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1853-1864)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1853-186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竹青 著
图书标签:
  • 太平天国
  • 江苏
  • 人口
  • 战争
  • 历史
  • 社会
  • 近代史
  • 人口损失
  • 19世纪
  • 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43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514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字数:3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的人口损失是中国近代以来*为重大的人口损失之一。由于种种原因,学界鲜有立足于翔实史料基础上的较为严谨的研究。《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1853-1864)》以太平军占领南京的前夕直到天京沦陷(1852-1864年)的江苏一省为视角,以史载的人口数据资料及战争期间其他文字材料对江苏省的人口损失做一研究,根据时间和地域结构,分为战前江苏人口数的估计、战争期间江宁布政使司和江苏布政使司的人口的损失、江苏人口损失状况估算等4个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对以方志为基础估算的结果和以其他资料为基础估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文中的一些矛盾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再现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江苏人口的损失状况以及影响人口损失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侯竹青,女,1978年12月出生,河南济源人。200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福建省委党校党史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共党史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
一 对清代人口制度的研究和人口资料的整理
二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人口死亡和人口损失的研究
第二节 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论
一 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二 相关研究之方法论问题

第一章 太平天国战前江苏人口概况
第一节 乾嘉道时期江苏人口统计与人口状况
一 人口增长率
二 人口性别结构
三 人口年龄结构
四 人口城乡结构
第二节 战前江苏人口之估计
一 《嘉庆一统志》江苏人口资料
二 江宁布政使司
三 江苏布政使司
四 江苏嘉庆二十五年人口数重建

第二章 战时南京城市人口之变动
第一节 太平天国奠都时南京人口数
一 奠都前太平军人数考察
二 太平天国奠都前南京人口
第二节 南京城市人口之变动
一 太平天国奠都后南京人数考察
二 南京城市人口之变动
第三节 江宁战区军人死亡数

第三章 战时江宁布政使司(不含南京城)人口损失
第一节 宁扬战区人口损失
一 江北战区(里下河以南地区)军人死亡数
二 平民死亡状况
第二节 里下河及其以北地区人口状况
一 捻军与里下河及其以北地区人口
二 江北里下河及其以北地区自然灾害与人口

第四章 战时江苏布政使司(不含上海城)人口损失
第一节 战争中军人死亡数
第二节 平民人口损失
一 1860年江苏布政使司各城市人口损失
二 战时乡镇人口损失
第三节 自然灾害和人口损失

第五章 战时上海人口状况
第六章 战时江苏人口损失之推计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侯竹青博士的学术专著《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终于出版了,这是她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的修订本。而同题的博士学位论文早于2008年即已通过答辩。
  人口损失研究属于人口史的研究。这是跨学科的有着相当学术难度的研究,因为它要求研究者既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的功底,又须具有一定的人口学的素养,两者缺一不可。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先后有三次较大的人口损失:一是1850-1878年的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二是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三是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后两次人口损失,现都已有所研究,其中有些还相当深入。唯独第一次,也即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的人口损失问题,因距今年代久远,加之清代人口统计制度的不完善和有关统计资料的相对缺失,迄今仍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讨。侯竹青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这里,有必要重申一下有关人口损失的界定问题。人口损失与人口死亡密切相关,但两者并不是等同的概念。
  卞修跃博士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问题研究》(华龄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中对于人口损失是这样界定的:
  人口损失指社会在演进过程中,因受若干因素影响,某一特定区域在一定时段内人口保有量相对其正常发展所应达水准之减损。在非常状态下,灾害、战争和疾病以及大量人口外迁等因素会造成重大的社会人口的减损,从而扭曲人口发展的正常轨道。这种以非常因素造成的社会人口保有量的减损正是我们所指的人口损失,它并不包括杜会常态下人口的自然死亡而导致的人口保有量的减少。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人口损失指的是特定区域内在具体时段中的社会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数以及由于非常因素影响导致的人口相对于按常规发展水准而减损的增长量。(见该书《导论》)
  这一界定,也为本书所吸纳采用。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太平军的兵锋曾横扫十数省,其后更有各地各族民众起义或造反的响应。从1850年金田起义的爆发直到1878年最后一支民众造反的平息,前后几达三十年之久。由此可见,研究太平天国战争时期中国的人口损失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其工作量之巨,远非单独的研究者个人短期内所能承担。而从博士论文的角度,选择其中的某一省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则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本书作者选择了江苏省。
  为什么是江苏?
  首先,江苏从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并将其定为天京直到1864年被湘军攻占,前后十一年间,一直是太平天国与清王朝两军对垒的主战场。战区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各府州(包括江北沿岸的个别地方),而偏于海隅的上海乃至江北腹地的里下河等地区,却由于种种原因得以幸免。研究江苏地区的人口损失,显然具有典型意义。
  其次,江苏人文发达,地方有修志的优良传统。各府州县不仅战前已修有方志,且战后一经恢复,即有续修之举。士子文人也或多或少留下若干有关这场战争的文字记载。这就使得研究江苏地区的人口损失,有了不可多得的可资利用的地方性史料。
  再次,江苏特有的江宁、江苏两个布政使司的设置,也即两个并行的省级行政管理系统,又使其人口册报乃至各自所辖地方的方志修纂,分别具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固然增加了人口资料分析的难度,但问题一旦突破,却也使得本书的研究增色不少。
  最后,业已出版的各种太平天国的资料,尤其是近年来出版的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也有若干关于江苏战区的史料可资利用。它们可印证或修正方志的记载,多少提供了战争所直接造成的人口损失乃至人口变迁的信息。
《烽火惊涛:一个时代的生灵之殇》 这是一个关于战乱、离散与坚韧的史诗。当旧日的宁静被撕裂,当信仰的火焰席卷大地,无数生命的身影在这场滔天洪流中载沉载浮。本书并非简单的史实叙述,它试图以更加细致、更富人性的笔触,去触碰那个动荡年代里,每一个被历史车轮碾过的个体命运。 我们将在时间的维度上,回溯那些曾经繁华如今满目疮痍的城镇村落。那些在战火中化为灰烬的家园,那些被惊扰的鸡犬,那些来不及逃离的妇孺老者,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恐惧,他们的绝望,都将被我们努力地去倾听和记录。这不是冰冷的数据统计,而是试图还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极端困境下的求生挣扎与情感波动。 我们将深入那些战火蔓延的土地,去探寻那些曾经滋养了无数生命的河流山川,如何被染上了血色,如何成为了生离死别的见证。那些本该孕育希望的田野,为何变成了埋葬枯骨的坟场?那些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街巷,为何充斥着哭泣与哀嚎?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痛苦与抉择,又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印记? 本书将聚焦于战乱对普通民众生活轨迹的深刻影响。当稳定的社会秩序瓦解,当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被毁,当亲人被卷入时代的漩涡,人们是如何在断壁残垣中寻找一线生机?他们的迁徙,他们的躲藏,他们的抵抗,以及那些在绝望中闪烁的人性光辉,都将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我们希望借此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最真实的面貌,而非仅仅是抽象的数字和事件。 我们还将尝试理解,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人们是如何维系信仰与希望的。当家园破碎,当亲友离散,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继续前行?是坚定的信念,是朴素的生存本能,还是对未来某种模糊的憧憬?这些关于精神层面的探索,将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苦难与坚韧,提供更深邃的视角。 《烽火惊涛:一个时代的生灵之殇》旨在唤醒我们对历史深处人道关怀的关注。它邀请读者一同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感受那些被战争洪流裹挟的生命,去思考苦难的意义,去铭记那些不应被遗忘的过往。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类普遍情感与生命价值的深切回响。我们将力求以一种细腻、真诚的态度,去呈现那段难以想象的岁月,让历史的伤痕,成为我们反思当下、珍视和平的警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为一个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太平天国这段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那段历史的记载要么宏大叙事,要么零散的民间传说,很少有能触及到最根本、最触动人心的部分。而《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1853-1864)》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没有从政治、军事的宏观角度去讲述谁胜谁负,谁起谁落,而是将视角聚焦在战争最直接、最残酷的受害者——普通民众身上。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耐心,搜集了大量当时散落在各地、被遗忘的史料,从官方的户籍册、赋税记录,到民间的地契、族谱,甚至是碑文、墓葬的记载,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和条目,在作者的笔下却化作了鲜活的生命轨迹。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具体地区人口损失的分析。例如,在常州地区,作者通过对比战前战后的人口数据,以及对当地战争遗址、人口迁徙路线的考证,生动地描绘了战争是如何将曾经繁荣的城镇变成荒芜的废墟,将一个个原本安居乐业的家庭化为灰烬。他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通过对这些数字背后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的深入分析,让我们得以窥见战争对一个地区社会肌体的撕裂程度。那种失去了大量劳动力的田园,那种因为战乱而中断的商业贸易,那种因为恐惧和饥荒而进行的集体迁徙,这些画面感十足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亲身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战争的无情。

评分

在阅读《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1853-1864)》之前,我对“人口损失”这个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的数字。我大概知道战争会造成人员伤亡,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详实和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真正认识到战争对人口的毁灭性打击。 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吸引力。他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形式,而是将大量的史料分析,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历史场景之中。我仿佛能够看到,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江苏这片土地上,究竟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变迁。那些曾经繁荣的城镇,是如何在一夕之间化为废墟,那些曾经幸福的家庭,又是如何在一场场战乱中支离破碎。 书中对具体地区人口损失的案例研究,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通过对当地户籍、赋税、土地等资料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战争如何一步步将一个原本生机勃勃的社区推向毁灭的深渊。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些被战争逼迫着离开家园的百姓,他们迷茫的眼神,他们绝望的身影。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宏大的叙事,更应该关注那些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的,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评分

从《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1853-1864)》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如何看待历史的全新视角。我以前总觉得,历史事件的发生,是由一些伟大的领袖人物决定的,而普通民众,似乎只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普通民众,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生命损耗,才是衡量一场战争真正影响的重要尺度。 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没有使用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语言,而是将大量的史料分析,融入到生动的叙事之中。我仿佛能够看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江苏的土地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迁。那些原本安居乐业的村民,是如何为了躲避战乱而背井离乡;那些原本繁华的城镇,又是如何在一夜之间化为焦土。 书中对战争如何影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口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例如,青壮年男性的死亡率自然很高,但妇女和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同样不容忽视。饥饿、疾病、以及社会秩序的崩溃,都对他们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叙述,不应该仅仅关注那些显赫的事件,更应该关注那些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的,每一个微小的生命。

评分

《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1853-1864)》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那段历史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很多记载都停留在表面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博弈上,很少能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层面。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块的空白。作者以一种近乎显微镜般的细致,为我们揭示了战争在江苏地区留下的最触目惊心的伤疤——人口损失。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耐心和细致。他没有满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是亲自深入到各地档案馆、图书馆,翻阅大量的原始文献,包括户籍、赋税、土地、族谱等等。这些看似枯燥的材料,在他的手中却能焕发出生命力,勾勒出战争时期人口流动的轨迹,以及生命的消逝。 书中关于不同地区人口损失的具体案例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他对某个曾经繁华的县城,在战乱后人口锐减的详细考证,不仅仅是给出了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是通过分析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结构、逃亡路线等,生动地还原了战争如何摧毁了一个社区,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我仿佛能看到,曾经灯火辉煌的城市,如何在一夜之间沦为废墟,曾经欢声笑语的庭院,如何变得空无一人。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让我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研究,尤其是关于战争的研究,如果脱离了对普通人的关注,那么它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1853-1864)》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沉溺于宏大的军事战略或政治角力,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战争最直接、最残酷的后果——人口的损失。 作者以一种令人敬佩的学术精神,收集了大量零散的、被忽视的史料,并通过严谨的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沉重的画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区人口损失程度的对比分析。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波及范围,更揭示了战争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理区域造成的差异化影响。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书中对某个村落人口锐减的描述。作者通过考证当地的地契、族谱以及一些口述史料,勾勒出了一个原本兴旺的村庄,是如何在战火中逐渐凋零,最终只剩下寥寥数人。这种微观的视角,比任何宏大的数字更能触动人心。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何在战乱中被无情地剥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欢笑与泪水,都随着战争的硝烟而消散。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一次战争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个体的悲剧。

评分

读完《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1853-1864)》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沉甸甸的震撼。作为一名对那段历史略有耳闻的普通读者,我总以为自己对战争的残酷性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但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冷酷而又充满悲悯的方式,将战争的真实面貌赤裸裸地呈现在我面前。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数字和统计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消逝的挽歌。 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零散、冰冷的史料,转化为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我仿佛能看到,曾经富饶的江南水乡,在战火的蹂躏下,变成一片片焦土,曾经熙熙攘攘的集市,空无一人,曾经温情的家庭,支离破碎。书中对特定地区人口锐减的案例分析,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某个原本富庶的县城,人口锐减了近半,这种巨大的落差,背后是多少个家庭的毁灭,多少个生命的终结?作者通过对人口迁移、死亡原因的细致梳理,让我们得以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那些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悲剧。 更让我触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带来的长期影响。人口损失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减少,它还意味着生产力的丧失,社会的停滞,文化的断层。书中对这些深远影响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战争对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所造成的难以弥补的创伤。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揭示过去,更在于提醒我们,珍惜当下,避免重蹈覆辙。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我一直以为,对太平天国战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军事策略、政治斗争以及其历史影响上。然而,《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1853-1864)》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独特且深刻的方式,揭示了这场战争最直接、也最令人心痛的后果——人口的巨大损失。 作者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他深入搜集和解读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包括官方记录、民间文献,甚至是碑文、族谱等,并通过严谨的考证和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战争时期江苏人口变迁的详实图景。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口损失程度的细致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战争的“伤痕”是如何在江苏的土地上蔓延和分布的。 书中对人口损失原因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仅关注直接的战死,更深入地挖掘了饥荒、疾病、流离失所等间接因素对人口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更加隐蔽,却对生命的威胁更为巨大。我仿佛能够看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数生命是如何在战火、饥饿和疾病的夹击下,一点点被消磨殆尽。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代价,远不止于战场的血腥,更在于它对社会肌体的摧残和对生命尊严的践踏。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预设它会是一本多么“好读”的书,毕竟“人口损失研究”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气息。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在严谨的学术考证之下,却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叙事力量。作者对于史料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和统计,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他能够从冰冷的数字中读出人的情感,从残缺的文字中推断出生命的艰辛。 书中有一部分,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口在战争中的损失差异。这让我对战争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我以前总觉得战争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杀戮,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战争对不同群体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例如,青壮年男性作为主要的劳动力和潜在的兵源,往往是战争最直接的牺牲品;而妇女和儿童,虽然可能在直接的战斗中幸免,却面临着饥饿、疾病、流离失所和更严峻的社会冲击。作者通过数据和案例,清晰地展现了这种不平等和残酷。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他不会轻易下结论,而是会反复权衡各种可能的解释,并且引用大量的原始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让我对书中呈现的每一个数字、每一个论断都充满了信任。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历史研究并非只是枯燥的知识堆砌,而是一种对过去生命深刻的探寻和理解。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1853-1864)》之前,我对“人口损失”这个概念的理解,停留在比较宏观的层面。我大概知道那是一场血腥的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精细、令人信服的方式,将这个概念具体化、生动化了。作者就像一位耐心的侦探,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为我们还原了战争时期江苏地区真实的人口变迁图景。 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严谨和客观。他不会因为情感的倾向而歪曲事实,而是依据充分的证据,进行冷静的分析。比如,在讨论某地人口锐减的原因时,他会同时考察战乱、饥荒、瘟疫等多种因素,并尝试量化它们的影响。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使得结论更加可信,也让我们对战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一些关于具体家庭、村落人口损失的案例,更是让我感同身受。虽然这些案例是基于史料的推测和重构,但作者却能将其描绘得如此真实,仿佛就在眼前。我仿佛能看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原本和睦的家庭,是如何因为战争而被迫分离,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让冰冷的数据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生命的可贵。

评分

拿到《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江苏人口损失研究(1853-1864)》这本书,我最开始的期待是能从中了解一些具体的战役,或者太平天国的一些政策。但阅读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这本书的视角更加独特,也更加震撼。它没有纠结于战争的胜负,而是将焦点放在了战争最直接、最普遍的受害者——普通民众身上。作者通过对人口损失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战争对社会肌体的撕裂程度,以及那些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体生命。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非仅仅给出一些笼统的数字,而是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口损失进行细致的分析,呈现出战争影响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例如,某些地区因为战略位置重要,战乱尤为频繁,人口损失也就更为惨重;而在一些相对平静的区域,虽然也受到波及,但损失程度会相对较轻。这种细致的区分,让我得以更清晰地看到战争的“地貌”和“肌理”。 更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在考证人口损失原因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不仅仅关注死亡人数,还深入探讨了饥荒、疾病、流离失所等间接因素对人口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比直接的战乱更加隐蔽,但对生命造成的打击却同样巨大。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我仿佛看到了当时普通民众所面临的绝望境地,他们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他们的未来被战争无情地剥夺。这本书让我对战争的认识,从宏观走向了微观,从抽象走向了具体,也让我更加珍视和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