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 [The Sourcebook of North American Historical and Archival Resources on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 [The Sourcebook of North American Historical and Archival Resources on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成志,陈肃,王晓燕 等 编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中国抗战
  • 二战
  • 历史档案
  • 文献
  • 北美
  • 中日关系
  • 历史研究
  • 档案文献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292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097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Sourcebook of North American Historical and Archival Resources on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共收录北美所藏224宗与中国抗日战争有关的重要历史档案文献提要,对每宗档案均作如下几方面的分析与介绍:责任者及其生平、历史背景,载体形态、语种、来源和馆藏地,内容简介,备注(含是否有线上和纸质使用指南、是否数字化、相关档案等情况)。
  《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这些档案的收藏机构以美国和加拿大公、私立大学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为主,也包括两国政府、军方、基金会、历史协会、公司和私人机构所藏档案。所收档案虽类型、规模不一,但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许多文献以往较少为研究者所利用,可提供新的史料和研究视角。
  相信《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的出版会进一步推动学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

作者简介

  王成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C.V.Starr East Asian Library,Columbia University)中国研究馆员、中文部主任,东亚研究所(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研究员。
  
  陈肃,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Richard C.Rudolph East Asian Libra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馆长。
  
  王晓燕,纽约州立宾汉姆顿大学(Binghamton University,SUNY)图书馆亚洲与亚裔研究馆员、东亚馆藏负责人。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编写说明

档案条目
A
40th Bomb Group Association Records,1943~1995/第40轰炸大队协会档案
58th Bomb Wing Association Records,1945~2004/第58轰炸联队协会档案
Norwood F,Allman Papers,1929~1987/阿乐满档案
American Bureau for Medical Aid to China Records,1937~1979/美国医药助华会档案
American Committee for Non-Participation in Japanese
Aggression Records,1938~1941/美国不参加日本侵略委员会档案
American War Production Mission in China Records,1941~1945/美国战时生产局驻华使团
George Atcheson Papers,1917~2004/艾其森档案
B
David Dean Barrett Papers,1933~1970/包瑞德档案
Interviews with Susan Schultz Bartel,1978~1979/苏珊·舒尔茨·巴特尔口述访谈
Miner Searle Bates Papers/贝德士档案
Jack Belden Papers,1936~1989/杰克·贝尔登档案
Robert Jackson Belknap Papers,1942~1966/罗伯特·杰克逊·贝尔纳普档案
Bethune Collection Fonds:1911~1991/白求恩档案
George Blekas Papers,1 944~2009/乔治·布雷卡斯档案
Haydon L,Boatner Papers,1932~1975/柏德诺档案
Haydon L,Boatner Papers on Barbara Tuehman’s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1942~1971/柏德诺关于塔奇曼所著的《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档案
W,Langhorne Bond Papers,1930~1998/邦德档案
Papers of Harwood C,Bowman,1943~1945/哈伍德·C·鲍曼档案
Triumphant Spirit:Letters of Emeline Bowne,1986/包寿英信件集
Carel A,M,Brondgeest Memoir/布隆基斯特回忆录
Frank A,Brown Papers,1875~1967/彭永恩档案
Chennault~Byrd Collection,1937~1985/玛莎·伯德藏陈纳德档案
C
Campaign in Burma,1942:Typescript/缅甸会战打字稿
Oliver J,Caldwell Papers,1937~1986/奥利弗·J·柯德威
……
D
E
F
G
H
I
J
K
M
N
O
P
R
S
T
U
V
W
Y
Z
L

附录一 档案及收藏机构一览表
附录二 英、中文人名对照表
附录三 组织机构英、中文名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作者简介

精彩书摘

  《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
  海登(Haddon,Julian B.,1894-1958),美军准将,特级飞行员。1894年10月28日出生于蒙大拿州普莱森特希尔(Pleasant Hill),1917年8月从军,先后在加州大学军事航空学院(School of Military Aeronautics)、纽约州加登城(Garden City)的飞行强化训练中心(Aviation Concentration Center)、德克萨斯州凯利军事基地(Kelly Field)学习飞行和空中射击并接受教官培训。1918年3月授少尉衔成为一名飞行教官,后在多个飞行基地担任教官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25年至1927年在菲律宾的美军基地服务。返美后在密歇根州塞尔弗里奇军事基地(Selfridge Field)、俄亥俄州赖特军事基地(Wright Field)和华盛顿特区等地工作,曾任联络官、飞机试飞员等职。1932年8月至1933年6月在阿拉巴马州马克斯韦尔军事基地(Maxwell Field)的航空兵战术学校(Air Corps Tactical School)学习,毕业后担任亚拉巴马州国民卫队(Alabama National Guard)飞行教官。1934年7月调任航空兵战术学校干事(secretary),其间因飞行意外导致一眼失明而结束其飞行生涯。1937年8月入读陆军工业学院(Army Industrial College),次年6月毕业后重返马克斯韦尔基地负责管理第91训练中队(91st School Squadron),不久成为该基地宪兵主管(Provost Marshal),后又任基地供需官和东南部航空兵培训中心物资官。1941年7月晋升中校,之后不久升任位于亚拉巴马州克雷格军事基地(Craig Field)的航空兵高级飞行学校(Air Corps Advanced FlyingSchool)负责人。其间分别于1942年2月和9月擢升为上校和准将。
  因其在飞机检测和飞行训练方面的丰富经验,1943年3月海登被派往中缅印战区奉命在印度沙漠地带组建作战飞行培训基地并担任该基地负责人。该基地主要为陈纳德将军领导下的美军第14航空队和中国空军培训输送更多更高素质的飞行员,特别是中国籍飞行员,以满足中国战区对日作战需要。针对中国飞行员的特点,相关培训项目着重于对美军飞行战术和方法的全面了解和对美式飞机的维护修理,从而使中国飞行员能够更为自信地驾机执行任务。海登将军因其在中缅印战区的出色表现而荣获美国陆军颁发的功勋勋章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授予的云麾勋章。在此之后他返回麦克斯韦尔基地工作,1946年退役。海登将军于1958年4月去世,安葬于阿灵顿国家公墓。
  档案藏阿拉巴马州档案和历史部(Alabama Department of Archivesand History)。计1盒(0.33英尺)。英文。
  含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31张照片,另含少量与海登将军本人有关的资料,如证件、会员名录等。部分图像内容涉及二战期间中缅印战区军事活动和陈纳德将军领导下的第14航空队。
  ……

前言/序言

  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致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义之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和加拿大的公、私图书馆和档案馆有比较丰富的与中国抗日战争有关的历史档案文献馆藏。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并企图侵占全中国;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单独却顽强地抵抗日本的疯狂侵略。但是,见证、同情乃至帮助中国抗战的西方人士特别是美、加人士,不在少数。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与美国、加拿大等国是同盟国,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恢复和平和民主,中国与美国政府和人民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各领域,特别是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和交流。新中国成立前后,一部分中国人选择迁居海外特别是美国;而且,几乎所有的在华传教士和公私机构的驻华人员也先后撤离中国。很多个人和驻华组织机构的历史档案文献,大多最后由档案馆和图书馆收藏。同时一些美、加档案馆和图书馆,以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Revolution,and Peace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为代表,也有意识地收藏了一大批中国历史档案文献,包括抗战时期的档案。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馆藏机构对此类历史档案文献的处理和编目比较滞后,理想的乃至包含所有档案的联合目录尚付阙如,加之中英语言和文化阻障等因素,大量的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档案文献尚不为学者所知,更不为美、加之外的使用中文的研究者所知。近年来,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出现了研究中国特别是现、当代中国的热潮。从本书编写者作为图书馆员和研究者的切身工作经历来看,越来越多的美国、加拿大本土学者和中国的研究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档案文献有明显的需求,中外学生欲用北美藏抗日战争档案文献来写硕、博士论文的越来越多。鉴于此,有必要编写和出版《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以满足广大学者和学生的研究和学习的需要。
  本书的构想源于数年前,部分档案信息收集工作在断断续续地进行。2013年,我有机会与对北美藏民国档案深有研究、与胡佛研究所等开展档案数字化合作项目卓然有效的吴景平教授就此进行交流。吴教授立即予以鼓励,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而且国内的学者和图书馆员没有条件系统地做这项工作。2014年,我与北美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Society for Chinese Studies Librarians)特别是我任主任的学术委员会同仁商谈,大家都很支持。随后我们成立编委会,确定编写计划、体例和分工协助的内容等,系统地开始本书的编写工作。编委会每位成员的日常工作比较繁忙,各人还有其他研究和出差任务以及各种委员会的兼职工作,但大家尽力挤用业余时间,非常勤奋地工作,终于完成本书的编写。复旦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史立丽女士慨然同意书稿列入出版计划;并在吴景平教授、陈红民教授和胡永恒研究员的推荐下,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的资助。
  本书提要式地介绍和分析了54所美国和加拿大公、私立图书馆和档案馆中收藏保存的224宗与中国抗日战争有关的重要历史档案文献。这些机构以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等公、私立大学为主,但也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政府、军方、基金会、历史协会和宗教等机构收藏的与中国抗日战争有关的历史档案文献。
《长河烽烟: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 概述 本书旨在为海内外学者、研究人员及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份详尽的北美地区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检索指南。通过梳理美国、加拿大等国主要档案馆、图书馆、大学特藏部门所珍藏的相关档案、官方文件、私人信件、报刊杂志、照片、影像资料等,本书力求全面、客观地呈现这段波澜壮阔的民族抗争史。本书并非对特定档案内容的直接引述,而是对这些珍贵史料的来源、类别、大致内容及研究价值进行提要式介绍,旨在引导读者精准定位所需信息,为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文献来源概览 北美地区保存的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来源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机构: 国家级档案馆: 如美国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NARA)、加拿大国家档案馆(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等,保存有大量的美国、加拿大政府在抗战期间与中国相关的外交、军事、经济、情报等官方记录。这些文件通常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原始性。 著名大学图书馆及特藏部门: 许多北美顶尖学府,如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等,因其悠久的学术传统和广泛的国际交流,收藏了大量与中国相关的珍贵文献,包括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学者等在华活动留下的私人档案,以及早期研究中国问题的学术资料。 专业研究机构与博物馆: 部分专注于亚洲研究或军事历史的机构,如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 Library & Archive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等,也可能收藏有与抗战相关的独特档案。 私人收藏与基金会: 虽难以系统梳理,但部分重要的私人收藏或由相关基金会管理的文献,也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补充。 文献内容涵盖的维度 本书的提要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以期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抗战历史的丰富性: 1. 外交与政治关系: 盟国合作: 涉及中美、中苏、中英等同盟国之间的外交往来、政治协商、军事援助协议、联合声明等。重点关注国民政府与盟国在抗战战略、战后安排等问题上的沟通与博弈。 国际社会视角: 记录了国际社会(如国联、后期联合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援助情况,以及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反应。 各国使领馆资料: 各国驻华使领馆在华的外交报告、政治分析、对中国国内局势的观察记录,是了解当时中国政治格局和民情的重要依据。 2. 军事战略与战役记录: 军事援助与训练: 包括美国(飞虎队、军事顾问团等)、苏联等国对中国军队的军事援助、训练计划、武器装备供应情况。 战场情报与分析: 各国情报机构关于日军战略部署、兵力调动、作战意图的分析报告,以及盟军对中国战场的军事行动规划。 重要战役的初步资料: 可能包含涉及特定战役(如武汉会战、豫湘桂战役等)的原始通信、作战命令、战场日志等,为研究战役细节提供线索。 敌后战场: 对敌后战场(如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活动、情报收集等可能存在的零散记录。 3. 经济与援助: 物资援助: 美、苏等国对中国的经济援助、贷款、物资运输等情况的记录,如“驼峰航线”的运输记录、财政援助的审批文件等。 经济管制与资源: 中国战时经济政策、资源动员、以及外国在华经济活动的相关档案。 4. 社会文化与民间视角: 新闻报道与宣传: 当时在华外国记者、报刊杂志对中国抗战的报道,以及盟国对华宣传的材料,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认知和舆论导向。 私人信件与日记: 在华外国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平民的通信、日记、回忆录等,从微观视角记录了战争对社会生活、普通民众的影响,以及他们对战争的亲身感受。 照片与影像资料: 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电影胶片等,直观地记录了战争场面、社会百态、人物肖像,是 visual history 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交流与支持: 在抗战期间,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支持,以及通过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的活动记录。 5. 战后处理与国际影响: 战争罪行调查: 可能包含盟国在战后对日本战犯的调查、审判相关的初步资料。 战后重建与援助: 关于战后中国重建、国际援助的早期讨论和计划。 研究价值与意义 本书的价值在于: 填补研究空白: 许多北美藏文献因语言、地理隔阂等原因,尚未被国内学界充分发掘和利用,本书的出现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 提供多元视角: 北美文献通常包含来自西方观察者、参与者的视角,与国内史料相互印证,可以更全面、客观地理解抗战历史。 促进学术交流: 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共享信息、展开对话的平台,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保护与传承: 强调了对这些珍贵历史文献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激发公众对历史的关注。 本书旨在成为一座连接中国抗战历史与北美丰富史料的桥梁,为所有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个宝贵的起点。它不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叙述,而是对探寻这些历史事件最直接、最原始证据的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这本书,在我尚未深入阅读之前,就已然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与对历史真相的渴望。我深知,历史的研究如同拼凑一幅巨大的拼图,而北美地区所保存的档案,很可能正是我们缺失的、至关重要的几块拼图。我能够想象,作者们为了搜集这些珍贵的文献,必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们可能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与无数的资料打交道,将那些被尘封的、甚至是被遗忘的史料,一一发掘出来,并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分类。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仅是对文献的简单罗列,它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浴血奋战与北美世界的观察、记录和回应。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战时国际格局的复杂性,去探究那些不为人知的援助机制,甚至去了解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抗战的真实看法。这些来自北美档案的信息,必将为我们还原一个更立体、更丰满的抗日战争历史画卷。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的学术意义,它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让我们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下,去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民族精神。

评分

当《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这部著作在我眼前展开时,我立刻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与学术严谨性。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逐字逐句地研读,但书名本身所传递的信息,已经足以让我对其内在的价值产生由衷的敬意。北美大陆,作为现代世界史上的重要舞台,其丰富的档案和文献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尚未被充分地发掘和利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遥远国度所经历的、却又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上。我能想象,作者们必定是秉持着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历经千辛万苦,深入到那些尘封的卷宗、散落的笔记、甚至是私人信件之中,将与中国抗日战争相关的蛛丝马迹一一捕捉。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索引,它更像是对一段尘封历史的“考古发掘”,是对那些沉默的证人——档案文献——的“唤醒”。通过这份提要,我们可以窥见北美各国在二战时期对中国抗战的态度、援助、以及他们所记录的战争细节。这其中可能包含着我们从未了解过的外交角力,军事策略的幕后故事,以及普通民众在战争年代的生存状态。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超越国界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将极大地促进国际史学界对中国抗日战争的研究,它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资料汇编,更是未来无数深入研究的起点,是通往更深层次历史洞察的基石。

评分

《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这本著作,在我尚未深入探究其具体内容之前,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我深信,北美大陆所保存的档案,如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历史碎片,蕴含着理解中国抗日战争复杂性的关键信息。我能想象,作者们必然付出了难以估量的努力,在无数的图书馆、档案馆、甚至私人收藏中,仔细地搜寻、辨识、并梳理着那些与这段历史相关的文献。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列出文献的名称和出处,它更像是一份指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我期待它能揭示出,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北美国家是如何观察和记录中国人民的抗争的;他们手中的资料,是否能为我们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历史画面;那些关于援助、外交、甚至是民间交流的记录,又将如何丰富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理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极大地拓展我们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认知维度,它不仅仅是一份重要的学术工具,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中国与北美的桥梁,让我们能够从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去感受和理解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从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的书名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便被点燃了。我深深地认识到,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最不为人注意的角落,而北美地区,作为一个在二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重要地缘政治区域,其所保存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档案文献,无疑是理解那段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环。我能想象,作者们必然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搜集、整理、研究的过程,他们如同探险家一般,深入到北美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甚至是私人收藏中,去发掘那些被时光尘封的史料。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是列举文献的名称和出处,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一个跨越国界的历史参照。它或许能帮助我们揭示出,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北美国家是如何看待和介入中国抗战的;他们记录下的战争细节,是否与我们现有的认知有所不同;那些关于援助、外交、情报的信息,又会为我们揭示出怎样的历史真相?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们认知的空白,能够让我们从一个更宏大、更客观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中国人民在那段艰难岁月里的抗争与付出。它不仅仅是一本“提要”,更是一扇“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到历史的更深层、更广阔的图景。

评分

这本《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犹如一本为历史爱好者精心绘制的航海图,它指向了北美的广阔海洋中,那些沉睡着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珍贵记忆的宝藏。当我翻开它时,我立刻被其宏大的叙事所吸引,尽管我尚未深入探索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仅凭书名及其所蕴含的潜力,便足以激发我无限的遐想。我能预见到,在这厚重的篇章中,作者必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去梳理、去甄选,从北美各大图书馆、档案馆、私人收藏中,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甚至是已被遗忘的史料。想象一下,那些泛黄的信件,记录着前线将士的悲欢离合;那些尘封的报告,描绘着战争的残酷与战略的博弈;那些泛美国家在二战中的外交记录,可能隐藏着影响中国抗战进程的微妙细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献目录,更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中国人民在那个艰难岁月里的抗争与北美世界对这场战争的观察与回应。它有望揭示出许多过去不为人知的视角,或许是关于国际援助的真实面貌,或许是关于海外华人对祖国抗战的贡献,又或许是当时西方媒体如何报道这场远东的冲突。我期待它能为我们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更具国际视野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浴血奋战的先辈们。这本书在我手中,仿佛就是一把钥匙,即将开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门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震撼人心的故事,又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启迪。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在尚未有机会细读《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的全部内容之前,我已经被它所蕴含的史学价值和学术野心深深地震撼了。这不仅仅是一本提供书目信息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个宏大的学术项目,旨在通过梳理北美地区所珍藏的、与中国抗日战争相关的档案文献,为学术界和公众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研究入口。我想象着,作者们必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跨越重洋,在无数的机构和收藏中搜寻、辨识、分类,将那些散落在不同角落的历史碎片,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研究力量。这样的工作,其难度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现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我们一直都知道,战争的进程与国际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北美地区,特别是美国,在二战期间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那里必然保存着大量具有极高价值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战时的国际政治格局,或许能够揭示出隐藏在中国抗战背后的复杂动因,又或许能够提供关于战争时期社会经济状况、人民生活状态的生动描绘。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文献的罗列,它更在于它能够引发一系列深入的研究,能够催生出新的学术观点和历史叙事。我深信,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抗日战争史感兴趣的研究者、学生,乃至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将为我们打开一扇全新的了解历史的大窗。

评分

尽管尚未深入体验《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的具体内容,但其宏大的主题和所预示的研究深度,已然在我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学术共鸣。我能想象,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献汇集,而是一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学术工程。北美地区,作为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中心,其所保存的与中国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档案,蕴含着巨大的研究潜力。作者们必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在纷繁复杂的文献海洋中,如大海捞针般地搜寻、辨别、梳理,将那些可能被忽略的、散落于各地图书馆、档案馆、私人收藏中的珍贵史料,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文献的“名录”,更在于它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它有望揭示出许多 heretofore unseen 的视角,或许是对当时国际援助的真实记录,或许是战时情报的来源与分析,又或许是西方社会对中国抗战的看法与反响。这些隐藏在北美档案中的信息,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背景、战争进程的复杂性,以及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深信,这本书的出现,将极大地拓展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视野,它不仅仅是一份学术工具,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桥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客观、更具全球视野的历史解读。

评分

《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这部巨著,在我尚未触及具体内容之前,就已然让我感受到一股历史洪流的磅礴气势。我能想象,作者们倾注了无数的汗水与心血,在北美广袤的土地上,跋涉于各大图书馆、档案馆、乃至私人收藏室,搜集、整理、分类那些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宝贵文献。这绝非易事,每一份档案,都可能是一段尘封的故事,每一次发现,都可能为我们还原历史真相提供新的线索。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文献的“地图”,更在于它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抗日战争国际面向的“窗口”。我期待,通过这些北美视角下的档案,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在那段艰难岁月里,国际社会是如何看待中国人民的抗争,他们提供了怎样的支持,又经历了怎样的外交博弈。这些来自远方的记录,必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丰富、更加多元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理解那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它不仅仅是一份重要的学术工具,更是一份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宝贵遗产,它让我们能够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评分

即便我还没有机会深入研读《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的每一个字,但其书名本身所散发的学术光芒和历史分量,已然令我肃然起敬。我深知,北美地区汇聚了大量关于二十世纪世界史的珍贵资料,而中国抗日战争作为这场世界性冲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北美所留下的历史印记,无疑是理解那段历史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我能想象,作者们如同精明的学者和勤奋的搜集者,历经千辛万苦,在无数的图书馆、档案馆、私人收藏中,将那些可能已被遗忘的、散落在各处的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档案文献,一一发掘、整理、并进行了严谨的提要。这本书的意义,绝非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文献列表,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通往更深层次历史研究的大门。它有望揭示出许多 heretofore unseen 的视角,或许是对战时国际援助的详细记录,或许是对中国抗战的西方媒体报道分析,又或许是与中国相关的外交政策文件。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现,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认知,它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国际化、更加多元的视角,去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而从中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与民族精神。

评分

即便我还未及深入品读《北美藏中国抗日战争历史档案文献提要》的每一页,但它所蕴含的宏大叙事和潜在的研究价值,已然在我脑海中构筑起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我能想象,作者们如同一群勤劳的探险家,在北美大陆的广袤土地上,翻阅着无数泛黄的文献,搜寻着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蛛丝马迹。这些可能散落在大学图书馆、国家档案馆,甚至是私人收藏中的珍贵史料,它们承载着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忆,记录着战火纷飞中的点点滴滴。这本书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对文献的简单汇总,它更像是一个导览图,为我们指明了探索中国抗日战争国际视角的路径。我期待它能揭示出,在那个全球动荡的年代,北美国家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抗争,他们提供了哪些援助,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来自异域的档案,必将为我们还原一个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抗日战争历史。这本书的出现,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学术资源,更是连接东西方历史研究的桥梁,促使我们从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维度,去理解中国人民在那段艰难岁月中,为民族独立和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