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物考古新发现(第四辑)

南京文物考古新发现(第四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宁,祁海宁 著
图书标签:
  • 南京文物
  • 考古
  • 历史
  • 文化
  • 文物
  • 考古新发现
  • 第四辑
  • 江苏
  • 南京
  • 出土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82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335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京文物考古新发现(第四辑)》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收录的项目以材料见长,共有22篇发掘简报和调查报告。这批材料不仅涉及的时代跨度大,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反映出南京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而且遗迹类型多,有墓葬、水井、塔基、窑址、古桥、城墙等,代表了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特色。其中,宁丹路东晋孙氏家族墓、江宁上坊中下村东晋南朝墓的发掘,为六朝考古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江宁将军山地区明代梅氏墓和周慎家族墓的发掘,为研究将军山明代沐英家族葬地提供了新线索;明代白虎桥基址的发现,为南京明故宫研究提供了关键的坐标点。本辑加重了考古调查报告的分量,收录了3篇配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考古调查报告。这几次考古调查,准备充足、计划周密、方法得当,取得了丰硕成果,为项目后期的保护、规划、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堪称南京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典范。下编为学术研究,共收录14篇论文,涉及器物成型工艺、佛教遗物、墓志碑刻考释、地名及器名考证等内容。

目录

上编 考古发现
南京高淳薛城遗址2010年发掘简报
南京溧水洪蓝木头山汉墓发掘简报
南京栖霞上坊庄汉墓发掘简报
南京六合葛塘汉墓发掘简报
南京雨花台宁丹路东晋孙氏家族墓发掘简报
南京江宁上坊中下村五座东晋南朝墓发掘简报
南京雨花台华为南京基地36号南朝墓发掘简报
南京板桥街道钟家岗南朝墓发掘简报
南京江宁将军山两座唐墓发掘简报
南京浦口章家洼宋墓发掘简报
南京江宁街道宋墓发掘简报
南京雨花台小行里宋代窑址发掘简报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塔基与地宫发掘简报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六号井的发掘及与“义井”关系的探讨
南京雨花台定坊村明代段琦墓发掘简报
南京江宁将军山明代沐斌夫人梅氏墓发掘简报
南京江宁将军山明代靖江府右长史周慎家族墓发掘简报
明宪宗孝贞皇后王氏家族墓的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
南京白下瑞金路小学工地明代白虎桥基址发掘简报
南京牛首山古代遗存考古调查报告
南京溧水胭脂河考古调查报告
明代南京外郭城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下编 学术研究
薛城遗址陶鼎足成型工艺浅析
南京地区莲花纹砖文化因素初探——兼论韩国武宁王陵莲花纹砖渊源
南京地区发现的南朝佛寺遗迹、遗物
南京出土南齐王珪之墓志考释
《太平寰宇记》吴县定山献疑
唐宋时期罂瓶考
宋杜镐妻南平郡君钟氏墓志考释及相关问题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塔基时代、性质及相关问题研究
明航海侯张赫与明初海运
南京明代钟山告天文发覆
明代使团成员新角色——以新出土段琦墓志为中心
南京“王景弘地券”的发现与初步认识
栖霞圆通精舍募资长生田碑考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墓室壁画扫描中的应用
后记

精彩书摘

  《南京文物考古新发现(第四辑)》:
  段琦生前任职的光禄寺左副使并未人流,其人也不见史载。据志文可知,段琦是滇南澄江府河阳县人,生于洪武戊申(洪武元年,1368年),卒于宣德甲寅(宣德九年,1434年),享年67岁。墓志只字未提祖上和妻室,仅载有二子三孙。段氏是云南大理望族,也是云南白族的著姓之一。而段琦是否属于滇南白族的段氏呢,虽然墓志并无明言,但确有线索和证据表明其可能性极大。
  澄(也作“潋”)江府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改元路为府,所辖州县不变,治所就在河阳县。民国二年(1912年)撤销澄江府,改为河阳县,却因与河南省河阳县重名,又改称澄江县至今。今澄江县位于昆明市东南五十余公里,隶属玉溪市。“澄江,地居滇省之中,唐为南宁、昆二州地。天宝末,没于蛮,号罗伽甸。宋时,大理段氏号罗伽部。元置罗伽万户府。”可见澄江先后经由南诏、大理等蛮族地方政权统治,本也是“罗罗诸蛮”的居住地。可想而知,白族段姓虽以大理为望,但因管理等需要也可能有支系世居于此。
  ……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该书并非《南京文物考古新发现(第四辑)》,而是另一部专注于不同主题的考古著作。 --- 《丝路重光:河西走廊早期佛教洞窟艺术的新视野》 作者: 王建明、李梅 编著 出版社: 敦煌学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定价: 188.00 元 ISBN: 978-7-5023-8899-1 --- 内容简介: 《丝路重光:河西走廊早期佛教洞窟艺术的新视野》是一部集考古发掘报告、文物修复研究与艺术史学深度分析于一体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东段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特别关注公元4世纪至8世纪(十六国至盛唐)这一佛教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该区域内几处重要石窟群的新近田野工作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阐释。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首次整合了近年来在炳灵寺石窟群、马蹄寺石窟群及榆林窟新发现和重新清理的洞窟单元的考古数据,结合先进的年代学技术(如树轮测年、加速器质谱测年AMS)与多光谱成像技术,力求为河西走廊佛教艺术的起源、演变路径及多元融合特征提供更为精确的图像和实物佐证。 一、 田野工作的新突破与年代学的重构 本书开篇即详述了课题组自2018年以来在河西走廊北部山区的系列考古调查成果。重点展示了炳灵寺第155窟(一处前所未见的十六国晚期洞窟)的壁画残片出土情况及其塑像风格的首次定论。通过对洞窟内木构件和颜料有机物样品的严格分析,研究人员对部分早期洞窟的开凿年代进行了“下限前移”的修正,挑战了以往依赖风格判断的传统年代学框架。 特别是对马蹄寺千佛洞一组中型佛殿的结构分析,揭示了早期西域传入的犍陀罗样式与中原模制技术相结合的复杂过程。书中不仅有详细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还收录了大量高清的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图集,直观呈现了早期造像在空间布局上的宗教意图。 二、 图像学的细致考察:中外艺术的交融点 本书的后半部分深入探讨了河西走廊艺术的“交融性”。敦煌学界长期关注的域外影响,在本书中得到了来自河西走廊“第一线”的鲜活例证。 1. 犍陀罗式与中原样式的过渡: 通过对早期胁侍菩萨造像面部特征、服饰褶皱的精细对比,本书提出了“河西过渡体”的概念。这种体式既保留了犍陀罗艺术的健硕感,又在衣纹处理上显露出早期石窟艺术向“褒衣博带”风格转化的清晰痕迹。 2. 经变画的叙事空间: 对榆林窟新清理的几幅“弥勒经变”残片进行了聚焦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壁画中出现了与龟兹和中原地区壁画体系显著不同的构图方式,尤其是在表现世俗场景和供养人形象时,融入了更多河西走廊本土游牧民族的服饰元素,揭示了“丝路多元信仰网络”的视觉表现。 3. 颜料与工艺的地域性: 借助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本书系统梳理了早期洞窟所使用的矿物颜料来源。研究表明,早期洞窟对西域特有的群青(Lapis Lazuli)依赖度高于敦煌,而中期则更多地转向本地或中原的朱砂和铅白,这与河西走廊不同时期的交通与贸易状况形成了有趣的关联。 三、 保护理念与未来展望 鉴于河西走廊石窟所面临的极端气候和人为侵蚀压力,本书的最后章节专门辟出篇幅,探讨了近期针对性抢救保护工作的成效。书中详细记录了采用可逆性材料对部分壁画空鼓和酥碱现象进行的现场修复案例,并提出了针对性更强、更适应当地环境的预防性保护策略建议。 《丝路重光》不仅是考古工作者手中的第一手资料集,更是艺术史学者、宗教史研究者和文物保护专家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以扎实的考古证据,为我们理解佛教艺术如何在地理的隘口处生根、发展并最终影响整个中华文明的审美取向,提供了全新的、充满活力和细节的视角。本书的出版,无疑将推动丝绸之路早期艺术研究进入一个更加精细化和多学科交叉的新阶段。 ---

用户评价

评分

每一本地方考古新发现,都像是一份献给历史爱好者们的情书。我最欣赏那些能够将零散的文物片段串联成完整历史场景的叙述。比如,通过对某一区域内不同年代墓葬的对比分析,揭示出社会阶层结构是如何演变的;或者通过对某一特定类型陶器(比如六朝时期的青瓷器)的窑址和传世品的对比,勾勒出当时手工业的区域特色和技术扩散路径。我期待这第四辑能带来一些关于南京城市格局形成阶段的更精细的证据。城市规划的痕迹,比如道路网的布局、排水系统的先进程度,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古代政权的管理水平。如果报告中能提供清晰的考古地层学分析图,并对不同时期的文化层进行明确区分和对比,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都会大大提升。

评分

每次捧读这类专业性极强的考古文集,我总有一种走入历史迷宫的兴奋感。比起那些广受大众追捧的历史故事书,我更偏爱这种脚踏实地、基于实物证据的记录。它们是历史最原始、最可靠的“证词”。我希望这第四辑中能有关于某个特定墓葬群的系统性发掘成果,特别是那种尚未被充分研究,或者有争议的遗址的最新勘探数据。比如,某个地层中出土的瓷器组合,能否更精确地锁定当时的烧造技术和贸易路线?或者,某个大型建筑基址的发掘,能否进一步明确其功能——是宫殿遗址、寺庙区域,还是重要的官署机构?高质量的考古报告需要严谨的逻辑和无可辩驳的物证支持,如果能辅以清晰的三维重建图和详细的年代测定数据,那就太完美了。这才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术成果,而非昙花一现的媒体热点。

评分

我一直认为,文物考古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了什么”,更在于“如何解释这些发现如何改变了我们原有的认知”。每一次的“新发现”都可能推翻或修正教科书上的定论。对于南京这样历经多次朝代更迭的都会,不同时期的文化交融与碰撞尤为剧烈。我热切盼望看到一些突破性的论断,比如,在某一处遗址中发现了高度程式化的、与传统风格迥异的陶塑或画像砖,这可能暗示着此前未被重视的外来文化影响。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部分往往是那些“打破常规”的解读。我希望作者们能在大胆推测的同时,也给出足够的考古学依据来支撑他们的观点,保持学术的严谨性,而不是过度“故事化”或“玄学化”地描述出土物。这种兼具深度和广度的分析,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贡献。

评分

这套“南京文物考古新发现”的系列丛书,每次出新都让人眼前一亮。这次第四辑的出版,无疑是考古界的一件盛事。我一直关注着南京这座古都地下宝藏的不断涌现,从六朝金陵的辉煌到明清的繁华,每一铲下去都可能揭示一段尘封的历史。想象一下,那些深埋地下的瓦当、陶片、精美绝伦的金银器,是如何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风云变幻。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最新的发掘报告,希望能从中窥见一些前所未见的遗迹布局和文化面貌。比如,那些关于早期城市聚落的证据,或者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手工业作坊的新线索,光是想想就令人心潮澎湃。好的考古报告,不仅仅是枯燥的图纸和数据堆砌,它更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任意门,让我们得以亲身感受古人的生活气息与智慧光芒。期望这次的发现能有更详实的图版和更深入的解读,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考古的魅力。

评分

说实话,读考古报告有时候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里面充满了专业术语和繁复的测量记录。但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构筑了我们对历史认知的基石。我个人对南京城郊或长江沿岸新发现的古代水利工程或码头遗址抱有极大的兴趣。南京自古就是重要的漕运枢纽,那些关于航运、冶金或制盐的遗迹,往往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和技术水平。如果这辑中能有关于青铜器或早期铁器冶炼遗址的报道,我会非常关注它们在技术谱系上的承接与创新。我渴望看到那些被发掘出的工具、兵器或生活用具的细致描摹,它们是古人智慧最直观的体现。希望这次的图文排版能更加人性化,即便是相对晦涩的图表也能通过巧妙的设计变得易于理解,让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汲取到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