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套装上下册) [To the Gates of Stalingrad: Soviet-German Combat O]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套装上下册) [To the Gates of Stalingrad: Soviet-German Combat O]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维.M.格兰茨,[美] 乔纳森.M.豪斯 著,小小冰人 译
图书标签: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二战
  • 苏联历史
  • 德国历史
  • 军事历史
  • 战争史
  • 历史
  • 套装
  • 决战
  • 东线战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39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179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o the Gates of Stalingrad: Soviet-German Combat O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82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全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简介


  德国人进攻斯大林格勒,*初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军侧翼,但面对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场进攻戏剧性地陷入停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顽强防御引发了一场巷战,德军对此毫无准备,结果丧失了他们特有的机动性、压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并导致了*终的崩溃。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具代表性的战役和希特勒首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第一部叙述的是德国军队进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点则是导致这座城市沦为废墟的激烈战斗。


  过去对这场战役的叙述依靠的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回忆录,由于相关错误和保密原因,这些著作不甚准确。而格兰茨和豪斯研究了过去从未有人使用过的资料,包括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档案和苏联第62集团军、德国第6集团军的记录,从而为这场殊死战役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这些资料使两位作者得以重现逐时、逐街甚至逐楼的战斗,揭示出苏联守军如何在整座城市里设立起歼敌区并反复伏击德军先头部队。


  两位作者还将对这些战斗的描述与希特勒、斯大林、双方的统帅部和战地将领所做的决定以及东线较大的战事加以结合。他们在书中表明,德军的实力远较想象的为弱,消耗战造成的损失迫使德国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经验的士兵,以弥补先前的损失,并在一条不断延伸的后勤补给线上实施作战。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取代了先前所有相关著作,与重点描述红军反攻行动的第三部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作者简介

  戴维·M.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大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豪斯

  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地狱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兵临城下
第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战,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战,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对工人新村的初步突击和消灭奥尔洛夫卡突出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对工人新村的最后突击和第6集团军侧翼之战,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六章 拖拉机厂和斯巴达诺夫卡村之战,1942年10月14日—22日
第七章 进攻“红十月”厂和“街垒”厂,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对“街垒”厂和“红十月”厂的突击,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总结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苏德战争期间,德军战无不胜的神话从1941年6月22日发动入侵起,一直延续至1942年11月19日苏军的战略性反攻。普遍的观点是,这场进军唯一的一次中断发生在1941年12月,严冬气候使苏联红军得以将德国人从莫斯科门前击退;待天气好转后,德军便恢复了他们惊人的进军,一路杀至斯大林格勒和更远处。但1942年11月,借口又变了——苏军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希特勒的胡乱干涉、遥远的路途和极度恶劣的冬季天气,这一切拖缓并最终压倒了德国军队。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诚然,在1941年最初的战斗中,苏联红军各级指挥层缺乏优秀的指挥人员,致使德军多次达成合围,不到半年时间,红军损失的兵力高达400万。但即便在这场战役(“巴巴罗萨”战役)中,德军快速部队也经常超出己方后勤补给和依靠步行及马匹的步兵支援梯队的范围。德军机械化先遣部队每前进100—150公里便不得不停下脚步,等待燃料、弹药和支援步兵赶上。停顿期间,大批苏军士兵逃出德国人松散的包围圈,重新加入己方部队后再度投入战斗。1941年间至少有两次,德军装甲或摩托化师被苏联红军彻底包围,像第14装甲军通道战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常见。被困的德军部队能够幸免于难,完全是因为其自身接受过出色的训练,以及苏军指挥员缺乏协调大规模部队实施反突击的能力。

  德军赢得了每一场战斗的胜利,却失去了无可替代的老兵;苏军输掉了每一场战役,却学到了新的经验教训,并将这些来之不易的经验与他们战前的机械化作战理念逐渐结合起来。在国家指挥级层面上,不太能看出苏军的这种改善,因而希特勒和斯大林都认为他们的下属缺乏进取精神。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在1942年的日记中写下了阴雨天气和另一些实际问题,可就连他似乎也相信苏联红军“虚弱无力”。实际上,双方军队朝战术均等的方向发展得非常快,这将给德国人的后续进军造成更大的问题。

  至于战略和战役指挥,希特勒和斯大林确实会不时干扰他们的战地指挥官,但是,这些独裁者插手干预时,他们的判断往往是正确的。苏德战争的第一年和整个上半场,希特勒通常都会听从将领们的建议,哪怕直觉告诉他这样做不行。另外,他经常容忍态度和缓的异议。例如胡贝将军,1942年8月曾打算率部突围,可他不仅没有受到惩处,还在次月被擢升为第14装甲军军长。当年7月3日,希特勒和将领们开玩笑时谈及英国的做法,英军将领在北非失利一次就会被解除职务,因而彻底丧失自主决策权。

  更重要的是,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德国的战略目标与战役、战术手段之间呈现出一种可悲的脱节。最初的“巴巴罗萨”计划认为,一旦在苏联西部以一连串合围战歼灭红军,苏维埃政权就将垮台,各个被压迫的民族会把德国人视为解放者热烈欢迎。这种臆测既低估了苏联通过庞大的预备兵源重新组建新部队的潜力,也小觑了苏维埃政权掌控权力的能力。另外,德国人对斯拉夫人的种族偏见,再加上他们在被占领地区采取的经济、政治掠夺计划,最终也迫使大批潜在的合作者投入苏联政府的怀抱。

  为击败一个强大、不共戴天的敌人,必然要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但德国对此毫无准备。事实上,德国人是杰弗里?帕克和另一些人所说的“西方战争方式”的典范——坚信出色的训练、纪律和技术能够赢得一场快速、果断、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将经济和社会受到的影响最小化。可是,入侵苏联时,德国陆军实现机械化和摩托化的兵团不到20%,就连寥寥无几的快速师,配备的也只是德制、捷克制和法制装备的大杂烩,不仅在战术上毫不兼容,还导致远距离后勤补给难以为继。其他部队的前进基本靠步行,大炮和补给物资靠役畜拖运,与上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形相差无几。

  1941年12月失利后,德国人采取了增产措施,但还是没有为这场战争实施全面动员。相反,位于东线的三个集团军群,只有一个(“南方”集团军群)为1942年的战役获得了重新装备的优先权,可即便是“南方”集团军群,各个师的兵力和装备也没有超过规定编制的85%。例如,1942年战役发起两个月后,第16装甲师到达伏尔加河,该师可用的坦克很可能不超过75辆,师里的摩托化步兵也已严重减员。武装党卫队这种精锐部队是唯一的例外,第二场攻势发起前,他们的装备和兵力得到了彻底补充。必须指出,德军士兵尚未踏入斯大林格勒城内的街道,后勤和地理问题便已削弱了德军的攻势。


前言/序言

  斯大林格勒战役依然是一场代表人类勇气和残暴的史诗性战斗。数百万对苏德战争一无所知的人,通过历史著作、小说和电影,至少对导致阿道夫?希特勒第一场重大战略失败的苦难和牺牲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

  可是,虽然关于斯大林格勒的著作浩如烟海且不断增加,但依然存在许多误解。例如,在本三部曲的第一卷中,我们描述了德军的攻势,这场进攻旨在夺取高加索油田,却为攻占以苏联独裁者的名字命名的那座城市而偏离了既定目标。第一卷还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与普遍的看法不同,进攻中的德军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没等他们到达斯大林格勒,实力已严重消耗。

  第二卷的重点是阐述城内的战斗,并再次证明这场争夺战的过程与过去许多著作的描述有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缺乏战役详细记录所致。冷战政策加剧了苏联方面的过度保密,导致可用的资料寥寥无几,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因此,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得不依赖苏军第62集团军司令员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的回忆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主要由他的部队遂行。崔可夫的回忆录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非常详细,也很坦诚,但他根本没有采用关于这场战役的苏联官方记录。他的回忆录主要依靠记忆和当时通常不太准确的情报,因此,崔可夫在描述德国第6集团军和苏联第62集团军的位置、编成和作战行动时犯下一些无心之失,这些错误也延续至随后出现的大多数历史著作。西方的资料同样很少,这是因为苏军1943年缴获了德国第6集团军的相关记录,俘虏了那些战役亲历者。德国方面的经典著作主要出自瓦尔特?格尔利茨、保罗?卡雷尔和另一些作者,尽管他们在付梓前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大多仍与崔可夫的回忆录一样,很容易犯错。

  相比之下,本书采用了两组额外资料,远远超出传统的记述。首先,我们对比了交战双方的每日官方记录,大量使用了第一手文件;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记录,这些报告呈交莫斯科,对战斗持一种独立的、通常是批评的态度,此前从未被使用过。苏军第62集团军及其辖内许多部队的记录同样如此。其次,过去65年中出现了大批苏联方面的回忆录和德国方面的师史,为这场战役以往的观点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最后一点,新一代俄罗斯历史学家摆脱了苏联时期的限制和陈词滥调,从多个方面对这场战役做出了全新、详细而又坦诚的阐述。

  为描述斯大林格勒的街道和瓦砾中所发生的事情,本三部曲的第二卷必然包括大量作战细节。同时,为了在整个战役的背景下审视这场搏杀,我们还将阐述高加索和苏德战线其他地区同步进行的战斗。剩余的部分,从1942年11月19日苏军发动反攻起,到1943年冬末德军以机动作战暂时恢复其防线止,将是第三卷的主题。

  基于这些新资料,本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细节,以及新的观点、解释和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取代了过去一切历史记述。书中描述的德军进攻和苏军防御,与我们对1942年战役的传统认识截然不同。

  如此庞大的研究工作必然要对许多个人和机构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在这方面,我们要再次感谢詹森?马克,既是为了他个人提供的慷慨帮助,也是为了他在澳大利亚悉尼“跳跃骑士”出版社推出的关于斯大林格勒战术性突破的著作。另外还有英国的迈克尔?琼斯,他是《斯大林格勒:红军是如何获得胜利的》一书的作者,这部著作对战斗中的苏军指挥员和士兵的心理做出了深具洞察力的研究,他以自己收集的资料为我们慷慨提供了许多苏联档案文件。威廉?麦克罗登,毕生致力于编写详细、准确的德军战时作战序列,与我们分享了他的大量研究成果。

  最后,我们还要感谢宾夕法尼亚州卡莱尔军事历史研究所、堪萨斯州利文沃思堡联合兵种学术图书馆、乔治亚州巴恩斯维尔戈登学院高塔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的堪称奇迹的帮助。一如既往,我们衷心感谢玛丽?安?格兰茨为编辑这份手稿发挥的重要作用。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决战》(套装上下册)图书简介 前言 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本身就凝聚着人类历史上最惨烈、最决定性的战役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地理位置上的争夺,更是两种意识形态、两种文明的殊死搏斗,是二战进程的重大转折点,也是无数生命在此刻辉煌或陨落的宏大叙事。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的第二部——《决战》,正是将读者带入这场史诗般战役的沸腾中心。它以磅礴的气势、精细的笔触,全景式地描绘了从战争阴云密布,到浴血奋战,直至迎来决定性胜利的整个过程。这套“套装上下册”并非简单地将篇幅拉长,而是通过精心的结构安排,将宏大的战争场面与鲜活的人物命运紧密交织,呈现出一个立体、饱满、令人震撼的斯大林格勒。 第一卷:绞索的 tightening (Befor the Battle of Stalingrad) “决战”的上卷,如同一次缓慢而沉重的压迫,将读者置于战役打响前的紧张氛围之中。这里没有简单的开场白,而是层层铺陈,揭示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之所以爆发的深层原因,以及战争机器在东西线各自运转的宏大图景。 战略格局的演变: 在德军席卷东线的狂潮之后,希特勒的目光紧紧锁定在伏尔加河畔的这座以“斯大林”命名的城市。本书详尽地梳理了德国中央集团军和南方集团军的战略意图,以及其在1942年夏天发起的“蓝色方案”的宏大野心。读者将深入了解,为何这座城市在战略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连接高加索油田和苏俄腹地的关键枢纽,更是纳粹宣传机器用来打击苏联士气,宣扬其“新秩序”的象征性目标。 军队的集结与准备: 在硝烟弥漫的背后,是双方军队的严阵以待。本书将细致描绘德国国防军精锐部队(包括南方集团军的第六集团军、第四装甲集团军等)的动员和部署,以及苏军在危急关头所做的艰难抉择与军事部署。读者将看到,无论是德国的“闪电战”理论的极致运用,还是苏联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所进行的“临危受命”的组织与抵抗,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巨型绞肉机做着最后的准备。 战前的社会与心理: 战争并非仅仅是军队的较量,更是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集体命运。本书将触及战前苏联社会的动员,人民在严酷环境下所展现出的韧性与牺牲精神。同时,德国士兵心中的狂热与迷茫,以及对胜利的盲目自信,也将在字里行间有所体现。这种宏观的社会心理描绘,为理解战役的残酷性奠定了基础。 初期的攻势与抵抗: 在上卷的尾声,读者将目睹德军如潮水般涌向斯大林格勒的最初景象。从空中轰炸的炼狱,到地面部队的艰难推进,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紧迫感。苏军则在劣势下,以血肉之躯构筑起一道道顽强的防线。这里,战役的序幕正式拉开,而“决战”的真正含义,也开始在烈火与硝烟中显现。 第二卷:炼狱中的崛起 (The Fierce Battle for Stalingrad) “决战”的下卷,将带领读者进入斯大林格勒战役最血腥、最残酷的核心阶段。这里是一座被战火吞噬的城市,是无数士兵的坟场,也是革命性的转折点。 城市巷战的绞杀: 斯大林格勒最著名的特征,莫过于其惊心动魄的城市巷战。本书将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描绘在这片废墟之城中,双方军队如何进行你死我活的争夺。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地下室,都可能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读者将感受到,士兵们在近距离的肉搏中,所经历的恐惧、绝望与惊人的勇气。从“一寸土地一寸血”的顽强抵抗,到德军“斯大林格勒就是地狱”的绝望哀嚎,每一个词语都充满了力量。 战术与战略的博弈: 在混乱的巷战之下,是双方指挥官之间高明的战术与战略博弈。本书将剖析德军如何试图突破苏军的层层防御,以及苏军如何运用其特有的战术,如“集团冲锋”、“围点打援”等,来消耗和迟滞德军的进攻。读者将看到,战场形势如何瞬息万变,每一次胜利的背后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每一次失利的背后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调整。 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在极致的生存压力下,人性的善与恶被无限放大。本书将通过对普通士兵、指挥官甚至平民的描绘,展现出在这场极端冲突中,个体所经历的磨难与抉择。有战友之间的生死相托,有领导者在绝境中的决断,也有在战争漩涡中迷失方向的灵魂。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让宏大的战争叙事充满了人情味,也使得这场战役的悲壮更加深入人心。 “天王星”行动与战略反攻: 在下卷的关键节点,苏军精心策划的“天王星”行动将成为重头戏。本书将详细描绘这场决定战役走向的反攻如何展开,如何将德军第六集团军及其友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口袋之中。读者将感受到,当战局风云突变,当昔日不可一世的侵略者被围困,当希望的曙光从东方升起时,整个战役的士气和走向发生了怎样的颠覆。 围困与绝望: 被包围后的德军,从曾经的进攻者变成了被围困的猎物。本书将描绘他们在严寒、饥饿和弹药匮乏的绝境下所经历的一切。从试图突围的徒劳,到希特勒坚决拒绝撤退的命令,再到最终的投降,这部分内容充满了绝望与悲凉,也为这场战役画上了最为惨痛的句号。 胜利的代价与深远影响: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次伟大胜利。本书在描绘胜利的喜悦的同时,也会反思这场战役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数百万人的伤亡,城市的满目疮痍,都深刻地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同时,本书也会探讨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整个二战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它彻底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盟军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决战》(套装上下册)是一部气势恢宏、内容翔实、感人至深的史诗巨著。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人类意志、牺牲与勇气的深刻致敬。通过本书,读者将如同亲临战场,感受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理解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所承载的沉重与辉煌。这是一部值得所有热爱历史、关注人类命运的读者细细品读的杰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任何一部关于战争的书籍,我最看重的往往是它所呈现出的“人”的故事。斯大林格勒,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它是无数生命燃烧过的战场。《决战》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给我带来关于战争中人性的多棱镜。不仅仅是英雄主义的讴歌,我更想看到在极致的压力下,人性会显露出怎样的复杂与矛盾。有坚韧不拔的士兵,也有在恐惧中崩溃的个体;有舍生取义的壮举,也有为了生存不惜一切的挣扎。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刻画不同阵营、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士兵们,他们是如何在战火中生存,如何面对死亡的逼近,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残酷的环境中寻找情感的慰藉。那些关于战友之情、亲情、爱情,甚至是对家乡的思念,都是构成战争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决战》能够让我感受到,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曾经有一个鲜活的生命,有过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

我对军事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为什么”的追问。尤其是在像斯大林格勒这样的转折性战役中,战略决策的背后往往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领导人的性格特点,以及当时国际局势的微妙变化。对于《决战》这部作品,我充满了对作者如何剖析这场战役“动因”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硬碰硬,更是意识形态的较量,是国家意志的比拼。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为何这条战线会成为苏德双方生死存亡的关键,指挥官们在做出每一个重大决定时,所面临的压力有多大,情报信息的传递与解读是否精准,以及后勤补给线对于整个战役走向的影响。这些宏观层面的分析,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走向,明白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都有其必然的逻辑。当然,我也期待作者能将这些分析融入到生动的叙事中,而不是枯燥的论述,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历史洞见。

评分

我对这类宏大历史题材的作品,总是抱有一种“学习”的心态。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二战的转折点,其战略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决战》这本书,我希望它能为我提供关于这场战役更系统、更深入的解读。我想要了解,从最初的攻势到最终的围困,双方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最后的决战的。我关心战役中的关键节点,比如战役的初期进展、城市争夺的惨烈程度、以及苏军的反攻如何一步步收紧包围圈。对于战术层面的描写,我同样充满兴趣,例如双方在城市巷战中的战术运用,火力支援的有效性,以及兵力部署的得失。我希望作者能够基于扎实的史料,进行严谨的考证,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清晰、详实的战争画卷。我相信,理解了斯大林格勒的整个进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战争题材的书籍,有时候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沉重,但也正是这种沉重,让我们更能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决战》这本书,我希望它能让我以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战争本身。不仅仅是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我更想探讨这场战争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它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冲突,更是两种制度、两种理念的碰撞。我希望从书中能够读到,战争是如何对社会结构、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那些关于战争罪行、人道主义危机、以及战后重建的探讨,都是我非常关注的。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呈现战争的残酷真相,让我们反思战争的根源,并从中汲取教训。每一次阅读这样的书籍,都是一次对人性、对历史、对和平的深刻思考。

评分

斯大林格勒战役,一个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庞大军事冲突,总能激起我对那个时代、那些身处漩涡之中的个体命运的深深探究。每一次翻阅与此相关的书籍,都仿佛是一次沉浸式的穿越,让我试图去理解那些极端环境下的勇气、绝望、牺牲与人性挣扎。这次拿起《决战》,便是抱着这样的期待,希望能够更深入地触碰到战争的肌理。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描绘普通士兵的日常,他们如何在冰天雪地中寻找一丝温暖,如何在炮火纷飞中维系战友之间的情谊,以及在生与死的边缘,那些看似渺小却又坚韧的求生本能。那些关于战斗细节的描写,虽然常常令人心惊胆战,但也是还原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想看到的是,不仅仅是宏大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分析,更多的是个体在洪流中的微观体验,他们的恐惧、他们的信念、他们的痛苦,以及他们如何在巨大的历史车轮下,依然努力地保持一份人的尊严。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肃杀的氛围,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也让人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了无限的想象。

评分

经典好书,活动给力,价格便宜

评分

很好,赶上活动时买的。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东西,经常有活动,买日常生活用品等等都很划算,质量也很棒,服务很到位,信赖京东。

评分

活动价格买的,质量不错很划算,物流很快

评分

鸿篇巨制。好大的一套书。纸张精良,非常重

评分

不错的书,还是相当值得买的

评分

趁活动拿下的,还是比较划算,开本不是很大,图较少,不过还是冲着内容买的,很不错!

评分

搞活动时买入的,价廉物美。

评分

当天订当天到货,京东物流真是越来越好了,值得信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