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遙想盛世,多少繁華付東流。一代天驕,功過是非任人評。
推薦您購買“帝後傳奇”係列其他圖書:
內容簡介
她是一個神奇的女人,女人中的梟雄。她伴隨著一道神光降臨人世,卻命運多舛,傢庭遭遇災難讓她成瞭深深宮廷中的一名婢女。她曆盡常人少有的艱辛與磨難,但她不甘心命運的安排,奮起反抗命運的捉弄,從一個卑賤的宮女一躍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後。翻開史籍,我們可以看到馮太後這個銳意改革的女政治傢的蓬勃英姿,在她執掌朝綱的二十年裏,建立瞭以男寵為股肱之臣的核心政治集團,她大力推行“均田製”和“三長製”,嚴厲打擊瞭貪官汙吏,實行漢化政策,富國強兵,把北魏的封建推嚮一個新的裏程碑,對我國封建社會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薑越,當代女作傢,文筆生動細膩、曆史功底紮實。曾成功策劃齣版瞭“青春有約”“青少年心靈綠茶”“青春少年樣樣紅”“青少年讀史嘗鮮”係列圖書,著有《找對婆傢嫁對郎》《正兒八經地生活》《順勢者昌》等作品。
精彩書評
在曆史上,能和唐代武則天相媲美的女人,北魏馮太後算是一個,她站在朝堂之上,冷如冰霜、齣手如電,是個堅強無情的女漢子;一轉身迴到宮中,艷如桃花、嬌柔婉轉,是個風情萬種的女神。
——騰訊網
北魏的馮太後,這是一個在中國曆史上,非常傳奇的人物,臨朝聽政長達20多年,傳說中的韆古一後。
——搜狐網
目錄
第一章 國亡父喪
馮氏齣身於皇室宗親,自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由於時局動蕩,國傢被北魏所滅,馮氏一傢也隻能投靠於北魏,而父親卻因為“莫須有”的罪名慘遭殺害,整個傢族分崩離析,她也被沒入宮中為奴。國亡父喪,小小年紀的馮氏卻異常堅韌,沒有因此氣餒,她雖入北魏過著奴婢的生活,但在姑母、常氏的幫助下,在北魏的王宮中堅強地生存著,找準機會,一步步嚮上爬。因為她始終記得父親的教誨,那就是記住自己的傢族是有著高貴血統的,絕不甘於平庸。
003 齣身於名望之傢
011 投降北魏
019 馮朗被誅殺
023 沒入宮中成婢女
028 姑母馮昭儀
035 文成帝的乳母常氏
第二章 宮中政變
北魏時期,佛教相當盛行,太子拓跋晃也崇敬佛法。但是太武帝卻對佛教相當不滿,父子二人因此事終於産生瞭嫌隙,太武帝輕信瞭小人之言,將太子幽禁,可憐的太子因此幽怨而死。不料,太武帝也被奸臣宗愛殺害,此時的北魏政壇發生政變,圖謀不軌的宗愛設計通過立傀儡皇帝拓跋餘而掌握大權,在拓跋濬和眾位擁護北魏王朝的大臣們的努力下,宗愛的詭計破産,北魏政權纔得以奪迴。馮氏與拓跋濬在非常時期仍朝夕相伴,兩人的感情也更加深厚,猶如患難夫妻一般。
045 太武帝滅佛與太子之死
052 太武帝被謀殺
055 宗愛暴力肅清異己
062 傀儡皇帝被慘殺
066 文成帝拓跋濬登基
071 鏟除異己,鋪平道路
第三章 入宮伴駕
拓跋濬當上皇帝之後,馬上封瞭馮氏做“貴人”。而後宮的生活卻並不平靜,很快拓跋濬就將兩人的患難之情拋之腦後,又擁瞭新寵李氏在側,並很快誕下龍嗣。馮氏雖然傷心卻並不心急,憑藉著北魏“手鑄金人”“立子殺母”的祖製,贏得瞭皇後之位,賜死瞭李氏,撫養瞭太子,從此母儀天下。
081 馮氏做貴人
087 手鑄金人,冊封皇後
093 立子殺母,養育拓跋弘
098 雲岡石窟造像的緣起
103 文成帝英年早逝
第四章 恩威兼施
自從拓跋濬駕崩之後,朝野中以乙渾為首的一乾人等趁機作亂。馮氏沉著冷靜,用瞭緩兵之計,平定瞭這場朝野之亂,樹立瞭至高無上的威嚴。馮氏憑藉自己的計謀和威信,順利扶持拓跋弘成為皇帝,而她也成瞭德高望重、眾人信任的“馮太後”。
109 孤兒寡母被欺淩
113 成竹在胸,平定叛亂
117 撲入熊熊大火
121 獻文帝即位
第五章 臨朝稱製
馮太後輔佐拓跋弘穩定時局後,將行政大權交予瞭拓跋弘,讓他自主管理朝政,但是思想簡單、輕信奸佞的拓跋弘並不能很好地處理朝野之中的問題,他甚至將自己五歲的兒子拓跋宏推舉為皇帝,自己做太上皇。馮太後隻能又用心教導、輔佐年幼的拓跋宏,可謂用心良苦。在此期間,馮太後施行瞭一係列措施,使北魏擺脫瞭被討伐的局麵。除此之外,她也力排眾議,廢除瞭鮮卑的一些落後製度,實施瞭一些漢化措施和製度,加速瞭北魏的文明進程。
129 穩定動蕩的時局
134 喜得長孫
141 還政獻文帝
145 馮太後身邊的美男子
153 皇帝的報復行動
158 不滿五歲的拓跋宏登基
165 鴆殺拓跋弘
170 北魏政治核心
174 北魏的爛攤子
第六章 太和新政
孝文帝在位期間,在馮太後的支持下進行瞭一係列改革,因為年號為“太和”,所以這一係列改革叫做“太和改製”。這些措施包括三長製、均田製、新租調製等,從一定程度上起到瞭國富民強、整頓吏治的作用。她還統一瞭度量衡標準,大興教育,尊崇儒學。另外,她還作《勸戒歌》和《皇誥》,嚮孝文帝灌輸治理天下的方法,並注重生活上的節約。馮太後的一生是榮耀的,她去世後,孝文帝秉承她的遺誌,收復瞭淮河以南,遷都洛陽,全麵實行漢化改革措施,使得北魏得到瞭較大的發展,國富民強,昌盛太平。
181 改革的中流砥柱
186 下達“班俸祿”詔書
190 頒布“均田令”
195 實施“三長製”
198 大興教育,尊崇儒法
200 馮太後親作《勸戒歌》
204 生活上厲行節約
206 臨終遺旨
209 孝文帝遷都洛陽
精彩書摘
北魏的馮太後是我國古代一位傑齣的政治傢,她生於貴族之傢,但幼年傢遭變故,入掖庭為奴。馮太後在命運的低榖時並沒有絕望,而是憑藉過人的毅力和機敏,一步步地改變自身處境,最後登上瞭權力的巔峰。
她以女子之身,左右朝廷政局,在她的主持下,對朝政進行瞭一係列政治改革,並取得瞭極大的成就。
北魏早期,中原北部保留著遊牧民族的習慣,百官並無俸祿﹐一切收益都靠對外徵戰而獲得賞賜。但是,隨著拓跋燾統一瞭北方之後,北魏的戰事逐漸變少,朝廷官員的收入隻能靠盤剝百姓來獲取,所以造成瞭民不聊生的悲慘局麵。
到瞭馮太後稱製時,開始製定俸祿製,自從朝廷頒發俸祿以後,發現貪官一律處死,從而緩解瞭尖銳的社會矛盾。
太和九年,馮太後采納給事中李安世的建議﹐實行均田製﹐使農民附著於土地﹐勞力得以利用﹐荒田得以墾闢。
當時北魏沒有戶籍製度﹐人口由宗主管理﹐因此宗主蔭庇人口甚多﹐往往三五十傢閤為一戶,賦役負擔不均﹐政府收入也受到影響。
馮太後采納李衝建議﹐仿古製立黨﹑裏﹑鄰三長﹐用以代替宗主督護的統治,定民戶籍,按戶徵發調役,當時反對聲浪巨大,馮太後力排眾議,親自主持製定的三長製﹑均田製和新的租調製,三者配閤實行。均田製的實行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對中原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經濟恢復發展起瞭重大的作用。北方自戰亂以來,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轉死溝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大量耕地集中到國傢手裏。均田製的實行,雖使鮮卑族和漢族世傢大地主從中得到瞭最大的利益,但也使許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得到瞭土地,生産資料和勞動力重新結閤,推動瞭生産的發展,為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的繁榮富庶打下瞭堅實的經濟基礎。
馮太後執政期間,努力推行民族融閤政策,重用漢人,這些人在促進北魏王朝的政治、經濟發展進步方麵起瞭重大的作用。馮太後兩次修改法律,減輕刑罰,使北魏法律更加完善;她下詔禁止鮮卑人同姓為婚,改革鮮卑人部落的生活習俗,這可說是其後“孝文帝改革”的先聲。馮太後在生活上崇尚儉樸,《北史》本傳說她“性儉素,不好華飾,躬禦縵繒而已。宰人上膳,案篤尺,差膳滋味,減於故事十之八”。對於死後喪事,也預作遺命,一切從簡。但是,作為政治傢,她也有自己的缺點,《北史》本傳記載:她“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殺戮賞罰,決之俄頃”。她與獻文帝不和,竟把獻文帝毒死,“又自以過失,懼人議己,小有疑忌,便見誅戮”。
但是,這些問題並不是馮太後一生的主要方麵,其主要功績就在於,由她主持而進行的政治、社會改革,推動瞭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促進瞭北方民族的融閤。
本書從馮氏一族的曆史說起,直到馮太後逝世,描繪瞭馮氏一族在近百年中的曆史滄桑,以及馮太後個人的奮鬥曆程。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剖析瞭這位少數民族女政治傢的心路曆程和民族融閤的過程。本書是一部民族融閤的史詩,是一部女性個人奮鬥的成長史。
……
星火燎原:亂世中的鐵血與柔情 一捲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一麯關於權力、犧牲與不朽的史詩。 本書並非講述宮廷深處的恩怨情仇,亦非聚焦於某位特定人物的個人命運,而是以一種宏大而細膩的筆觸,描繪瞭自漢末至魏晉南北朝這一段華夏文明史上最為動蕩、也最為充滿生命力的時代。我們將跟隨曆史的車轍,深入探討在“天崩地裂”的亂局中,那些塑造瞭後世格局的決定性力量,以及支撐起民族精神脊梁的無名之輩。 第一部:崩塌與重建——漢末的挽歌與群雄的崛起 故事始於東漢王朝的黃昏,一個舊秩序行將就木,新秩序尚未誕生的混沌之境。我們著重刻畫的,是權力真空如何催生齣前所未有的社會活力與殘酷競爭。這不是簡單的英雄排位,而是對時代精神的深刻剖析。 (一)士族的沉浮與地方勢力的固化: 詳細梳理瞭在中央權力衰弱時,地方豪強和士族如何利用土地兼並、宗族勢力以及儒傢思想的變異形態,構建起自身的“王國”。我們將對比分析揚州袁氏、荊州蒯氏、徐州陳氏等地方望族在亂世中的生存策略,他們是維護舊秩序的“殘黨”,還是孕育新生的“細胞”?書中將呈現他們如何通過聯姻、軍事化管理莊園,以及對人纔的壟斷,形成一股連皇帝都無法輕易撼動的“地下政權”。 (二)軍事集團的構建與意識形態的較量: 曹操集團的崛起,絕非僅僅依靠“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謀。我們深入探討其屯田製背後的經濟邏輯,以及他如何巧妙地整閤瞭流民、寒門士人和部分舊有豪強,構建起一套高效的軍事-行政機器。與之相對,我們也將審視袁紹集團在軍事力量上的龐大,卻因內部結構鬆散、缺乏統一意識形態而最終潰敗的原因。重點分析官渡之戰後,北方社會在軍事高壓下發生的深刻文化轉型。 (三)流民與底層社會的重塑: 亂世中,數以百萬計的流民構成瞭最不穩定的社會因素。本書不迴避底層人民的苦難,而是著力展現他們在生存壓力下爆發齣的創造力與反抗精神。我們追蹤瞭數個著名的流民起義路綫圖,分析其組織結構、口號訴求,以及他們與地方官僚、割據軍閥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有時是血腥的鎮壓,有時卻是被迫的吸納與融閤。 第二部:三分天下的哲學——智慧與宿命的交織 赤壁一戰,奠定瞭三國鼎立的格局,但這三個政權,在治理理念上卻呈現齣截然不同的道路,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政治遺産。 (一)蜀漢的理想主義與“人纔流失”的睏境: 聚焦於劉備集團如何以“仁義”為核心旗幟,在荊州與益州等地艱難立足。書中將詳盡分析蜀漢在人纔儲備上的先天不足,以及諸葛亮在國傢治理上采取的近乎苛刻的“法傢化”改革,如何與蜀漢早期的理想主義口號産生內在的張力。分析北伐的戰略意義,不僅是軍事上的,更是政治理念嚮中原的投射與延伸。 (二)東吳的世族聯盟與地域性: 孫權集團的穩固,建立在其對江東世族的精妙平衡之上。我們詳細梳理瞭周瑜、魯肅、呂濛等一代江東名將的齣身背景,探討東吳如何在保持高度地方自治權的同時,又能被中央有效調動。分析東吳在軍事上對水軍的極緻依賴,以及這種地域特性如何影響瞭其最終的政治格局。 (三)曹魏的製度創新與權力更迭: 曹魏時期,是製度創新的高光時刻。本書深入剖析九品中正製的初衷與演變,它如何從旨在打破門閥壟斷的工具,最終演變成鞏固士族地位的枷鎖。同時,本書對曹氏集團內部的權力結構進行瞭細緻的解構,揭示瞭從曹丕到曹叡再到曹芳時期,中央權威是如何一步步被高層士族集團(如司馬氏的崛起)所架空和蠶食的。 第三部:晉室的短暫迴光與“玄學”的流行 當司馬氏篡魏,西晉短暫統一瞭天下,看似是曆史的迴歸,實則潛藏著更深的危機。 (一)竹林七賢與精神的逃逸: 在政治高壓與社會腐敗日益加劇的背景下,玄學的興起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本書探討瞭“竹林七賢”等名士如何通過清談、放浪形骸來錶達對現實政治的無聲抗議。分析“名教”與“自然”的對立,如何反映瞭知識分子在“入世”與“齣世”之間的掙紮與絕望。 (二)八王之亂的權力內耗: 詳盡還原瞭西晉初年,皇族內部對權力分配的無休止爭奪。這不是簡單的宮廷政變,而是製度缺陷(分封製殘餘)與個人野心相互作用的必然結果。分析“永嘉之亂”前夜,中國北方社會肌體的全麵潰爛,為接下來的大遷徙埋下瞭伏筆。 (三)民族大遷徙與文化的新融閤: 聚焦於永嘉末年,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五鬍)的建立。本書力圖擺脫單一的“入侵”敘事,轉而關注南遷的漢人與原居的少數民族之間,在軍事、經濟、習俗上的碰撞、衝突與融閤。展示瞭這種劇烈的動蕩如何催生瞭南北方文化在語言、宗教(如佛教的深入發展)和農業技術上的長期性變革,為隋唐盛世的到來奠定瞭復雜而堅實的基礎。 結語:亂世中的不朽印記 本書旨在呈現一個復雜、多層次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它是一個充滿暴力與毀滅的時代,但也是一個孕育瞭豐富哲學思想、藝術成就與製度變革的時代。我們看到的不是簡單的王朝興衰,而是在極端壓力下,中華文明所展現齣的驚人韌性、適應力以及對“秩序”與“意義”永恒的追尋。每一個在那個時代留下印記的人,無論帝王將相,還是販夫走卒,他們的選擇與命運,共同鑄就瞭這段“彪炳韆鞦”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