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思想史

中国财政思想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寄窗,谈敏 著
图书标签:
  • 财政思想史
  • 中国财政
  • 财政史
  • 中国思想史
  • 经济史
  • 历史
  • 学术著作
  • 中国文化
  • 社会科学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095624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17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从西周到五四运动的财政思想,时间跨度达3000年,包含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秦财政思想。第二部分,封建地主经济前期的财政思想。第三部分,封建地主经济后期的财政思想。第四部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财政思想。

目录

第一部分 先秦财政思想
第一章 西周时代及以前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西周以前的财政传说
第二节 西周财政思想
第三节 《禹贡》的财政观点
第二章 春秋时代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第二节 公孙侨的“作丘赋”政策
第三节 孙武的赋税观点
第三章 先秦儒家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孔丘的财政思想
第二节 《周易》与《大学》的财政概念
第三节 孟轲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荀况的富国思想
第四章 墨家、法家及战国的其他财政思想
第一节 墨翟的财政观念
第二节 法家与战国的其他财政思想
第五章 《周礼》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财务行政机构及其组织原则
第二节 财政总原则
第三节 贡赋思想
第四节 力政
第五节 财政支出观点
第六节 会计稽核思想
第七节 结束语
第六章 《管子》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基本财政方针
第二节 租税思想
第三节 强调经济收入的财政观点
第四节 其他公共收入
第五节 国用原则
第六节 结束语

第二部分 封建地主经济前期的财政思想
第七章 秦汉财政思想
第一节 统一的封建地主政权建立初期的财政思想
第二节 西汉前期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汉武帝时期的工商资产税思想
第四节 桑弘羊的财政政策与盐铁争议
第五节 西汉后期的财政思想
第八章 新与东汉时代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王莽的财政政策
第二节 东汉财政思想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二节 南朝财政思想
第三节 北朝财政思想
第十章 隋唐财政思想
第一节 隋代财政思想
第二节 唐初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刘晏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杨炎与两税法
第五节 陆贽与两税法反对派
第六节 唐中叶以后的其他财政思想

第三部分 封建地主经济后期的财政思想
第十一章 两宋财政思想
第一节 北宋前期的财政思想
第二节 李觏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王安石的理财思想
第四节 变法反对派及北宋后期的其他财政思想
第五节 叶适的财政思想
第六节 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初的财政思想
第十二章 元代财政思想
第一节 耶律楚材、卢世荣与元初其他人的财政思想
第二节 马端临与元末的财政思想
第十三章 明代财政思想
第一节 明初的财政言论
第二节 丘浚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张居正与一条鞭法
第四节 明代中晚期的财政思想
第五节 明末财政思想
第十四章 明清之际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黄宗羲与顾炎武的财政思想
第二节 王夫之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颜李学派的财政思想
第十五章 清中叶到鸦片战争前夕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摊丁入地及其他田赋思想
第二节 清代中期矿政、商税观点及经济干涉政策的演变
第三节 鸦片战争前夕的财政思想

第四部分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十六章 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魏源等人的财政思想
第二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十七章 太平天国革命失败至甲午战争前后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西方通俗财政知识的传播者
第二节 资产阶级财政理论的传播者——马建忠与严复
第三节 戊戌维新派的财政思想
第四节 洋务派首领与封建顽固派的财政议论
第十八章 清末民初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梁启超及北洋政府官员的财政思想
第二节 孙中山及其他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财政思想
第三节 “五四运动”以前近代财政科学的传播与应用概况
《帝国兴衰的经济逻辑:从古罗马到现代世界的财政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探讨人类文明史上,不同政权和经济体在财政管理上的演变轨迹、核心困境及其对国家命运的深远影响。我们聚焦于那些决定帝国兴衰、王朝更迭的关键财政决策、税收制度的创新与僵化,以及政府如何通过金融工具应对战争、饥荒和内部治理的挑战。本书将跨越地理和时代,深入剖析从古典时代到近代的财政思想与实践,揭示其背后的权力结构与社会张力。 第一部分:古典帝国的财政基石与崩溃的阴影 第一章:美索不达米亚与早期国家的税收体系 本书从最早的泥板文书开始,考察早期文明如何建立起基于实物和劳动力的初级税收体系。重点分析苏美尔、巴比伦等城邦国家,如何通过管理公共工程和神庙财富,初步构建起国家财政的雏形。我们探讨了“什一税”的起源,以及早期的债务记录和法律对财政活动的约束。分析了这些早期制度如何支撑起农业剩余的积累,但也为后来的地方割据和中央权力衰弱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古埃及的尼罗河金融学 古埃及的财政命脉紧密依附于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本章详细阐述了法老政权如何通过“水利国家”的模式,垄断了粮食的生产和再分配。研究了“代役劳役制”(Corvée)作为一种无形的税收形式,如何被用于建造金字塔和灌溉系统。我们还将剖析埃及复杂的谷物储备系统,以及这种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在面对气候突变或内部管理失误时所表现出的脆弱性。 第三章:罗马帝国的财政扩张与过度负荷 罗马共和国晚期及帝国时代的财政管理是理解古代世界如何运作的关键。本章深入分析了罗马如何从城邦的“战利品经济”转型为依赖广阔疆域的间接税(如“份地税”和“人头税”)体系。重点考察了帝国时期军费开支的爆炸性增长如何驱动了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我们细致描绘了地方包税制(Publicani)的弊端,这种将税收权外包给私人集团的做法,如何加剧了社会不公,并最终削弱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基础,成为西罗马衰亡的重要催化剂。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碎片化与重塑 第四章:封建采邑的经济流动性与局限 中世纪早期,西欧的财政权力高度分散化。本章探讨了封建制度下,庄园经济如何通过实物地租和劳役维系其自给自足的财政结构。分析了国王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其直属领地,而非统一的全国性税收。我们考察了教会作为当时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财富集中者,其自身的财政运作模式,以及教皇对世俗权力的经济渗透。 第五章:拜占庭与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财政创新 与西欧的碎片化不同,东罗马(拜占庭)和新兴的伊斯兰哈里发国展示了更为复杂和高效的财政管理。本章对比了两者在税收征管上的异同。拜占庭继承了罗马的官僚体系,维持了相对稳定的金本位货币“梭罗尼”。而伊斯兰世界则通过统一的《土地法》(Kharaj)和完善的财政文书系统,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支撑了横跨三大洲的贸易和军事扩张。我们尤其关注了伊斯兰金融工具,如支票和汇票的早期应用。 第六章:中世纪晚期民族国家的萌芽与财政需求 随着百年战争和十字军东征的推进,欧洲君主开始意识到建立常备军和统一行政机构对持续财政收入的依赖。本章探讨了英国和法国如何通过议会或三级会议,首次尝试获得“授权税收”(如销售税或财产税)。分析了烟草、盐等专卖权的出现,标志着国家开始将经济活动直接纳入财政管理范畴,为现代税收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三部分:重商主义与早期现代国家的财政竞赛 第七章:重商主义的财政逻辑与贸易平衡 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列强奉行重商主义,其核心财政目标是积累贵金属。本章分析了殖民地体系如何成为国家财富的直接来源,以及关税壁垒如何被用作保护国内产业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双重工具。重点研究了西班牙王室对美洲白银的过度依赖,这种“资源诅咒”如何导致其国内产业空心化和财政的周期性破产。 第八章:荷兰的金融革命与主权债务的诞生 十七世纪的荷兰共和国提供了一个反例。作为一个商业驱动的共和国,它通过发行可转让的政府债券和发展成熟的股票市场,开创了现代公共融资的新纪元。本章详细分析了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功能,以及荷兰如何能够以更低的利率为战争融资,从而在财政上压倒了拥有更多资源的竞争对手。 第九章:法国的“财政天才”与绝对王权的财政困境 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虽然财政收入看起来庞大,但其结构性缺陷暴露无遗。本章剖析了科尔贝尔(Colbert)为代表的重商主义者如何试图整顿税制,但最终受制于贵族和教士的免税特权。重点分析了“税收承包商”制度的腐败性,以及巨额的宫廷开支和无休止的战争如何使得法国王室的债务积累至无法收拾的地步,最终成为大革命爆发的直接经济诱因。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与现代财政的转型 第十章:英国的财政纪律与国债的稳定化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相对透明和受制衡的财政体系。本章研究了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国债的标准化以及定期支付利息的承诺,如何建立起投资者对国家信用的信心。分析了英国如何通过稳定的财政环境,支持其全球贸易扩张和海军建设,最终使其成为第一个以相对健康的方式资助大规模工业化转型的国家。 第十一章:从“间接税”到“直接税”的艰难过渡 工业革命初期,政府收入仍主要依赖关税和消费税。然而,随着人口向城市集中和社会财富分配的日益不均,对更公平的税收体系的需求日益迫切。本章讨论了早期财产税、所得税的试点和推广过程中的政治阻力,以及这些新的直接税工具如何帮助国家第一次有能力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成本进行干预和管理。 第十二章:军事财政与国家能力的极限测试 工业革命后期,战争的规模和成本急剧上升,从克里米亚战争到普法战争,都对各国财政的韧性提出了终极考验。本章将聚焦于现代国家如何使用大规模的战争公债、强制征借以及对后方资源的全面动员,展示了财政系统如何成为现代国家机器中最关键的神经中枢,其运作的效率直接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和战后国家的重建能力。 结论:财政遗产与永恒的张力 本书最后总结了历史上的财政经验:一个稳定的货币体系、可信的债务管理以及相对公平的税收负担,是任何长期稳定政权不可或缺的支柱。历史反复证明,当财政体系的结构性不公或管理失当达到临界点时,无论国家拥有多么强大的军事力量,都将面临崩溃的风险。本书的跨时代比较,旨在为理解当代政府面临的财政挑战提供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尤其偏爱那些能够深入挖掘某个特定领域发展脉络的著作。之前读过不少关于政治制度、军事思想的书,但对财政方面,一直觉得是个相对晦涩且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中国财政思想史》这个书名,无疑点燃了我探索的兴趣。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它可能像一本抽丝剥茧的史书,把中国古代那些错综复杂的经济政策、税收制度、财政管理理念,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得井井有条。想想看,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巩固,再到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生,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和影响。这本书或许会揭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者们是如何通过设计和推行各种财政手段来维持统治、应对危机,同时,也可能展现了那些身居庙堂或隐于市井的智者,是如何对国家财政的根本原则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理论建构。我迫切想知道,在那些简牍帛书、史籍文献的字里行间,究竟隐藏着怎样关于国家财富的智慧,以及这些智慧又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向。这种对历史深层逻辑的探究,对我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评分

最近对古代社会经济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反映国家运转根基的领域。偶然间瞥见一本名为《中国财政思想史》的书,便立刻被它所吸引。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财政发展画卷,从远古的原始积累,到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财政始终是维系国家机器运转的核心命脉。我推测,这本书会深入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和思想家们是如何审视、定义和管理国家财富的。它或许会追溯那些朴素的财政观念是如何萌芽,如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复杂化、体系化。我尤其好奇,那些关于“重农抑商”、“休养生息”等政策背后的财政逻辑,以及面对灾荒、战争等危机时,古人是如何通过财政手段来应对的。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理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财政思想是如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我希望从中能够看到,那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支撑,又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显现出其局限性与传承性。这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智慧的绝佳机会。

评分

收到!以下是为您构思的5段读者视角下的图书评价,每段都力求风格独特、内容详实,且不包含《中国财政思想史》这本书本身的具体内容,避免AI痕迹,并用

评分

作为一个在经济学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学习者,我一直对中国本土的经济思想源流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感到资料分散、体系不全。《中国财政思想史》这个名字,如同黑夜中的灯塔,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预感这本书将是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它可能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重要的是去提炼和阐释那些跨越时空的财政智慧。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探讨古代中国不同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对于“取之有道、用之有效”的财政原则是如何理解和阐述的。比如,孔子对“节用”的强调,孟子对“民生”的关注,墨子关于“节用”与“利民”的辩论,以及法家对于国家财政的集中控制和效率至上的追求,这些思想的火花,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交织、碰撞,又如何在实践中得到体现或扭曲。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深入分析不同朝代,如汉代的盐铁专营,唐代的租庸调制,宋代的市易法,以及明清时期的海禁与赋税改革等重大财政举措背后,所蕴含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根源。这本书,我期待它能让我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智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感受到那些古代经济思想家们,是如何在充满挑战的时代背景下,为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福祉,贡献他们的真知灼见。

评分

分隔: 最近迷上了一些比较宏大的叙事类书籍,偶然翻到一本封面设计很素雅的书,光看书名《中国财政思想史》就觉得内容会非常厚重,肯定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我平时对历史和经济都挺感兴趣的,所以虽然我对财政这方面不是特别专精,但依然被吸引了。拿到手之后,它比我想象的还要沉甸甸一些,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严谨学术气息就让我觉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了解一个领域是如何演变、发展直至今天的书籍,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可以窥见古人的智慧和时代洪流的变迁。这本书的内容,我猜想一定涵盖了从古至今,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于国家如何收税、如何花钱、如何管理国家财富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这种宏观的视角,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乃至于文化思潮,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非常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看到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是如何从各自的立场和时代背景出发,提出他们的财政主张,以及这些主张又如何被实践、被修正,甚至被遗忘,最终汇聚成一条绵延不断的思想长河。这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政策的书,更是关于智慧、关于权衡、关于国家治理的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