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思想者,才有理想国!
《西方百年学术经典:我们内心的冲突》是美国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卡伦·霍妮套索神经症人格的成熟之作。本书不仅从心理学层面帮助你分析问题,让你看清自己,还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较之于《我们时代的神经人格》,《我们内心的冲突》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发展,而且达到了早期著作中鲜有的哲学的高度。
《我们内心的冲突》通过对病人和自身的心理分析的经验总结,讨论了人内心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卡伦·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她认为,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它们。而只有解决了冲突,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健全、完整和成熟,发现生活的意义和内在的安宁。
卡伦·霍妮(1885—195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与艾瑞克·弗洛姆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更适当,是精神分析学说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霍妮不仅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深刻影响了文学、文化、传记、哲学、宗教等研究领域。著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神分析新法》《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
作者序 / 1
引?言 / 4
第一部分?神经症冲突与解决途径
第一章?神经症冲突的辛酸 / 002
第二章?基本冲突 / 011
第三章?亲近他人 / 023
第四章?对抗他人 / 036
第五章?远离他人 / 045
第六章?理想化意象 / 063
第七章?外化作用 / 078
第八章?虚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 091
第二部分?未解决冲突的后果
第九章?恐惧 / 102
第十章?人格的贫乏 / 112
第十一章?绝望 / 133
第十二章?施虐倾向 / 143
总?结?神经症冲突的消除 / 165
译后记 / 187
第一章?神经症冲突的辛酸
首先要说的是:有冲突并不意味着有神经症。总有某个时刻,我们的渴望,我们的心情,我们的信念不可避免会与周围人发生碰撞。正如我们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是平常事一样,我们自身内部的冲突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动物的行为绝大部分取决于本能。交配、养育后代、觅食、防御危险等多多少少都是有明确规则,并超越个体抉择的。与动物不同,人类有能力做选择,也不得不做决定,这既是人类的特权,也是人类的负担。我们或许不得不在各种背道而驰的愿望中做出决定。譬如,我们在想独处的同时也想和朋友在一起;我们既想学医也想学音乐。或者,愿望与义务之间存在冲突:当有人遇到困难需要我们照顾时,我们可能想要跟爱人在一起。我们可能一分为二,既渴望与他人一致,又觉得应该表达反对意见。最后,我们还可能陷入两种价值观的冲突之中,例如我们认为应该在战时接受危险任务,同时又觉得自己负有家庭责任。
这些冲突的类型、范围和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如果这种文化是一条稳定、传统的界限,那我们的选择将是有限的,个体可能面临的冲突的范围也是狭窄的。即使如此,我们的生活还是时刻面临着冲突。忠孝也许不能两全;个人期望可能与集体利益冲突。如果这种文化处于快速变迁的阶段,那么就还兼有高度矛盾的价值观和变化多端的生活方式,个体必须做的抉择也是多种多样且困难重重的。他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特立独行,可以好交际,也可以避世隐居,可以崇尚成功,也可以嗤之以鼻,可以严格教育小孩,也可以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成长;他可以相信衡量男女的道德标准是不同的,也可以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该一视同仁,可以把性关系视为人类亲密关系的表达,也可以认为它完全与爱无关;他可以鼓励种族歧视,也可以坚持人类价值独立于肤色或鼻型的立场,等等。
毫无疑问,生活在我们的文化中,人们不得不常常做这些抉择,因而我们也能预料到其实这些冲突非常普遍。但令人震惊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冲突,因此也没有明确要解决它们。那些身处冲突中的人常常飘忽不定,让自己被各种偶发事件所左右。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立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妥协;他们不知道自己陷入矛盾之中。我这里指的是正常人,既不是凡人,也不是完人,而只是指那些没有神经症的人。
那么,必然存在某些前提条件使我们意识到矛盾问题,使我们在此基础上做抉择。这些前提有四层。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的愿望是什么,或进一步说,必须知道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我们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人,还是只是以为自己喜欢这个人?我们是否真的为父母去世而伤心,还是只是走走过场?我们真的想当一名律师或医生,还是只是因为它是一个名利双收的职业?我们是否真的想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和独立,还是只是空口言?你会惊讶于自己难以回答如此简单的问题,这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渴望。
由于冲突总是与信念、信仰或道德价值休戚相关,所以识别冲突的前提条件是我们要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接收来的观念并不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其力量也不足以制造冲突,或是作为我们决策的指导原则。一旦接收到新的影响,这些观念就很容易因为其他信念而遭摒弃。如果我们只采纳自己环境中的价值观,那么,为了我们利益最大化而本应出现的冲突就不会出现。例如,如果一个儿子从不质疑狭隘父亲的智慧,那么当父亲要求他进入一行不是他自己选的职业时,他也不会有什么冲突。一个已婚男子与另一个女人相爱,其实是有冲突的,但若他自己还没有建立起与婚姻含义有关的信念,他就只是会与世沉浮,而不会面积极对冲突然后做出应有的选择。
即使我们意识到这种冲突,我们也必须选择或者放弃相互矛盾的两个问题中的某一个。但能够明确且有意识地放弃是很罕见的,因为我们的感觉与信仰混乱不清,还可能是因为,归根结底,大多数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还不足以有所放弃。
最后,做抉择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为此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这包括做出错误抉择的风险,以及愿意承受后果而不推脱给他人。其中涉及“这是我的选择,这是我做的事”的感受,以及要比现在很多人拥有更多内部力量和独立性。
尽管不愿承认,我们大多人其实都深陷于令人窒息的冲突之中,我们倾向于带着嫉妒和羡慕的眼光去看待一帆风顺的人。这种羡慕也可能是合情合理的。也许那些内心强大的人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或随着时间的推移,冲突和抉择需要已经失势,因而他们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宁静。但表面现象具有迷惑性,更多时候,由于冷漠、顺从或投机,我们嫉妒的那些人并没有能力真正去面对冲突,或真的依据自己的信念消除冲突,因而他们其实只是见风使舵或剜肉补疮。
有意识地去体验冲突,虽然令人痛苦,却可以成为一项非常宝贵的资本。我们越去面对冲突,越去寻求自己的解决途径,我们的内心就越自由,越能得到更多的力量。唯有我们自愿去接受正面冲击时,才可能接近我们的理想,做自己人生的船长。那种源自内心迟钝而来,安宁形似而实非的感受,根本不值得羡慕。它势必会使我们变弱,使我们轻易沦为太多影响的牺牲品。
当冲突的中心是生活的基本问题,就更加难以面对和消除。但倘若我们积极主动,原则上就没有理由不应具备这么做的能力。教育能够极大地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能帮助我们发展自己的信念。认识到与抉择有关的种种因素的意义,使我们有了为之奋斗的理想,因而有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认识和消除冲突固然困难重重,而对于神经症患者,这种困难就更是荆棘塞途。神经症,不得不说,往往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当我说“神经症患者”时,我总是指“一个人达到了神经症的程度”。对他来说,感受和渴望的意识都处于最低点。通常,他唯一有意识和明确体验到的感受,就是恐惧与恼羞成怒的反应。即便如此,这些感受还可能被压抑。若他真的有真正的理想,这些理想也就会被种种强迫性标准所渗透,以至于被剥夺了指引方向的力量。在这些强迫性倾向的影响下,放弃的能力也表示无能为力,为自己承担责任的能力更是全然尽失。
神经症冲突可能围绕的是同样困惑正常人的一般性问题。但这些问题的类型截然不同,以至于有人会质疑是否能够用相同的词语来表达。不过我相信可以,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些差别。那么,神经症冲突的特征是什么?
用一个比较简明的例子来说明:一个工程师与别人合作一项机械学研究,他总是被阵阵疲乏和焦躁所折磨。其中一次产生于下面这件事:在讨论某个技术问题时,他的观点没有像其他同事那样被欣然接纳。不久之后,在他缺席的情况下,决策就制定好了,后面也没给他机会陈述自己的建议。在这种情形下,他原本可以认为这个程序不公正,并据理力争,或者他本可以毫无怨言地服从大多数。要么他的行为反应是一致的。但他都没有。尽管他深感自己被忽视,但他没有反抗。他只意识到烦躁不安。他内心充满了怒火,却只表现在梦中。这个被压抑的愤怒(由他对其他人的怒火与由于自身懦弱而对自己的怒火所组成)是他疲乏的主要原因。
他之所以没有表现一致取决于诸多因素。他给自我建立了一个伟大意象,而这个意象需要别人的敬重来支撑。那个时候,他无意识的是:他的反应只是基于在他的领域没人和他一样聪明能干。任何蔑视都会损害这个前提并激起愤怒。进一步说,他具有无意识的施虐冲动,想要训斥和羞辱他人——这种态度太令他不快了,因而他通过过度友善来掩盖它。这就加剧了剥削他人的无意识动力,使他迫切地想要继续博得他人的欢心。对于认可与爱的强迫性需要扩大了他对他人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构成一种类似于顺从、姑息和回避纷争的态度。因此,他会有这样一种冲突:一方面是具有破坏性的攻击反应——愤怒反应和施虐冲动,另一方面是对爱与认可的需要,而且他希望这些东西能在自己眼里表现得正当合理。结果就是,内心的剧变被忽视了,而疲乏作为外部表现使他动弹不得。
看到冲突中所涉及的这些因素,首先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它们绝对不相容。不可一世地要求别人敬重与低三下四地讨好别人,的确很难想象出比这更极端的对立了。第二,整个冲突都是无意识的。其中起作用的矛盾倾向并没有被意识到,而是被深深压抑了。这场饱含盛怒的斗争浮到表面时只剩下几个气泡。情感因素被合理化:这是不公正的;这是一种轻视;我的想法更好。第三,两种方向的倾向都是强迫性的。即使他在理智上感觉自己的要求过分,或感觉到依赖的存在与实质,他也不情愿改变这些因素。要改变这些因素需要相当多的精神分析工作。他被强制性动力两面夹击,失去控制:他不可能放弃任何一种需要,这些需要都是迫切的心理需要。但是,没有哪一种需要是他所真心需要或寻求的。他既不想剥削,也不想顺从,事实上,他鄙视这些倾向。不管怎样,这种情势对于理解神经症冲突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意味着没有哪个决策是切实可行的。
另一个例证也是如此。一个自由职业设计师正从一个好朋友那里偷钱。偷窃并没有正当的外部理由,虽然他需要钱,而朋友也乐意给他钱(他以前有时也会给朋友钱)。他的偷窃行为之所以特别令人吃惊,是因为他是个注重友谊的正人君子。
这件事的根本原因在于下面这个冲突。他对于爱有明显的神经症需要,尤其是渴望在所有问题上得到关怀。像这样低劣的手段带有剥削他人的无意识动力,他这么做是试图在被他人喜爱的同时又威胁他人。这些倾向本身就已经使他想要接受帮助与支持。但他还发展出一种极端的无意识的傲慢态度,其中涉及与此对应的脆弱自尊。别人应该对为他服务感到荣幸,而开口求助对他来说是种侮辱。他厌恶被迫提出要求,而对于独立和自力更生的强烈渴望加剧了这种厌恶,使他无法忍受要承认自己有所需求,或无法忍受把自己置于义务之下。所以他可以取,而不可以受。
这里冲突的内容与第一个例子不同,但基本特征是一样的。并且任何其他神经症冲突的例子都表现出冲突动力的不相容性,以及它们的无意识和强迫性本质,这些冲突动力总是使他们不可能在矛盾问题之间做出选择。
正常冲突与神经症冲突的界限模糊,那么它们的差异基本在于:相对于正常人,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彼此冲突的问题之间的悬殊更大。前者必须在两种行为模式之间做选择,任何一种模式在相当整合的人格框架中都是切实可行的。用图形来说就是,不同冲突方向只偏离90度或更小,而神经症患者所面对的却可能是180度。
在意识上,二者也有程度上的差异。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的:“真实生活太多元化了,以至于不能仅靠展示诸如完全有意识和完全无意识的绝望这样的抽象对比来描绘。”然而,我们大可以说:正常冲突可以完全是有意识的;神经症冲突的所有基本要素都往往是无意识的。尽管一个正常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冲突,但只需要相对很小的帮助,他就可以认识到冲突,可是,这些产生神经症冲突的基本倾向被深深压抑,就只能靠克服巨大阻力才能挖掘出来。
正常冲突是关于两种具有可能性的现实抉择,两种都是他真的觉得合心意的选择,或是关于两种信念的抉择,两种信念都是他真心看重的。因此,他有可能做出切实可行的选择,尽管可能很难,还需要他有所放弃。沉没于冲突中的神经症患者,无法自由选择,他受到两股方向相反、势力相当的强制性动力的驱使,哪个方向都不想去。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他不可能做出选择。他举步维艰,找不到出路。只有通过处理相关的神经症倾向,才可能消除这种冲突,只有通过极力改善他与自己、他人的关系,才能完全摆脱这些倾向。
正是这些特征导致了神经症冲突的辛酸。它们不仅难以识别,不仅使人感到无助,还具有一种令当事人恐惧不已的破坏性动力。除非我们认识到这些特征,并牢记于心,我们才可能弄清患者所竭力尝试的各种解决途径,而这正是神经症的主要构成部分。
作者序
这本书致力推动精神分析的发展。它来自我在精神分析工作中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来源于我对病人与自己的分析。然而,这个理论孕育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我在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的支持下着手准备一系列演讲时,我的这些观点才最终成型。第一个演讲题目是“精神分析技术问题”(1943),主要是关于这个主题下的技术方面。第二个演讲题目是“人格的整合”(1944),其中涵盖了这本书所写的内容。还有一些选题——“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人格整合”“离群心理”和“施虐倾向的含义”,在医学学会和精神分析促进协会上报告过。
我希望这本书对那些致力推动我们的理论与疗法的精神分析学家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他们不仅将本书中的这些观点运用于他们的病人,还能运用于自身。由于我们自己与自身的困境也囊括在内,因而在促进精神分析学发展的这条道路上只得披荆斩棘。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墨守成规,那我们那些理论也势必空洞、教条。
然而我相信,只要一本书不是只探讨技术问题或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就一定有益于那些想要了解自己的人,以及那些为自己成长而不曾放弃努力的人。生活在这个困难重重的人文环境中,大多数人都被这本书中描述的冲突所困扰,他们需要一切我们所能给予的帮助。尽管严重的神经症是由专家来负责解决,但我仍然相信,只要不懈努力,在解决自己的冲突这条道路上,我们也能走得很远。
我最感谢的是我的病人们,他们与我共同工作,使我得以更好地理解神经症。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们,是他们的兴趣与共鸣鼓舞了我。不仅是那些学术背景资深的同事,也包括那些在我们研究所接受训练的年轻同事,他们批判性的讨论发人深省、卓有成效。
我还想提到三位精神分析领域之外的人,他们以自己特定的方式支持了我工作的发展。艾尔文·约翰逊,他使我有幸在社会研究新学院报告我的观点,而那时古典弗洛伊德分析才是唯一得到认可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的流派。我尤其要感谢的是克莱拉·迈耶,她是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与人文系的主任。多年来,一直鼓励我讨论我在精神分析工作中得到的各种新发现并对此饶有兴趣。然后是我的出版商,诺顿出版社,他们的宝贵建议给我的书带来诸多改进。最后且同样重要的,我想向米勒·库恩致谢,感谢他帮助我更好地组织材料,使我能够更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极其古老而又极其现代的图书馆,里面藏满了无数尘封的卷宗,每一页都写满了关于“存在”的疑问。作者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克制而又饱满,他/她从不轻易倾泻情绪,而是通过对场景、光线、甚至是沉默的精确描摹,来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汹涌波涛。我注意到,在叙事的高潮部分,作者甚至采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体来处理,那段文字的韵律感极强,读起来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仿佛时间都被拉长,每一个词语都被赋予了沉重的分量。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既定事实”。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观念,并非以一种激进或煽动性的方式,而是通过逻辑的严谨推导和人性的细致观察,让你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读完一些关键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冥想,那些平日里纠缠不清的思绪,竟也在这番“清洗”之后,变得清晰了不少,虽然结论未必是解脱,但至少是更诚实的面对。
评分初接触此书时,我曾担心其主题的过于宏大或抽象会让人望而却步,但很快,这种担忧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她能将那些普遍性、哲学层面的探讨,完美地锚定在极其具体、极其微小的生活细节之上。比如对一次日常进餐过程的描绘,或是对窗外一棵树在不同季节变化的细致记录,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笔墨,实则都是围绕中心主题的绝佳注脚和隐喻。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高冷的文本,瞬间变得可触可感,充满了烟火气,却又不失其深刻性。我发现自己开始对那些“微小事物”产生新的敬畏,因为作者让我看到,即便是最简单的事物中,也可能隐藏着宇宙运行的复杂法则。整本书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章节,每一段落——都以一种令人惊叹的精确度咬合在一起,推动着故事向一个必然的、却又难以预料的终点前进。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惊叹于这种设计之精巧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静谧的环境和充分的时间来配合的。它不像快餐式的读物,能够迅速提供即时的满足感;相反,它更像是一场需要耐心的修行,要求读者全神贯注,甚至需要反复咀嚼那些精炼的句子。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考究,很少使用华丽辞藻堆砌的句子,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古朴的精准,仿佛每一个词语都是经过反复打磨才被放置到那个位置的,多一个,少一个,都会破坏整体的平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独白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那种深达骨髓的理解,让人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人性的观察是何等的犀利和多维。书中对某些道德困境的描绘,更是达到了近乎残酷的真实,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你推到悬崖边上,让你自己去感受风的凛冽和选择的重量。读罢,我感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疲惫,但更是一种充实和洗礼过后的平静,仿佛完成了一次漫长而艰苦的跋涉,终于抵达了一个可以远眺群山的高地,视野为之开阔。
评分坦白说,最初翻阅此书时,我对其篇幅略感畏惧,心想这得多大的篇幅才能将一个宏大的主题徐徐道来?然而,一旦真正沉浸其中,时间的流逝便成了最不值一提的琐事。作者的文字如同潺潺的溪流,看似平缓,实则蕴含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向下冲刷力,它悄无声息地剥开日常生活的表层,直抵那最坚硬、最核心的内核。我尤其关注到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所使用的那种碎片化的叙事手法,它并非混乱,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结构,如同马赛克般,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的专注力去拼凑出完整的图景。这种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的,它拒绝了被动接受,强迫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来。每一次合上书页,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大脑皮层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信息整合,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便是阅读这类高密度文本时最令人上瘾的时刻。书中的对话设计尤其精妙,寥寥数语,却字字千钧,蕴含着大量的潜台词和未言明的历史包袱,读出言外之意,成了阅读乐趣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卷,初捧在手,便觉沉甸甸的,仿佛内里蕴含着某种古老的智慧,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带着泥土芬芳和陈年墨香的气息,着实让人沉醉。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妙,开篇便将我带入一个迷雾笼罩的场景,那景象描绘得细腻入微,光影的变幻,空气中微粒的浮动,乃至远方若隐若现的山峦轮廓,都像是亲眼所见,耳边可闻。我仿佛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亲身经历一场缓慢而庄重的仪式。故事的主角,他/她身上流淌着复杂的情感暗流,那种内心的挣扎与外部世界的格格不入,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犹豫的眼神,都暗示着背后深藏的巨大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与人物心理互动的描写,那种融为一体,互相渗透的笔法,使得整个故事的基调显得如此统一而又充满张力。读到某一处,我甚至不得不放下书卷,仰望天花板,长久地凝视,试图梳理自己被书中情境牵引而起的复杂思绪。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展开,更像是一场对某种深刻人性命题的温柔探寻,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过往与书中的境遇进行比对和审视,那份代入感,实在太过强烈了。
评分买下来大概十元一本,大略翻了一下,性价比可以!纸张还行,但是可能有点单薄,可以看到反页的字迹,不过不严重,跟图书馆的书的质量差不多,可以接受。如果有强迫症的人,可能需要慎重!
评分心理学经典著作,里程碑式……台海出版社的书,质量不错。
评分孩子暑假要读的,我怀疑能看懂吗?我是不看的
评分物流很快,实物已收到,感觉不错,很划算
评分质量好,字迹清晰,手感好,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80多岁的老头写的自传,应该会有些收获,印刷质量还可以
评分吾消费商城数年,深知各产品琳琅满目。然,唯有此宝物与众皆不同,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以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之所有而能买。店家之热心、快递员之殷切,无不让人感激涕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待打开包裹之时,顿时金光四射,屋内升起七彩祥云,处处皆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甚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此宝乃是天上物,人间又得几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后与人共赏此宝。旁人闻之皆赞叹不已,故生此宝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价比之慨,且赞吾独具慧眼与时尚品位。产品介绍果然句句实言,毫无夸大欺瞒之嫌。实乃大家之风范,忠义之商贾也!
评分名家名作,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印刷清晰,装帧精美,纸张好。
评分质量好,字迹清晰,手感好,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