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有病系列”,如果这本书刺痛了你,请记住,你并不是一个人!
公开场合很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怕别人耻笑我的观点浅薄;
不喜欢别人的调侃,我总觉得自己被伤了自尊;
害怕遭受失败和侮辱,我把想法压抑在心里,有怒火也不能发泄;
在工作或生活中,只要有人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我就觉得受到了威胁;
对当面的赞扬不知所措,很多时候我觉得那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同情;
没办法停止将自己与他人相比,然后越比较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我不敢拒绝别人的任何要求,并且会不断地解释生怕对方认为我不热心;
幻想在人群中得到关注,成为让人羡慕的团体中心,当然,只是幻想;
害怕被孤立,当我的朋友们撇下我去做什么事,心里总是无比难受!
……
☆重口味心理学故事+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大师卡伦·霍妮毒舌揭秘。
☆通俗心理自助读本,焦虑、社交恐惧、压力、自卑、易怒症治疗实录。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敢不敢撕开面具看看自己应该划入哪个群体?
☆大家都有梦、大家都有爱、大家都有病,但你仍然可以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无删节全译本)
1.双色插图:双色印刷,精美插图,好读好看!
2.趣味性:丰富的案例、通俗的分析,给你刺激的阅读体验!
3.实用性:解决自身和别人的问题,迅速学以致用的经典!
3.专业性: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的心理学大师,心理学必修书籍!
我们生活这个社会由于竞争的压力充满了普遍的敌意,人与人之间这种潜在的敌对性紧张,其结果是导致不断产生的恐惧——害怕遭到失败的恐惧以及对他人潜在敌意的恐惧,这种恐惧又因为害怕自己的敌意遭到他人的报复而增强。霍妮对病态人格的种种心态进行了精彩而透彻的分析:我们的焦虑、痛苦,以及我们在个人生活和他人交往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系统地论述了我们这个时代竞争的加剧和安全感的丧失,指出当下个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所能做的既不是反抗这个时代,也不是消极地适应,而是寻求一种积极的竞争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讲,本书是一本很好的自省式读物,它指引我们保持每个人的个性,而不是把所有的人放在竞争的大潮中听之任之。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与阿德勒、荣格、兰克、弗洛姆等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早期倡导者之一,1967年后,卡伦·霍妮已被公认为伟大的精神分析女权主义者。
第1章 病态人格的文化及心理内涵 /
第2章 我们时代病态人格的由来 /
第3章 焦虑 /
第4章 焦虑和敌意 /
第5章 神经症的基本结构 /
第6章 对爱的病态需要 /
第7章 再论对爱的病态需要 /
第8章 获得爱的方式和对冷落的敏感 /
第9章 性欲在爱的病态需要中的作用 /
第10章 对权力、声望和财富的追求 /
第11章 病态竞争 /
第12章 逃避竞争 /
第13章 病态的罪恶感 /
第14章 病态受苦的意义——受虐狂问题 /
第15章 文化与病态人格 /
第3章 焦虑
在开始对病态人格作更深入地讨论之前,我们必须重提第一章里留下的一个话题,即着手解释我所提到的“焦虑”的准确含义。这样做是相当必要的,因为我曾说过,焦虑是病态人格的动力来源,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得与之打交道。
前面我曾把焦虑与恐惧等同起来使用,这样就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焦虑和恐惧都是对危险境况所作出的情绪反应,也都有可能伴随各种生理的感觉,比如颤抖、出冷汗、剧烈的心跳等。这些生理变化有时会非常强烈,以至于会因突发的、强烈的恐惧而导致死亡。不过,焦虑与恐惧之间仍然是有区别的。
如果一个母亲因为自己的孩子长了很少的一些丘疹或患上了轻微的感冒,就害怕其会死去,这种反应就是焦虑;但是如果子女的确患了严重的疾病,母亲因此而感到害怕,这种反应就该被称为恐惧。假如有人一旦站在高处就会感觉到害怕,或者每当他必须与人讨论某个他知道得相当清楚的话题的时候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反应就是焦虑;而假如一个人是因在风雨交加之时在深山中迷了路而感到害怕,这种反应就是恐惧。至此,我们能够作出一个简单且明确的区分:恐惧是一个人对自己不得不面对的危险作出的恰如其分的反应;而焦虑则是对危险作出的某种不相称的反应,甚至是对想象中的危险的反应。
但是这种区分有一点缺陷,那就是,只有根据存在于某种特殊文化中的一般常识,才能够判断一种反应恰当与否。但即便根据这一常识可以判断某种态度是毫无根据的,病态人格所有者仍能毫无困难地为自己的行为找出一种“合理的”依据。事实上,假如我们告诉他们,其害怕遭到某些疯狂暴虐的精神错乱的人的攻击,是出于一种病态的焦虑,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他们会举出自己的恐惧是立足于现实的证据,还会列举出这种事情实际发生的种种例子。同理,假如有谁认为原始土著的某种恐惧是对事实存在的危险的不恰当反应,这些原始土著也会执拗地坚持己见。例如,假如在某个部落中食用某种动物是一种禁忌,而生活在此部落中的某个土著因为某种偶然的原因食用了这种遭受禁忌的食物,那么他必定会被吓得半死。我们作为旁观者和局外人,会把这种恐惧称作是不恰当的反应,认为它是一种毫无缘由的迷信;然而一旦你知道了这种与禁忌食物相关的信念的内涵,你就会意识到,这种情境对于那个土著来说,代表着一种真实的危险,它意味着狩猎或捕鱼的地方将被污染,整个部落所有人将会罹患一场大病。
然而,这种原始土著身上的焦虑,跟那种处于我们文化中的病态人格所有者身上的病态焦虑相比,仍有不同之处——与前者不同,病态焦虑的内容与共同奉行的信念毫无关联。但是不管是何种焦虑,一旦我们理解了其内在意义,那种觉得它是不恰当反应的看法就立刻会被打消。例如,一方面,存在这样一些人,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根本不能驱散的恐惧;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种痛苦,他们对于死又带有一种隐秘的渴望。他们对于死的各种恐惧,与对于死的期望和思考两者相叠加,就会产生出某种危险迫近的强烈感觉。假如了解了产生恐惧的这些因素,那么我们就只能说他们对于死的这种焦虑是一种有着充分理由的反应。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人们站在悬崖的边缘,高楼的窗口旁边,或是站在大桥上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感到非常恐惧。从表面上看,这种恐惧是一种很不恰当的反应,但是事实上,这种处境却有可能唤起他们心中是活着还是跳下去这样的冲突,两种冲突激烈竞争便导致了他的焦虑。
由此我们可知,我们需要对焦虑的定义作一些修改。恐惧与焦虑两者皆是对面对危险做出的合理反应,但是在恐惧的情境下,危险是客观外在和显而易见的,而在焦虑的情境下,危险是主观内在和含而不露的。也就是说,焦虑强度的大小是与情境对人所具备的意义成正比的,而人们却大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焦虑。
对恐惧与焦虑所作的此种区分,就是为了说明,采用劝说的方法说服病态人格所有者解除焦虑是毫无用处的。病态人格所有者的焦虑所涉及的并非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体处境,而是他的内心所感受到的处境。因此,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地找出某些处境对于病态人格所有者所具有的确切意义。
我们已经说明了我们所谈到的焦虑的真实含义,现在我们必须进一步搞清楚焦虑所发挥的作用。在我们的文化当中,一般人很少能意识到焦虑在其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在通常情况下,他们至多能回忆起他在童年时期曾经有过的某些焦虑,曾经做过的一两次让他们感觉到焦虑的梦,或是曾经在正常的生活秩序之外,对某些特殊处境偶尔有过的担心和忧虑,比如,在即将同某位地位显赫的人物作重要交谈之前,或者在将要面临考试之前。
对于这一点,我们从病态人格所有者身上搜集到的资料绝不是一致的。部分病态人格所有者可以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深受焦虑之苦,而焦虑却有着变幻无穷的表现方式:它可以表现为某种弥漫性的焦虑,也可以附着在某种特定的处境或特定的活动上,比如置身于高楼大厦或其他公共场所,还可以表现为具体确切的内容,比如担心神经失常,担心患上癌症,担心自己不小心吞下了什么异物,等等。另外一些病态人格所有者偶尔能够意识到自己会焦虑,虽然他们有时知道是什么处境让自己产生了焦虑,有时并不知道,但不管怎样,他们都并不认为这些外在条件有多重要。最后,还有一些这样的病态人格所有者,他们仅仅能够意识到自己存在一定程度的压抑感、自卑感和性生活紊乱,以及类似于这些问题的状况,但是却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曾经有过什么焦虑。然而更深一层的考察常常能够证明,他们最开始的陈述是不准确的;在对他们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在他们的潜意识中,隐藏着与第一种类型的病态人格所有者同样多的焦虑。精神分析能够协助这些人意识到他们以前隐藏起来的焦虑,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回忆起那些曾经让他们感觉到忧心忡忡的梦与处境。但即便如此,他们自己能够承认的焦虑也都被限制在正常限度内。这恰恰说明,我们有可能焦虑,而自己却对此毫不知情。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析工具”。在阅读之前,我可能只是模糊地感觉到周遭存在着某种不对劲的氛围,但说不出具体是什么。读完之后,我仿佛有了一套官方的词汇和理论体系,来命名和界定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感受。它不是简单地批判“坏人”,而是深入剖析了“系统”是如何培养和固化这些行为模式的。这种由表及里的洞察力,让我对许多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在抱怨,而是在建构一种更具解释力的模型,让读者能够从一个更高、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困境和集体命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复古的字体搭配略显粗粝的纸张质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一个充满历史沉淀感的氛围中。我猜想,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读物,更像是一扇通往某个特定时代的窗户。从排版上看,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文字的呼吸感,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拥挤。那些双色插图的运用,我想一定不是简单的装饰,它们或许是某种符号,或者是在烘托整体的叙事基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文字和图像的结合能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让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触手可及。整体散发出的那种“未删减”的承诺,也让人感到一种纯粹和坦诚,仿佛创作者没有丝毫保留地向读者敞开了他的思想全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冲击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毫不留情的直视现实。我常常在想,我们这个社会是否已经习惯了戴着某种有色眼镜去看待周遭发生的一切,以至于对那些“不和谐”的声音选择性失明。然而,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那些精心粉饰过的表象。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迫使读者必须正视那些被边缘化、被忽略的角落。这种阅读体验是痛苦的,但也是极其必要的。它强迫你进行自我审视,思考自己在这种“病态”循环中,究竟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感觉轻松愉快的书,它更像是一剂猛药,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反思。
评分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构建这个分析框架时,所下的功夫令人叹为观止。他不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罗列和批判,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潜藏在社会肌理之下的驱动力。我特别欣赏他那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手法,每一步推导都逻辑严密,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思路走。虽然主题听起来略显沉重,但作者的文字功力确保了阅读过程中的流畅性,他擅长用一些精准且充满画面感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使得那些晦涩的心理学术语也变得平易近人。这本书似乎在试图回答一个终极问题: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而它的答案,绝对不是扁平化的,而是充满了层次感和复杂的人性幽微之处。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那一定是“克制中的爆发力”。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考究,每一个词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既有学者论述的严谨性,又暗含着一种喷薄欲出的激情。那些双色插图,我到现在还在回味,它们就像是突然打断叙事节奏的定格画面,每一个都带着强烈的寓言色彩,像是对文字内容的视觉注解,又像是一种无声的抗议。这种设计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节奏被巧妙地控制住了,时而紧凑,时而留白,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高低起伏,引人入胜。它绝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阅的书籍,需要全神贯注地去品味其中的每一处细节。
评分还不错,还没有看,
评分618卖的,很实惠,很不错
评分纸张很好,东西还不错,买书“就是打发时间”用的……!
评分是正版的,纸张质量很好,就是还没有看完。有需要换书的记得@我哈!
评分书包装的挺好,字也清晰,不是盗版的,看了几天才来评价
评分非常喜欢,经典的精神分析,讲到心理了
评分搞活动,一次性买了好多书,可以看n久了。。
评分超级实用快速送货,买很多书都很好满意,以后会一直来的
评分书质量不错 稍微有点破损 挺满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