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思想者,才有理想国!
本套图书收录了自公元前5世纪起两千多年间西方思想流变的长河中涌现出来的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柏拉图、尼采、弗洛伊德、荣格、卢梭、亚当·斯密……这些伟大的先哲们,为了探索人世间的真理、真相,大显其才,留下了光照后世、彪炳千古的著述学说。他们的思想精华穿越时空,为后人长久研读,乃至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精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传世名作,如《国富论》《梦的解析》《自我与本我》《理想国》《乌合之众》《菊与刀》《权力意志》等,内容涵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类,注重学术性和影响性,力求向读者展示经典的世界学术作品。本套图书制作精良,包装精美,锁线装订,是不可多得的收藏佳作。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首次出版于1895年,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大众心理学的开山之作。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种种特点及其成因,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勒庞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是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83岁时写的自传,包含了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成年后的见闻、自身所经历的梦境和幻觉、与弗洛伊德的相识相知及分道扬镳、对死后生活的见解等。在书中,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根据内心体验来了解自己,探索精神世界的奥秘。本书浓缩了荣格一生的思想精髓,是具有思想史意义的独特传记。
《自卑与越》
《自卑与越》一书以“自卑情结”为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思想。书中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它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如何自卑感以及如何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同时阐述了教育、社交、爱情、婚姻等对人生的影响。阿德勒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是弗洛伊德专门研究人类性欲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著作。在书中,弗洛伊德结合病例运用精神分析法,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关于性的系统学说。他通过对性的对象、性的目的、性的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针对性变态、幼儿性欲和青春期性欲的变化的独到见解,开辟了全新的性学研究领域。他还强调了加强儿童的性知识、性观念的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弗洛伊德还对男性在爱情中的心理动态做出了深刻的诠释。本书作为弗洛伊德在人性与人类行为动机方面主要研究理论的扛鼎之作,对世人的性启蒙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
《菊与刀》
《菊与刀》是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为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据。“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进而深度剖析、解读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书中,作者把笔触深入日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既展示了日本人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信条,也剖析了这些习性和信条之所以形成的深层文化因素。自1946 年出版以来,它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已经成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著作,并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被后人誉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书。本书开创了“梦的解析”理论,作者称其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它通过对梦境的科学探索和解释,打破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梦的无知、迷惑、恐惧、忧愁的旧有观念,同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潜意识的奥秘。该书不但为人类潜意识的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而且也建立了人类认识自己的新里程碑。
《自我与本我》
《自我与本我》是弗洛伊德后期论著汇编,收录了他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揭示了人的心理及其活动的表象及成因:《越唯乐原则》指出“强迫重复原则”并揭示了人类生、死本能造成生命之谜的决定因素;《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系统论述了集体心理学的本质即人类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联系”;《自我与本我》谈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联系以及阐述了自我从本我,我从自我分化的过程。
《国富论》
《国富论》原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在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作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首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该书的问世成为了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使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国富论》是一部在任何时代都被经济学家推崇备至的经济学巨著。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卢梭1755年应征第戎学院征文。文中把原始社会当作黄金时代加以描绘,歌颂人类的自然状态,指出人类不平等起源于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本书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是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
《理想国》
《理想国》又译为《国家篇》或《共和国》,是古希腊知名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传统政治思想具代表性的作品。全书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展现了一个完美的乌托邦式的世界。这本书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还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论述,书中广泛探讨了哲学、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教育、文艺、婚姻等各方面的问题,描绘出一个柏拉图认为的理想的国家。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宣讲自己的哲学思想,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散文诗体写就,文笔绮丽,哲理深沉,记述了查拉图斯特拉的经历和逸事,用寓言的形式表现了尼采崇敬人生、批判旧价值、热爱命运的精神三形态以及创造新价值、追求真正人生意义的“超人”精神。其中充满反讽、双关、隐喻、暗示、象征、影射等文艺手法,采用了戏剧叙事的艺术技巧,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为尼采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作,集中表达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和超人理论,是尼采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尼采哲学的精髓即是重估一切价值,其“意志”是压倒一切的。正像“德国高于一切”一样,他的光辉与黑暗都是系于这个意志,而这意志又是反辩证法的。尼采主张权力意志是支配世界和人类行为的绝对动因,人生就是权力意志的追求。
《人性论》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全书分三卷,分别为“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在本书中,休谟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揭示制约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准则。作者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之称。著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其中以《乌合之众》为著名,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
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他提出内倾向性格和外倾向性格,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曾任国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等,创立了荣格心理学学院。他的理论和思想对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著有《人及其象征》《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分析心理学论文集》等。
《自卑与chao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著有《儿童的人格教育》《自卑与chao越》《神经病的形成》等。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奥地利犹太人,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西方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人类心灵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弗洛伊德开创了潜意识心理学说、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灵深层隐秘王国的揭示,提出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心理防御机制”等新概念,为心理学研究整个人类精神世界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并广泛运用在人文历史、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著有《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自我与本我》等。
《菊与刀》
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1887年出生于纽约,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她与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合作,在研究中结合心理学方法论,创立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 即文化心理学派,或称种族心理学派。二战期间,对日本、荷兰、德国等国民族性进行研究。著有《文化模式》《种族:科学与政治》《菊与刀》等,其中尤以《菊与刀》影响巨大。
《梦的解析(上下册)》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奥地利犹太人,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西方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人类心灵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弗洛伊德开创了潜意识心理学说、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灵深层隐秘王国的揭示,提出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心理防御机制”等新概念,为心理学研究整个人类精神世界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并广泛运用在人文历史、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著有《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自我与本我》等。
《自我与本我》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奥地利犹太人,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西方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人类心灵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弗洛伊德开创了潜意识心理学说、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灵深层隐秘王国的揭示,提出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心理防御机制”等新概念,为心理学研究整个人类精神世界开辟了全新的领域,并广泛运用在人文历史、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著有《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自我与本我》等。
《国富论(上下册)》
亚当.斯密(1723—1790)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出生于苏格兰伐夫郡的柯科迪,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1740年进入牛津大学深造,1748年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51年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1778年任爱丁堡关税局长,1790年7月17日辞世。斯密一生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1759年)和《国富论》(1776年)。前者为伦理学著作,使他享誉学术界;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让-雅克.卢梭(1712—1778)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坚持“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主张自由平等,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
《理想国》
柏拉图(前427—前347)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西方理性主义的代表,西方学术体系的开创者,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哲人之一。他和苏格拉底(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他的学生)并称为“希腊三贤”。柏拉图出身贵族,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和教学,并创办雅典学院,是西方教育史上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苏格拉底之死》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
德国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诗人和散文家。他很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 ...
《乌合之众》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自卑与超越》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
《菊与刀》
《梦的解析(上下册)》
《自我与本我》
《国富论(上下册)》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理想国》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权力意志(上下册)》
《人性论(上下册)》
《乌合之众》
第一章?大众的总体特征——统一他们精神的心理法则
一般来说,形成大众的通常是庞大的个体组合。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种解释却不尽合理,相反,它认为形成大众的是具有特殊心理特征的人群。这类人群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思想和情感上的变化,也就是说,他们在形成的过程中通常会抛开被禁锢的一切,他们的个性会逐渐被磨灭掉。从这个层面出发,大众往往会受到无意识行为的影响,这个过程他们也许会停止思考以及丧失一切思考能力。如果站在形成大众的个体的对立面思考,这种情感转变有好的一面,但也有坏的一面。所以,大众的形成要么会诞生英雄,要么会滋生犯罪。
大众这个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个体的集合,而这种个体是不分种族、职业、性别以及召唤他们前来的目的的。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大众这个词则有另外一层意义。在特定的环境下,或者是那些集聚着新特征人群的场合中,大众往往跟组成个体的群体是不一样的,心理学研究的是前者。在这种情况下,带有新特征的大众往往会有行为一致的做法或是有一致的想法,而他们身上原有的意识性个性就逐渐褪去直至不复存在。毋庸置疑,他们达成一致想法的过程也许很短暂,但是他们展示了非常鲜明的特征。在找到另一个更好的表达方式之前,请允许我用组织大众这个词语来描述这样的个体集合,或者是心理大众这个词语,如果你更喜欢后者的话。它组成了一个生命体,并且受大众心智归一法则的支配。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第一章?童年
当我六个月大的时候,父母从康斯坦茨湖边的凯斯维尔移居到莱茵瀑布边的劳芬城堡。那时正值1875年。我开始记事是在两三岁。现在还能回忆起住宅、花园、洗衣房、教堂、城堡、瀑布、名叫沃斯的小城堡和教堂司事的农场。这些记忆像是漂浮在茫茫大海上的小岛,彼此孤立,毫不相连。
有一个场景浮现在我脑海,它似乎是我生命中最早的记忆,但只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印象。那是一个明媚温暖的夏日,天空蔚蓝,金灿灿的阳光透过绿色的叶子,照射着地面,留下斑驳的树影。我躺在树荫下的一辆婴儿车里,车罩被打开了。眯着惺忪的睡眼,我发现了这光辉灿烂的美景,感觉舒服极了。我看见太阳在树叶和花丛中闪烁。万物都那么美妙、多彩、辉煌。
我记得的另一个情景是:我坐在屋子西边的餐厅里,蹲在一把高高的椅子上,用小勺儿舀热牛奶喝。牛奶里泡着碎面包块,味道好极了,气味也很独特。那是我第一次闻出牛奶的味。可以说,在那一刻,我有了嗅觉的意识。这个回忆也非常久远了。
我还记得一个可爱的夏日傍晚,姨妈对我说:“现在我要给你看一样东西。”她把我从屋里领了出来,走到屋前的达申路上。那天傍晚,阿尔卑斯山看得格外清晰,远方连绵起伏的山脉沐浴在夕阳的灿烂红霞中。“快看”——我听见姨妈用瑞士方言说道——“那山全红了”。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看见了阿尔卑斯山。随后我听说,第二天村里上学的孩子们要去苏黎世附近的玉特利山郊游。我也特别想去。然而他们告诉我,像我这么小的孩子不能去,毫无办法,我难过极了。从那时起,玉特利山和苏黎世成了我梦中难以企及的圣地,那靠近闪闪发光、白雪皑皑的雪山圣地。
《自卑与超越》
第一章?生命的意义
人类都生活在意义的范畴之中。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体验到抽象的事物;我们常常从人类自身的角度来体验这些事物。甚至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的体验也是局限在自己的视角之上。“木头在与人类相关之时”才称为“木头”,而“石头只有在人类的生活中”才叫作“石头”。任何试图脱离事物本身的含义来思考周围环境的人,都非常不幸:他也许会将自己与他人孤立开来,而他的行为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对他人而言,都一无是处;总而言之,这些都毫无意义可言。但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逃离意义。我们只有通过赋予事物的意义来了解世间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因此,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意义通常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陷,或者并不完整,甚至有的时候,这些意义还是错误的。因此,意义的范畴便是错误的范畴。
如果我们问别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们也许答不上来。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并不会让自己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也不会尝试着明确地解构出答案。可以肯定的是,自人类出现以来,这个问题就已存在,而且在我们年轻人——当然还有老年人——的生命中有时候都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活着是为了什么?生命意味着什么?”但说句公道话,只有在遭受了某些挫折之后,他们才会想起问这些问题。如果生活顺利,不遇到些磕磕碰碰,这些问题根本不足挂齿。而在生活不太如意之时,他们便不可避免地会提出这些问题,并试图找出答案。集中精力观察他们的行为,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已就“生命的意义”这一话题形成了自己的个人观点,而他们所有的观点、态度、行为、言谈举止、抱负、习惯和性格特征都与他们的意义概念相符。每个人的行为都依赖于他对生命的某种解读。在所有人的行为中,都存在对这个世界和他们自身的一种没有言明的归纳总结;存在一种结论“我是这样的而宇宙是那样的”;存在一种赋予自身的意义以及一种赋予生命的意义。
《性学三论与爱情心理学》
一、性错乱(The sexual aberrations)
生物学上将人类和动物身上所存在的对于性的需求称为“性本能”(sexual instinct),类似于我们在饥饿状态下对于食物的本能追求。但是日常用语中没有这方面与“饥饿”对应的词汇,科学界便使用“力比多”(libido)一词来达到描述的目的。
大众观点对于性本能的本质和特征是十分明确的,通常认为它在童年时期不存在,青春期来临时随着身体的成熟而萌发,直到无法抗拒而被异性吸引之时显现出来;其目的被认为是生殖器的结合,或者至少所引发的活动都是导向这一点的。然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些观点描绘的是一幅不合实情的错误画面。如果我们细细探究,就会发现它们充满了错误之处以及不准确的和轻率的结论。
在这里,我要引进两个术语。我们将具有性吸引力的那个人叫作“性对象”(sexual object),而将驱动性行为的性本能称为“性目的”(sexual aim)。有针对性的科学观察表明,许多性行为的异常(deviations)都与性对象和性目的这两者有关。这些异常之间的关系以及假定如何算是正常,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性对象的异常
(A)性倒错
人最初是单体的,后被劈开一分为二,变成了男人和女人,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以爱情之名力求重新结合为一体。这则美妙而充满诗意的神话传说直接反映出了大众对于性本能的观念是男女相爱在一起,而且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当人们听说居然有男人的性对象不是女人而是男人,而有些女人的性对象不是男人而是女人时,便会感到十分诧异。
这一类人可以说是具有“相反的性感觉”,或者更确切地称呼应该是“性倒错者”(inverts),这种现象则被称为“性倒错”(inversion)。这些人的数量虽然难以进行精确统计,但肯定不少。
《菊与刀》
第一章?研究的任务
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敌人中,日本人是最难以捉摸的。在任何其他战争中,我们都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使美国不得不分外关注其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敌人。如同之前(1905年)的沙俄一样,我们是在同一个不属于西方文化传统且又经过充分武装和训练的民族作战。西方国家所承认的基于人性的战争惯例,在日本人身上显然并不存在。正因如此,太平洋上的战争就不仅是一系列岛屿登陆战,也不仅是解决艰难的后勤工作的问题,了解敌人的本性也成为战争中的主要问题。为了与之对抗,我们必须先了解他们的行为。
困难是巨大的。日本紧闭着的大门被打开之后的七十五年来,日本人一直被人们用一系列令人迷惑的“但是,又……”来描述,这种描述是决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的。一个严谨的观察家在谈及日本之外的任何其他民族时,都不会在说他们谦逊有礼之后,又补充说“但他们也傲慢、霸道”。当他说某个民族的人行为十分死板时,也不会补充说“但他们对激进的变革也极其适应”。当他说一个民族的脾性很顺从,不会再解释说他们不会轻易服从上级的控制。当他说他们忠诚慷慨时,不会又说“但他们又背信弃义、心怀怨恨”。当他说他们生性勇敢时,不会又接着说他们胆小懦弱。当他说他们的行为是出于他人评价的考虑时,不会又接着说他们的行为是发自真诚的良心。当他描述他们的军队中存在机器人一般的纪律时,不会继续说他们的士兵不服管束。当他描述一个民族对学习西方文化满怀无限的激情时,不会又详细地阐述他们狂热的保守主义。当他写一本书讲述一个民族普遍爱美、尊重演员和艺术家、热爱菊花栽培时,大概不会再写另一本书来补充阐述这个民族对刀剑的崇尚以及武士的至高荣誉。
《梦的解析(上下册)》
四、为何睡醒后,梦会被遗忘
众所周知,梦会在早上渐渐退去。当然,梦境是能够被回忆起的。我们都知道,只有在醒来后,才能够回忆起梦境。但我们通常会认为,回忆起的梦境并不完整,夜里梦见的远比回忆起的要多。我们能够观察到,清晨生动的梦境记忆,在一天中如何逐渐消散,只剩下一些毫无意义的记忆碎片。人们往往意识到自己做梦了,却不知道梦见了什么。对于梦很容易被遗忘这一事实,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了。而做了一夜的梦,早上醒来后,却完全想不起来梦的内容,甚至根本不记得自己做过梦。这看似荒诞,但我们都乐于接受。另一方面,梦隐匿于我们记忆中的能力,往往异常惊人。我曾经分析过部分患者的梦例:他们竟然梦见二十五年前或更早以前的事。我也想起自己曾经梦见至少三十七年以前的事情,而且对它一直记忆犹新。这些例子都非常特别,至今依旧无法解释。
斯顿培尔对梦的遗忘问题分析得最为透彻。显然,梦的遗忘现象极为复杂,斯顿培尔认为,其诱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的。
首先,所有在清醒状态下引发遗忘的因素,也同样会引发对梦的遗忘。在清醒状态下,由于许多感觉和想法过于琐碎,或是根本无法带动我们的情绪,因此很快就会被遗忘。许多梦的影像也是如此。由于这些影像太过微弱,当周遭更强有力的画面被记起时,它们就会被遗忘。然而,梦中影像自身的强度,并非画面能否保存于记忆中的唯一决定因素。斯顿培尔以及其他学者(卡尔金斯)认为,梦中的影像不管多么栩栩如生,都可能在醒后被迅速遗忘。而残留于记忆中的影像,可能既模糊又毫无意义。另外,清醒时,我们往往容易遗忘那些只发生过一次的事,而更乐于记住反复出现的画面。但多数梦境却是只出现过一次的独特经历,这一特性会导致所有的梦全都走向被遗忘的结局。导致梦被遗忘的第三个原因更为重要。感觉、意象、想法这类事物要被牢记,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们不能孤立地存在,相互间应该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果把一首诗里某些诗句的词打乱,再随机排序,那么这首诗就会变得非常难记了。“放置的位置合适,排序具有一定意义,词与词之间相互关联,整首诗就具有意义,轻易便能被记住,并且经久不衰地保存于脑海中。通常,杂乱无序的内容和无意义的内容一样,都是难以被记住的。”梦在多数情况下都不具意义,也毫无次序可言。就梦的本质而言,是否被记得对其自身结构并无影响。一般来说,梦会随时消失,因而容易被遗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结论与拉德斯托克的观测并非完全一致。拉德斯托克认为,最容易被记住的梦通常是那些最奇特的梦。
《自我与本我》
第二章?自我与本我
病理学研究已经将我们的兴趣过于专一地带到了被压抑上面。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就自我这个词而言,它在适当的含义中,也可以是无意识的,那我们应当对自我的研究多感兴趣一点。迄今为止,我们在研究中的唯一指导就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区别标志,然而最终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区别是多么的模棱两可了。
现在,我们所有的知识全是与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甚至只能通过转变为有意识的方法来了解无意识。但是等等,这怎么可能?我们说“将某种事物变为有意识”是什么意思?怎么才能做到?
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将要开始进行联系的这一出发点。我们已经说过意识是心理机构的“表象”,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将之归结为一个在空间上第一个接触到外界世界的系统的一项功能——所谓在空间上并不只是功能上的意义,在这种场合下,还是结构解剖上的意义。我们的研究太过于将这个感知表面当作出发点了。
所有从外部(感官知觉)和从内部获得的知觉——我们称之为感觉和感情——从一开始都是有意识的。但是那些我们或许以思想进程为名来总结——粗略而不严密地进行——的内部进程呢?它们扮演的是精神能量的替代物,这种精神能量在转变为行动的过程中,会在器官内部的某处受到影响产生转变。它们是向着意识形成的表面推进的吗?还是意识在朝着它们前进?显然这是人们开始认真地采用心理生活的空间观念或者“地形学”观念时会遇到的难题之一。这两种可能性都同样地难以想象,一定会有第三种选择。
我曾在另一个地方提出过,无意识与前意识观念(思想)的真正区别在于:前者是在一些未知的物质上进行的,然而后者(前意识)在此之外还与词表象有关。这是表明这两种体系,前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区别标志的第一次尝试,而不是它们与意识的关系。“一个事物如何变得具有意识”这个问题因此可以更便利地描述为:“事物是如何变为前意识的?”答案则是:“通过与与之对应的词表象产生联系而成的。”
《国富论(上下册)》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
自日耳曼民族和塞西亚民族侵扰罗马帝国西部以来,欧洲起了一个大变革,随着这个大变革发生的是,欧洲扰攘了好几百年。野蛮民族对原居民的掠夺和迫害,中断了城乡间的贸易。城市都成了荒墟,乡村亦无人耕作。在罗马帝国统治时很富裕的西欧,一变而为极贫乏极野蛮。在接连不断的扰攘中,那些民族的头子,占有或篡夺了这些国家的大部分土地。有人耕作的土地虽然不多,但要找一块没有所有主的土地,却不可能。一切土地都被吞并了;其中大部分是被少数大地主所吞并。
最初吞并荒地的危害虽很大,但有可能只不过是暂时的危害。这些土地本可通过继承或分割,把它们拆小。但长男继承法,使大土地不能因继承而拆小;限嗣继承法又使大土地不能因分割而拆小。
如果我们把土地只是看作谋生求乐的手段,和动产一样,那么,按照自然继承法,当然会把土地像动产一样,分给所有的儿女。因为每一个儿女的生计,都为老父所同样关心。罗马人就是采行这种自然继承法。他们不分长幼,不分男女,只要是自己养的,就可以继承自己的土地。他们处分土地的方法,和我们现在处分动产的方法一样。不过,当土地不单被看作谋生的手段,而是权力强弱所系的时候,就被认为以不分割而专归于一人比较适当。在那些不安全的时候,大地主同时都是小贵族。他的佃户,便是他的隶属。他是他们的裁判官,是他们和平时代的立法者,亦是他们战争时代的领导人。他可任意进行战争,对邻国作战,有时对国王作战。在这种状态下,一个地产是否安全,其中居民有无保障,都取决于它的大小。把一个地产分拆,无异于把它破坏,换言之,无异于把它拆开来,使各部分都容易受强邻的侵蚀吞并。所以,适应着当时这种情况,在地产继承方面,长男继承法,慢慢(不是立即)盛行起来。为了同一理由,君主国通常亦由长男一人继承。虽然最初并不总是如此。为君主国的安全与权力考虑,国土宁可不加分裂,宁可在诸儿女中选择一个人来单独继承。但选择谁呢,那样重要的一件事,当然要郑重规定一个普通规例,使选择不按个人资质好坏这个不大可靠的区别,而按某种明白的无可争论的标准。在同一家庭的各儿女中,除了性别与年龄,再没有其他无可争论的区别了。根据一般经验,男性比女性好,而在其他一切条件相等的场合,年长的比年幼的好。长男继承法就这样成立了。而所谓的直系继承亦从此发生了。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致日内瓦共和国
大多数令人尊敬的权力贵族都认为,只有善良正直的公民才配拥有国家荣誉感,我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以期配得上向你表达我的敬意。而这次荣幸在某种程度上也弥补了我自身努力的不足。我认为,我能获此殊荣全因我拥有一腔鼓舞自身的热忱,而非因为我有此权利。能与诸位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的幸运,我怎能只考虑自然授予人类的平等及人类自己所造成的不平等,而忽视与这个国家幸运地结合在一起的深奥智慧?这种智慧最合乎自然法则,也最受社会大众欢迎,并且有助于维护公共秩序,保障个人幸福。正当我探索尝试可能为政府机构制订的最佳规则时,发现你们已经将其付诸实施,我感到非常震惊。即使我并未出生在你们的国度,我也应当向你们这些即将享受其最大权益且最能防止其滥权的人提供这幅描绘人类社会的蓝图,我责无旁贷。
如果可以选择自己的出生地,那我一定会选择一个人们的管理能力与其幅员适宜的国家,也就是说这个国家得到了妥善的管理:每个人的能力都与其职务相匹配,所有人都感觉自己的担当是责无旁贷的;在这样的国家,人与人之间都彼此了解,无论是邪恶的阴谋还是质朴端庄的美德,都无法逃脱公众的审视和评判;在这样的国家,人们彼此认识和相互了解有助于让人们将对国家的热爱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而非对土地的热爱。
我希望自己所出生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和人民所享有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这个国家机器的一切行动应该始终指向普罗大众的幸福。而只有在人民就是当权者的情况下,这个理想的状态才会成为现实,也即,我希望出生在一个法制健全的民主政体之下。
... ...
书籍给我的就像是另一个世界.我脚不能到达的地方.它带着我的灵魂领略.给我另一番不同的体验.也许我们无法领会.那些大学问家高深的比喻.但是我们可以用平凡的眼光去看待.读书应该就像吃饭一样.身体需要能量.同样.心灵也需要粮食.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双丰收的人.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字大小,和颜色都看着很舒服。买过此系列的其它书。还不错看过再给追评
评分印刷质量很好,比预计的还好。快递也很给力
评分一整套,包装精美,超值,新年阅读计划
评分收到书啦,看着不错优惠也比较大,下次有需要再来购买,喜欢
评分书隔天就收到了,京东的速度杠杠的,就是包装有些简陋,直接就放在箱子里了,没有一点垫的。
评分很不错,书质量很好,价格实惠。值得一买。
评分不错,全是经典的书。以后有时间了慢慢看吧,这次买的都不是很贵,很超值
评分原本只想买太宰治的书,然而618活动,就剁手凑卷买了很多书。首先是活动自带的400减200,然后抢到了张300减100的优惠卷(然而要到500元才能用)最终504的书经过各种折扣和京豆抵用,花了170多就到手了。嗯看需求吧,这个价格收获了太宰治和夏目漱石的书必看,还有弗洛依德,林徽因的书个人觉得挺划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