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散見唐宋佛道龕窟內容總錄:達州捲

四川散見唐宋佛道龕窟內容總錄:達州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編
圖書標籤:
  • 四川
  • 唐宋
  • 佛道
  • 龕窟
  • 達州
  • 石窟
  • 佛教
  • 道教
  • 曆史
  • 文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4907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3370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四川境內的古蜀道“米倉道”和“荔枝道”經過之地達州地區,我們發現唐、宋時期佛、道教窟龕9個地點共65龕。其中,唐代紀年佛龕5個,杜傢灣開元三年(715)、橋河天寶元年(742)、唐傢壩天寶五年(746)、浪洋寺至德元年(757)、永泰元年(765)。為重要的發現。《四川散見唐宋佛道龕窟內容總錄:達州捲》收錄達州地區目前已經發現的唐、宋時期佛教、道教龕窟造像。文物現狀綜述包括:相對位置、龕窟形製、造像內容、題記、保存現狀、拓本錄文(包括清代助緣信士題名)、簡單結論。《四川散見唐宋佛道龕窟內容總錄:達州捲》綫描圖以照片為底本,均為示意圖。

目錄


編寫說明
凡例
概述
總錄
一 杜傢灣摩崖造像
DJW-1

二 橋河摩崖造像
QH-1
QH-2
QH-3
QH-4
QH-5
QH-6
QH-7
QH-8
QH-9
QH-10
QH-11
QH-12
QH-13
QH-14
QH-15
QH-16
QH-17
QH-18
QH-19

三 唐傢壩摩崖造像
TJB-1
TJB-2
TJB-3

四 石龍摩崖造像
SL-1
SL-2
SL-3
SL-4
SL-5
SL-6
SL-7

五 浪洋寺摩崖造像
LYS-1
LYS-2
LYS-3
LYS-4
LYS-5
LYS-6
LYS-7
LYS-8
LYS-9
LYS-10
LYS-11
LYS-12
LYS-13
LYS-14
LYS-15
LYS-16
LYS-17
LYS-18
LYS-19
LYS-20
LYS-21
LYS-22
LYS-23
LYS-24

六 高觀音摩崖造像
GGY-1

七 烏橋摩崖造像
WQ-1
WQ-2
WQ-3
WQ-4
WQ-5
WQ-6

八 明星村摩崖造像
MX-1

九 梭羅碥摩崖造像
SLB-1
SLB-2
SLB-3
SLB-4

十 工作照片
附錶
達州地區唐、宋龕窟一覽錶
圖像錶
錶一 道教圖像錶
錶二 佛龕龕形圖像錶
錶三 菩薩圖像錶
錶四 弟子圖像錶
錶五 佛座圖像錶
錶六 天王圖像錶
錶七 力士圖像錶
錶八 飛天圖像錶
錶九 天龍八部圖像錶(一)
錶九 天龍八部圖像錶(二)
錶十 供養人圖像錶
錶十一 碑龕圖像錶
後記
Abstract
達州石刻藝術尋蹤:巴蜀唐宋宗教造像的時代側影 本書聚焦於四川達州地區齣土與現存的唐宋時期佛教和道教石刻造像,旨在全麵梳理和係統性考察這一特殊曆史時期、特定地域內的宗教藝術麵貌。 達州,地處川東北,曆來是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匯的前沿地帶。唐宋時期,隨著經濟的繁榮和宗教信仰的普及,石窟造像和摩崖造像藝術在這一地區達到瞭一個高峰。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造像名錄,而是以嚴謹的考古學和藝術史學方法,對達州境內存留的、具有明確紀年或風格指嚮唐宋的佛、道、以及佛道兼容的造像龕窟進行細緻入微的專題研究。 第一編:達州石刻造像的地理分布與時代背景 本編首先勾勒齣達州地區唐宋宗教造像的整體分布格局。我們將考察分布於宣漢、開江、萬源、達川等地現存或已毀遺址的地理區位特徵。這些龕窟大多依附於重要的交通要道、軍事據點或地方望族的聚居地,揭示瞭宗教活動與區域社會結構的緊密聯係。 接著,對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進行必要的鋪陳。唐宋之際,巴蜀地區相對穩定,尤其是中晚唐至北宋,為宗教藝術的繁榮提供瞭物質基礎和思想土壤。通過對造像題記中涉及的官職、姓名、戶籍等信息分析,可以側麵還原齣造像的供養人群結構,揭示齣地方精英階層在宗教事業中的主導作用。 第二編:佛教造像的演變與地方風格的形成 本書主體內容之一,是對達州佛教摩崖造像的專題梳理。我們將從造像的品類、組閤、風格特徵三個維度進行深入剖析: 一、造像品類與組閤: 詳細記錄並圖版呈現瞭主尊像(如釋迦牟尼、阿彌陀陀佛、觀音菩薩、彌勒菩薩等)的形製特徵。特彆關注那些體現唐宋地方信仰特色的組閤,例如,密宗色彩影響下的造像布局,以及淨土宗信仰在造像中留下的印記。對於那些組閤較為完整的“一鋪造”或“多龕並列”的摩崖群,進行空間序列和敘事邏輯的解讀。 二、雕刻技法與時代風格: 重點對比唐代盛期、晚唐、五代及宋代造像的風格差異。唐代造像常錶現齣飽滿圓潤、法相莊嚴的特點,而宋代造像則可能齣現體態略顯修長、衣紋雕刻趨於寫實或程式化的問題。本書通過細緻的綫描和高精度拓片分析,試圖確立達州佛教造像的階段性風格分期標準,並將其置於川內廣義的“大足模式”或“川西風格”的影響脈絡中進行辨析。 三、題記文獻學價值: 對造像龕上留存的紀年題記進行考訂和辨僞。通過對碑刻文字的錄入、校勘,確立精確的年代序列,並探討題記內容(如祈願詞、造像緣起)所反映的當時的民間宗教觀念。 第三編:道教造像的地域特色與神祇譜係 達州地區的道教石刻往往與地方性的廟宇遺址緊密相關,其保存狀況和研究價值不亞於佛教造像。 一、神祇譜係考察: 梳理達州石刻中齣現的道教尊神,包括三清、四禦、八仙,以及地方性的冥界神祇(如閻羅王)和自然崇拜的形象。特彆關注那些融閤瞭佛、道元素的“三教閤一”現象在造像中的具體體現,如道教造像中融入佛教手印或服飾特徵的現象。 二、道教造像的世俗化傾嚮: 分析宋代以後道教造像趨於世俗化、生活化的趨勢。例如,對一些地方道士的形象刻畫,以及神祇形象在服飾、容貌上更貼近宋代士人或地方富紳的審美傾嚮。通過對道教龕像所處環境的考察,探討其與地方士紳階層和地方行政機構的關係。 第三編:造像的藝術價值與曆史遺存保護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總結達州唐宋石刻造像在巴蜀藝術史中的獨特地位。它們是研究巴蜀地區唐宋時期宗教傳播史、石刻雕塑技藝演變、以及地方風俗民情變遷的重要物證。 保護建議: 鑒於多數摩崖造像長期暴露於自然環境中,本編將對現存造像的保存現狀進行客觀評估,並提齣針對性的保護與研究建議,以期為後續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科學參考。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以達州為核心坐標,將零散分布於田野和廟宇中的唐宋宗教石刻,重新整閤入一個係統的藝術史框架中,為研究川東北地區的宗教史、雕塑史及地方社會史,提供瞭詳實可靠的圖像學基礎和文獻支撐。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作為一名長期從事佛道交融史研究的學者,我對於地方性資料的篩選和辨僞工作總是格外謹慎。 太多地方誌為瞭湊數,會把一些年代存疑甚至明顯是後代的造像也一並收錄。因此,當我翻開這本《達州捲》時,最先關注的就是它的考證嚴謹度。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界定年代方麵錶現齣瞭驚人的剋製和細緻。對於那些風格過渡模糊、造像碑刻模糊不清的案例,編纂者沒有草率地下定論,而是采用瞭“風格傾嚮於……”或“推測為北宋早期,存疑”的錶述。這種學術上的誠實態度,極大地增強瞭這本書作為參考工具書的可靠性。尤其是一些小型道教造像,以往的研究多半將其歸於民間信仰的泛泛之談,而這本書卻努力地去辨識其中可能存在的唐代遺風或宋代全真教派的早期元素,這對於理解達州地區道教藝術的地方化過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本書的價值,首先在於它的“真”,其次纔是它的“全”。

評分

最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讓那些淹沒在曆史塵埃中的地方性藝術成就重新進入主流視野? 太多關於敦煌、雲岡的宏大敘事,讓人忽略瞭四川盆地內部復雜而多元的信仰互動。這本《達州捲》恰恰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它的敘事方式非常“田野”,帶著一股泥土的芬芳。不同於那種高屋建瓴的通史論述,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鄉,領著你一步步去看那些隱藏在尋常百姓傢屋簷下、或是在無人問津的廢棄寺址中的佛龕。我特彆喜歡它對龕窟形製和周邊環境的描述,那不僅僅是建築學的記錄,更像是一種文化人類學的觀察。比如,某個龕窟如何依山勢而建,周圍的摩崖題記透露齣宋代士紳對地方寺廟的資助情況,這些細節共同構建瞭一個生動的信仰生態係統。它沒有過度拔高或貶低這些“散見”的作品,而是以一種近乎樸素的尊重,記錄下瞭它們的“存在”本身。讀起來,你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現場感,仿佛真的能聞到山風吹過石壁上苔蘚的氣息。它為我們重建一個地方性的、自下而上的宗教藝術史提供瞭堅實的磚石。

評分

最近的學術風潮似乎總偏嚮於宏觀敘事,探討“全球化背景下的藝術傳播”這類宏大主題。 我個人越來越覺得,這種“大而空”的趨勢正在擠壓對細節和個案的關注。我急切地需要一些能錨定在具體地理坐標上的紮實研究,來對抗那種浮躁的學術氣氛。這本《達州捲》正是我需要的“定海神針”。它將焦點極度聚焦於達州這個特定的地理單元,挖掘瞭以往在省級乃至國傢級總錄中容易被忽略的、那些體量不大、散布零星的佛教與道教摩崖造像。我欣賞它對造像“組閤”的觀察,比如某個龕窟中佛、菩薩、羅漢與道教神祇並存的現象,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有”,還試圖探討這種共存背後的社會權力結構或信仰互動的可能性。這種對地方性、多重信仰體係的深度挖掘,提供瞭研究中國宗教史“毛細血管”層麵的絕佳樣本。它提醒我們,曆史的真實往往藏在那些被認為“不重要”的角落裏。

評分

這段時間沉迷於《中國石窟藝術史綱要》,尤其是關於唐宋時期西南地區的造像風格演變,一直覺得缺乏一本細緻入微的地方誌性著作來填補這個空白。 偶然間翻到瞭這本《四川散見唐宋佛道龕窟內容總錄:達州捲》,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它的期待值並不高,以為它不過是地方文物局整理的圖錄性質的工具書,可能就是圖片加上簡單的文字描述。然而,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的價值遠超我的想象。這本書的編纂者顯然在達州地區的宗教石刻藝術上下瞭極大的功夫,不僅僅是羅列瞭散落在各個山坳、田埂間的造像,更重要的是,它嘗試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我特彆欣賞它在描述造像風格時所采用的細緻對比手法,比如如何區分初唐氣韻、盛唐的飽滿與中晚唐的寫實傾嚮在當地的具體體現。它引用的許多一手資料和現場照片,清晰度極高,這對於遠距離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正在著手整理一份關於川東北地區菩薩造像手勢的專題研究,這本書中對幾個關鍵造像手印的特寫和不同角度的對比分析,直接解決瞭我的一個核心難題——那些模糊不清、難以辨認的細微差彆,在這裏都被一一標記和解釋。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有什麼”,更是“它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學術暗示。

評分

坦白說,研究石窟藝術,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地組織和呈現海量的圖像信息。 很多圖錄的排版讓人頭疼,要麼為瞭省空間把圖片縮小得看不清細節,要麼就是為瞭展示而過度美化,失真嚴重。這本《達州捲》在圖像質量和版式設計上達到瞭一個很高的平衡點。它的圖版清晰,光影還原度高,對於那些需要辨識刀法和早期泥塑殘痕的研究者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信息密度處理得非常得當。每一組造像旁邊,除瞭基礎的題記和形製描述外,還會附帶簡短的學術語境補充,比如此龕窟附近的地形如何影響瞭其營建時間,或者其造像風格與相鄰的巴中石窟群落有何聯係。這種信息流的組織方式,使得讀者在瀏覽時,不僅是在看圖,更是在進行一次有組織的知識檢索。它成功地將一本可能枯燥的“內容總錄”,變成瞭一份兼具學術價值和閱讀流暢性的專業參考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