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青花,刹那芳華:林徽因傳

水墨青花,刹那芳華:林徽因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尹 著
圖書標籤:
  • 林徽因
  • 傳記
  • 曆史
  • 文化
  • 藝術
  • 建築
  • 文學
  • 女性
  • 民國
  • 水墨青花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地齣版社
ISBN:978754552767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553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0
字數:22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你若安好,清風自來。
你就是那人間的四月天——林徽因。

她是一個美麗的女人,也是一個溫柔的母親;
她是一個心性敏感如花蕊的詩人,也是一個纔華橫溢驚世人的建築學傢;
她是一個被諸多精英男人追捧欣賞的名門淑女,也是一個眼光卓越胸懷捭闔的傳奇女子。

內容簡介

作者以林徽因從齣生到去世的時間綫,把林徽因的一生用委婉而詩意的語言為我們呈現在紙頁上,文字細膩,靈動,仿佛帶著讀者走進瞭民國時代,與林徽因麵對麵娓娓而談一般。通過本書對林徽因一生故事的描述,希望能讓大傢更加瞭解林徽因的傳奇經曆,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與未來有所幫助。

作者簡介

蘇尹,原名尹麗華,河南省作協會員,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現定居海南。曾用筆名恩恩婭婭在《花溪》《愛人坊》《傢庭之友》《女報》等雜誌撰稿,齣版懸疑小說《光影迷城》,視寫字為生命的拓展和體驗,不斷尋找更貼近內心的自然生活。《林徽因傳》為作者的第二本人物傳記,此書傾力展現一代纔女多情動人的人生軌跡。

內頁插圖

目錄

壹 歲月爛漫
01 /傢族基因
02 /世界的啓濛
03 /青梅見竹馬
人物對標:
林長民,梁思成 013
貳 異國初心
01 /遊曆與思考
02 /詩人來瞭
03 /康橋柔波
04 /歸來
人物對標:徐誌摩

叁 纔華初現
01 /病床前的陪伴
02 /歲寒三友
03 /努力的一對
04 /傷痛
事件對標:
新月社成立
肆 金玉良緣
幸福有彆
深造
大婚
蜜月之旅
事件對標:
徐誌摩迎娶陸小曼
伍 執教東北
01 /不揚自露的光芒
02 /學生成先生
03 /悲痛的喪失
04 /營造事務所的實踐
事件對標:
中國第一個建築係成立
陸 悲情長天
01 /生命的憂與樂
02 /暫時的安定
03 /遠去的雲
事件對標:
誌摩逝世
柒 詩為知己
01 /白帆落入迴憶
02 /不為紛爭隻為心
03 /徐誌摩帶來的朋友
04 /友情見證
地點對標:
太太的客廳
捌 情係古建
01 /京郊探古
02 /獨特的發現者
03 /初訪山西
04 /共同的作品
作品對標:
《清式營造法式》緒論
玖 山高水遠
01 /俯身創作仰頭尋古
02 /結伴考察 164
03 /六和塔與誌摩的忌日
04 /女建築師的依依彆情
事件對標:
林徽因的文學創作
拾 多事之鞦
01 /瑣事的網
02 /靈魂之舟
03 /心之所嚮
04 /最高奬賞
事件對標:
與瀋從文互通書信
拾壹 背井離鄉
01 /逃難路上
02 /險些喪生
03 /偶有微光
04 /龍泉生活
事件對標:
金嶽霖的愛慕
拾貳 生之磨難
01 /貧瘠的生活
02 /不屈的意誌
03 /希望的火光
04 /暫時的安頓
拾叁 歸之安然
01 /迴來瞭
02 /離開瞭
尾聲
附錄:
林徽因生平履曆

精彩書摘

歸來
旅居倫敦一年後的1921年10月,林長民帶著林徽因迴到瞭中國。林徽因繼續在培華中學讀書,與梁思成的交往,也更進瞭一步。她接受瞭傢庭為她安排的前程,但這安排其實也是她內心所嚮。
徐誌摩對林徽因的求愛雖然遭到瞭拒絕,但他與張幼儀離婚的決心並未改變,即使恩師梁啓超寫信規勸,即使他父親以斷絕父子關係相威脅,他都不願改變心意。
在給梁啓超的迴信裏,徐誌摩寫下瞭這麼一番浩蕩心聲:我之甘冒世之不韙,乃求良心之安頓,人格之獨立。在茫茫人海中,訪我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1922年2月,張幼儀經過一場身心俱疲的摺磨,終於同意瞭徐誌摩離婚的要求。離婚時,金嶽霖和吳經熊做證人,在柏林,他們姻緣斷離。8月,徐誌摩離英迴國。
徐誌摩的迴國,可以說與林徽因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在他浪漫的內心,始終揣著那份情思不願放手。可是當他迴到國內,卻不得不接受林徽因與梁思成形影不離的現實。
林徽因迴國,最喜悅的自然是梁思成,他常在周末到景山後街的雪池林寓看望林徽因,梁思成很受林徽因母親何雪媛的喜歡,18歲的他斯文儒雅,謙和有禮。在何雪媛看來,梁思成自然是乘龍快婿的不二人選。而且她看得齣,女兒也很欣賞梁思成,每每他來,林徽因心裏的快樂都寫在瞭臉上。何雪媛所要做的,便是吩咐從福建老傢帶來的廚師,給梁思成精心準備幾道菜點,等待一對小兒女過來食用。
梁思成給林徽因講自己在清華學習到的民主與科學精神,也分享從父親那裏繼承來的國學精粹,但最讓林徽因眉色生動的是他廣泛的興趣愛好與藝術天分。那時的他,不僅擅長管樂、鋼琴和小提琴,還是學校歌詠隊隊員,並任校刊美編,體育方麵也非常齣色。他的謙虛與博學,以及適可而止的幽默,林徽因都很喜歡。
這是愛情嗎?少女林徽因應該有一點點確定瞭。麵對梁思成,她的確是喜悅的、憧憬的。兩個人年齡雖差瞭幾歲,但性情趣味相投,有說不完的話,談得默契又快樂。
除瞭在林傢相會,梁思成與林徽因最愛去的地方是北海公園。那裏環境優美,湖光水色間,還有鬆坡圖書館的館址之一——鬆雪堂矗立,館長梁啓超給兩個年輕人開瞭方便之門,他們可以在閉館休息日來這個僻靜雅緻的地方讀書約會。徐誌摩迴國後,偏偏也在圖書館做英文秘書,看到林徽因來,也按捺不住,三番五次過來打擾。林徽因雖不說什麼,但梁思成再溫和有禮,也會不高興,索性在鬆雪堂門外貼一張紙條,書寫:“情人不願被打擾。”
看到這張紙條,徐誌摩唯有深深嘆息瞭。在這嘆息裏,迴憶起那一場偶然相遇: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瞭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嚮;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徐誌摩《偶然》

前言/序言


女神,在當今世界是個隨處可見的名詞,也因為太常見,這個詞早已經失去瞭它本來的含義。在那個動蕩不安又蘊藏著無數可能的年代裏,一些奇異美好的靈魂,用自己的生命完美詮釋瞭這兩個字。
其中之一,便是林徽因。
關於林徽因,大多數人驚嘆於她的美麗、纔情和愛情傳奇,但是一個如此美好的生命在世間走一遭,留下的絕不止這些。她是一個美麗的女人,也是一個溫柔的母親;她是一個心性敏感如花蕊的詩人,也是一個纔華橫溢驚世人的建築學傢;她是一個被諸多精英男人追捧
欣賞的名門淑女,也是一個眼光卓越胸懷捭闔的傳奇女子。
林徽因的父親, 留學早稻田大學、任職過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的林長民曾不無驕傲地說
過這樣一句話:“做一個天纔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瞭解。”
這句話,是林長民講給摯友徐誌摩聽的。彼時,徐誌摩瘋狂愛上瞭纔剛剛十六歲的林徽因,這跨越輩分的愛戀並不曾讓林長民驚訝或者阻撓,在他看來,這一男一女皆為人中龍鳳,除瞭徐誌摩已有妻兒,並無不妥之處。可惜當時中學纔畢業的林徽因,雖然情竇初開內心怦然,也被這份感情驚著瞭些,但她沒有答應。她的人生和神思卻自此和徐誌摩有瞭關係,至徐離世也沒有斷開。
此時,林徽因已經認識瞭梁啓超的長子梁思成,這對小兒女年齡相當,纔貌匹配,且有梁啓超極力撮閤,並提供一起赴美留學的機會,訂婚,也就成瞭順理成章的事情。
聲名顯赫的兩個傢族聯姻,又是情投意閤的感情,於當時那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林徽因無疑是幸運的。而這份幸運並不止於此,在與梁思成談情說愛之餘,她對未來有一份堅定的憧憬,那就是——她已經認定到國外的發展方嚮——學習建築。萌生這個意願的初衷我們不得而知,然根據之後林徽因與建築學的關係可以得知,建築在她的眼裏,是詩文之外的另一種美,這種美更加立體和茁實,美得更另類而堅定。
世人對林徽因的印象更多是四月天浸潤的詩詞雅秀,忽略瞭她對建築學的感情和貢獻。林徽因用自己無法復製的纔能對中國古建築賦以靈魂的解讀。除此之外,受她影響而一同選擇學習建築的梁思成,最終成瞭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傢,不得不說,這是林徽因對建築學的另一特殊貢獻。
以藝術的眼光發現建築之美,以靈慧的睿氣平衡情愛的糾葛。畢生鍾情於詩的徐誌摩對林徽因牽掛一生,嚴謹的哲學傢金嶽霖為林徽因終身不娶。林徽因沒有答應徐誌摩,卻比誰都瞭解徐誌摩那份潔淨和勇氣;林徽因沒有選擇金嶽霖,卻與其保持著那樣一種敬佩與默契。太太的客廳常常坐著鬍適、瀋從文、蕭乾等叱吒一方的風雲人物,然而讓他們仰著頭靜聽高談闊論的,卻是這樣一個如詩如畫的美麗女人。
林徽因的愛人——梁思成對於最終落在自己身上的幸福似乎也有些恍惚,他說:“有一個問題,我隻問一次——為什麼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迴答。你準備好聽我瞭嗎?”
你準備好瞭嗎?我們一起走進那個絢爛迷離的年代,走近那個美麗神秘的詩人、著名的建築學傢——林徽因。
《江山如畫:中國山水畫的韆年流變與意境探微》 一、引言:筆墨間的乾坤 中國山水畫,不僅僅是描摹自然景物的技藝,更是中華民族哲學思想、審美情趣與人文精神的物化載體。自魏晉風骨初現,曆經唐宋的恢弘氣象,至元明清的筆墨心性,山水畫以其獨特的“臥遊”方式,構建瞭一個與現實世界並行、卻又超越現實的理想宇宙。本書將以時間為經,以技法和思想為緯,係統梳理中國山水畫自萌芽至鼎盛,直至近現代轉型的韆年流變,深入剖析其背後蘊含的東方智慧。 二、源起與雛形:圖畫文字間的自然萌動(先秦至魏晉) 山水畫的種子深埋於遠古的岩畫與青銅器的紋飾之中。先秦時期,自然崇拜與圖騰意識為後世描繪自然奠定瞭原始的觀念基礎。 魏晉南北朝是山水畫的真正“童年”。這一時期,玄學思潮盛行,“竹林七賢”與隱逸之風的興起,使文人開始在山水之間尋找精神寄托。顧愷之的“以形寫神”,雖以人物畫著稱,但其對景物描繪的關注,已顯現齣對自然環境的重視。荊浩、關仝等北方畫傢,開始將巍峨的泰山、華北平原的壯闊景象融入畫中,奠定瞭“界畫”與“全景式山水”的初始框架,雖多已失傳,但其意境已通過後世的論述被繼承下來。 三、高峰的奠基:氣韻生動與程式的確立(唐代)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文化兼容並蓄,山水畫的發展也邁入瞭重要的成熟階段。 李思訓、李昭道的“青綠山水”,以礦物顔料著色,設色濃麗,描摹精工,展現齣宮廷的華貴氣象,是盛唐氣象的直觀體現。然而,更具深遠影響的是王維的齣現。他倡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強調意境的營造與禪宗思想的融閤。王維開創瞭水墨淡色的畫法,以墨分五彩,追求“不著一筆,盡得天趣”,標誌著文人畫精神的覺醒,擺脫瞭純粹的物象再現,轉嚮心靈感應。 四、巔峰的輝煌:巨碑式結構與筆墨的自覺(五代至北宋) 五代十國時期,山水畫迎來瞭第一個高峰,畫傢們開始關注山川的本質結構,將自然造化上升到哲學高度。 南方的荊浩、關仝(後梁、後晉)繼承瞭唐代的雄偉之風,但筆法更加成熟,形成瞭對北方山脈的深刻理解,其“斧劈皴”等技法,極大地增強瞭山體的厚重感與體積感。 董源、巨然(南唐)則被尊為“江南派”的鼻祖。他們描繪的是煙雨迷濛、溫潤秀美的江南丘陵,以披麻皴、點苔等技法,錶現齣土質的鬆軟與植被的茂密,其畫風溫厚平緩,為後世的“元四傢”提供瞭重要的技法基礎。 北宋是全景式山水的集大成時期。以範寬為代錶,其《溪山行旅圖》展現齣“崔嵬雄偉、勢若神鬼”的北方山勢,他采用的“雨點皴”讓山石具有瞭堅硬的肌理感。郭熙在《林泉高緻》中提齣瞭著名的“高、平、深”三遠法,係統闡述瞭山水畫的空間處理原則,極大地豐富瞭理論體係。 五、文人畫的興起與筆墨的內在化(元代) 元代,由於濛古族的統治,大量知識分子退隱山林,將藝術創作視為安頓性靈的途徑。山水畫徹底完成瞭從“院體”嚮“文人畫”的轉化。 “元四傢”(黃公望、倪瓚、吳鎮、王濛)成為這一時期的核心。他們不再追求寫實,而是強調“寫胸中丘壑”。筆墨不再僅僅是描繪物象的工具,而成為錶達個性和心性的媒介。黃公望的“平遠、舒緩”;倪瓚的“摺帶皴、空寂”;吳鎮的“老辣、蒼勁”;王濛的“密不透風”的層層疊加,都代錶瞭對筆墨語言的極緻探索。元人將山水畫的審美核心,從“形似”徹底轉嚮瞭“神似”與“意遠”。 六、集古與創新:程式的演變與個性化錶達(明清) 明清時期,山水畫呈現齣流派紛呈、兼收並蓄的態勢。 明代前期,“浙派”(如戴進)以其雄強、斧劈用筆繼承瞭早期院體的氣勢,但趨於僵硬。而文徵明、瀋周等領銜的“吳門畫派”則主導瞭文人畫的正統,他們主要從元四傢的筆墨中汲取營養,強調秀潤雅正的格調。 到瞭晚明,董其昌提齣“南北宗論”,將山水畫的曆史劃分為以李思訓為代錶的“北宗”(強調工麗)和以王維為代錶的“南宗”(強調寫意)。盡管此論在學術上存在爭議,但它極大地影響瞭後世對文人畫正統性的認知。 清代,山水畫進入瞭對傳統的“集大成”與“反思”階段。“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力圖融匯前代諸傢之長,形成瞭規範化的、具有高度學院色彩的“正統山水”。他們的創作,是將曆代名傢筆墨技巧係統化、模式化的嘗試,旨在維護傳統畫學的權威性。 與此同時,以石濤為代錶的“革新派”則大聲疾呼“搜盡奇峰打草稿”。石濤反對泥古不化,主張師法自然與自我創造的統一,其筆法恣肆淋灕,墨法濃淡變化多端,對後世的寫意精神産生瞭巨大推動力。 七、結語:山水不朽,意境永恒 中國山水畫的魅力,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審美體驗。它將天地萬物化為筆墨的符號,將哲學思考、人生際遇、傢國情懷融於一山一水之間。從早期對景物的描摹,到中期的結構建構,再到後期的筆墨心性錶達,山水畫始終是中國藝術精神的縮影。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條清晰的脈絡,去領略這門古老藝術中蘊含的深邃文化密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水墨青花,刹那芳華:林徽因傳》在處理林徽因復雜的人際關係和情感世界時,顯得尤為剋製和高明。它沒有落入八卦的俗套,而是將每一次的情感交集,都視為塑造她人格和思想的重要催化劑。我感受到瞭作者對這位女性深沉的理解與尊重,沒有將她簡單地符號化或過度神化。她如何在那個男權社會中,爭取到屬於自己專業領域的發言權和地位,這本書給予瞭足夠的篇幅和深度去剖析。尤其是一些關於她晚年病榻中的心境描寫,那種對生命流逝的坦然與對未竟事業的遺憾交織在一起,讀來令人唏噓不已。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傳記文學作品,它成功地將曆史的厚重感、學術的嚴謹性以及文學的優美性融為一爐,讓林徽因這個名字不再隻是一個遙遠的傳說,而是一個鮮活的、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敬仰的榜樣。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頗具匠心,雖然我是在電子設備上閱讀,但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齣版方的用心。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和私人信件時,處理得非常得當,既保證瞭曆史的真實性,又避免瞭生硬的堆砌,讓故事綫始終保持著強大的張力。對我來說,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芳華”二字的深刻詮釋。林徽因的一生確實如煙火般絢爛,但那份“芳華”並不僅僅指她的美貌或浪漫情史,更多的是她對美、對真理、對國傢文化的那份執著的追求和投入。作者似乎在試圖告訴我們,真正的芳華是內在精神的閃光,是超越時間局限的影響力。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段落,那些關於她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那種超越個人得失的胸襟,真的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傳記,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生平,更是一部關於如何麵對不完美世界的生活哲學教科書。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水墨青花,刹那芳華:林徽因傳》,我立刻被它那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所吸引住瞭。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流暢自然,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來一段塵封已久的故事,而不是枯燥的生平記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細節的捕捉,那些關於民國時期生活場景的描繪,無論是袍子的質地、茶盞的溫度,還是書房裏的燈光,都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仿佛置身其中。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對於理解林徽因的成長環境和思想形成至關重要。她的一生是那樣光彩奪目,卻又充滿瞭宿命的悲劇色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跳脫齣傳統“紅顔禍水”或“完美偶像”的刻闆印象,展現一個更立體、更真實,有血有肉的林徽因,一個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碰撞中不斷自我塑造的靈魂。這本書的厚度也讓人感到充實,相信它一定在史料考據上下瞭很大功夫,為我們揭示瞭一個更為豐滿的林徽因形象。

評分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林徽因這位世紀纔女。它沒有過多渲染那些廣為人知的浪漫故事,而是將筆觸深入到她專業領域的探索與貢獻上。書中對於她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及對古建築保護工作的論述,尤為精彩和深刻。那種將審美情趣融入嚴謹的學術研究中的態度,充分展現瞭她非凡的智慧與擔當。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她麵對睏境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知識分子特有的清醒與堅韌。這種堅韌並非一味的對抗,而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又堅守內心準則的智慧。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深厚,尤其是在描述建築美學和文化傳承時,那種古典而又現代的交織感,與書名中的“水墨青花”意境遙相呼應,讀來令人心悅誠服。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在那個特定曆史節點上,努力用自己的學識和生命去記錄和守護民族記憶的偉大女性。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水墨青花,刹那芳華:林徽因傳》聽起來就充滿瞭詩意和一種古典的美感,讓人不禁對書中的內容充滿瞭好奇與期待。我個人對那個時代的纔女總是懷有深深的敬意,她們不僅在文學和藝術上有著卓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她們在那個動蕩的社會環境中,活齣瞭自己獨特的風采和堅韌。這本書的標題暗示著對林徽因一生中那些絢爛而又短暫的美好時光的追溯,那種如水墨畫般暈染開來的意境,仿佛能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優雅與哀愁。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林徽因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不僅僅是她與梁思成、徐誌摩等人的情感糾葛,更想瞭解她作為一名建築學傢和文化遺産保護者,那些不為人知的堅持與掙紮。這本書如果能以一種細膩、富有溫度的筆觸來描繪,想必會是一本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忘懷的佳作,讓讀者能夠真正走進那位傳奇女性的心靈深處,感受她“刹那芳華”背後的不朽價值。

評分

還行吧!

評分

一般般

評分

好書

評分

挺好看的

評分

傳奇一生

評分

幫彆人買的

評分

還行吧!

評分

挺好看的

評分

一般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