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紅柳綠,明月斜陽,落花微雨,點綴著自然,映照著人生,豐盈著詩詞。詩人在寂寞中行吟,感受季節的冷暖,傳遞情感的溫度。在生命的轉彎,那裏總會有一首詩、一闋詞、一麯歌,等待著,遇見你美好的時光。
本書由楊雨在央視《百傢講壇》裏所講的“詩歌裏的春天”等內容脫胎而來,書名《落花時節又逢君》強調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改變,而中國古詩詞中有大量的經典之作著墨於描寫值得咀嚼的人情冷暖。從上篇“人麵桃花相映紅”、中篇“梨花楊柳zui關情”、下篇“三五夜中新月色”中,我們均可以讀到詩人或詞人們充滿傳奇的生平橋段,以及佳詞錦句後麵的人生況味。
楊雨,女,湖南長沙人。文學博士,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古代文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南大學中華經典吟唱研究與傳播基地主任。
已齣版《宋詞的女性意識》《莫道不銷魂——楊雨解密李清照》《俠骨柔情陸放翁——楊雨講述傳奇陸遊》《唐宋名士瀟湘情》《我是人間惆悵客——聽楊雨講納蘭》等著作十餘部;發錶論文四十餘篇,主持多項省、部級社科規劃課題,獲多項科研、教學奬勵。
2011年在中央電視颱科教頻道(CCTV10)《百傢講壇》欄目主講“俠骨柔情陸放翁”;2012年在《百傢講壇》主講“納蘭心事有誰知”;2013年在《百傢講壇》主講“端午時節話屈原”;2014年在《百傢講壇》“中國故事”係列之“愛國篇”中主講陸遊;2016年在《百傢講壇》主講“詩歌愛情”“端午特彆節目”“楊雨話中鞦”等係列節目;2017年在《百傢講壇》主講“詩歌裏的春天”“詩歌話清明”係列節目。
目錄
上篇??人麵桃花相映紅
003 ?第一講 ?桃之夭夭
??????《詩經?周南?桃夭》
019 ?第二講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
??????蔡琰《鬍笳十八拍》
035 ?第三講 ?復得返自然
??????陶淵明《歸園田居》
050 ?第四講 ?勸君更盡一杯酒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065 ?第五講 ?夜雨剪春韭
??????杜甫《贈衛八處士》
081 ?第六講 ?桃花淨盡菜花開
??????劉禹锡《再遊玄都觀絕句》
098 ?第七講 ?春風十裏揚州路
??????杜牧《贈彆》
116 ?第八講 ?針綫閑拈伴伊坐
??????柳永《定風波》
133 ?第九講 ?去年春恨卻來時
??????晏幾道《臨江仙》
149 ?第十講 ?春已歸來
??????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
中篇??梨花楊柳最關情
167 ?第十一講 ?早是傷春夢雨天
???????韋莊《長安清明》
185 ?第十二講 ?梨花榆火催寒食
???????周邦彥《蘭陵王》
201 ?第十三講 ?聽風聽雨過清明
???????吳文英《風入鬆》
下篇??三五夜中新月色
219 ?第十四講 ?二韆裏外故人心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
237 ?第十五講 ?韆裏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255 ?第十六講 ?肝肺皆冰雪
???????張孝祥《念奴嬌》
自 序
“落花時節又逢君”,這樣的感慨幾乎每一個詩人都有過。
麵對落花,詩人們錶情各異。唐伯虎說:“刹那斷送十分春,富貴園林一洗貧。”“刹那”中明顯帶著驚愕。但他又說:“花落花開總屬春,開時休羨落休嗔。”似乎又從驚愕中領悟到季節輪迴的規律。林黛玉說:“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悲涼便撲麵而來。而王國維“開時不與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墜”一句,則又帶著絲絲縷縷的幽怨。
可見這年年輪迴的季節,這花開花落的景象,觸動瞭多少詩人的情懷。黃庭堅曾說:“天下清景,不擇賢愚而與之,然吾特疑端為我輩設。”以前我讀到這一節文字,總覺得這詩人也未免太傲氣瞭一點,天下清景自然屬於天下之人,如何要被詩人安然獨享?但現在想來,黃庭堅也是實話實說,試想泰山的巍峨、廬山的飛流、安西的荒寒,若無杜甫、李白、王維等詩人的妙筆點染,如何能引發後人綿延不絕的嚮往之心和思古之情?
詩人,確實是中國文化長流中的行走者和創造者,而詩歌,則是詩人一路采擷的花朵,映照著斑斕的自然和豐盈的詩心。在人生旅途中,與詩人相遇,其實就是遇見生命中最美的時光。“甘心老是鄉矣”,我願意像李清照一樣長長地沉醉在這樣的時光中。
我很幸運,讀詩、論詩、講詩不僅是我的職業,而且成瞭我的生活方式。對我而言,詩歌從來就不在遠方,而是一直就在我的身旁。
這本小書是我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以詩歌為中心講解春天、清明和中鞦三個係列的閤集,雖然季節和節日畢竟有所不同,匯為一集,隱有未安,而最終促使我放下這層顧慮的原因是:三個係列固然各有重點,但它們都在“季節”的時序輪迴之中,而所選擇的詩歌也都是詩人以有情之眼來觀照無情之自然造化,並以此摺射紛紜之時代和冷暖之世界。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三個係列的理路倒是一緻的。
唐宋詩歌是我考察的主要對象,不遑說清明和中鞦係列,都是選擇唐宋詩人,即便“詩歌裏的春天”係列,十講之中,也有七講聚焦於唐宋時期。這不僅因為唐宋是中國詩歌的巔峰時期,更因為這一時期齣現瞭眾多傢喻戶曉的大詩人,選擇這些大傢耳熟能詳的詩人詩作,至少可以減去很多認知上的隔膜。如果能在這些大傢熟悉的詩人身上解讀齣新人耳目的地方,那簡直是我幸福的源泉和“奮鬥”的目標。
傷春、悲鞦是中國詩人的抒情傳統,古人說“詩言誌”“詞緣情”,這隻是為瞭大緻區彆詩與詞兩類文體的差異而已,其實誌中含情,情中有誌,情誌一也。而“落花”幾乎是詩人們集中關注的意象,如李煜《浪淘沙》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秦觀《韆鞦歲》的“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辛棄疾《摸魚兒》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李白《鞦思》的“坐愁群芳歇”,等等。這些落花分屬不同的季節,但由落花而引發詩人的焦慮感甚至恐懼感,則是一種敬畏生命的群體意識。“經春老病不齣門,坐見群芳爛如雪”,詩人對花開、花謝往往有著很復雜的內心情緒。此外,春柳依依,鞦柳肅肅,也基本成為情感意象的定式。我的講解常常把這些意象作為核心,結閤曆史語境和詩人性格,力圖從更立體的層麵詮釋詩歌的情感內涵和藝術境界。
節日和節氣一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立春、寒食清明、中鞦更是備受民眾關注。不同的節俗文化各有其淵源,也各自蘊含著不同的情緒特質,詩人們“每逢佳節倍思親”,相同的節日、節氣,引發的感情卻往往同中有異,詩歌沉澱瞭他們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感,這種節日特質與詩人情感特質的交互就成為我探索的主要維度。如張孝祥《念奴嬌》遇洞庭中鞦而生“肝肺皆冰雪”之感,便有著他個人深沉的人生感觸在內。也因此這些作品中呈現齣來的詩人個性也“紛紜揮霍,形難為狀”,如陶淵明的率真、杜甫的沉鬱、劉禹锡的豪邁、白居易的深情、杜牧的風流、柳永的叛逆、晏幾道的憂傷、吳文英的幽怨,等等。“我醉欲眠,卿可去。”麵對這樣的詩人,其魅力和不可替代性也就瞬間變得靈動起來。
蘇軾曾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這當然體現瞭他一貫的豁達之度,但如歐陽修“十年睏風波,九死齣檻阱”的感喟,纔更真實地體現瞭詩人之心。蘇軾為何“九死南荒”,歐陽修為何睏於“十年風波”,其宏大的曆史背景纔是真正需要考量的地方。這三個係列對此用心特甚。如論蔡文姬的《鬍笳十八拍》便與漢末大動亂的時勢相結閤,說杜甫的《贈衛八處士》便離不開“安史之亂”的影響,而劉禹锡的《再遊玄都觀絕句》其實貫穿著“永貞革新”的全過程及其餘波,辛棄疾的《漢宮春?立春日》與“靖康之變”的關係也是“剪不斷,理還亂”,等等。有此種種背景,纔能真正彰顯齣這些經典詩歌的情感力度和磅礴氣勢。
以前我讀李商隱寫給杜牧的詩:“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傷春復傷彆,人間惟有杜司勛。”深感二人之高情厚誼,有不可形容者。但後來讀蕭統的《陶淵明傳》,說當時江州刺史王弘很想拜見陶淵明,卻一直被婉拒,其後王弘獲悉陶淵明要去廬山,便請陶淵明的朋友龐通之在廬山半道預備酒食,等陶淵明至,即邀請共酌,過一會,王弘假裝偶然路過,遂坐下與陶淵明、龐通之一起開懷暢飲,這個時候的陶淵明對王弘“亦無忤也”。陶淵明從對王弘的抗拒到欣然接受,原因其實很簡單,“偶來常勝於特來”,“刻意”並不是一種很好的狀態。迴思這本小書中涉及的主要作品,其偶然的感興確實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也因這種“偶來”而使得這些觸景生情的詩歌彆具動人之緻。“落花時節又逢君”,這裏的“逢”一定是偶然相逢,也正是這種不期而遇,纔使得詩人在落花時節與“君”生發齣更為淋灕酣暢的情感。
歐陽修晚年曾經寫過一首《嘲少年惜花》:“紛紛紅蕊落泥沙,少年何用苦谘嗟。春風自是無情物,肯為汝惜無情花。”其實少年惜花乃是常態,何須嘲諷?歐陽修自己也曾長懷惜花之心,他在這裏不過在說自然之更替與時光流逝之無情而已。但正如蘇軾所說:“有情風萬裏捲潮來,無情送潮歸”,“風”之有情無情,根底仍在詩人之有情與無情上。在詩人的有情之“眼”看來,一切的無情其實蘊含在有情之中。這個世界也因為“有情”而有瞭她綽約的風姿。“春風自是‘有’情物,肯為汝惜無情花。”我這麼擅自修改歐陽修的詩,想來他是理解的。
因為我深信:詩心溫暖,一切便會帶著暖意。
楊雨
丁酉年立夏日
“落花時節又逢君”這個名字,帶著一種宿命般的浪漫,又充滿瞭淡淡的憂傷。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有些詩詞能夠穿越時空,依然觸動我們的心弦?我想,那是因為它們觸及瞭人類最本質的情感,那些關於愛、失去、希望、失落,以及在變化的世界裏,我們如何尋找自己的位置。而“詩詞中的人間冷暖”,這個副標題,則更加明確瞭本書的探討方嚮。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從浩如煙海的詩詞中,提煉齣那些最能代錶“人間冷暖”的篇章。會不會有那些描寫普通人生活的詩歌?比如,為生計奔波的辛勞,傢庭瑣事的溫情,鄰裏之間的問候,或者是在街頭巷尾遇到的陌生人。這些看似平凡的瞬間,往往最能反映齣真實的生活質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那些偉大的詩人們,也曾是鮮活的個體,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詩歌,既有宏大的情懷,也有細微的體察。如果書中能夠穿插一些關於這些詩歌創作的背景故事,比如當時社會風貌,或者詩人當時的心境,那將是極大的加分項。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瞭解中國古代社會,瞭解中國人民內心世界的一扇窗口。
評分“落花時節又逢君”,這八個字就已經讓我對這本書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書名,更像是一個故事的開端,一個情感的節點。我總覺得,詩詞是我們瞭解一個時代,瞭解一個民族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而“人間冷暖”,更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現實。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通過古人留下的詩句,去感受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去體會他們麵對生活時的種種情感。也許是寒窗苦讀的寂寞,也許是金榜題名時的喜悅,也許是離鄉背井的愁緒,也許是故友重逢的激動。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夠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來解讀這些經典詩詞。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分析,而是能夠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也能夠聽懂,也能夠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情。如果書中能有一些關於詩人生平的趣事,或者詩詞背後的曆史故事,那就更好瞭。這樣,詩詞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品,而是變得有血有肉,鮮活生動。我相信,通過這本書,我能夠對“人間冷暖”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夠從中汲取一些麵對生活的力量。
評分這本《落花時節又逢君——詩詞中的人間冷暖》,光是書名就自帶瞭一種古典的詩意和飽含情感的溫度。它勾起瞭我對那些曾經背誦過的、觸動過心弦的詩句的無限遐想。“落花時節又逢君”,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相遇,更像是某種情感的輪迴,一種生命循環的象徵。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重新走進古人的情感世界,去細細品味他們筆下的喜怒哀樂,那些在歲月長河中沉澱下來的真摯情感,以及蘊含其中的深刻人生哲理。我設想著,書中必然會收錄那些描繪離彆的愁緒,相思的纏綿,還有人生起伏的無奈與感嘆。但同時,我也相信,它也會精心捕捉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間——或許是春風得意時的豪情萬丈,或許是與知己對酌時的酣暢淋灕,亦或是對故土傢園的深深眷戀。這些詩詞,就像一道道光,穿透時空,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內心風景,理解他們麵對生活時的堅韌與豁達。我尤其好奇,作者將如何解讀這些詩句?是側重於曆史背景的嚴謹考據,還是更傾嚮於喚起我們現代人內心的共鳴,並將其投射到當下生活?如果能穿插一些關於詩人創作時的動人故事,那將使這些文字瞬間鮮活起來,仿佛我們能聽到詩人當時的心跳與低語。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與古人靈魂的深度交流,一次對“人間冷暖”最溫情的呈現。
評分這本書以一個非常詩意的名字開篇,立刻勾起瞭我對那些曾經觸動心靈的詩句的懷念。“落花時節又逢君”,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相遇,更是某種情感的輪迴,某種生命狀態的隱喻。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古人的情感世界,去感受他們筆下的悲歡離閤,那些細膩的情感,那些在歲月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智慧。我猜想,書中定然會收錄那些描繪離彆的愁苦,相思的煎熬,以及人生起伏的無奈,但同時,也少不瞭對生命中那些美好瞬間的捕捉,比如春風得意時的豪情,與友人把酒言歡的暢快,或是對故鄉的深深眷戀。這些詩詞,就像一扇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的內心風景,理解他們麵對生活時的態度和選擇。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解讀這些詩句,是著重於曆史背景的考據,還是更偏嚮於情感的共鳴和現代生活的投射?如果能加入一些關於詩人創作背景的生動故事,那將更加引人入勝,讓這些冰冷的文字瞬間鮮活起來,仿佛能聽到詩人當時的心跳和嘆息。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詩詞鑒賞,不如說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次與古人心靈的深度交流。
評分這本《落花時節又逢君——詩詞中的人間冷暖》,光聽名字就覺得充滿瞭文學的韻味和生活的氣息。我一直認為,詩詞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更是情感的載體,是人類共通情感的錶達。而“人間冷暖”這個詞,則直接點齣瞭主題——那些在我們生活中真實存在,卻又常常被忽略的,細微而深刻的情感體驗。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將那些描寫愛情的甜蜜與苦澀,親情的溫暖與牽掛,友情的可貴與疏離,以及個人在社會中的掙紮與安然,都用精妙的詩詞串聯起來。我想象著,書中可能會齣現那些在風雨飄搖年代裏,人們對安穩生活的渴望;亦或是那些繁華落盡後,歸於平淡的安寜。作者或許會選取那些看似尋常的場景,比如寒夜裏的孤燈,或是久彆重逢的喜悅,然後從詩詞中挖掘齣背後蘊含的豐富情感,讓我們在讀到這些詩句時,也能迴想起自己生命中的類似時刻,産生強烈的共鳴。我期待這本書的解讀方式,是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的,能夠讓我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我們自己。
評分本書將從黃河下遊開始,帶領讀者由東嚮西溯流而上,依次走進黃河岸邊的淄博、麯阜、安陽、邯鄲、開封、鄭州、洛陽、西安、鹹陽、太原、大同、呼和浩特、銀川、蘭州、西寜十五座古都城市,去聆聽那慈母般的心跳,探尋古都背後蘊含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碼。
評分睜眼看世界第一人
評分給力
評分一麯新詞酒一杯
評分買瞭一堆書 到貨很快!
評分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自西嚮東奔騰咆哮而下,流經九個省、自治區,最後進入渤海。蜿蜒奔騰的九麯連環,勾勒齣萬韆裏中華大地的生生血脈;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孕育瞭五韆年中華文明的絢爛之花。古往今來,黃河這條母親河,滋養著沿岸的土地和城市,這些城市中有一部分幸運地成為瞭古代王朝的都城。一座座黃河岸邊的古都見證瞭王朝的興衰,傳承瞭文明的薪火。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六年級的孩子非常愛看。
評分書質量很好,中英文都有,喜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