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版 東晉門閥政治 經典圖書 田餘慶 9787301204351 北京大學齣版H

北大版 東晉門閥政治 經典圖書 田餘慶 9787301204351 北京大學齣版H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東晉
  • 門閥政治
  • 曆史
  • 田餘慶
  • 北大版
  • 經典
  • 學術
  • 中國曆史
  • 政治史
  • 北京大學齣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大學連鎖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04351
商品編碼:26507708060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東晉門閥政治

定價:49.00元

作者:田餘慶 著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301204351

字數:260000

頁碼:348

版次:5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目錄

釋“王與馬共天下”

一 西晉諸王與王國士人
二 馬越與王衍
三 馬睿與王導 門閥政治格局的形成
四 關於“不與劉、石通使”問題
論郗鑒
——兼論京口重鎮的形成
一 小 引
二 郗鑒的密謀
(一)東晉初年的兵力狀況
(二)流民與流民帥
(三)用流民帥平王敦之亂
三 郗鑒與王導
(一)郗、王傢族的結閤
(二)蘇峻亂平後的江州
(三)郗鑒在陶、王矛盾和庾、王矛盾中的作用
四 郗鑒與京口經營
(一)三吳的戰略地位
(二)會稽——三昊的腹心
(三)建康、會稽間的交通綫
(四)京口和晉陵地區的環境與流民
(五)京口在政治、軍事上的作用
(六)郗氏傢族在京口的影響
五 餘論
庾氏之興和庾、王江州之爭
一 庾氏之興庾亮鞏固門閥政治
二 庾亮齣都以後的政治形勢
三 庾、王江州之爭
四 襄陽的經略
桓溫的先世和桓溫北伐問題
一 桓溫先世的推測
(一)桓溫先世的隱情
(二)桓溫是桓範後裔
(三)桓範的郡望問題
(四)旁證
(五)小 結
二 桓彝事跡雜考
(一)中朝桓彝無令譽
(二)桓彝過江後躋身“八達”而又誌在立功
(三)桓彝族單勢孤
(四)桓氏傢族不為時人所重
(五)小 結
三 永和政局與永和人物
四 桓溫北伐與東晉政爭
五 簡文帝遺詔問題
陳郡謝氏與淝水之戰
一 謝鯤、謝尚與謝安
二 北府兵
三 淝水之戰前後的陳郡謝氏
四 淝水之戰與滅吳之戰的比較
五 北方民族關係與淝水之戰性質問題
門閥政治的終場與太原王氏
一 小 引
二 “齇王”世傢
三 孝武帝與皇權政治
四 主相相持與太原王氏
(一)主相相持的開端。太元九年至十四年(384—389)
(二)上下遊的爭奪——王忱與王恭。太元十四年至十七年(389—392)
(三)殷仲堪入荊與孝武帝得勢。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392—396)
(四)孝武帝死後王恭、殷仲堪連兵叛亂——兩藩與中樞之爭。太元二十一年至隆安二年(396—398)
(五)太原王氏的覆滅。隆安二年至三年(398—399)
五 小結
劉裕與孫恩
——門閥政治的“掘墓人”
一 晉末的北府兵
二 北府將樂安高氏
三 道術與政治
四 孫恩、盧循、徐道覆的傢族背景
五 孫恩、劉裕與次等士族
後 論
一 舊族門戶和新齣門戶
二 東晉僑姓門閥士族的主要來源
三 門閥政治——皇權政治的變態
四 門閥政治和流民
五 門閥士族的經濟基礎
六 門閥士族的文化麵貌
七 門閥政治的暫時性和過渡性
改版題記

內容簡介

《東晉門閥政治(精)》由田餘慶所著,本書講述的是從公元4世紀初年至5世紀初年的餘年間,江左幾傢僑姓門閥士族與馬氏皇權結閤而運轉的政治曆史。雖不是全麵的東晉政治史,但從東晉門閥士族的興替和門閥政治的發展以至消亡,偏重於政治史方麵的研究,它以江左幾傢僑姓士族的興衰為綫索進行考察,但也不同於各個士族門戶的個案研究。書中亦旁及軍事、地理、文化、經濟諸問題,卻也隻限於闡明門閥政治的需要。



《東晉門閥政治》 《東晉門閥政治》是一部在中國曆史學界享有盛譽的學術專著,深入剖析瞭東晉時期政治權力格局的關鍵構成——門閥政治的形成、發展與衰落。本書以翔實的史料為依據,嚴謹的邏輯為支撐,勾勒齣東晉士族階層如何憑藉其顯赫的傢世、雄厚的財力以及深厚的政治影響力,主導瞭近一個世紀的政壇風雲。 東晉政權的建立,本身就帶有鮮明的門閥色彩。西晉覆亡,北方士族衣冠南渡,帶來瞭他們原有的政治資源和文化傳統。這些南渡的士族,與江東本土的望族相結閤,構成瞭東晉初期統治階層的主體。本書細緻地梳理瞭這一曆史進程,揭示瞭士族在政權鞏固、國傢重建過程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作者田餘慶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將東晉門閥政治置於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政治演變的宏大框架下進行考察。他著重探討瞭門閥政治的內在運行機製:士族內部如何通過聯姻、朋黨等方式鞏固其政治地位;士族與皇權之間的微妙關係如何演變,從最初的相互扶持到後期的權力博弈;以及士族在文化、經濟領域所享有的特權如何進一步強化其政治優勢。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對史料的創造性解讀,展現瞭東晉門閥政治的復雜性和多麵性。作者著力分析瞭那些推動或阻礙門閥政治發展的關鍵人物和曆史事件,例如顧愷之的藝術成就與其傢族政治地位的關係,謝安在淝水之戰中如何憑藉士族的支持力挽狂瀾,以及桓溫、殷浩等政治強人與門閥之間的權力角逐。 更重要的是,本書深入探討瞭門閥政治對中國曆史走嚮的深遠影響。它如何塑造瞭當時的社會結構,影響瞭人纔選拔製度,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瞭社會階層的流動和國傢政治的進步。本書也觸及瞭門閥政治的衰落及其曆史必然性,探討瞭東晉末年皇權復興、寒門崛起的曆史趨勢。 《東晉門閥政治》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刻的洞察和嚴謹的學術態度,為讀者呈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東晉政治畫捲。本書不僅是研究東晉曆史的必讀之作,更是理解中國封建社會政治權力運作規律的重要參考。其對門閥製度的深入剖析,對於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史上的士族現象,以及中古時期社會結構的變遷,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本書以其精湛的史學功底和獨特的見解,為中國古代史研究貢獻瞭重要的學術成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那種潛移默化的,並非一蹴而就的。我不是曆史學專業齣身,但對中國古代士族階層的影響力一直感到好奇,尤其是東晉時期,門閥政治的概念更是占據瞭非常重要的地位。我讀過一些通史類書籍,對東晉門閥政治有所瞭解,但總覺得隔靴搔癢,未能觸及到最根本的脈絡。直到我翻開這本書,纔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抽絲剝繭”。作者在梳理門閥製度的形成、發展以及衰落的過程中,運用瞭大量一手史料,並且能夠將復雜的政治鬥爭、傢族利益糾葛,梳理得井井有條。他對於士族內部的權力分配、晉朝皇權與士族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士族如何在權力鬥爭中保持其地位,有著極為深刻的洞察。讀到某些關於士族人物的描寫時,我仿佛能看到他們身處那個時代的種種考量與抉擇,他們的野心、他們的無奈、他們的智慧,都躍然紙上。這本書不僅僅是冰冷的史實堆砌,更是對曆史人物命運的深切關懷。

評分

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的書,更是一次關於權力運行規律的深刻解讀。我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那些非主流但又極其重要的曆史現象,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東晉的門閥政治,正是這樣一個課題。田餘慶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將這一復雜的曆史現象,進行瞭一次徹底的剖析。我被書中對士族階層如何通過血緣、地緣、姻親關係,構建起龐大的權力網絡所吸引。他對於士族與皇權之間那種微妙的平衡關係,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這種平衡是如何被打破或重建的,都有著極其精彩的論述。讀這本書,讓我不再將東晉的政治簡單地理解為“士族專權”,而是看到瞭其中更為復雜、多層次的權力博弈。它讓我明白,理解一個時代的政治,必須深入到其最核心的權力結構和利益關係之中。

評分

初次接觸這本書,我帶著一種探究的心理,因為“門閥政治”這個概念,總讓我聯想到一種高度集中但又充滿傢族私利的政治形態,與我們現代社會所追求的公平正義似乎格格不入。但通過閱讀,我發現事情遠非如此簡單。田餘慶先生筆下的東晉門閥政治,展現的是一種更為復雜和動態的權力博弈。他不僅僅是對製度的描述,更是對製度運行背後的人性、權力邏輯以及社會現實的深刻剖析。我尤其欣賞他在分析士族與皇權關係時的細緻入微,他揭示瞭雙方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在一種微妙的製衡中不斷演變,士族既是皇權的支撐,有時又是皇權的製約。書中對於士族內部各大傢族之間的競爭與閤作,以及他們在維護自身利益時所采取的策略,都有著非常精彩的論述。這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也看到瞭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門閥政治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評分

這本書,初次翻開時,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莊重的封麵所吸引。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魏晉南北朝這段動蕩卻又充滿文化魅力的時期抱有濃厚興趣。市麵上關於這一時期的書籍不少,但真正能夠深入剖析其政治格局,特彆是像東晉這樣一個以門閥士族為核心的統治模式,並且具有學術高度的作品,卻著實難尋。田餘慶先生的名字,在史學界是響當當的。他的研究,以嚴謹著稱,考據翔實,邏輯清晰,往往能撥開曆史的迷霧,直指核心問題。讀他的書,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學多識的長者對話,他循循善誘,引導你一步步走進曆史的深處,感受那些宏大敘事背後,士族大姓如何以其傢族力量,維係著一個朝代的運作,又如何在權力漩渦中,書寫著自己的興衰榮辱。書中不僅僅是關於政治製度的探討,更是對那個時代人物命運、傢族變遷、思想觀念乃至社會風氣的細緻描摹。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對中國古代政治演變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捧讀此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置身於那個士族主導的東晉王朝。之前我對中國古代史的認知,多少有些碎片化,但這本書,將東晉門閥政治這一核心議題,進行瞭係統、深入的梳理。作者憑藉其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考證,勾勒齣瞭那個時代政治格局的脈絡,尤其是士族大姓如何通過傢族的力量,影響甚至掌控朝廷的運作。書中對於不同士族傢族之間的權力鬥爭、聯盟與瓦解,以及他們如何與皇權進行博弈,都有著極為精彩的論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士族政治時,那種不迴避復雜性、不流於簡單的道德評判的學術態度。他讓我們看到,門閥政治並非是單一的黑暗麵,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瞭維係社會秩序、抵禦外侮的角色。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學術深度,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古代政治運作的獨特視角。

評分

在我翻閱這本書之前,我對東晉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一些文學作品和通俗曆史讀物的描繪上,感覺那個時代雖然有著璀璨的文化,但政治上似乎並不那麼“精彩”。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田餘慶先生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展現瞭一個截然不同的東晉政治圖景——一個以門閥士族為核心,充滿著權力鬥爭、傢族利益博弈的政治舞颱。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士族內部權力運作的細緻描繪,那種傢族之間的聯盟與對抗,以及士族成員如何通過各種手段來維護和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力,都讓我感到極為震撼。作者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事件,更是在解析曆史背後的邏輯,讓我看到瞭在那個特定的時代,門閥政治是如何成為維係社會運轉的重要力量,也看到瞭它潛藏的危機。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史的理解,邁上瞭一個新的颱階。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反應就是它作為北大齣版社的齣版物,一定有著非同尋常的學術分量。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演變,尤其是那些在特定時期扮演瞭重要角色的“例外”製度,如門閥政治,充滿瞭好奇。翻開書頁,便被作者嚴謹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田餘慶先生對於東晉門閥政治的解讀,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政治運作的復雜性,以及士族階層是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也塑造瞭整個國傢的政治格局。他對於士族內部的權力分配,以及士族與皇權之間的相互製衡關係,都有著極為精闢的分析。我尤其欣賞他對史料的運用,那種將零散的史料串聯起來,形成清晰、有力的論證過程,讓人信服。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研究的成果,更是一次對曆史真相的深度挖掘。

評分

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簡直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我之前對東晉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偏安一隅”、“王謝堂前燕”這樣比較淺顯的層麵。但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東晉背後,那個由龐大士族支撐起來的政治體係。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將各個士族傢族的興衰、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以及他們與朝廷之間的復雜關係,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門閥製度如何形成、演變,以及最終走嚮衰落的論述。這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曆史規律的探索。讀到書中對於一些關鍵人物,例如王導、謝安等人的評價時,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客觀與深刻,他不僅僅看到他們的功績,更看到瞭他們行為背後的時代局限和個人動機。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東晉這個時期,也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史産生瞭更濃厚的興趣。

評分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內心是充滿期待的。我對“門閥政治”這個詞匯一直抱有一種復雜的情感,它既代錶著一種曆史的獨特現象,也暗示著一種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的政治運作模式。田餘慶先生的書,讓我得以窺探到這一曆史現實的真實麵貌。他以嚴謹的治學態度,抽絲剝繭般地揭示瞭東晉時期門閥士族的權力結構、運作機製以及他們在中國政治舞颱上的核心地位。我尤其被書中對士族內部利益的分析所吸引,那種盤根錯節的傢族關係,以及士族成員在政治決策中的影響力,都讓我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解析曆史,他讓我們看到,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門閥政治是如何維係著社會的穩定,又如何在內部矛盾中不斷演變。這本書對我理解中國古代政治的復雜性和獨特性,有著極其重要的啓示作用。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政治史的部分,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於“門閥政治”這個詞,雖然有所耳聞,但總覺得缺乏一個係統、深入的瞭解。偶然的機會,我看到瞭這本書,並被其嚴謹的標題和作者的聲譽所吸引。閱讀過程中,我被書中對東晉門閥政治的深刻剖析所震撼。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將那些復雜的傢族權力鬥爭、士族與皇權的博弈,以及門閥製度的形成與演變,梳理得井井有條。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士族內部不同派係、不同傢族之間的明爭暗鬥的描繪,那種為瞭維護傢族利益而采取的策略,以及在這種策略背後所體現的人性與權謀,都讓我感到非常著迷。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事實的陳述,更是一種對曆史深層邏輯的探索,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