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论述了卢旺达19世纪到21世纪的历史发展,尤其侧重于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前后的历史。本书是当代研究卢旺达历史与大屠杀研究的经典之作,先后出了7版。
第一章 卢旺达社会与殖民统治对其影响:文化神话的形成(1894—1959)
第二章 胡图人共和国(1959-1990)
第三章 内战与外部干预(1990年10月-1991年7月)
第四章 迈向民主(1991年7月-1992年6月)
第五章 阿鲁沙和平协定(1992年6月-1993年8月)
第六章 屠杀纪(1993年8月4日-1994年4月6日)
第七章 大屠杀与新战(1994年4月6日-6月14日)
第八章 “绿松石行动”与中部非洲的大战(1994年6月14日-8月21日)
第九章 结束还是新的开始(1994年8月22日-12月31日)
第十章 生活在一个破碎的世界
GérardPrunier是法国著名的非洲史学者,尤其关注于东非和非洲之角的历史研究。1981年毕业于巴黎大学非洲史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法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并曾担任过亚利斯亚贝巴法国研究中心主任。
《非洲研究译丛》编辑委员会
主编刘鸿武
编委(以姓氏拼音为序)
曹忠明陈德喜陈明昆冯绍雷顾建新郭宪纲
贺萌贺文萍蒋国俊金灿荣李绍先李智彪
刘贵今刘鸿武楼世洲梅新林秦亚青舒展
舒运国唐晓王辑思王逸舟徐辉徐伟忠
杨光杨洁勉杨立华张明张宏明张忠祥
钟伟云朱立群朱威烈庄国土
第一章卢旺达社会与殖民统治的影响:
文化神话的形成(1894—1959年)
第二章胡图共和国(1959—1990年)
第三章内战与外部干预
(1990年10月—1991年7月)
第四章迈向民主的荆棘之路
(1991年7月—1992年6月)
第五章持久的阿鲁沙和平谈判
(1992年7月—1993年8月)
第六章大屠杀前纪事
(1993年8月4日—1994年4月6日)
第七章大屠杀与战火重燃
(1994年4月6日—6月14日)
第八章“绿松石行动”与中部非洲的灾难性结局
(1994年6月14日—8月21日)
第九章战后余波还是新开端
(1994年8月22日—12月31日)
第十章 生活在一个破碎的世界
此书献给我的两位卢旺达同道——让-内朴姆塞内·恩库里基伊姆弗拉(Jean-NépomucèneNkurikiyimfura)和让·卢米亚(JeanRumiya)。前者是图西族人,后者是族际婚姻下的胡图族人。两位都是优秀的、年轻的历史学家,前途本来均不可限量。恩库里基伊姆弗拉并不涉政,也接受陷入暴力前的哈比亚利马纳政权。卢米亚积极投身政治。随着哈比亚利马纳政权走向极端,一些知识分子开始为该政权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卢米亚曾一度加入这个知识分子阵营。然而,卢米亚头脑清晰,大义凛然,反对风雨欲来的丧心病狂。大屠杀期间,两人不幸罹难。在那个特殊时期,他们的一些同事违心奉承,迎合本应加以斥责的恶魔。但是,他们俩维护了我们这个职业应有的正直与尊严。卢旺达地图(待补)卢旺达危机:大屠杀史前言前言被殖民者反对殖民者的最后战斗,往往就是被殖民者互相间的斗争。——弗兰兹·法农(FrantzFanon),《全世界受苦的人》(TheWretchedoftheEarth)要研究大屠杀史,研究者首先就要在道义上做出基本选择。在一篇关于卢旺达大屠杀的文章中,RonyBrauman,DevantleMai�盧wanda,ungénocideendirect�盤aris:Arléa,1994�敝�名的应急医疗救援组织无国界医生(MédecinsSansFrontières)前主席罗尼·布劳曼(RonyBrauman)放弃了研究非洲内战的念头。这些内战残忍异常,肆虐于整个非洲大陆,从利比里亚到索马里,从苏丹南部地区到卢旺达。为什么放弃呢?因为“根据某种等级标准,将这些苦难分门别类毫无意义,几乎令人作呕。”作为一名学者,我能理解其感受,但不赞同其看法。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可以原谅,因为他们已经厌倦了背后的情绪煽动与政治背景。在一个媒体以同样庸俗的口吻来报道大屠杀和性丑闻的世界,沉默是对受害者的最大尊重。这完全可以理解。问题是,与夺人眼球的媒体标题一样,这种诚实的、体面的做法,最终会让灾难说不清道不明,原本就模糊,现在就更混沌难辨。莎士比亚可以将玫瑰战争写成一部戏剧,但谣言和无知可能会将它变成一个讨人厌的、充斥着喧哗与骚动的故事,犹如出自白痴之口,毫无意义。对逝者的尊重并不会妨碍分析其死因的努力。我们在卢旺达所看到的一切是一个历史事件,并不是生物灾难,也不是“自然的”兽性爆发。图西人和胡图人并不是上帝创造的冤家对头,也不会因为图西人高瘦、来自埃及,胡图人矮短、出生于基伍湖沿岸,互相间就要赶尽杀绝。卢旺达大屠杀有着复杂的根源,充斥着诸多的矛盾和残酷的命运交织。它有着爆发的突然性,也有着精神崩溃的时期。卢旺达大屠杀是一个进程的结果,而这个进程可以加以分析、研究和解释。犹如我们分析、研究和解释19世纪针对北美印第安人的大屠杀,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一样。笔者认为,理解罹难者死因是对他们最好、最恰当的纪念。让罹难者尘封于历史,或任由宣传歪曲,或任由简单化的陈词滥调曲解,事实上是在帮助杀戮者,是对罹难者的不敬。人具有社会性,否认死亡的社会意义,等于在第二次杀人:第一次是在肉体上,第二次是在精神上。研究历史的目的,不是要告诉读者经验教训或对读者进行一次道德宣讲。然而,历史可以澄清真相。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曾告诉我们,恶是极其平庸的。然而,我们要理解恶的特质,剥离恶的情感冲击,追问恶的模糊性,看看那样的一个世界:杀戮者几乎与受害者一样绝望,真正的罪大恶极者却迅速地消隐在针对受害者的暴力中,而正是他们在理性的状态下实施了这一暴力。我希望如此能消除一种认识,即非洲是一片黑暗的大陆,狂躁的野蛮人彼此攻击,以此来填补非洲黑暗而又苍白的历史。如果这本书能消解部分这样的认识(甚至已经悄悄地进入“自由主义”思想的幽深处),那么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达到了。对那些确信,即便研究人类最惨烈的悲剧,在道义上也可接受的人来说,卢旺达大屠杀依然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事件,也是一个独特的历史事件。卢旺达,作为一个小国,作为一个在历史上成型的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却成了一片复杂、独特、半神话的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神话变成了现实。也就是说,社会和政治行为体在不同程度上从真实的世界进入了神话了的描述剧本(那些关于卢旺达及其人民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论述也参与到这种转变过程中)。到20世纪40年代,卢旺达人的生活、活动,可能还有情感都在遵循着剧本而非他们更为复杂的历史(此时正消隐于历史虚幻之中)的逻辑。1959年,最后一个血印图章历史地、不可避免地加在这个神话创造物上。此后,这个神话创造物成了一种新的历史。人们不能书写他人已经书写的内容吗?这不好说。然而,人们至少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哪怕是最惨烈的人类遭遇并非是荒谬的,这种遭遇依然有其可辨识的逻辑,即便迥异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胜利地向历史进军。行笔至此,值得一提的是,笔者长久以来都不是一位“卢旺达专家”。正如我们将会认识到的那样,在业已专业化了的非洲研究界,卢旺达和布隆迪专家术业有专攻。笔者更熟悉的是卢旺达以北的国家,包括乌干达。作为一名“乌干达专家”,笔者熟悉那里的好几个人物,他们后来创建并领导了卢旺达爱国阵线。当时,他们告诉笔者,他们要“返回”卢旺达,那是一个他们梦想而并不熟悉的国家。笔者当时并不相信他们能如愿以偿。1990年10月1日,笔者才发现自己的判断彻底错了。由于“专家”讨厌被证明自己的判断为错,在接下来的四年内,笔者便试图去了解这个紧邻乌干达腹地的小国的现状与历史。在此过程中,笔者甚为着迷于此,即便是1994年初夏的恐怖也未能让笔者掉转回头。愿卢旺达永远和平(AmahoroRwanda)!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被历史洪流裹挟着窒息的感觉,那种压抑感持续了好几天才慢慢散去。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对于理解危机是如何从微妙的殖民遗产一步步升级到系统性灭绝的,提供了极其清晰的路线图。书中对于“宣传机器”的运作机制分析得尤为透彻,那种通过语言和媒体对“他者”进行非人化改造的过程,细致入微,让人不寒而栗。它揭示了仇恨是如何被精心策划、灌输并最终内化为集体行动的。我欣赏作者对不同群体——受害者、施害者,以及那些在关键时刻选择沉默或采取行动的局外人——的复杂性描绘,避免了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虽然主题极其黑暗,但其对真相的执着探求,以及对历史细节的精雕细琢,让这本书达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之间的完美平衡。它不是一本读起来“舒服”的书,但绝对是一本“必须”读的书,因为它教导我们如何识别那些潜伏在社会肌理中的危险信号。
评分这部史诗般的著作,与其说是在记录一场已经发生的灾难,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对“共谋的沉默”的深刻拷问。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国际反应和国内局势的交织时,采用了一种近乎冷峻的写实主义风格。书中对权力精英层面的决策失误、信息过滤以及故意误导的剖析,尤其发人深省。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了现代国家机器在面对内部冲突时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失灵。不同于其他侧重于幸存者视角的记述,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为什么会失败”的机制分析,试图找出那些在看似稳定社会中埋下的定时炸弹。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去消化那些关于制度性歧视和政治计算如何一步步导向最终毁灭的论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警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历史的教训绝非过时的故事,而是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必备工具箱。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悲剧,转化为了一个个可感知的个体体验。书中对普通民众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变化捕捉得极为精准,无论是邻里间的突然反目,还是在绝境中迸发出的微弱善意,都被细腻地捕捉了下来。作者的文字功底极深,能够用一种既不失客观性,又饱含人道关怀的笔触来描绘那些难以言喻的恐怖场景。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提醒:那些受害者不是抽象的数字,他们是拥有名字、梦想和家庭的人。这种“去数字化的过程”是本书最核心的力量。它迫使我们正视,任何一场“危机”的背后,都是无数个微小世界的崩塌。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情感能量,但它所给予的回报——对人性复杂性和历史教训的深刻理解——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读者视角对《卢旺达危机:大屠杀史》的深度评述 这部作品以其令人不安的细节和对人性幽暗面的深刻挖掘,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它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次对人类集体失忆症的严峻挑战。作者似乎采用了多重视角来编织这个悲剧的画卷,既有宏观的政治博弈和国际社会的冷漠,也有微观到令人窒息的个人故事。我尤其注意到叙事节奏的处理,它仿佛模仿着危机爆发前夕的平静和随后的骤然失控,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体验着从麻木到震惊,再到深切的无力感。那种对种族清洗过程中,日常工具如何迅速转化为杀戮利器的描绘,尤其令人毛骨悚然,它揭示了文明的脆弱性——只需要一点催化剂,最熟悉的人也能瞬间变成最可怕的敌人。全书的基调沉重而克制,没有过度的煽情,但正是这种冷静的陈述,使得那些被碾碎的生命的故事更加具有穿透力,迫使读者直面历史的伤疤,思考“我们”——作为一个全球共同体——在面对如此清晰的暴行时,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对一个特定事件的记录,它是一面映照着人类道德困境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精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时间叙事,而是通过穿插多方证词和官方文件碎片,构建了一个立体且充满张力的历史场景。我常常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个故事,而是在“重构”一段记忆。尤其是一些关于幸存者逃亡和藏匿的片段,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但又因为其真实性而更显残酷。作者似乎对“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保持着一种近乎偏执的探寻,试图从社会结构、权力真空、外部干预等多个维度找到答案。这种多维度的剖析,使得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某几个“恶棍”,而是要看到一个复杂的、环环相扣的系统性失败。书中对国际社会反应迟缓的批判,更是尖锐而有力,那种在人道主义危机面前,地缘政治考量如何轻易地压倒道德责任的描绘,至今读来仍让人感到心寒齿冷。这本书的份量感,来自于它所承载的巨大痛苦和其对现代国际秩序深刻的反思。
评分朋友要的书,很好,接下来得下一单咯……
评分挺好的~发货速度挺快的~
评分一直就对外国人写的书在翻译过来的看着头疼,东西方差异,不过作者确实用心了,一步步分析,自己也有想法,但是就是看着蛋疼
评分东西很不错,快递也很给力
评分历史类书籍收藏。
评分经典的书籍,值得推荐给大家
评分朋友要的书,很好,接下来得下一单咯……
评分一直就对外国人写的书在翻译过来的看着头疼,东西方差异,不过作者确实用心了,一步步分析,自己也有想法,但是就是看着蛋疼
评分历史类书籍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