日記、迴憶錄等,從微觀視角記錄瞭戰爭對社會生活、普通民眾的影響,以及他們對戰爭的親身感受。 照片與影像資料: 大量珍貴的曆史照片、電影膠片等,直觀地記錄瞭戰爭場麵、社會百態、人物肖像,是 visual history 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交流與支持: 在抗戰期間,外國友人對中國文化的支持,以及通過文化交流增進相互理解的活動記錄。 5. 戰後處理與國際影響: 戰爭罪行調查: 可能包含盟國在戰後對日本戰犯的調查、審判相關的初步資料。 戰後重建與援助: 關於戰後中國重建、國際援助的早期討論和計劃。 研究價值與意義 本書的價值在於: 填補研究空白: 許多北美藏文獻因語言、地理隔閡等原因,尚未被國內學界充分發掘和利用,本書的齣現有助於打破信息壁壘。 提供多元視角: 北美文獻通常包含來自西方觀察者、參與者的視角,與國內史料相互印證,可以更全麵、客觀地理解抗戰曆史。 促進學術交流: 為國內外學者提供瞭一個共享信息、展開對話的平颱,推動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的深入發展。 保護與傳承: 強調瞭對這些珍貴曆史文獻的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激發公眾對曆史的關注。 本書旨在成為一座連接中國抗戰曆史與北美豐富史料的橋梁,為所有對這段曆史感興趣的人提供一個寶貴的起點。它不是對曆史事件本身的敘述,而是對探尋這些曆史事件最直接、最原始證據的指引。

用戶評價

評分

即便我還未及深入品讀《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的每一頁,但它所蘊含的宏大敘事和潛在的研究價值,已然在我腦海中構築起一幅壯麗的曆史畫捲。我能想象,作者們如同一群勤勞的探險傢,在北美大陸的廣袤土地上,翻閱著無數泛黃的文獻,搜尋著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的蛛絲馬跡。這些可能散落在大學圖書館、國傢檔案館,甚至是私人收藏中的珍貴史料,它們承載著那個時代最真實的記憶,記錄著戰火紛飛中的點點滴滴。這本書的意義,絕非僅僅是對文獻的簡單匯總,它更像是一個導覽圖,為我們指明瞭探索中國抗日戰爭國際視角的路徑。我期待它能揭示齣,在那個全球動蕩的年代,北美國傢是如何看待中國的抗爭,他們提供瞭哪些援助,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這些來自異域的檔案,必將為我們還原一個更加全麵、更加客觀的抗日戰爭曆史。這本書的齣現,將極大地豐富我們對這段曆史的認知,它不僅僅是一份珍貴的學術資源,更是連接東西方曆史研究的橋梁,促使我們從一個更宏觀、更深入的維度,去理解中國人民在那段艱難歲月中,為民族獨立和解放所付齣的巨大犧牲。

評分

當我第一次看到《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的書名時,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便被點燃瞭。我深深地認識到,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最不為人注意的角落,而北美地區,作為一個在二戰中扮演瞭關鍵角色的重要地緣政治區域,其所保存的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的檔案文獻,無疑是理解那段曆史不可或缺的一環。我能想象,作者們必然經曆瞭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搜集、整理、研究的過程,他們如同探險傢一般,深入到北美各大圖書館、檔案館、甚至是私人收藏中,去發掘那些被時光塵封的史料。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僅是列舉文獻的名稱和齣處,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一個跨越國界的曆史參照。它或許能幫助我們揭示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北美國傢是如何看待和介入中國抗戰的;他們記錄下的戰爭細節,是否與我們現有的認知有所不同;那些關於援助、外交、情報的信息,又會為我們揭示齣怎樣的曆史真相?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們認知的空白,能夠讓我們從一個更宏大、更客觀的視角,去重新審視中國人民在那段艱難歲月裏的抗爭與付齣。它不僅僅是一本“提要”,更是一扇“窗口”,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見到曆史的更深層、更廣闊的圖景。

評分

我不得不承認,在尚未有機會細讀《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的全部內容之前,我已經被它所蘊含的史學價值和學術野心深深地震撼瞭。這不僅僅是一本提供書目信息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個宏大的學術項目,旨在通過梳理北美地區所珍藏的、與中國抗日戰爭相關的檔案文獻,為學術界和公眾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研究入口。我想象著,作者們必然付齣瞭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跨越重洋,在無數的機構和收藏中搜尋、辨識、分類,將那些散落在不同角落的曆史碎片,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研究力量。這樣的工作,其難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現有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空白。我們一直都知道,戰爭的進程與國際社會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而北美地區,特彆是美國,在二戰期間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那裏必然保存著大量具有極高價值的原始資料。這些資料,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理解戰時的國際政治格局,或許能夠揭示齣隱藏在中國抗戰背後的復雜動因,又或許能夠提供關於戰爭時期社會經濟狀況、人民生活狀態的生動描繪。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文獻的羅列,它更在於它能夠引發一係列深入的研究,能夠催生齣新的學術觀點和曆史敘事。我深信,對於任何一位對中國抗日戰爭史感興趣的研究者、學生,乃至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都將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它將為我們打開一扇全新的瞭解曆史的大窗。

評分

《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這本書,在我尚未深入閱讀之前,就已然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與對曆史真相的渴望。我深知,曆史的研究如同拼湊一幅巨大的拼圖,而北美地區所保存的檔案,很可能正是我們缺失的、至關重要的幾塊拼圖。我能夠想象,作者們為瞭搜集這些珍貴的文獻,必定付齣瞭巨大的心血,他們可能穿梭於世界各地的圖書館、檔案館,與無數的資料打交道,將那些被塵封的、甚至是被遺忘的史料,一一發掘齣來,並進行細緻的梳理與分類。這本書的齣現,不僅僅是對文獻的簡單羅列,它更像是一座橋梁,連接著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浴血奮戰與北美世界的觀察、記錄和迴應。我期待它能為我們提供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戰時國際格局的復雜性,去探究那些不為人知的援助機製,甚至去瞭解當時西方社會對中國抗戰的真實看法。這些來自北美檔案的信息,必將為我們還原一個更立體、更豐滿的抗日戰爭曆史畫捲。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它的學術意義,它更在於它能夠引發我們對曆史的深刻反思,讓我們站在一個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下,去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並從中汲取寶貴的曆史經驗與民族精神。

評分

《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這部巨著,在我尚未觸及具體內容之前,就已然讓我感受到一股曆史洪流的磅礴氣勢。我能想象,作者們傾注瞭無數的汗水與心血,在北美廣袤的土地上,跋涉於各大圖書館、檔案館、乃至私人收藏室,搜集、整理、分類那些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的寶貴文獻。這絕非易事,每一份檔案,都可能是一段塵封的故事,每一次發現,都可能為我們還原曆史真相提供新的綫索。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文獻的“地圖”,更在於它打開瞭一扇理解中國抗日戰爭國際麵嚮的“窗口”。我期待,通過這些北美視角下的檔案,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在那段艱難歲月裏,國際社會是如何看待中國人民的抗爭,他們提供瞭怎樣的支持,又經曆瞭怎樣的外交博弈。這些來自遠方的記錄,必將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加豐富、更加多元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和理解那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將極大地推動中國抗日戰爭史的研究,它不僅僅是一份重要的學術工具,更是一份承載著曆史記憶的寶貴遺産,它讓我們能夠從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去感受那段崢嶸歲月。

評分

這本《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猶如一本為曆史愛好者精心繪製的航海圖,它指嚮瞭北美的廣闊海洋中,那些沉睡著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珍貴記憶的寶藏。當我翻開它時,我立刻被其宏大的敘事所吸引,盡管我尚未深入探索書中的具體內容,但僅憑書名及其所蘊含的潛力,便足以激發我無限的遐想。我能預見到,在這厚重的篇章中,作者必然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去梳理、去甄選,從北美各大圖書館、檔案館、私人收藏中,挖掘齣那些鮮為人知的、甚至是已被遺忘的史料。想象一下,那些泛黃的信件,記錄著前綫將士的悲歡離閤;那些塵封的報告,描繪著戰爭的殘酷與戰略的博弈;那些泛美國傢在二戰中的外交記錄,可能隱藏著影響中國抗戰進程的微妙細節。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文獻目錄,更像是一座橋梁,連接著中國人民在那個艱難歲月裏的抗爭與北美世界對這場戰爭的觀察與迴應。它有望揭示齣許多過去不為人知的視角,或許是關於國際援助的真實麵貌,或許是關於海外華人對祖國抗戰的貢獻,又或許是當時西方媒體如何報道這場遠東的衝突。我期待它能為我們理解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入、更具國際視野的視角,讓我們能夠站在一個全新的高度,重新審視那些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浴血奮戰的先輩們。這本書在我手中,仿佛就是一把鑰匙,即將開啓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門後究竟隱藏著怎樣震撼人心的故事,又將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啓迪。

評分

《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這本著作,在我尚未深入探究其具體內容之前,就已經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曆史圖景。我深信,北美大陸所保存的檔案,如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曆史碎片,蘊含著理解中國抗日戰爭復雜性的關鍵信息。我能想象,作者們必然付齣瞭難以估量的努力,在無數的圖書館、檔案館、甚至私人收藏中,仔細地搜尋、辨識、並梳理著那些與這段曆史相關的文獻。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是列齣文獻的名稱和齣處,它更像是一份指引,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我期待它能揭示齣,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北美國傢是如何觀察和記錄中國人民的抗爭的;他們手中的資料,是否能為我們呈現齣不同於以往的曆史畫麵;那些關於援助、外交、甚至是民間交流的記錄,又將如何豐富我們對那段曆史的理解。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將極大地拓展我們對中國抗日戰爭的認知維度,它不僅僅是一份重要的學術工具,更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中國與北美的橋梁,讓我們能夠從一個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去感受和理解那段浴血奮戰的歲月,從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

評分

即便我還沒有機會深入研讀《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的每一個字,但其書名本身所散發的學術光芒和曆史分量,已然令我肅然起敬。我深知,北美地區匯聚瞭大量關於二十世紀世界史的珍貴資料,而中國抗日戰爭作為這場世界性衝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北美所留下的曆史印記,無疑是理解那段曆史不可或缺的關鍵部分。我能想象,作者們如同精明的學者和勤奮的搜集者,曆經韆辛萬苦,在無數的圖書館、檔案館、私人收藏中,將那些可能已被遺忘的、散落在各處的關於中國抗日戰爭的檔案文獻,一一發掘、整理、並進行瞭嚴謹的提要。這本書的意義,絕非僅僅是一份簡單的文獻列錶,它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們開啓瞭通往更深層次曆史研究的大門。它有望揭示齣許多 heretofore unseen 的視角,或許是對戰時國際援助的詳細記錄,或許是對中國抗戰的西方媒體報道分析,又或許是與中國相關的外交政策文件。我相信,這本書的齣現,將極大地豐富我們對中國抗日戰爭曆史的認知,它不僅為學術研究提供瞭寶貴的資源,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加國際化、更加多元的視角,去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從而從中汲取深刻的曆史教訓與民族精神。

評分

當《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這部著作在我眼前展開時,我立刻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與學術嚴謹性。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逐字逐句地研讀,但書名本身所傳遞的信息,已經足以讓我對其內在的價值産生由衷的敬意。北美大陸,作為現代世界史上的重要舞颱,其豐富的檔案和文獻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尚未被充分地發掘和利用,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遙遠國度所經曆的、卻又深刻影響瞭世界格局的重大曆史事件上。我能想象,作者們必定是秉持著對曆史真相的執著追求,曆經韆辛萬苦,深入到那些塵封的捲宗、散落的筆記、甚至是私人信件之中,將與中國抗日戰爭相關的蛛絲馬跡一一捕捉。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獻索引,它更像是對一段塵封曆史的“考古發掘”,是對那些沉默的證人——檔案文獻——的“喚醒”。通過這份提要,我們可以窺見北美各國在二戰時期對中國抗戰的態度、援助、以及他們所記錄的戰爭細節。這其中可能包含著我們從未瞭解過的外交角力,軍事策略的幕後故事,以及普通民眾在戰爭年代的生存狀態。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超越國界的視角,去審視和理解那段浴血奮戰的歲月。我相信,這本書的齣版,將極大地促進國際史學界對中國抗日戰爭的研究,它不僅僅是一份靜態的資料匯編,更是未來無數深入研究的起點,是通往更深層次曆史洞察的基石。

評分

盡管尚未深入體驗《北美藏中國抗日戰爭曆史檔案文獻提要》的具體內容,但其宏大的主題和所預示的研究深度,已然在我心中激起瞭強烈的學術共鳴。我能想象,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文獻匯集,而是一項艱巨而意義深遠的學術工程。北美地區,作為現代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中心,其所保存的與中國抗日戰爭相關的曆史檔案,蘊含著巨大的研究潛力。作者們必定付齣瞭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在紛繁復雜的文獻海洋中,如大海撈針般地搜尋、辨彆、梳理,將那些可能被忽略的、散落於各地圖書館、檔案館、私人收藏中的珍貴史料,一一呈現在我們麵前。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文獻的“名錄”,更在於它指明瞭研究的“方嚮”。它有望揭示齣許多 heretofore unseen 的視角,或許是對當時國際援助的真實記錄,或許是戰時情報的來源與分析,又或許是西方社會對中國抗戰的看法與反響。這些隱藏在北美檔案中的信息,對於我們理解中國抗日戰爭的國際背景、戰爭進程的復雜性,以及戰爭對世界格局的影響,無疑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我深信,這本書的齣現,將極大地拓展中國抗日戰爭史的研究視野,它不僅僅是一份學術工具,更是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的橋梁,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更全麵、更客觀、更具全球視野的曆史解讀。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